吉爾吉斯坦

吉爾吉斯坦

中亞國家
吉爾吉斯坦共和國(Kyrghyz Republic),位于中亞東北部的國家。北、西、南面同哈薩克、烏茲别克、塔吉克加盟共和國接壤,東同中國新疆相鄰。吉爾吉斯坦是個多民族的國家,共有100多個民族。主體民族是吉爾吉斯人,還有俄羅斯人,烏茲别克人,烏克蘭人,德意志人,鞑靼人,以及維吾爾人、哈薩克人、東幹人和塔吉克人等。吉爾吉斯坦主要交通幹線是公路。公路全長2.5萬公裡。鐵路總長不到400公裡。河運主要是伊塞克湖。
    中文名:吉爾吉斯坦 外文名:Kyrgyz Republic 别名:

相關資料

首都:比什凱克(Bishkek)

面積:198500平方公裡

人口(萬人):466.5萬(截至1998年1月1日)

人口(分布):平均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公裡22人,最多每平方公裡90人,其中楚河谷地和費爾幹納谷地人口尤其稠密。東北部高山地區人口稀疏。城市人口占人口總數的40%。

宗教:吉爾吉斯人、烏茲别克人、鞑靼人、哈薩克人、塔吉克人和東幹人主要信奉伊斯蘭教。

語言:吉爾吉斯語為國語

行政區劃:全國劃分為六州一市:楚河州、塔拉斯州、奧什州、賈拉拉巴德州、納倫州、伊塞克湖州、比什凱克市。州、市下設區,全國共有60個區。

憲法:1993年5月5日,吉議會通過獨立後第一部憲法,規定吉是在法制、世俗國家基礎上的主權、單一制民主共和國,實行立法、司法、行政三權分立,總統為國家元首。1996年2月初,吉舉行全民公決,對憲法進行修改,擴大了總統的權限,規定總統任期五年,并對各權力部門的職權進行了更為明确的劃分。2010年“4·7”事件後,吉成立臨時政府。5月,吉臨時政府公布憲法草案。6月27日舉行全民公決通過了新憲法草案。根據新憲法,吉政體由總統制改為議會制,議會成為國家管理體系的主導。總統權力受到削弱,任期5年,不能連任。行政權由政府總理負責,在政府任職的官員不得兼任議會議員。

政府:國家最高執行權力機關。總理由總統征得議會人民代表會議同意後任命,政府成員由總理提名,總統任命。

議會/國會:第一屆議會于1990年2月25日通過選舉産生,1994年9月提前解散。1995年2月選舉産生了由立法會議和人民代表會議組成的新議會。

司法機構:設有憲法法院、最高法院、高等仲裁法院和地方法院。

政黨:截至1998年2月,在吉司法部正式登記注冊的政黨有18個。主要是(1)共産主義者黨;(2)自由吉爾吉斯斯坦黨;(3)窮人黨;(4)吉爾吉斯捍衛工農業工作者和不富裕家庭利益黨。

資源環境

吉爾吉斯坦自然資源比較豐富,主要有黃金、銻、鎢、錫、汞、鈾和稀有金屬等。

地形:全境海拔500米以上,其中一半以上地區海拔1000~3000米,約有1/3地區海拔3000~4000米。東北部為天山山脈西段,西南部為帕米爾-阿賴山脈。邊緣有谷地和山間盆地,如楚河谷地、塔拉斯河谷地以及費爾幹納盆地的東緣。

氣候:大陸性氣候。大部河谷盆地1月平均氣溫-6℃,7月15~23℃。年降水量200~800毫米,高山達1000毫米以上。

水系:錫爾河上遊納倫河橫貫全境,水力資源豐富。東北部的伊塞克湖為著名内陸高山湖。

曆史政治

吉爾吉斯坦在公元前3世紀已有文字記載。公元6—13世紀曾建立吉爾吉斯汗國。16世紀受沙俄壓迫自葉尼塞河上遊遷居至現居住地。1876年被沙俄吞并。19世紀60~70年代,吉爾吉斯被并入俄羅斯。1917年11月至1918年6月建立蘇維埃政權。1924年10月14日在俄羅斯聯邦境内成立了卡拉爾吉爾吉斯自治州,1925年5月25日改稱吉爾吉斯自治州。1926年2月1日,改組為吉爾吉斯自治共和國。從1936年12月5日起,作為加盟共和國成員直接加入前蘇聯。1990年12月15日,吉爾吉斯坦共和國最高蘇維埃發表主權國家宣告,确定正式國名為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1991年8月31日,共和國宣布獨立。12月21日,吉爾吉斯斯坦共和國作為創始國加入“獨立國家聯合體”。

吉爾吉斯坦國内政局穩定。政策漸趨務實。主張建立政教分離的世俗國家,推行民主改革并實行多黨制,注重各民族平等、社會保障和緩解社會矛盾,加強經濟治理和打擊經濟犯罪力度,實行穩步漸進的經濟改革,把振興經濟、消除貧困、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國家的中心戰略任務。頒布《國家關于人的持續發展的戰略》,确定了下個世紀前25年步入發達國家行列的發展目标。

經濟

吉爾吉斯坦共和國的經濟以農業為主。農業産值占整個國家國民生産總值的1/2。農業的基礎是畜牧業,主要放牧馬和羊。種植業産量占共和國農業總産值近一半,以種植棉花、甜菜和煙草等經濟作物為主,也種植水稻、大麥和小麥,所産糧食尚不能完全自給;以多種所有制為基礎,農牧業為主,工業基礎薄弱。原蘇聯時期主要是原材料産地,加工能力差,燃料、設備、工業品和日用消費品大多依靠進口。獨立初期,由于同原蘇聯各共和國傳統經濟聯系中斷,加之實行激進經濟改革方針,經濟出現大滑坡。吉逐步調整經濟改革方針,穩步漸進地向市場經濟轉軌,推行以私有化和非國有化改造為中心的經濟體制改革,實行土地租賃制,經濟已渡過最困難時期,生産止跌回升,1997年主要經濟指标有較大提高。

工業:在共和國經濟中,工業産值占整個國民生産總值的56%。采礦、機械制造、輕工、食品、産煤、石油、天然氣等,擁有130個部門。其中銻的産量占前蘇聯第一位,汞的産量占前蘇聯第二位,煤(煙煤和褐煤)的産量在前蘇聯中亞地區占居首位。吉爾吉斯機械制造業在整個工業中所占的比重達28%,位居前蘇聯之首。紡織、肉和奶制品等輕工業和食品工業也較發達。吉爾吉斯斯坦是中亞共和國中唯一産糖的共和國。

貨币:貨币名稱:索姆。

彙率:彙率(1997年12月):1美元=17.40索姆,每平均彙率為:1美元=17.42索姆。

國内生産總值:國内生産總值(1997年):304.38億索姆(比1996年增長10.4%)。

通貨膨脹率:通貨膨脹率(1997年):14.8%。

失業率:失業人中(1997年12月):7.38萬人,其中正式登記的失業人口為5.46萬人,占勞動人口的3.1%。

财政金融:1997年1月~11月财政收入32.97億索姆,支出44.26億索姆,赤字11.29億索姆,約占國内生産總值的3.7%。截至1996年底,外債總額約5.68億美元。

對外貿易

吉爾吉斯坦1997年1月~11月,對外貿易總額為11.55億美元,比1996年同期下降6.2%。在獨聯體内的主要貿易夥伴依次為俄羅斯、烏茲别克斯坦和哈薩克斯坦。

吉爾吉斯坦主要出口商品有貴重金屬、電力、食品、紡織、機械設備、皮革、羊毛、棉花、稀有金屬、白熾燈泡等。其中,黃金出口額占吉外貿出口總額的40%。進口商品主要是機械設備、交通工具、儀器儀表、食品制成品、醫療設備、輕型轎車、家電、酒類、藥品、服裝等。

1992年~1996年,吉爾吉斯坦同美國、日本、德國、土耳其、瑞士、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國際貨币基金組織、歐洲複興發展銀行等19個國家和國際金融組織共簽署貸款協議43個,協議金額為12.57億美元,主要用以對工農業、能源、交通、通訊等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技術改造更新以及一些人文領域項目的實施和支持本國貨币的穩定。

對外關系

吉爾吉斯坦獨立後,始終奉行全方位的務實外交政策。吸引外資、尋求外援為國内經濟建設服務是其外交的重點。重視發展同中國、俄羅斯、中亞鄰國的關系,同時也将與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國家的關系視為其外交的優先方向。努力推進同伊斯蘭國家的關系,積極參與地區合作。

吉爾吉斯坦與中國1992年1月5日建交。兩國關系取得長足發展。1996年4月和1997年4月,吉總統阿卡耶夫與中、俄、哈、塔四國元首分别在上海和莫斯科共同簽署了五國關于加強邊境地區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和關于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據中國海關總署統計,1997年,中吉貿易總額為1.066億美元,比1996年增長1%。

旅遊

比什凱克建立于1825年,在中亞各國曆史優久的首都中,比什凱克是相當年輕的一個城市,也是吉爾吉斯唯一的大型城市及工業中心,清新和綠化的一個城市。比什凱克有很多手工藝中心、還有民俗村、阿拉圖廣場、曆史博物館等。

比什凱克有一條以中國已故領導人鄧小平命名的街道。1996年6月,時任比什凱克市長、吉著名經濟學家西拉耶夫提議,将比什凱克通往奧什的咽喉的路段更名為“鄧小平大街”,旨在了解鄧小平理論對中國經濟乃至世界經濟發展的巨大貢獻。街道起始處右側,矗立着鄧小平半身塑像紀念碑上,碑文以吉、俄、中三種文字沉穩有力地銘刻在花崗岩紀念碑正面:此街以中國卓越的社會和政治活動家鄧小平的名字命名。而大街東側豎立的“鄧小平大街”俄文路牌與紀念碑遙相呼應。這條自西向東雙向6車道的大街車水馬龍,兩側商鋪鱗次栉比,一派繁華,勃勃生機。

重要城市

比什凱克市(原伏龍芝市)是吉爾吉斯共和國的首都,政治、經濟、文化、科學中心,主要的交通樞紐。城市面積11.57萬公頃。下設4個區,即五一區、列甯區、十月區和斯維爾德洛夫區。還有一個名叫“喬一阿雷克”的鎮和一個名叫“奧爾托一薩伊”的村。人口79.74萬(2002年)。其中,城市人口79.29萬,占全市總人口的99.4%;農村人口4500人,占0.6%。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