鷹雕

鷹雕

隼形目鷹科的鳥類
鷹雕(學名:Nisaetus nipalensis)為隼形目鷹科的鳥類,屬于大型猛禽,翼展最大可達175厘米,鋒利的爪子可在瞬間貫穿獵物的身體,是森林上空的王者。成年鷹雕的上半身呈棕色,下體有白色紋,翅膀很寬,在飛行時呈V型,未成熟的鷹雕通常擁有白色的頭。一般生活于山中的常綠森林。主要以野兔、野雞和鼠類等為食,也捕食小鳥和大的昆蟲,偶爾還捕食魚類。為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二類保護動物。[1]
    中文名: 拉丁學名:Nisaetus nipalensis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鳥綱 亞綱: 目:隼形目 亞目: 科:鷹科 亞科: 族: 屬:鷹雕屬 亞屬: 種:鷹雕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Hodgson,1836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鷹雕 中文别名:熊鷹,赫氏角鷹 英文名:Mountain Hawk-eagle

外形特征

鷹雕最明顯的特征是頭後有長的黑色羽冠,比棕腹隼雕的羽冠要顯著得多,常常垂直地豎立于頭上。它是大型猛禽,體長為64—80厘米,體重2190克左右。虹膜為金黃色,嘴為黑色,蠟膜為黑灰色,腳和趾為黃色,爪為黑色。上體為褐色,有時綴有紫銅色,腰部和尾上的覆羽有淡白色的橫斑,尾羽上有寬闊的黑色和灰白色交錯排列的橫帶,頭側和頸側有黑色和皮黃色的條紋,喉部和胸部為白色,喉部還有顯著的黑色中央縱紋,胸部有黑褐色的縱紋,腹部密被淡褐色和白色交錯排列的橫斑,跗跖上被有羽毛,同覆腿羽一樣,都具有淡褐色和白色交錯排列的橫斑。飛翔時翅膀顯得十分寬闊,翅膀下面和尾羽的下面的黑色和白色交錯的橫斑極為醒目。

分布範圍

鷹雕國外分布于印度、斯裡蘭卡、緬甸、泰國、日本和中南半島一帶,在我國已知的分布地點有内蒙古、遼甯、黑龍江、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廣東、廣西、台灣、四川、雲南、西藏、海南等地。鷹雕全世界共分化為5個亞種,其中我國分布有4個亞種,其中指名亞種見于西南地區,東方亞種見于東北地區,福建亞種見于東南和華南地區,海南亞種僅見于海南島。大多數為留鳥,少數在繁殖期後到處遊蕩,但都極為罕見,有些甚至隻有早期的記錄。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在中國已知的分布地點有内蒙古、遼甯、黑龍江、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廣東、廣西、台灣、四川、雲南、西藏、海南等地。鷹雕全世界共分化為5個亞種,其中中國分布有4個亞種,其中指名亞種見于西南地區,東方亞種見于東北地區,福建亞種見于東南和華南地區,海南亞種僅見于海南島。大多數為留鳥,少數在繁殖期後到處遊蕩,但都極為罕見,有些甚至隻有早期的記錄。

栖息環境

鷹雕在繁殖季節大多栖息于不同海拔高度的山地森林地帶。最高可達海拔4000米以上,常在闊葉林和混交林中活動,也出現在濃密的針葉林中。冬季多下到低山丘陵和山腳平原地區的闊葉林和林緣地帶活動。經常單獨活動,飛翔時兩個翅膀平伸,煽動較慢,有時也在高空盤旋,常站立在密林中枯死的喬木樹上。叫聲十分喧鬧。主要以野兔、野雞和鼠類等為食,也捕食小鳥和大的昆蟲,偶爾還捕食魚類。

繁殖方式

鷹雕繁殖營巢于山地森林中高大的喬木樹上。巢由樹枝構成,結構較為龐大。通常位于樹上部靠近主杆的枝杈上。繁殖期為1—6月。每窩産卵2枚,也有少至1枚和多至3枚的。卵的顔色通常為淡灰白色或白色,沒有斑點或者僅有不清晰的淡紅色斑點。卵的形狀為卵圓形。孵化由雌鳥承擔,護巢性很強。 

物種現狀

據2004年動物學家考證估計,大約隻有50對菲律賓雕幸存,砍伐森林和偷獵是菲律賓雕滅絕的主要原因。已經開始放養計劃,重新在附近的各島嶼進行,以确保這一物種的生存。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ver 3.1:2010年鳥類紅色名錄。

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二類保護動物名錄。

上一篇:土豚

下一篇:黃泥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