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肫

鴨肫

動物内髒
鴨肫即鴨胃,又稱為鴨胗,形狀扁圓,肉質緊密,緊韌耐嚼,滋味悠長,無油膩感,是老少皆喜愛的佳肴珍品。鴨肫含有蛋白質、維生素、鈣、鎂、鐵、鉀、磷、鈉、硒等物質,食用後能幫助消化,增強脾胃功能。元代醫家朱丹溪發展完善了肝主疏洩說,進而指出情志心理因素為胃病發生的一大誘因,總結了“肝郁氣滞”、“肝氣橫逆”、“肝氣犯胃”等一系列古代心身醫學治療胃痛的辯證思路,并指出了“柔肝護胃”的治療方法。作法為:首先洗淨肫(zhun鴨胃的意思)的内壁,不要剝去鴨肫衣(因衣有增強消化力的作用),然後取麥芽、谷芽各50克,共入瓦堡内,加水4碗,文火與鴨肫共煲成一碗的量,放溫後可服用。
    中文名:鴨肫 外文名: 分類: 口味: 别 稱:鴨胃 主要原料:鴨胃 是否含防腐劑:否 主要營養成分:蛋白質,維生素,鈣,等礦物質 主要食用功效:幫助消化,增強脾胃功能 适宜人群:一般人皆可食用,孕婦忌服 副作用:一次食用不可過多,否則不易消化

營養價值

鴨肫的主要營養成分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質、脂肪、煙酸、維生素C、維生素E和鈣、鎂、鐵、鉀、磷、鈉、硒等礦物質。鴨肫鐵元素含量較豐富,女性可以适當多食用一些。中醫認為,鴨肫性味甘鹹平,有健胃之效。

鴨肫是鴨的肌胃。鳥類的胃分為腺胃(真胃,gIandular stomach)和肌胃(砂囊,muscular stomach)。腺胃壁薄,壁細胞分泌胃酸及各種消化酶,用以浸泡、消化食物;肌胃有發達的肌肉壁,内壁複蓋有一層硬的角質膜(中藥名叫雞内金),内腔含有一些小砂粒(鳥類所吞食的),作用類似牙齒,用以磨碎食物。

适合人群

适合人群:一般人皆可食用。貧血病患者尤其适合食用。上腹飽脹、消化不良者,可多吃鴨肫。 尤其是胃病患者,食用鴨肫可幫助促進消化,增強脾胃功能。

西醫無此說法。鴨肫主要由肌肉組織組成,營養價值與食用禁忌與其他肉類相同。富含蛋白質。

食用建議

每次約80克

一次食用不可過多,否則反而不易消化。鮮鴨肫清洗時要剝去内壁黃皮。

烹饪方法

鹵鴨肫肝

原料: 鴨肫500克,鴨肝500克。

輔料:醬油100克,白砂糖50克,鹽5克,大蔥25克,姜25克,料酒50克,粗鹽100克,八角10克,桂皮10克,丁香15克,香油25克。

鹵鴨肫肝的做法:

1. 鴨肫剖成兩開,用水沖去肫内污物。

2. 用尖刀刮去黃皮放入粗鹽搓擦除膩洗淨,除去鴨肝上的苦肝和衣膜,苦膽除盡切勿弄破然後洗淨。

3. 鍋内放入清水燒沸再放鴨肫、鴨肝氽一下水後撈出洗淨。

4. 鍋内重新盛入清水1500毫升,放入氽好的鴨肫加料酒、醬油、白糖、精鹽、蔥、姜、八角、桂皮、丁香,用旺火煮開。

5. 撇去浮沫蓋上蓋然後用微火焖煮40分鐘左右約七成熟爛。

6. 揭開蓋将鴨肝放入,用中火燒至8分鐘熟後收盡汁。

7. 淋上香油,晾涼後切片裝盤即可食用。

炒鴨肫

主料:鴨肫250克,蝦仁150克

輔料:豌豆30克,澱粉(蠶豆)10克

調料:香油5克,味精1克,豬油(煉制)40克,鹽2克,蔥汁5克,姜汁3克,料酒3克

做法:

1. 鴨肫剖開,除去污物,剝去硬皮,然後洗淨,片去四周的筋膜,平片成圓形薄片;

2. 嫩豌豆夾放入開水鍋裡焯一下,撈出,用冷水沖涼待用;

3. 将蔥姜酒汁、精鹽、味精、肉湯75毫升、水澱粉兌成碗芡;

4. 蝦仁洗淨,瀝幹水分,加入蛋清、澱粉、料酒、鹽、味精攪勻上漿;

5. 淨鍋上旺火燒熱,用油滑鍋後,放入熟豬油,燒至五成熱,先下蝦仁劃散;

6. 待蝦仁呈玉白色,再下鴨肫片和嫩豌豆夾同炒;

7. 視鴨肫片由紫紅變淡紅并發乳白色時,立即倒入勺瀝油;

8. 鍋内留少量底油,将原料全部回鍋,潑入碗芡,用勺邊推邊翻,使芡汁裹住原料;

9. 再下熟豬油10克翻出光澤,淋入香油,迅速出鍋。

鹽水鴨肫

原料:鴨肫;姜、蔥結;鹽、天添鮮、料酒、花椒

制作: 1、鴨肫洗淨,開剞花刀,入開水鍋内略焯,再用清水洗淨;

2、将鴨肫放入鍋内,加清水,下蔥、姜、花椒、鹽,旺火燒沸,改用小焖煮2小時左右,至鴨肫熟透,再加料酒、天添鮮,繼續用小火燒至入味後取出;

3、待鍋内鹵汁冷卻後,再将鴨肫浸入鹵水中。食用時,将鴨肫撈出,切片裝盤即可。

蒜苔鴨肫

主料:蒜苔,鴨胗

調料:料酒,雞精,鹽,蒜蓉醬,幹辣椒,蔥姜

做法:

1.鴨胗去筋、膜,放入加有料酒、蔥姜的沸水中煮30分鐘,撈出放涼後切片;

2.蒜苔洗淨切段;

3.起油鍋,放入幹辣椒蒜蓉醬炒香,下苔煸炒後倒入切片的鴨胗,加鹽、雞精調味後炒勻即可。

其他做法

鴨肫湯的做法

材料:鴨肝50克,鴨肫50克,鴨腸100克,冬菜30克。

調料:幹紅辣椒段、鴨骨架高湯、蔥段、姜片、料酒、胡椒粉、鹽各适量。

做法:

1)鴨肝、鴨肫分别洗淨,切塊;鴨腸、冬菜分别洗淨,切段。

2)沙鍋内加鴨骨架高湯适量,大火燒沸,放入姜片、蔥段。

3)大火燒沸,改用小火煲30分鐘,放入鴨肝塊、鴨肫塊、鴨腸段。

4)煲熟後放入料酒、胡椒粉、鹽調味即可。

如果沒有鴨骨架高湯,也可以用雞湯代替。

相關新聞

現代快節奏的生活以及強大的工作壓力,使得越來越多的人加入了胃病患者的大軍。大多數人可能認為自己的胃隻有一點小毛病,甚至是健康的,根本不重視。而事實上,許多不良的飲食生活習慣和對待疾病不正确的态度,都會加重胃病的惡化。

胃痛為胃病臨床常見的一種病證,中醫學常常以此命為病名,相當于現代醫學之急、慢性胃炎,胃潰瘍,胃神經官能症等,均可出現上腹部疼痛,兼有脘腹脹悶,甚則見脹痛攻竄、泛酸燒心,多與情緒惱怒、焦慮、抑郁有關,中醫稱之為肝胃不和或肝氣犯胃。

中醫學很早就認識到情志所傷對胃病的負面影響,關于這方面的論述很多。《黃帝内經·素問》篇中就記載“木郁之發,民病胃脘當心而痛”,文中的“木郁”即為肝郁,诠釋了消化不良、胃部不适源于情志抑郁所緻。元代醫家朱丹溪發展完善了肝主疏洩說,進而指出情志心理因素為胃病發生的一大誘因,總結了“肝郁氣滞”、“肝氣橫逆”、“肝氣犯胃”等一系列古代心身醫學治療胃痛的辯證思路,并指出了“柔肝護胃”的治療方法。

關于胃脘痛屬于與社會心理因素相關,這方面現代醫學研究證明,情緒劇烈波動,植物神經功能紊亂,交感神經興奮,兒茶酚胺釋放增多,會使胃腸功能發生障礙,血管收縮,引起胃部不适。而胃痛患者又多具有典型的性格缺陷易患素質特征,易發生焦慮緊張,怒而不發,郁而不伸,往往會加重胃病。

中醫學将胃痛發作常解釋因煩惱郁怒、情志不遂,進而影響胃之通降功能。還記得我做學生時,侍診已故中醫名家周志成老先生的一則往事,當談到胃病從肝論治時,老師曾舉了個形象的說法,“本已饑腸辘辘的你,由于做錯事,讓媽媽批評了,心中自然不快,頓感脘腹脹滿、不思飲食”。這即為肝氣犯胃的發生發展。“六腑以通降為順”,肝氣橫逆,阻隔胃之順降。因而胃氣壅滞,輕者胃脹,重者胃痛;胃氣上逆則出現嗳氣酸腐、惡心、嘔吐、呃逆等症;氣郁化火則燒心泛酸。日久氣滞血瘀傷絡,甚則出現胃出血。

從食療方面,秋季養胃可試用“谷芽麥芽煲鴨肫”這道藥膳來調理消化、養胃護胃。作法為:首先洗淨肫(zhun鴨胃的意思)的内壁,不要剝去鴨肫衣(因衣有增強消化力的作用),然後取麥芽、谷芽各50克,共入瓦堡内,加水4碗,文火與鴨肫共煲成一碗的量,放溫後可服用。本品對治療飲食積滞、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有很好的作用,尤其針對治療老人和小孩的脾胃虛弱、消化緩慢。因麥芽中含澱粉酶、磷脂、維生素B等,有消食、和中、下氣的功效。鴨肫有增強脾胃功能、幫助消化的作用。但應指出的是此品孕婦忌服。

上一篇:青汁

下一篇:格言聯璧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