鳴

漢語漢字
鳴(拼音:míng),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字。最早見于甲骨文。本義是指鳥類鳴叫,後來引申為一般的鳴響,又用作人名或者地名。
  • 中文名:鳴
  • 拼音:mínɡ
  • 繁體:鳴
  • 部首:口
  • 五筆:kqyg、kqgg
  • 倉颉:rpym
  • 鄭碼:jrz
  • 筆順:25135451
  • 字級:一級字
  • 平水韻:平聲八庚
  • 注音:ㄇㄧㄥˊ
  • 總筆畫:8
  • 四角碼:67027
  • 統一碼:基本區U 9E23
  • 造字法:會意字
  • 結構:左右結構

字源演變

會意字。商代甲骨文已出現,從口、從鳥。口與鳥并象形字,合此二構件會鳴叫意。當時鳥或作雞形,因為古人把雞也看作鳥類,鳥或作隹形,因為鳥隹同物,形音(并為舌音)義俱近,為一字之分化。春秋時漸趨統一,從隹、從雞的都不見,僅存從鳥者。戰國時主流結構從口、從鳥,非主流結構則口上加-,或口下、口旁加=為飾,或又加心旁。《說文》是戰國主流結構的繼承。隸變後楷書作鳴,類推簡化作鳴。本義是鳥鳴叫,後引申指一般的鳴響。又用作人名或者地名。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鳴míngㄇㄧㄥˊ

(繁體字鳴)

鳥獸或昆蟲叫:~啭。~唱。~叫。~禽。鳥~。

發出聲音,使發出聲音:~響。~奏。孤掌難~。

聲明,發表意見、情感:~謝。~冤。百家争~。

聞名,著稱:“以文~江東”。

姓。

詳細釋義

鳴[míng]

(會意。從口,從鳥。本義:鳥叫)

同本義

鳴,鳥聲也。——《說文》

鳥獸之音曰鳴。——《管辂别傳》

鳴鶴在陰。——《易·中孚》

鳳皇鳴矣。——《詩·大雅·卷阿》

雞既鳴矣,朝既盈矣。——《詩·雞鳴》

狗吠深巷中,雞嗚桑樹巅。——陶淵明《歸園田居》

又如∶鳴管(鳥類的發聲裝置);鳴鳳(鳳鳥鳴叫);鳴雁(雁鳴叫)

泛指發聲

震為鳴。——《易·說卦傳》

蕭蕭馬鳴。——《詩·小雅·車攻》

鳴玉者,佩玉也。——《南子·賈經》

驢一鳴。——唐·柳宗元《三戒》

雖大風不能鳴也。——宋·蘇轼《石鐘山記》

又如∶鳴石(撞擊則會發出聲響的石頭);鳴玉(古人佩于腰間的玉飾。行走時相互撞擊而發聲);鳴琴(指琴。又比喻瀑布的聲音);鳴鞭(揮鞭發出聲響);鳴銮(車上的銮鈴鳴響。指天子或貴族出行)

震驚

願得燕弓射天将,恥令越甲鳴吾君。——唐·王維《老将行》

申告

重者鳴官究治。——明·祁彪佳詩

言說;稱說

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莊子》

聞名,著稱

以其技鳴。——清·侯方域《壯悔堂文集》

以技鳴者。

又如:以文鳴江東

〉假借為“明”。光明,明亮

裡社鳴而聖人出。——李康《運命論》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鳥聲也。從鳥從口。武兵切

說文解字注

鳥聲也。

引伸之凡出聲皆曰鳴。

從鳥從口。

武兵切。十一部。

康熙字典

《唐韻》武兵切。《集韻》《韻會》《正韻》眉兵切。?音明。《說文》:鳥聲也。《玉篇》:聲相命也,嘷也。《詩·大雅》:鳳凰鳴矣,于彼高岡。

又獸亦曰鳴。《易·說卦傳》:其於馬也為善鳴。

又《增韻》:凡出聲皆曰鳴。《禮·學記》:叩之以小,則小鳴。叩之以大,則大鳴。《莊子·德充符》:子以堅白鳴。

又鳥名。《山海經》:弇州山有五彩之鳥,仰天鳴,名曰鳴鳥。《書·召诰》:我則鳴鳥不聞。音義:馬雲鳴鳥,謂鳳凰也。

又姓。出《姓苑》。

又《集韻》《韻會》《正韻》?眉病切。音命。鳥相呼也。馬融《長笛賦》:山雞晨羣,野雉朝雊。求偶鳴子,悲号長嘯。注:鳴,命也。《曹植詩》鳴俦嘯匹侶。

又葉谟郞切。音芒。《前漢·郊祀歌》:寒暑不忒況皇章,展詩應律鋗玉鳴。函宮吐角激徵淸,發梁揚羽申以商。張華《俠曲》孟嘗東出關,濟身由雞鳴。信陵西反魏,秦人?其彊。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