鲧

大禹之父
鲧(-唐堯七十年),古人名,傳說是夏禹的父親。[1]居于崇(今河南嵩山一帶),稱有崇氏,又稱崇伯。堯時洪水泛濫,受四嶽推薦治水,用築堤堵水之法,九年不成,被舜殛死于羽山(今江蘇贛榆西南)或說是創造城郭者(《世本·作篇》)。
    本名:鲧 别名:天鼋氏 字: 号: 所處時代:五帝時代 民族族群:華夏族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有崇部落的首領

人物介紹

一稱崇伯鲧。相傳堯将鲧封于崇地,崇指崇山而言。崇山即嵩山,故崇地當在今河南省登封嵩山附近。這是傳說中夏人活動的地區之一,很多曆史事件與傳說都和這個地區有關。堯時,洪水為害,堯命鲧去治水。鲧用堵塞的辦法,治水失敗,被“殛之于羽山”。

人物生平

治理洪水

五帝時期,發生了一場巨大的洪水,關于這次洪水的起因,各書的記載不盡相同,總的一點是與天上的神主有關,可能是共工和他的手下所為,也可能是天帝故意發下洪水來懲戒地上的人們,前者的說法和女娲時代共工頭觸不周山的故事重合。

由于洪水的泛濫,地上的人們生活極為艱難,連當時的帝堯也沒有辦法,說:“嗟,四嶽,湯湯洪水滔天,浩浩懷山襄陵,下民其憂,有能使治者?”“皆曰鲧可。”一個“皆”字道出了鲧在衆臣心目中的地位。數千年的曆史中,像鲧這樣深得人心全票通過的狀況是相當少見的。司馬遷《史記·夏本紀》雲:“等之未有賢于鲧者,願帝試之。”考慮到大家的意見,而且當時也找不出比鲧更合适的人選,帝堯勉強同意讓他去治水。

但是在其他的神話傳說中,鲧就不是堯的臣下了,就像羿一樣,是天上的神主。他下界是為了幫助地上的人們的。但是與羿不同,他的下界是不在天帝的準許下的,也就是私自下界。不僅如此,在他下界的時候,他還偷了天帝的一件寶貝,這件寶貝的名字叫息壤,據說是一種可以自己生長的神土,鲧大概就是想利用它來治理洪水的。

《山海經》載:“鲧竊帝之息壤以堙洪水,不待帝命,帝令祝融殺于羽郊”,“息壤者,言土自長,故可堙水也”。與此說相近的還有《尚書·洪範》,這應該是最早記載鲧、禹治水的文獻。箕子說:“我聞,在昔,鲧堙洪水,汩陳其五行。帝乃震怒,不畀其洪範玖疇,彜倫攸斁(dù)。

鲧則殛(被流放至東方海濱的羽山,至死也沒回到故鄉之陝西石峁遺址)死,禹乃嗣興。”屈原的《天問》中,可以了解到,鲧治理洪水幾乎就要成功了,隻是在這個關鍵的時候,天帝發現了鲧的行為,大為震怒,派了著名的劊子手火神祝融下界将鲧殺死在羽山,又收回了息壤,終于使鲧的治水失敗了。

主要影響

治理洪水。

史料記載

《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史記·夏本紀》、《山海經·海内經》、《國語·晉語八》、《左傳》、《山海經》、《國語·吳語》、《歸藏·啟筮》、《五帝本紀》

人際關系

妻子:士敬

兒子:禹

曆史評價

鲧不但善于治水,而且還是城郭的創始人。根據專家考證陝西神木石峁遺址就是夏鲧的封地古崇國。

石峁古城出土大量的高品級玉璋,甚至海外的精美的大尺寸玉璋都是出自石峁,本身就說明石峁是當時貴族的聚居之地,國家或部落聯盟統治的中心。

《國語·晉語》中有一段關于玉璋的話,“二年春,公以二軍下,次于陽樊。右師取昭叔于溫,殺之于隰城。左師迎王于鄭。王入于成周,遂定之于郏。王飨禮,命公胙侑。公請隧,弗許。曰:“王,章也,不可以二王,無若政何。”賜公南陽陽樊、溫、原、州、陉、絺、組、攢茅之田。”

這段文獻是說晉文公重耳救了周天子,想要周天子答應其死後用天子的禮儀埋葬,但是周天子不同意。周天子說“王,章也,不可以二王,無若政何?”意思就是:“天子,就是天下的章,不能有兩個天子,要不政事如何處置?”

這裡可以看出,章(璋)代表着國家最高權力。周天子一向視自己為夏朝王族夏後氏苗裔,周天子在春秋末還有夏代祭祀的典籍,所以周天子的這句話,說明章(璋)代表着國家最高權力。

鲧,中國上古時期的曆史人物,夏朝開國君主大禹的父親。被堯封于崇地,故稱崇伯鲧或崇伯。文獻記載,禹父鲧為堯臣,清雷學淇在《竹書紀年義證》中“鲧之治水為堯巨卿也”。鲧封崇地,《史記夏本紀索引》引《連山易》:“鲧封于崇”,《國語周語》稱鲧為“崇伯鲧”。

文獻記載,鲧是中國曆史上始造城郭的第一人。《世本》載:“鲧作城。”《呂氏春秋·君守篇》也有:“奚仲作車,倉颉作書,後稷作稼,臯陶作刑,昆吾作陶,夏鲧作城,此六人者,所作當矣。”另《吳越春秋》載:“鲧築城以衛君,造郭以守民,此城郭之始也。”《淮南子·原道訓》更是給出鲧作城池的高度:“昔夏鲧作三仞之城。”

上一篇:伊娃格林

下一篇:謝廣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