鲣鳥

鲣鳥

鳥綱突胸總目鲣鳥科動物
鲣鳥,是種熱帶海鳥。其身體大小與大海鷗相當,嘴又長又尖,尾部成楔形,腿和腳的顔色鮮豔。此鳥兩翼較長,體長約0.7米,體重一公斤左右,兩足趾間有蹼,善遊泳,善于捕捉小魚和昆蟲,僅在夜間及孵卵期間停留在海島上。鲣鳥的食物是魚和鱿魚,為了捕食這些食物,它通常要從高處俯沖下去。鲣鳥屬于大型海鳥,是南海諸島數量最多的鳥類,也是南海諸島産鳥糞最多的主要鳥類。它們早出晚歸,非常勤勞。漁民也常跟着它們追捕魚群,親切地稱鲣鳥為“導航鳥”。白腹(紅腳)鲣鳥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中文名: 拉丁學名:Sulidae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鳥綱 亞綱:今鳥亞綱 目:突胸總目 亞目:鹈形目 科:鲣鳥科 亞科: 族: 屬:鲣鳥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熱帶美洲伸延到加拉巴哥群島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鲣鳥 英文名:結巴鳥

形态特征

白腹紅腳鲣鳥是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鲣鳥兩翼較長,體長約0.7米,體重一公斤左右,兩足趾之間有蹼,善于遊泳,善于捕捉小魚和昆蟲,僅僅在夜間及孵卵期間停留在海島上。

鲣鳥形如海鷗,體長約為63~74厘米,體色既清新典雅又鮮豔奪目。身體的羽毛潔白無瑕,僅有部分飛羽為黑色。頭部和頸部有黃色的光澤,頭頂上綴有少許紅色,嘴粗壯,長直而尖,近似圓錐形,上下嘴緣均呈鋸齒狀。嘴的顔色為淡藍色,基部為紅色。眼睛為黑色,眼周、臉部和喉部裸露無羽,其中眼周和臉部為淡藍色,喉囊為肉色或紅色。翅膀狹窄,長而尖,尾羽共有14枚,呈楔形,非常适合在海面上掠水淩空。一雙紅色的腳上,具有發達的腳蹼,又使它在水中暢遊時得心應手。

體大(48厘米)的黑白色或煙褐色鲣鳥。以紅腳白尾為其特征,具淺、深及中間3種色型。淺色型:體羽多白色,初級飛羽及次級飛羽黑色。深色型:頭、背及胸煙褐色,尾白。所有色型均具紅腳及粉紅色的嘴基。亞成鳥全身煙褐色。虹膜-褐色;嘴-偏灰,嘴基粉紅,嘴基裸露皮膚藍色,嘴下裸露皮膚黑色;腳-亮紅色(為識别特征),但所有色型的幼鳥腳均為黃灰色。

叫聲:在海上飛行時不會發出聲響,僅在巢時發出叫聲。

生活習性

鲣鳥是熱帶海鳥,與塘鵝(gannet)有親緣關系。其身體大小與大海鷗相當,嘴又長又尖,尾部成楔形,腿和腳的顔色鮮豔。之所以叫他們“Boby”是因為他們顯得很笨,疏于防範,輕易就能讓人抓到。

脊椎動物的一類,溫血卵生,用肺呼吸,幾乎全身有羽毛,後肢能行走,前肢變為翅,大多數能飛。體大(高48厘米),其身體大小與大海鷗相當,嘴又長又尖,尾部成楔形,腿和腳的顔色鮮豔。此鳥兩翼較長,體長約0.7米,體重一公斤左右,兩足趾間有蹼。叫聲,于海上無聲,僅在巢時發出叫聲。色彩多以黑白色或煙褐色,以紅腳白尾為主要特征,一般分為淺色和深色2種色型。淺色型:體羽多白色,初級飛羽和次級飛羽為黑色。深色型:頭、背及胸為煙褐色尾部為白色。所有色型鲣鳥都具有紅色腳璞和粉紅色的嘴基。其中亞成鳥全身都是煙褐色,虹膜都為褐色,嘴都偏灰,嘴基粉紅。或是嘴基裸露皮膚藍色,也有的是嘴下裸露皮膚黑色,腳璞亮紅色(為識别特征),但所有色型的幼鳥腳璞均為黃灰色。

在動物學中,鳥的主要特征是:身體呈流線型(紡錘型),大多數飛翔生活。體表被複羽毛,一般前肢變成翼(有的種類翼退化);胸肌發達;直腸短,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統發達,有助于減輕體重,利于飛行;心髒有兩心房和兩心室,心搏次數快。體溫恒定。呼吸器官除具肺外,還有由肺壁凸出而形成的氣囊,用來幫助肺進行雙重呼吸。

中文正名:鲣鳥屬

拉丁學名:Sula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 鲣鳥科 Sulidae → 鲣鳥屬 Sula

下屬分類:|紅腳鲣鳥 Sula sula | 褐鲣鳥 Sula leucogaster | 藍腳鲣鳥 Sula nebouxii

鲣鳥科(Sulidae)是鹈形目的1個科。鲣鳥是群居性海鳥,有2屬9種。

大鲣鳥屬是溫帶海鳥,包括北大西洋的憨鲣鳥,南非的開普鲣鳥和澳新地區的澳洲鲣鳥。

鲣鳥屬是熱帶海鳥,世界各大熱帶海洋均有分布,共有6種,其中聖誕島的粉嘴鲣鳥有時被單劃為一屬。我國的鲣鳥均屬于鲣鳥屬,包括紅腳鲣鳥、褐鲣鳥和黑臉鲣鳥(藍臉鲣鳥),其中紅腳鲣鳥是西沙群島最主要的海鳥。

鲣鳥生活在熱帶和溫帶海洋島嶼及沿岸地區。中國西沙群島的東島一帶是紅腳鲣鳥的故鄉。它們和鴨子大小差不多,在空中飛翔時能一下子收縮翅膀,筆直地沖到水裡捕魚。

此鳥兩翼較長,體長約0.7米,體重一公斤左右,兩足趾間有蹼,善遊泳,善于捕捉小魚和昆蟲,僅在夜間及孵卵期間停留在海島上。

鲣鳥在陸地上和樹枝上很笨拙,倘若掉在地面上,就要費勁地扇動雙翅才能慢慢起飛,甚至要爬到高坡上往下滑一段再起飛。

漁民們稱鲣鳥為"導航鳥",因為在茫茫的大海中迷失方向時,可跟随飛翔的鲣鳥安全地返回海島。

紅腳鲣鳥一般産蛋一枚,即使産下兩枚,除非第一枚蛋孵出的雛鳥夭折,否則很少孵出第二枚蛋。

藍腳鲣鳥生活在南美和北美等部分沿海地區,它們通常養育二、三隻幼鳥。

斑駁鲣鳥和藍腳鲣鳥一樣,喜歡結成大群出動,數以千計地從空中向水面俯沖,景象十分壯觀。

春末夏初,是鲣鳥哺育雛鳥的時候,這時雄鲣鳥在海上成群地飛翔,捉到魚舍不得吃,而是馬上飛回自己的窩,把食物放進小鳥的嘴裡,并為小鳥啄去嘴邊的魚鱗。雌鲣鳥則站在一旁,用嘴為雄鲣鳥梳理羽毛。它們早出晚歸,非常勤勞

褐鲣鳥

中文正名:褐鲣鳥

拉丁學名:Sula leucogaster

物種命名人及年代:(Boddaert,1783)

中文俗名:白腹鲣鳥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 鲣鳥科 Sulidae → 鲣鳥屬 Sula → 褐鲣鳥 Sula leucogaster

下屬分類:無

地理分布:我國見于海南、台灣、福建、廣東。易危種。分布熱帶、亞熱帶、溫帶海洋、島嶼。分5個亞種。我國僅西沙亞種。潛水覓食。

保護等級:國家重點保護Ⅱ級

形态特征:

褐鲣鳥是大型的海鳥,身體粗壯而細長,呈流線型,體長為64一74厘米,但身體各部位的顔色與紅腳鲣鳥完全不同。上體黑褐或暗棕褐色,兩翅和尾羽的羽軸褐色更濃。前頸和胸部與上體同色,下體餘部純白。虹膜銀灰色;嘴、眼周裸皮和喉囊均黃綠;腳趾淡黃色。

叫聲:海上無聲。在巢時發出嗷叫聲、呱呱叫聲及嘶嘶叫聲。

分布範圍:熱帶及亞熱帶海洋。

主要分布省份:浙江山東海南台灣香港

分布在以下保護區:東寨港紅樹林尖峰嶺

分布在以下山脈湖泊:五指山吊羅山

分布狀況:繁殖于西沙群島及台灣蘭嶼島。于中國南海為地區性常見鳥,自上海至海南島的沿海偶有記錄。習性:同其他鲣鳥,但較近海岸,尤其在冬季。

瀕危信息:

CITES瀕危等級: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IUCN瀕危等級: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IUCN瀕危等級:未列入 生效年代: 2003年

國家重點保護等級:二級 生效年代: 1989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因素:

●作為食物被捕獵:當地人捕捉成鳥和盜取鳥卵,是褐鲣鳥的緻危因素。

褐鲣鳥過去在我國東南沿海及西沙群島、海南島等地是較為容易見到的,但由于人類的獵殺、拾卵等原因,緻使數量減少,現在已經難以見到。

生活習性:

褐鲣鳥分布于熱帶、亞熱帶和部分溫帶地區的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及其島嶼上,全世界共有5個亞種,我國僅有1個亞種,即西沙亞種,主要分布于西沙群島,偶爾還見于台灣淡水、蘭嶼和基隆通往澎佳嶼的航道上,以及海南、上海、山東青島等地。

褐鲣鳥主要栖息于熱帶、亞熱帶和溫帶海洋中的島嶼和海岸,有時亦出現于海灣、港口及河口地帶。常成群生活,飛翔能力很強,常常在鼓翼飛行一段距離之後又繼續滑翔,兩種方式交錯進行。也善于遊泳和潛水,休息時或是漂浮在水面上随波逐流,或是站立在岸邊岩石上。性情較為大膽,叫聲響亮而粗犷。主要以各種魚類為食。也吃烏賊和甲殼動物等。覓食方式主要是通過潛水,常常一邊遊泳一邊不時地潛入水中追捕魚群,有時也通過在海面上空飛翔、發現獵物後則雙翅往後一收,突然俯沖紮入水中,再潛水追捕獵物,有時在海上追蹤獵物達數百公裡之遠。

褐鲣鳥主要為留鳥,營巢于熱帶和亞熱帶海洋中的島嶼以及海岸的岩石上,巢多築于懸崖邊的地面上,有時也營巢于小塊灌叢間或珊瑚島上。常成群在一起構成松散的巢群,通常2-3個巢在一起,相距很近。巢由樹枝和幹草構成。求偶時雄鳥和雌鳥各銜一根樹枝放在腳上,彼此面對面地站着,然後用頸部互相纏繞。每窩産卵2枚,偶爾為3枚。顔色為淡綠色或淡藍色。卵的大小為61×40毫米。

求偶方式

一旦引起了雌鳥的注意,雄鳥就會接着跳起求愛舞。雄鳥和雌鳥一邊發出鳴叫聲,一邊高視闊步。

在繁殖期間,雄鳥會不停地左右擡起那雙醒目的藍色大腳,在這求偶舞期間它還會張開上揚雙翅,來吸引雌鳥的注意,以取得交配權,藍腳鲣鳥一般是一夫一妻制的,也有個别情況。

藍腳鲣鳥一般能産下2~3個蛋,通常在産完第一枚卵後,相隔6天左右才産第二枚卵。雌雄鳥輪流孵蛋,他們不是像其他鳥兒那樣用身體來孵卵,而是用它們那對漂亮的大大的腳蹼護住卵,保持溫度,直到孵化出幼雛,孵蛋期大概在41~45天。

分類學

褐鲣鳥學名是Sula leucogaster;

藍腳鲣鳥學名是S. nebouxii;

紅腳鲣鳥學名是S. sula;

藍臉鲣鳥學名是S. dactylatra。

地理分布:共10種,我國3種,我國所有種均為國家重點保護二級。

藍腳鲣鳥

中文正名:藍腳鲣鳥

拉丁學名:Sula nebouxii

英文俗名:Masked Booby

分類地位:

動物界 Fauna → 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 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 鳥綱 Aves → 今鳥亞綱 Neornithes → 突胸總目 Carinatae → 鹈形目 Pelecaniformes → 鲣鳥科 Sulidae → 鲣鳥屬 Sula → 藍腳鲣鳥 Sula nebouxii

形态特征:

藍臉鲣鳥也是大型海鳥,體形比紅腳鲣鳥和褐鲣鳥還要大,體長為80厘米。嘴長粗而尖,呈圓錐狀,翅膀較為狹長,腳粗而短。它的身體上的羽毛也均為白色,飛羽為黑色,尾羽有14枚,呈楔形,也是黑色,與紅腳鲣鳥的白色尾羽不同,而且嘴、臉、眼睛和腳等的顔色也都與紅腳鲣鳥不同。雄鳥的嘴為亮黃色,雌鳥的嘴為暗黃綠色。腳為灰色,眼睛為金黃色,在黑色的臉上顯得極為醒目。

成鳥特征為前額及翼上複羽白色,背白,頭白而具黑色斑紋。幼鳥似褐鲣鳥但具白色領環,上體褐色較淺,翼下具橫斑。

虹膜-黃色;嘴-黃色;腳-黃至灰色。

叫聲:于海上無聲。

分布範圍:繁殖于熱帶的大洋島嶼;分布遍及大多數熱帶海域。

分布狀況:亞種personata在台灣東北部的釣魚島有繁殖,分布範圍進入中國海域。

藍臉鲣鳥分布于世界各地的熱帶海洋地帶,共分化為6個亞種,我國僅有太平洋亞種,數量非常稀少,至今僅見于台灣的釣魚島和赤尾嶼。

生活習性:

藍臉鲣鳥為留鳥,主要栖息于熱帶海洋、海岬和島嶼上,除了繁殖期以外,大多數時間都在海上活動。善于飛行和遊泳,常呈小群飛行于海面的上空或者在海面上遊泳,有時為了追覓食物飛到離海岸很遠的地方。主要以各種魚類,特别是飛魚為食,也吃烏賊和甲殼類。

藍臉鲣鳥營巢于大而平坦的海岬和與海島上,成群在一起營巢。領域性較強,通常每個小的群體所占據的巢域面積在50平方米以上。每窩産卵2枚,通常在産完第一枚卵後,相隔6天左右才産第二枚卵,因此當第二枚卵孵出時,第一枚卵孵出的雛鳥已經長得相當大了,如果它發育正常,就幾乎霸占了大部分食物,使第二枚卵孵化出的雛鳥無法成活,所以隻有當第一枚卵孵化失敗,或者第一枚卵孵化出的雛鳥未能成活時,第二枚卵孵化出的雛鳥才有機會得到正常的生長發育。孵化期通常為43天左右。雛鳥為晚成性,雖然生長很快,到1.5-2個月時體重已經接近成鳥,但還不能飛行,一直要到大約4個月以後翅膀才能長成,離巢飛翔。

上一篇:黃金遊戲

下一篇:金錢永不眠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