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蛙

魔鬼蛙

兩栖綱無尾目古生物蛙類
魔鬼蛙,生存時代是約7000萬年前的白垩紀後期,該蛙約有4.5公斤重,40.6厘米長,而現存的最大蛙類隻有約3公斤重。[1]該蛙有牙齒,其骨頭上的起伏則顯示它可能有某種骨質“甲胄”。分布于南非等地。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魔鬼蟾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兩栖綱 亞綱: 目:無尾目 亞目: 科: 亞科: 族: 屬:古生物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南非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魔鬼蛙 外文名:Beelzebufo 生存時代:約7000萬年前的白垩紀後期 體重:4.5公斤 體長:40.6厘米

物種學史

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古生物學者戴維·克勞斯等人。他們在馬達加斯加島上發現一種巨蛙化石,科學家給這種奇特的遠古巨蛙起名“魔鬼蛙”。他們推斷這種巨蛙生活在約7000萬年前的白垩紀後期,和恐龍同時代。

1993年,克勞斯就開始在馬達加斯加島搜尋異常巨型青蛙的骨頭碎片,這些骨頭碎片可以追溯至白垩紀後期,即大約7000萬年前。在這些骨頭碎片的發掘地,克勞斯還發現了一些恐龍和鳄魚的化石。然而,克勞斯的研究小組才尋找到足夠多的青蛙骨頭碎片,并将其組裝起來,拼成一幅完整的青蛙形狀,并據此确定其樣貌和體重。

目前現存的體形最大的青蛙是非洲西部的巨蛙,重達7磅。克勞斯與來自倫敦大學學院的化石青蛙專家一同,認定這隻“魔鬼青蛙”與其它非洲蛙并無親屬關系。與現代青蛙類似,“魔鬼青蛙”有一張闊嘴,以及強壯的下巴和牙齒。它的頭骨異常厚實,身披成防護用的凹凸狀甲殼。它的名字由希臘文的“魔鬼”和拉丁文的“青蛙”組成。

這隻巨型青蛙的家族親緣關系給科學家們留下了一個古生物學的謎:有關大陸漂移的标準理論表明,在“魔鬼青蛙”時代,馬達加斯加島所在地曾被海洋與南美洲隔離開來。克勞斯表示,青蛙無法在鹽水中長期存活下來,因此他主張認為,這種巨型青蛙證明了一些有争議的理論,即在“魔鬼青蛙”時代後期,大陸塊之間的确曾經存在着一些橋梁,這種橋梁可能就是當今的南極洲,不過那時的南極洲可能比如今的南極洲要溫暖許多。

第一批青蛙大約出現在距今1.8億年前,白垩紀。第一批“魔鬼蛙”化石碎片是1993年被發現的,從那時起,科學家們就像組合“七巧闆”一樣,不斷重新還原它們。盡管“魔鬼蛙”是蛙類之王,但它卻不是地球上曾經存在的最大的兩栖動物。在距今2.5億年前的二疊紀時期,許多動物的體型都達到令人驚異的程度,比如類似鳄魚的普氏鋸齒螈可以長到10米長。

形态特征

魔鬼蛙身體扁平。年輕的魔鬼蛙長着盤狀嘴部,成年腳部有盤狀趾墊,可以攀爬在急湍溪流中的岩石上。這種巨蛙約4.5公斤重,40.6厘米長,比現存的最大蛙類還要大。化石表明這類蛙大嘴、下颚有力、長有牙齒,其骨頭上的起伏則顯示它可能有某種骨質“甲胄”。

生活習性

魔鬼蛙和當今世界的青蛙不一樣,它不以蝸牛、蚊蟲等小動物為食,反而通常都把蜥蜴,小恐龍當作美餐。考慮到它們的巨大體形,不僅蜥蜴、哺乳動物或者小型青蛙會成為它們的美食,甚至剛出生的恐龍幼崽都将淪為它的獵物。

栖息環境

科學家們認為,“魔鬼蛙”通常不生活在水生環境中,也不會像今天的近親那樣在睡蓮葉子上跳來跳去。相反,它們通常生活在半幹旱環境中,懂得僞裝自己,然後突然躍起捕食獵物。

“魔鬼蛙”出現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魔鬼蛙”通常不生活在水生環境中,也不會像今天的近親那樣在睡蓮葉子上跳來跳去。相反,它們通常生活在半幹旱環境中,懂得僞裝自己,然後突然躍起捕食獵物。

遷移

這種巨蛙引起科學家興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研究顯示它與非洲其它蛙類不相似,而可能是南美洲一種現存蛙類的“親戚”。而根據地球闆塊漂移學說,在“魔鬼蛙”生存的時代,馬達加斯加及非洲大陸已經與南美洲分離很久了。由于這種蛙類不能在海水中長期生存,有科學家推測“魔鬼蛙”及其“親戚”可能是通過當時一些斷斷續續的狹窄“陸橋”通道。以數千萬年前還比較溫暖的南極洲為跳闆,實現了大範圍遷移。

“魔鬼蛙”出現在非洲的馬達加斯加島,而它的現代近親卻生活在南美洲,這是馬達加斯加與南美洲以及南極之間曾經存在一條大陸橋的最新證據,也暗示出當時的南極可能比現在暖和得多。這座大陸橋讓動物們可以在幾個大陸之間穿越。研究人員已經在馬達加斯加島發現了很多與“魔鬼蛙”同時代的動物化石,與它們在南美洲的近親非常相似。

上一篇:兜蘭屬

下一篇:苦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