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

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

瑪克西姆·高爾基創作自傳體小說
高爾基自傳三部曲指的是《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高爾基自傳三部曲的作者是瑪克西姆·高爾基,前蘇聯著名作家、詩人,評論家,政論家,學者。他是前蘇聯下諾夫哥羅德人,俄羅斯族。高爾基自傳三部曲于1913年正式發表,反映了俄羅斯當下的社會情形和無産階級革命的鬥争。
    書名:《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别名: 作者: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 頁數: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 中文名:高爾基自傳三部曲 出版時間 :1913年 原作者:瑪克西姆·高爾基 文學體裁:自傳體小說

作品介紹

高爾基的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最初發表于1913年。高爾基開始寫自傳體三部曲的時候,已是一位成熟的無産階級作家,所以,這三部曲既是作者童年至青年時期生平的自述,也是舉世公認的藝術珍品,是作者根據自己親身的生活經曆,對俄羅斯19世紀末期社會政治生活所描繪的一幅生動的曆史畫卷.作品中主人公阿廖沙的原型就是高爾基本人,這一形象既是作者早年生活的寫照,也是俄國人民,特别是處于社會下層的勞動人民經過磨煉後走向新生活的典型。

内容簡介

高爾基自傳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

第一部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内容包括了高爾基幼年時期從三歲至十歲這一段時間的生活斷面。阿寥沙·彼什科夫三歲喪父後,由母親和外祖母帶到外祖父家。

外祖父卡什林是一個小染坊主,已瀕臨破産。他性情暴躁、乖戾、貪婪、自私;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也是粗野、自私的市儈,甚至第三代也受到很壞的影響。外祖父家裡,彌漫着人與人之間的熾熱的仇恨之霧;大人都中了仇恨的毒,連小孩也熱烈地參加一份。

《童年》反映了小主人公阿廖沙在父親去世後,随母親寄住在外祖父家中度過的歲月。其間,他得到外祖母的疼愛、呵護,受到外祖母所講述的優美童話的熏陶,同時也親眼目睹兩個舅舅為争奪家産争吵打架以及在生活瑣事中表現出來的自私、貪婪。

這種現實生活中存在的善與惡、愛與恨在他幼小的心靈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阿廖沙就是在這種“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裡”度過了自己的童年。

阿廖沙三歲時,失去了父親,母親瓦爾瓦拉把他寄養在外祖父卡什林家。外祖父家住在尼日尼——諾弗哥羅德城。外祖父年輕時,是一個纖夫,後來開染坊,成了小業主。阿廖沙來到外祖父家時,外祖父家業已經開始衰落,由于家業不景氣,外祖父變得也愈加專橫暴躁。

阿廖沙的兩個舅舅米哈伊爾和雅科夫為了分家和侵吞阿廖沙母親的嫁妝而不斷地争吵、鬥毆。在這個家庭裡,阿廖沙看到人與人之間彌漫着仇恨之霧,連小孩也為這種氣氛所毒害。阿廖沙一進外祖父家就不喜歡外祖父,害怕他,感到他的眼裡含着敵意。一天,他出于好奇,又受表哥慫恿,把一塊白桌布投進染缸裡染成了藍色,結果被外祖父打得失去了知覺,并害了一場大病。

從此,阿廖沙就開始懷着不安的心情觀察周圍的人們,不論是對自己的,還是别人的屈辱和痛苦,都感到難以忍受。他的母親由于不堪忍受這種生活,便丢下了他,離開了這個家庭。但在這個污濁的環境裡,也還有另外一種人,另外一種生活。這裡有樂觀、純樸的小茨岡,正直的老工人葛利高裡。

每逢節日的晚上,雅科夫就會彈吉他,奏出動人心弦的曲調。小茨岡跳着民間舞,猶如恢複了青春。這一切使阿廖沙既感到歡樂又感到憂愁。在這些人當中,外祖母給阿廖沙的影響是最深的。

外祖母為人善良公正,熱愛生活,相信善總會戰勝惡。她知道很多優美的民間故事,那些故事都是憐憫窮人和弱者,歌頌正義和光明的。她信仰的上帝也是可親可愛,與人為善的。而外祖父的上帝則與之相反,它不愛人,總是尋找人的罪惡,懲罰人。

後來,外祖父遷居到卡那特街,招了兩個房客。一個是進步的知識分子,綽号叫“好事情”,他是阿廖沙所遇到的第一個優秀人物,他給阿廖沙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

另一個是搶劫教堂後僞裝成車夫的彼得,他的殘忍和奴隸習氣引起了阿廖沙的反感。母親在一天早晨突然回來了,她的變化使阿廖沙心裡感到十分沉痛。

開始,她教阿廖沙認字讀書,但是,生活的折磨使她漸漸地變得漫不經心,經常發脾氣,愁眉不展。後來母親的再婚,使得阿廖沙對周圍的一切都失去了興趣,竭力避開大人,想一個人單獨生活。就這樣經過了一個夏天思考之後,他終于增強了力量和信心。

母親婚後生活是不幸福的,她經常挨後父打。貧困和疾病,吞蝕着她的美麗。由于她心境不好對阿廖沙常常表現出冷酷和不公平。

阿廖沙在家中感受不到溫暖,在學校也受歧視和刁難。因此,在阿廖沙的心靈中,“愛”的情感漸漸被對一切的恨所代替。由于和後父不合,阿廖沙又回到外祖父家中,這時外祖父已經全面破産!他們的生活也越來越困苦。

為了糊口阿廖沙放學後同鄰居的孩子們合夥揀破爛賣。同時,也感受到了友誼和同情。但這也招緻學校的非難。他以優異的成績讀完了三年級,就永遠地離開了學校課堂。

這時候阿廖沙母親逝世,他埋葬了母親以後,不久便到“人間”去謀生。

第二部

《在人間》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二部。

阿廖沙11歲時,母親又不幸去世,外祖父也破了産,他無法繼續過寄人籬下的生活,便走上社會,獨立謀生。

他先後在鞋店、聖像作坊當過學徒,也在繪圖師家、輪船上做過雜工,飽嘗了人世間的痛苦。在輪船上當洗碗工時,阿廖沙結識了正直的廚師斯穆雷,并在他的幫助下開始讀書,激發了對正義和真理追求的決心。五年後,阿廖沙懷着進大學的希望準備到喀山去。

在這本小說裡,高爾基為了生活而要在鞋店、東家的房子裡和輪船上工作。除了他的外祖母、外祖父、瑪爾戈皇後這些有文化、有教養的人以外,在周遭的都是那些低俗、愛吵架、背地裡說人壞話的小市民。

見識的淺薄,生活圈子的狹小讓高爾基周圍的人都不懂書籍的好處,總在抑制他看書的欲望。而他就像不屈的小草一樣,堅持看書,也有如荷花,不受污泥的沾染。“我來到人間”,仿佛就暗示着這人間的媚俗和可憎可笑的面目;而普希金的詩集、阿克薩夫的《家庭記事》、著名的俄羅斯史詩《在森林中》等書籍構成了高爾基的天堂,這個“人間”裡的天堂。

第三部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最後一部。

作品講述了阿廖沙在喀山時期的生活。16歲那年,他背井離鄉,到喀山去上大學。

夢想破滅後,他否得不為生存而奔波。住“大雜院”,賣苦力,同流浪漢接觸,和形形色色的小市民、知識分子交往,進了一所天地廣闊的社會大學。在這所大學裡,他經曆了精神發展的複雜道路,經受住多方面的生活考驗,對人生的意義、對世界的複雜性進行了最初的探索。

創作背景

《童年》是高爾基自傳體小說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紀90年代,高爾基就有撰寫傳記體作品的念頭。在1908年至1910年間,列甯到高爾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裡島公寓所做客,高爾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講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

有一次,列甯對高爾基說:“您應當把一切都寫出來,老朋友,一定要寫出來!這一切都是富有極好的教育意義的,極好的!”高爾基說:“将來有一天,我會寫出來……”不久,他實現了這個諾言。

1905年以後,高爾基幾度出國,去意大利定居。他在熱烈歡呼1917年2月革命的同時,卻又對此後的十月革命表示難以理解、難以接受。

在這無産階級革命風起雲湧的年代,通過反思,作家重又把無産階級革命與文化主題融入自己的創作之中,寫出奧庫羅夫三部曲《奧庫羅夫鎮》,《馬特維·科熱米亞金》,《崇高的愛》和自傳體三部曲《童年》、《在人間》、《我的大學》,《俄羅斯遊記》等系列作品。

《我的大學》是高爾基1923年在國外療養期間完成的自傳體三部曲的最後一部,也是他在10月革命之後寫的第一部重要作品。

作品賞析

作品思想

作者高爾基在《童年》中也一再說明:“每當我回憶起俄國令人壓抑的龌龊野蠻的生活,我常常問自己:這種醜陋的行為有必要去寫嗎?我每次都懷着充分的信心回答自己:有必要!因為這就是活生生的醜陋的生活現實,這種現實目前還存在着。

要改變這種現實,要從人們的記憶和心靈中,從我們沉重龌龊的生活中清除它的影響,就必須透徹地了解這種現實。”“我描寫現實生活中的這種醜惡行為,還有一個比較積極的原因:雖然這些醜行令人惡心,使我們感到壓抑;雖然它們扼殺了無數美好的靈魂,但俄羅斯人的心靈仍舊是那樣健康、年輕,正在克服并且最終能夠克服這種醜惡的行為。”

“我們的生活是非常奇妙的。在我們的生活中,雖然有滋生各種無恥的敗類的肥沃的土壤,但這種土壤終究會生長出卓越的、健康而且富有創造性的力量,生長出善良和人道的東西,它們不斷激發我們建設光明的人道的新生活的不滅的希望。”

這一方面表明了高爾基的美學原則:作家不必回避生活中的任何醜事,但目的是為喚醒人們的重視,從而徹底消滅它,并且堅信人類社會有一種真善美的自我調節機制。

另一方面也表明高爾基寫童年的悲慘經曆,目的不是為了向人顯示他是多麼值的同情與可憐,也不僅僅是簡單的回憶童年生活,而是用自己童年的親身經曆,告訴讀者,無論環境多麼惡劣,生活多麼艱難。

總有一些善良美好的人,隻要懷着一顆向上的心,在龌龊的環境下也能培養出健康、正直的心靈。因此,我們說全書的思想内容表現上是積極向上而非頹廢委靡的。

高爾基在這本書中真實地描述了自己苦難的童年,反映了當時社會生活的一些典型的特征,特别是繪出了一幅俄國小市民階層風俗人情的真實生動的圖畫。它不但揭示了那些“鉛樣沉重的醜事”,還描繪了作者周圍的許多優秀的普通人物,其中外祖母的形象更是俄羅斯文學中最光輝、最富有詩意的形象之一。

是這些普通人給了幼小的高爾基良好的影響,使他養成不向醜惡現象屈膝的性格,鍛煉成堅強而善良的人。

《童年》是作者以自身童年經曆為素材的一部小說,它是一軸19世紀末俄國社會的曆史畫卷,從中又可看到作家童年和青少年時代在暗無天日的社會裡尋找光明的奮鬥曆程。

小說再現了19世紀沙俄統治時期俄國人民生活的社會環境,小說所寫的是作者童年經曆的苦難,這也是當時社會的普遍現象。

人物塑造

作品主要塑造了兩大類人物形象,作者通過對這兩大類人物的叙述表達了對他們的愛憎之情。

兩大類人物一類以外公為代表的自私殘暴的人,一類是以外婆為代表的正直、善良的人。

外公是阿廖沙十分讨厭的一個人對他無論是外貌描寫還是内心世界的刻化,總有作者辛辣的諷刺意味在裡面。他矮小、幹瘦,隻有外婆的肩膀高,走起路來步子快而細,自私殘忍,野蠻粗暴,動不動就打人罵人,哪怕遇上一點不如意的事情也要歇斯底裡的發作。

為了維護他那搖搖欲墜的小業主地位和分崩離析的家庭,他殘酷的虐待工人夥計,甚至六親不認,将替他勞動了一輩子的老匠人格裡戈裡趕出家門,共同生活了一輩子的老伴他也要她自謀生路。有錢時作威作福,獨斷專行。破産後更加貪婪吝啬,品格低下。物質上破産,精神上也完全垮掉。

盡管在這個市儈氣十足的人身上還有一點人性的閃光,如他年輕時候在伏爾加河當纖夫,經曆了貧困和沉重的生活,是一個生活的鬥士與勇士。當他給阿廖沙講到那時的經曆時,露出一種真誠而興奮的表情。

再如他叫阿廖沙識字也體現對阿廖沙的疼愛。但這一切并不能掩蓋他整體人性上的殘忍與自私。對于外公的種種惡劣行為,阿廖沙是非常讨厭的,尤其是外公無故毆打善良的外婆時,他無比憤怒,報複外公。

這種厭惡、憤怒同樣也存在于作者心中,通過對阿廖沙反抗外公的描寫表達了作者對以外公為代表的那一類人的蔑視、厭惡、否定,也表達了作者對小市民階層肮髒、龌龊不良品性的否定。

與對外公那類人的厭惡相反,作者通過對外婆等人的回憶,表達了對以外婆為代表的勞動人民的熱愛、崇敬之情。外婆善良慈祥,愛親人,愛鄰居,愛所有的人。她心甘情願把生活中的一切壓力都承擔下來而毫無怨言。

生活的困苦、丈夫的毆打、兒子的溺亡……都熄滅不了她内心深處的仁愛之光。她是一個充滿生活氣息與詩意的勞動婦女,她能歌善舞,善于講形形色色的傳說、童話、民間故事。她還是一個勇敢的人,作坊起火時,所有的人都驚慌失措,隻有她沖進火海,搶出水桶大小的一桶硫酸鹽。

因此,盡管她有對惡勢力順從忍耐,對上帝盲目信仰的缺點,這并不影響她整體人性上的光輝。與外婆同類的人還有小夥子“小茨岡”與房客“好事情”。小夥子“小茨岡”是個棄嬰,被外婆收養,長大後就成了外公的雇工,他勤勞能幹,力大無窮,雖然被外公與舅舅當成牛馬使喚,仍很善良樂觀。

相對于小夥子“小茨岡”來說,房客“好事情”則是一個成年人,對生活有透徹的了解與感悟。他是祖國無數優秀人物中的一個,見識遠大,教阿廖沙用心觀察生活、發現生活,教他做任何事都要講究技巧。

這些人都是阿廖沙所喜歡與崇敬的,他們對阿廖沙人生觀的形成有重要影響,從正面喚起了阿廖沙對生活的熱烈向往。這些人都不同程度的向阿廖沙敞開自己的心靈,幫助他了解到在生活中除醜事之外,還存在着健康與富有創造性的東西。

作者在作品裡寫道:“在童年,我把自己想象成一個蜂窩,一些普通、平凡的人們象蜜蜂一樣,把自己的知識和關于生活的想法的蜜送到那裡,每個人盡自己的力量慷慨大方的充實着我的心靈,這種蜜往往是肮髒而苦澀的,但這一切知識仍然是蜜。”

揭露現實

因此,高爾基在作品中流露出對這些人的熱愛、贊美之情,通過阿廖沙的與他們的交往熱情讴歌了他們。作品通過對阿廖沙童年經曆的描寫從側面也暴露了當時社會的現實。

當時的俄國社會處于19世紀70—90年代,正是俄國大革命的前夕,整個社會處于沙皇的統治之下,人民流離失所。偷竊在村民中已形成一種風氣,已經不算是罪惡,而且對于半饑半飽的小市民來說差不多是唯一謀生的手段。兒童無錢上學,淪落街頭,靠撿破爛為生。從廣義上講,也正是這種民不聊生的社會環境造成了阿廖沙的悲劇。

藝術特色

《童年》是高爾基積一生童年生活之素材而寫成的一部小說,充滿童趣。它用兒童純真無邪的眼光,通過思考和感悟,抒發童年的歡樂和初涉人生的艱難苦楚。

比如,他始終記得父親下葬時被活活埋入墓穴的一隻小蛤蟆;他喜歡在雪地上觀察小鳥,喜歡在花園裡營造自己的一角;他常常在夏夜的星空下沉思和閱讀《安徒生童話》,并由此不時感到驚喜和感悟,等等。

《童年》在藝術上運用兒童視角和成人視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寫。

作品主要以兒童的視角觀察描寫生活,使“童年”豐富生動,充滿童趣;另一方面,作家又間或以成人的視角評點生活,使筆下的文字含義更清晰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童年》取材于作家的自身經曆,然而它又不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簡單再現。

它一方面真實描寫了阿遼沙的成長過程和他的所見所聞,大量運用翔實材料;同時,又運用典型化的手法,努力挖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義的材料,并對它們進行提煉加工,使之能夠反映生活的本質。

在《童年》中,人物已不再是單純的個人,而成為某一類人的代表;外祖父的家已不是一個一般的家庭,而是舊俄時代由沉重的勞動、家長制手工業生産關系和無聊的生活造就的小市民社會的縮影。

正如作者白己所言:“我不是在講我白己,而是在講那令人窒息的充滿可怕景象的狹小天地。

在這兒,普通的俄國人曾生活過,而且現在還在生活着。”同時,在“充滿種種畜生般的壞事的土壤上勝利地生長着鮮明、健康、富有創造性的東西”——人民的美好品質,他們的智慧和創造精神,它能“喚起我們一種難以摧毀的希望——那就是光明的、人道的生活必然複生。”

上一篇:我的四季

下一篇:支提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