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

高昌

新疆古地名
高昌(Qara-hoja),位于今日的新疆吐魯番地區,是古時西域交通樞紐。[1]公元5世紀中葉至7世紀中葉,在這個狹窄的吐魯番盆地中,曾先後出現四個獨立王國,分别是阚氏高昌、張氏高昌、馬氏高昌及麴氏高昌。唐貞觀二年(628年),著名高僧玄奘曾途經高昌。
  • 中文名:高昌
  • 外文名:
  • 地理位置:新疆吐魯番東南之哈喇和卓地方
  • 所處時代:
  • 占地面積:
  • 保護級别:
  • 開放時間:
  • 所屬地區:西域古國
  • 建造時期:公元前1世紀漢代
  • 氣候類型:大陸性暖溫帶荒漠氣候

簡介

高昌為西域古國,位于今新疆吐魯番東南之哈喇和卓(Karakhoja)地方,是古時西域交通樞紐。地當天山南路的北道沿線,為東西交通往來的要沖,亦為古代新疆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地之一。

地理

各種史書和大量考古實物充分證明,從漢至唐,高昌和敦煌地區一樣,是完全由漢人和漢文化主導的地區。這一事實證明,在西域外族語言文獻中,高昌的名字長期是Cinackand及其變體,意為“秦城”,也即中國城。直到北宋初年佚名作者波斯文著作《世界境域志》(Hudud al-Alam),仍然如此。

高昌(維吾爾語Qara-hoja)故城坐落在火焰山腳下,木頭溝畔的哈拉和卓鄉,西距吐魯番市40千米。城牆高聳,昔日雄風猶存。登高展望,全城平面略呈不規則的正方形,布局可分為外城、内城和宮城三部分,總面積220萬平方米。城垣保存較好,外城牆基厚12米,高11.5米,周長約5.4千米。城牆都由夯土築成,夯層厚8至12厘米,間雜少量的土坯,有極清晰的夾棍眼。據史書記載,高昌城當年城牆上共有12重大鐵門,分别冠以“玄德”、“金福”、“金章”、“建陽”、“武城”等不同名号。

城市中房屋鱗次栉比,有作坊、市場、廟宇和居民購買力區。城内的建築布局與當時長安城相仿。全城人口達3萬,僧侶3千。現在,城内建築遺址遍布,尤以西南最為密集,當年的廟宇、佛堂、街道都曆曆在目。當年唐代高僧玄奘也曾在此盤桓過一段時間,還為高昌王講過經。

風俗

高昌居民以漢族(主要為漢魏屯戍軍民的後裔和逃避戰亂的内地移民)為主,少數族(主要為昭武九姓和其他西域國家的僑民)為輔。因而高昌國建制,如官制、兵制、賦役制、士族制等,大抵脫胎漢晉,又自具特色。漢族傳統文化在高昌占統治地位。俗奉天神,兼信佛法。十六國時期,祆教已在高昌流行,但佛教在高昌一直受到尊崇。道教也有一定的影響。

高昌氣候溫暖,宜蠶,谷麥再熟。著名土産有赤鹽、白鹽、葡萄、凍酒、刺蜜、白面、疊布(棉布)及絲織品等多種。其地處天山南北孔道,絲綢之路北路沖要,政治穩定,物産豐富,文化發達,中西使節、商客和僧侶過往頻繁,成為漢唐間中西政治、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樞紐。15世紀初,已風物蕭條,僧寺零落。

曆史地位

漢唐以來,高昌是連接中原中亞、歐洲的樞紐。經貿活動十分活躍,世界各地的宗教先後經由高昌傳入内地,毫不誇張的說,它是世界古代宗教最活躍最發達的地方,也是世界宗教文化荟萃的寶地之一。鼎鼎大名的唐代佛教高僧玄奘,公元629年,為了提高佛教學水平,29歲的玄奘,不畏殺身之禍,偷偷離開長安,出玉門,經高昌,沿絲綢中路到印度,遍遊今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諸國,曆時17年。在高昌,玄奘誦經講佛,與高昌王拜為兄弟,留下一段千古佳話。

上一篇:幽州台

下一篇:底比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