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屋建瓴

高屋建瓴

漢語詞語
高屋建瓴(拼音:gāowū-jiànlíng),是一則來源于曆史故事的成語,最早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高祖本紀》。該成語指的是在很高的屋頂上把水瓶裡的水倒下來,比喻居高臨下,勢不可當。在現代漢語中指對事物把握全面,了解透徹。該成語結構為偏正式;在句中作謂語、定語。[1]
    中文名:高屋建瓴 拼音:gāo wū jiàn líng 出處:《史記·高祖本紀》:“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用法:褒義,謂語 結構:聯合式

基本解釋

建:倒水,潑水;瓴:盛水的瓶子。把瓶子裡的水從高層頂上傾倒。比喻居高臨下,不可阻遏。

成語出處

《史記·高祖本紀》:“地勢便利,其以下兵于諸侯,譬猶居高屋之上建瓴水也。”

成語示例

革命的豪情和革命的氣魄,使他的史劇氣勢恢闊,振擺超騰,高屋建瓴,雄渾奔放。《郭沫若劇作全集編後記》

成語典故

楚漢相争時,漢王劉邦的大将韓信東征西讨,立下了汗馬功勞。他居功自傲,有點飄飄然起來。平定齊地後,他寫信給劉邦,要求把自己封為“假(代理)齊王”。劉邦得知後,非常惱怒,罵韓信是白日做夢!他的屬下張良看完信,勸道:“目前,我方不利,楚軍尚強,韓信又掌握着很大一部分兵權,大王不如順水推舟,答應他的要求。”劉邦心領神會,派張良為特使,帶了王印,去封韓信為齊王。韓信非常高興,答應迅速發兵攻打楚霸王。

漢軍在垓下設下埋伏,韓信擔任三軍統帥,并請劉邦守住大營。韓信有勇有謀,楚霸王戰敗,拔劍自刎。劉邦擔心韓信位高權重,就收了他的兵權,奪了齊地,改封他為楚王。

公元前202年,劉邦做了皇帝,即漢高祖。不久,有人告發說,韓信把項羽的大将鐘離昧窩藏在家裡,看來是想造反。此事傳到韓信那裡,有人勸道:“大王何不殺了鐘離昧,表明心迹,使皇上高興呐?”韓信說:“鐘離昧素來與我有交情。我在楚營時,霸王曾經要殺我,多虧鐘離昧救了我。現在他走投無路,我怎忍心殺他?”盡管嘴上這麼說,韓信最後還是當面跟鐘離昧談了。鐘離昧看透了他的心思,大罵他無情無義,自刎了。

随後,韓信向劉邦獻上了鐘離昧的人頭。劉邦仍懷疑韓信不是真心,并命武士将他綁了起來。大夫田肯知道後,就拜見劉邦,說:“有幾件事,值得向陛下祝賀。一是韓信的束手就擒;二是陛下牢牢地控制着三秦(關中),陛下利用這雄險的地勢,來控制、駕禦諸侯,就如從高高的屋脊上把水從瓶子裡倒下去。”田肯又說,“齊地兩千多裡,七十餘城,非常重要,控制着這裡,便可以一當十。如此重要的地方,非親子弟是不能封他做齊王的。”

劉邦聽出了田肯婉轉地為韓信求情的意思。因為定三秦、平齊地,主要是韓信的功勞。于是,劉邦赦免了韓信,隻是将他降為淮陰侯。

成語示例

南朝梁·蕭綱《彈棋譜序》:“望兵棋之式道,上升則博翼穹天,赴下則建瓴高屋。”

北宋·周邦彥《汴都賦》:“加兵諸侯,如高屋之建瓴,水神臯天邑,以先得者為上計。”

南宋·曾極《金陵百詠·天門山》:“高屋建瓴無計取,二梁剛把當殽函。”

清·魏秀仁《花月痕》四六回:“高屋建瓴,挂帆東下,克了石首,又克嘉魚,直薄武昌城下。” 

朱自清《那裡走》:“這種……生活樣式,正如高屋建瓴水,它的影響會迅速地伸張到各處。”

劉伯承《千裡挺進大别山》:“毛主席洞察全局,高屋建瓴,在指導革命戰争中所表現的那種非凡英明和偉大氣概,是史無前例的。”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該成語結構為偏正式;在句中作謂語、定語;用來比喻居高臨下,勢不可擋。

運用示例

南朝梁·蕭綱《彈棋譜序》:“望兵棋之式道,上升則博翼穹天,赴下則建瓴高屋。” 

北宋·周邦彥《汴都賦》:“加兵諸侯,如高屋之建瓴,水神臯天邑,以先得者為上計。” 

南宋·曾極《金陵百詠·天門山》:“高屋建瓴無計取,二梁剛把當殽函。” 

清·魏秀仁《花月痕》四六回:“高屋建瓴,挂帆東下,克了石首,又克嘉魚,直薄武昌城下。” 

朱自清《那裡走》:“這種……生活樣式,正如高屋建瓴水,它的影響會迅速地伸張到各處。” 

劉伯承《千裡挺進大别山》:“毛主席洞察全局,高屋建瓴,在指導革命戰争中所表現的那種非凡英明和偉大氣概,是史無前例的。” 

上一篇:方興未艾

下一篇:聊勝于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