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周

馬周

唐朝宰相
馬周(601年-648年),字賓王,清河郡茌平縣(今山東聊城市茌平區茌平鎮馬莊)人。唐朝官員。[1]馬周少孤貧好學。武德中,補州助教。辭而西遊長安,客居中郎将常何家。貞觀三年(629年),代常何為疏,所論二十餘事,皆切中時弊,唐太宗即日召見,令直門下省。曆任監察禦史、給事中、中書舍人。貞觀十八年(644年),任中書令,兼太子右庶子。勸唐太宗以隋為鑒,省徭役,恤民力,如貞觀初之節儉,慎選地方官吏,對諸王勿過優厚,勿令宗室功臣世守封土等,多為唐太宗所納。貞觀二十二年(648年),馬周去世,終年四十八歲。唐太宗為他舉哀,追贈幽州都督,陪葬昭陵。唐高宗繼位後,追贈尚書右仆射、高唐縣公。垂拱年間,配享高宗廟庭。
    本名:馬周 字:賓王 所處時代:唐朝 民族族群:漢族 出生地:清河茌平 主要作品:《上太宗疏》《陳時政疏》《淩朝浮江旅思》《請勸賞疏》等 主要成就:提倡節儉、約束藩王 封贈:幽州都督、尚書右仆射 爵位:高唐縣開國公 官職:中書令、太子右庶子、吏部尚書

人物生平

早期經曆

馬周少時就成為孤兒,家境貧寒,喜好學習,尤其精通《詩》《傳》,因貧困失意放浪不羁不為州裡尊敬。

武德年間,補授博州助教,每天都飲酒,不把講授當回事。刺史達奚恕多次斥責,馬周就憤然離職,在曹、汴之間遊蕩,又被浚儀令崔賢首侮辱,于是在氣怒之下西遊長安。宿于新豐的旅店中,店主隻招待諸商販不照顧馬周,馬周于是要了一鬥八升酒,悠然獨飲,店主深感驚奇。到了京師,寄住在中郎将常何家中。

四請馬周

貞觀五年(631年),唐太宗令百官上書談論朝政得失,常何因是武官不涉獵經學,馬周便為常何陳述合乎時宜的事二十多件,叫他上奏,事事符合旨意。唐太宗懷疑常何有這樣的才能,詢問常何,常何說:"這不是臣所能寫出的,是家客馬周草拟的。他每次和臣談論,無不以忠孝為宗旨。"太宗當天召見了馬周,在馬周尚未到達期間,皇上四次派人催促。待到馬周拜見後,太宗和他談論得非常高興,令他在門下省值班侍奉。

扶搖直上

貞觀六年(632年),馬周授任監察禦史,奉命出使符合旨意。皇帝因常何舉薦得當,賜帛三百匹。馬周的谏言太宗都采納了,不久授任侍禦史,加朝散大夫。

貞觀十一年(637年),因谏言有功,升任給事中。

貞觀十二年(638年),轉任中書舍人。

貞觀十五年(641年),升任治書侍禦史,兼知谏議大夫,又兼檢校晉王(李治)府長史。晉王為皇太子,拜授中書侍郎,兼太子右庶子。當時設置太子司議郎,皇帝精選堪任此職的人。馬周歎息說:"恨我資曆品級妄高,不能曆任這一官職。"

貞觀十七年(643年),太宗命馬周與黃門侍郎劉洎、中書侍郎岑文本、太子賓客褚遂良,隔一天前往東宮一次,與太子李治一起遊覽參觀,研究學問。

貞觀十八年(644年)四月九日,太宗前往太平宮,對侍從官員說:"臣屬聽話的多,直言冒犯的少,我打算聽一聽我有什麼過失,各位實話實說,不要隐瞞。"馬周說:"陛下最近所做的賞罰有一點點以自己喜怒作标準的傾向,除此之外看不到其他過失。"太宗全都接受。八月二十六日,馬周升任中書令,依舊兼任太子右庶子。馬周的職務兼管兩宮以後,處事精密,很是獲得時人的贊譽。同年,太宗征讨遼東,皇太子在定州堅守,令馬周和高士廉、劉洎留下輔佐皇太子。

貞觀十九年(645年),太宗返回後,馬周以本官代理吏部尚書。馬周認為一年四季都在甄選官員,十分辛勞,請求恢複原狀,于每年十一月開始甄選,第二年三月完畢,太宗批準。

貞觀二十一年(647年),加銀青光祿大夫。

得病去世

馬周患消渴病,整年不好。唐太宗臨幸翠微宮,敕令尋求優勝之地為馬周修建住宅。著名醫生宦官使者,前往探視的接連不斷,常常令尚食把膳食送給他,太宗親自為他調藥,皇太子親臨問病。馬周臨終前,索要所陳奏事宜的草稿以帙,親手燒掉,感慨地說:"管仲、晏嬰揭露君主的過錯,為求死後名聲,我不做這種事。"

貞觀二十二年(648年)正月九日,馬周逝世,終年四十八歲。太宗為他舉哀,追贈幽州都督,陪葬昭陵。自從馬周亡故,太宗非常想念他,要憑借方士之術求得顯現他的身影。馬周有随機應變的才能,善于陳述奏進,深識事理,所陳述的事情沒有不切中要害的。太宗曾經說:"我對馬周,一會看不到便要思念他。"

唐高宗繼位後,追贈尚書右仆射、高唐縣公。垂拱年間,配享高宗廟庭。

主要影響

政治

政論

貞觀六年(632年)及貞觀十一年(637年),馬周兩次向唐太宗上書,詳細論述了自己關于治國理政的思考。

其一,是規勸唐太宗要處理好與太上皇李淵的關系。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并逼父親李淵退位,這讓他與李淵的關系變得微妙而複雜。貞觀三年(629年),李淵搬出皇宮入住大安宮,一直到貞觀九年(635年)去世,基本沒出過此宮。即使李世民出京到九成宮避暑,李淵也未同行。對此,馬周在疏文中坦言,太上皇李淵所住的大安宮“極為卑小”。此外,李世民外出避暑,卻讓太上皇“留熱處”,令人不安。應當說,馬周的這番話是冒着極大風險的。所幸的是,唐太宗對馬周的話并沒有生氣,相反“善其言”。馬周的直言、唐太宗的大度,由此可見一斑。

其二,是規勸唐太宗要處理好諸王的問題。唐太宗在位期間,數度欲恢複世襲分封制,即裂土分地以封宗室功臣。此舉受到馬周、李百藥等人的堅決反對。馬周在兩篇疏文中都談到這個問題。首先,他指出世襲分封制的害處,若有“不肖子襲封嗣職”,則百姓遭殃,國家蒙患。其次,他征引曆史,世襲分封實乃為後世子孫留下滅亡之隐患。至于欲愛諸王,馬周提出當愛之有道,并舉曹操溺愛曹植之例,反連累曹植在曹丕稱帝後被“禁閉同獄囚”。因此,對于宗室子弟,給予适當待遇即可,如有才行,則随器授職,這才是萬全之策。正是因為馬周等人的堅決反對,唐太宗才打消了實行世襲分封的念頭。

其三,是規勸唐太宗要處理好近侍人員的問題。馬周在疏文中提到了白明達、斛斯正等人,他們是當時常伴唐太宗身邊的樂工、箭手等近侍人員。從馬周的疏文中可以看出,唐太宗對他們非常厚待,授予他們很高的爵位,并讓他們參與朝會。馬周對此深感憂慮,在他看來,對于近侍人員,不可過于親昵,實在要獎賞,也隻需“厚賜錢帛”,萬不可使其幹預朝政。事實證明,馬周的忠告具有先見之明,唐王朝最後就是在宦官專權與藩鎮割據的雙重打擊下崩潰的。

其四,是規勸唐太宗要“節儉于身,恩加于人”。唐太宗即位後,引隋亡之戒,勵精圖治,休養生息,創下了“貞觀之治”的局面。但此後,唐太宗奢侈之風逐漸浮現,役民之事逐漸增多,不複貞觀初期的儉約之狀。馬周在疏文中引漢代之例,文帝、景帝廢奢務儉,所以百姓安樂,以此來勸誡唐太宗要保持儉樸的作風,做到善始善終。

其五,是規勸唐太宗要重視州縣官員的選任。馬周鮮明地指出“理天下者,以人為本。欲令百姓安樂,惟在刺史、縣令”,進而說“今獨重内官,縣令、刺史頗輕其選”,京官不稱職者始補外任,果敢能幹者先充内官,其次再補邊州;此外,由于用人不察,“以德行才術擢者,十不能一”。應當說,馬周關于加強州、縣官員選任的論述是非常深刻的,一針見血地指出了基層官員特别是地方長官在國家治理中的特殊性與重要性。唐太宗采納了馬周的建議,下令縣令人選由五品以上京官舉薦,刺史人選則由其親自簡擇,從而加強了地方官員的選任,提升了地方官員在官僚體制中的地位。

總之,馬周在貞觀年間,針對當時存在的諸多重大問題進行利弊分析,并及時上書唐太宗,或者使已經出現的失誤得到糾正,或者見微知著,提示了對将要發生的事情進行幹預的原則和方法,從而為貞觀年間的政治改良乃至“貞觀之治”的形成和延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馬周的政論雖然是圍繞特定時期的具體情況而展開的,但他所闡發的許多觀點,卻具有一定的普适意義和價值,因而得到了後世曆代開明統治者的重視,甚至成為此後一千多年當政者處理政治和社會問題的基本思路。

整頓京城秩序

馬周在任侍禦史期間,積極參與整頓京城秩序。當時京城長安,是唐王朝的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社會秩序的好壞關系到王朝的安危。唐王朝為了保障京城的社會治安,從唐初就規定對居民實行宵禁,對全體城市居民晝夜的行止嚴加管束。從武德元年(618年)至貞觀十年(636年),京城(京兆尹下轄的長安、萬年二縣)各街坊,由專人負責晨暮傳呼,作為居民行止的信号。貞觀十年(636年),任侍禦史的馬周奏請“諸街置鼓,每擊以警衆”,唐太宗采納。于是在直通城門的六條大街上設有街鼓。每當晨曦五更之時,随着承天門上曉鼓響,六街擂鼓三千聲,各宮門城門及坊市門,才準開啟;每當日暮黃昏來臨,随着承天門上暮鼓動,六街鼓承而振之,擂八百聲,各宮門城門坊市門應聲關閉,街上禁斷人行。

整頓交通秩序

馬周在京城交通秩序的管理上也有重要建樹。據《大唐六典》卷25《諸衛府》記載:“中郎将,掌諸監門及巡警之法,凡宮殿門及城門,皆左入右出,其監門官司檢校者,聽從便門出入。”據史書記載,這種“城門入由左,出由右”的規則,也是由馬周首創的。随後即演變成各類道路上的車輛必須右側通行的習俗和成約。

文學

馬周為人極謹慎,其為文也有相應的特征。雖“援引事實,揚榷古今”,卻非縱橫馳騁,激昂慷慨。不但不同于前代的蘇秦、張儀、終軍、賈誼,也不同于同時代的魏征;和岑文本比較近似,語多委婉,不是“詞強理直”。

例如《舊唐書》本傳載其貞觀十一年(637年)所寫的《陳時政疏》雲:

昔唐堯茅茨土階,夏禹惡衣菲食,如此之事,臣知不可複行于今。漢文帝惜百金之費,辍露台之役,集上書囊以為殿帷,所幸慎夫人衣不曳地。至景帝以錦繡纂組妨害女功,特诏除之,所以百姓安樂。至孝武帝雖窮奢極侈,而承文、景遺德,故人心不動。向使高祖之後,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

他在這裡不舉堯禹三代之事,而以漢之文景為例;不要求唐太宗作到堯禹那樣惡衣菲食,隻希望他勿效漢武帝那樣窮奢極侈。這話不僅是“卑之勿甚高論”,而且“揚榷古今”,很有獨到的見解。“向使高祖之後,即有武帝,天下必不能全”,這是發人深省的。

馬周論事,也有和魏征相似者,是把“貞觀之初”作為勵精圖治的标準。例如他說:

往者貞觀之初,率土荒儉,一匹絹才得一鬥米,而天下帖然。百姓知陛下甚愛憐之,故人人自安,曾無謗讟。自五六年來,頻歲豐稔,一匹絹得粟十餘石,而百姓皆以為陛下不憂憐之,鹹有怨言。又今所營為者,頗多不急之務故也。……然儉以息人,貞觀之初,陛下已躬為之,故今行之不難也。……以陛下之明,誠欲勵精為政,不煩遠采上古之術,但及貞觀之初,則天下幸甚。

把“貞觀之初”作為治國的标準,立意與魏征的《十漸疏》基本相同。類此的意見,劉洎也曾講過,隻是馬周所言更加懇切。岑文本所謂“聽之靡靡,令人忘倦”者,大概就是這樣的文章。馬周行文還有值得注意的是他用語更為自然,幾乎不假骈俪,這在唐初政論文字中,也是比較突出的。

曆史評價

李世民:①鸾鳳淩雲,必資羽翼。股肱之寄,誠在忠良。②馬周對事情分析十分快捷,忠貞端正,對人的批評從不忌諱,每次派他辦事,多使我滿意。他既獻出全部忠誠親近依附于我,我要切實借助于此人,共同辦好當前政事。

岑文本:我見馬君談論的事情很多了,引經據典,推敲古今,舉要删繁,寫出的文章切合情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減,聽了使人舒暢,令人不知疲倦。古時的蘇秦、張儀、終軍、賈誼也隻是這樣罷了。然而高聳肩赤色臉,上升一定很快,恐怕不能長久。

袁天罡:馬侍禦伏犀貫腦,兼有玉枕,又背如負物,當富貴不可言。近古已來,君臣道合,罕有如公者。公面色赤,命門色暗,耳後骨不起,耳無根,隻恐非壽者。

《舊唐書》:周有機辨,能敷奏,深識事端,動無不中。

李賀:吾聞馬周昔作新豐客,天荒地老無人識。空将箋上兩行書,直犯龍顔請恩澤。

劉昫:①馬周有好的機遇,天性深沉,啟發君主的談論精微,樹立忠誠源于孝道,見識深廣,氣度高遠。《詩》上說:“嘉樂君子,顯顯令德。”可惜他中年逝世,不再留下什麼。②好馬遇到造父,就能日行千裡。英明君主求取賢臣,不拘泥于高低貴賤。馬周徒步西行,一朝遇見太宗,登上宰相的榮位。

歐陽修:周之遇太宗,顧不異哉!由一介草茅言天下事,若素宦于朝、明習憲章者,非王佐才,疇以及茲?其自視與築岩、釣渭亦何以異!迹夫帝銳于立事,而周所建皆切一時,以明佐聖,故君宰間不膠漆而固,恨相得晚,宜矣。然周才不逮傅說、呂望,使後世未有述焉,惜乎!

汪莘:道過新豐沽酒樓,不須濯足故相酬。華山仙伯徐思看,争遣時人識馬周。

史浩:刑名不作漢晁錯,忠義有如唐馬周。

張耒:馬周未遇虬須公,布衣落魄來新豐。一樽獨酌豈無意,俗子不解知英雄。賢豪相逢自相得,一語君王見胸臆。當時豈不為人言,聾耳安能為君側。

汪夢鬥:卧駕驢車入博州,青山淡淡夕陽愁。翻思故國今何在,枉抱忠肝似馬周。

高啟:封事朝聞夕拜官,新豐無複客衣寒。書生未有鸢肩相,隻說君臣際會難。

林旭:讀史情陳亮,論才愛馬周。

毛澤東:①傅說、呂望何足道哉,馬周才德,迥乎遠矣。②馬周《陳時政疏》乃賈生《治安策》以後第一奇文,宋人萬言書,如蘇轼之流所為者,紙上空談耳。

山東大學曆史文化學院教授周曉瑜:馬周在貞觀年間,針對當時存在的諸多重大問題進行利弊分析,并及時上書唐太宗,或者使已經出現的失誤得到糾正,或者見微知著,提示了對将要發生的事情進行幹預的原則和方法,從而為貞觀年間的政治改良乃至“貞觀之治”的形成和延續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轶事典故

鸢肩火色

中書侍郎岑文本對親近的人說:"我見馬君談論的事情很多了,引經據典,推敲古今,舉要删繁,寫出的文章切合情理,一字不可加,一言不可減,聽了使人舒暢,令人不知疲倦。古時的蘇秦、張儀、終軍、賈誼也隻是這樣罷了。然而高聳肩赤色臉,上升一定很快,恐怕不能長久。"

以圖購宅

當初,皇上對馬周非常禮遇,馬周很自負。任禦史時,派人按圖購買宅第,衆人因他以書生起家,一向沒有财産,都私下譏笑。有一天,報告說有好房,價值兩百萬,馬周立刻告訴皇上,皇上下诏有關部門送給所需的錢,并賜給奴婢器物,到這時人們才明白。

馬周吃雞

馬周每次巡行州縣,吃飯一定要吃雞,小吏告發了他。唐太宗說:“我禁止禦史吃肉,是怕州縣花費多,吃雞有什麼關系?”鞭打斥責了小吏。

下凡輔唐

馬周原是華山素靈宮的一位仙官。李唐将要受命于天取代隋朝時,太上派他到人世助唐治國。可馬周卻天天沉緬于飲酒,二十年都默默無聞地混迹于俗人中,完全忘了他的使命,後來竟落魄江湖。

他聽說相士袁天罡到陝西來了,便求他占蔔兇吉。袁天罡看了馬周後說:"你的五神已離你而去,你的生命已危在旦夕。你從這裡向東走,會看見一個騎牛老人,不要和他說話,跟着他走就可消災。"馬周按照袁天罡的話,果然看見一個騎牛老頭出城,就默默地跟在後面,出城後登上一座大山的山頂。老人看見了馬周說:"太上老君命你下凡輔佐皇室,你卻成了酒鬼,混到饑寒交迫的地步。如今你五神已散,正氣消盡,你還不好好反省嗎?你本是素靈宮的仙官,華山的仙王派人召你去。"說罷老人領他到了一所王宮的大殿前,一位官員責備馬周有辱使命,讓他返回原來的司署反省錯誤。接着,馬周被送到王宮東面一座宏偉的房屋前,門上寫着自己的名字。

馬周進了屋子,看見屋裡的陳設家具和床榻枕席都像是自己近時用過的。這時突然來了五個人,穿着東、西、南、北、中五方的衣服一個個身材魁偉。他們對馬周說:"我們是你的'五髒之神'。你在人世上沉迷于飲酒到處遊蕩,玷污了你的身子,所以我們就離開你到天宮來了。請你閉上眼睛,我們就可以再回到你的五髒中了。"馬周閉上眼睛,立刻覺得心神清爽,大徹大悟,并記起了二十多年以來的事。于是他再次來到仙王的大殿,叩頭謝罪,要求再到人間去完成自己的使命。

馬周又從天界來到長安拜見袁天罡,袁天罡驚奇地說:"你遇到什麼了?你的病已經好了!六十天後你将會一天之内接連晉升,一百天後你将當上丞相,希望你要珍重自愛啊!"果然,貞觀年間,太宗下诏尋求治國良策,馬周所獻的國策合乎時宜,太宗當天就任命他為拾遺、監察禦史和裡行官。從此馬周扶搖直上,并當了好幾年中書令。有一天,一群神仙降臨到馬周家,對他說:"你輔佐大唐有功,已完成了上天給你的使命,東皇太乙命你立刻回天宮,不要在人間停留了。"第二天,馬周沒生病就突然死了。

主要作品

《舊唐書·經籍志》《新唐書·藝文志》著錄《馬周集》10卷,現已散佚。馬周能詩,《全唐詩》存其《淩朝浮江旅思》1首,但又作韋承慶詩,作者歸屬尚待考證。《全唐文》存其文5篇,《上太宗疏》《陳時政疏》《請勸賞疏》《谏公主晝婚疏》和《請簡擇縣令疏》,皆為奏疏。代表作是貞觀十一年(637年)所寫的《陳時政疏》。

人際關系

馬周是清河茌平(今山東聊城)人,先世出自扶風馬氏。

關系

姓名

簡介

祖父

馬暹

-

父親

馬瑗

-

兒子

馬載

馬周長子,唐鹹亨年間累遷官至吏部侍郎,善于選用人才,因此為人稱頌,在雍州長史任上逝世。

馬恂

馬周次子,曆任河南令、丹州刺史。

孫子

馬觀

馬載長子。

馬觊

馬載次子,官至吏部郎中。

史料索引

《資治通鑒·唐紀十三》《資治通鑒·唐紀十四》

《舊唐書·卷七十四·馬周本傳》《舊唐書·卷一百九十一》

《新唐書·卷九十八·馬周本傳》

《貞觀政要·論任賢》

後世紀念

墓址

馬周墓位于陝西省禮泉縣煙霞鎮上古村東北1千米。為昭陵陪葬墓。封土堆為圓錐形,四周被削損,西側鑿有小窯。高3.43米,底徑14.50米,周長41.50米。冢前立石碑一通。 

墓碑

馬周碑,唐上元元年(674年)十月六日立。碑螭首圭額,身首高358厘米,下寬116厘米,厚39厘米。額陽刻篆書4行,行3字,文為“大唐故中書令高唐馬公之碑”。碑身陰刻隸書37行,行84字,題銜及大部分文字磨損難識,唯左上部較為清晰。許敬宗撰文,殷仲容書丹。碑陰刻明萬曆十三年(1585年)四月荏平張第《谒唐中書令馬公墓》五律一首。曆代金石文獻對此碑多有著錄。碑原在禮泉縣煙霞鎮上古村東約500米處馬周墓前,1975年移入昭陵博物館。

紀念館

2021年6月30日,馬周紀念館在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開館,紀念館分為三部分,分别是“貞觀重臣 布衣宰相”“直言善谏 鞠躬盡瘁”和“帝贊忠良 百世流芳”,通過圖片、文字、實物以及聲、光、電等科技手段展示馬周的生平、事迹及後人對他的評價。

文化廣場

在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振興街道前曹村内,建有“馬周文化廣場”。

展覽館

在山東省聊城市茌平區振興街道前曹村“馬周文化廣場”正北的辦公樓一層,建有“馬周文化展覽館”。

紀念活動

2017年2月26日,紀念唐朝宰相馬周誕辰1417周年書畫家筆會在馬周故裡山東省茌平縣前曹村(馬莊)舉行。

藝術形象

文學形象

唐代劉肅的《大唐新語》最早記載了馬周年少落拓的事迹。其後《譚賓錄》在此故事基礎上,新增馬周悠然獨酌情節;《定命錄》又增馬周落魄長安時,經賣炊媪引薦成為常何家客的情節。此外,該故事還作為典故被文人寫入詩中,如白居易的《新豐路逢故人》、李賀的《緻酒行》。

宋元時期,在《南部新書》《绀珠集》中,馬周故事的情節基本延續前代;而在《神仙拾遺》《三洞群仙錄》中,馬周是“華山素靈宮仙官”,故事圍繞“奉命佐國”的情節展開,叙述馬周佐國成功、複歸仙班之事,故事充斥着神仙教化思想。

明清時期,馬周故事進入繁盛期,出現在多種文學樣式中。叢書有《天中記》《山堂肆考》《弘簡錄》,多記述馬周獨酌的情節;詩詞如龔辇《贈顧潘》、蔣主忠《玉山人才歌》。但此時期該故事在雜劇、白話小說中更為常見。雜劇有茅維的《醉新豐》、楊潮觀的《新豐店馬周獨酌》、葉承宗的《窮馬周旅邸奇緣》。這幾部雜劇多圍繞馬周落魄獨酌的情節展開,叙述其由落魄走向發迹的經過。通俗白話小說有馮夢龍的《窮馬周遭際買炊媪》《買炊媪》,這兩種小說則延續前代馬周與買炊媪的故事情節。清代褚人獲的長篇曆史小說《繡像隋唐演義》也記述了馬周故事,雖然所占篇幅不大,但卻是馬周故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此時期,在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達到頂峰及通俗文學繁榮的背景下,馬周故事所蘊含的士人心态通過小說戲曲等通俗文學樣式展現出來,進一步增加了故事的内涵。

影視形象

京劇

京劇《畫龍點睛》講的是唐太宗李世民懲治貪官趙知縣,招納賢才馬周的故事。

電視劇

時間

劇名

飾演者

1993年

《唐太宗李世民》

樊琦

2006年

《貞觀之治》

王新民

2007年

《貞觀長歌》

司源

上一篇:文德皇後

下一篇:佩頓·曼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