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漢語成語
成語,出自《列子·湯問》,[1]音樂長久地在屋梁上回蕩,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 中文名:
  • 外文名:
  • 拼音:
  • 近義詞:
  • 反義詞:
  • 名稱: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 出處:《列子·湯問》
  • 釋義:音樂長久地在屋梁上回蕩三天不斷
  • 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成語

導讀

音樂可以讓人喜,可以讓人憂;可以讓人手舞足蹈,也可以讓人垂涕哀哭。音樂的魅力到底有多大,從本文中可見一斑。

原文

《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①齊,匮②糧,過雍門③,鬻歌④乞食⑪。既去,而餘音繞梁欐,三日不絕。左右⑤以其人弗去⑥。過逆旅⑦,逆旅主人辱之。韓娥因曼聲⑧哀哭,十裡老幼悲愁,垂涕相對,三日不食。遽⑨而追之。娥還,複為曼聲長歌。一裡⑩老幼喜躍汴舞,弗能自禁,忘向之悲也,乃厚賂發之。故雍門之人,至今善歌哭,放娥之遺聲也。

注釋

①之:到。

②匮:缺少。

③雍門:地名。

④鬻(yu)歌:賣唱。

⑤左右:指周圍的人。

⑥弗去:沒有離開。

⑦逆旅:旅店。

⑧曼聲:拉長聲音。曼,長。

⑨遽:急速。

⑩裡:古代居住單位,相當于“村”或“鎮”。

⑪假食:換取食物

12東:向東

示例

清·劉鹗《老殘遊記》第二回:“當年讀書,見古人形容歌聲的好處,有那‘~’的話,我總不懂。”

用法

作謂語、定語、賓語;指聲音

譯文

從前韓娥向東去齊國,(路上)缺乏糧食,到雍門,唱歌來乞讨換取食物。她走了以後,歌聲的餘音在房梁間缭繞,經過多日未斷絕,左右鄰舍都認為她還沒離開,韓娥投宿一家旅店,(因為貧困)她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韓娥便用長音悲哭,整個街巷的老人小孩都悲傷憂愁,淚眼相對,多日吃不下飯。

(人們)趕緊追趕韓娥。韓娥回來,又用長音放聲歌唱。整個街巷的老人小孩高興的又蹦又跳,不能自控,忘記了先前的悲傷。(人們)于是給了她很多的财物,打發她走了。所以雍門那的人,至今還善于唱歌表演,那是效仿韓娥留下的歌唱(技藝)啊。

辨析

上述故事,晉人張華的《博物志》中也有記載。但是有人認為:韓娥當時歌唱演出的地點雍門,不在齊國的國都,而在秦國的國都(今陝西鹹陽);并認為韓娥在雍門演唱的事,是在她去齊國之前,不是在到了齊國之後,是因為她要到齊國去,缺乏路費,于是演唱籌款。後來有人還因此給韓娥的姓名添一“秦”字而稱為韓秦娥。(元人“燕南芝庵”《論曲》:“古善唱者五人:秦青、薛譚、韓秦娥、沈右之、李存符。”)

後形容歌聲優美動聽,給人留下深刻印象。

因此後世就有了“餘音繞梁”、“繞梁三日”的成語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聲和音樂的魅力。

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韓娥善唱餘音竟能繞梁三日,音樂的力量實在是令人無法想象的。

造句:聽完他的小提琴演奏,讓人覺得餘音繞梁,意猶未盡。

民樂典故

韓娥之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傳說戰國時期,一位善歌唱的女子來到齊國,因為一路饑餓,缺少糧食已好幾日了,于是在齊國臨淄城西南門賣唱求食。她美妙而婉轉的歌聲深深地打動了聽衆的心弦,給人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三天以後,人們還聽到她的歌聲的餘音在房梁間缭繞,人們都說韓娥之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

韓娥投宿一家旅店,因為貧困,韓娥遭到了旅店主人的侮辱,韓娥傷心透了,“曼聲哀哭”而去。聲音是那麼悲涼,凡是聽到她歌聲的人都覺得好像沉浸在哀怨裡。一時間,“老幼悲愁,垂淚相對,三日不食”,旅店主人隻好又把她請回來唱一首歡樂愉快的歌曲。韓娥“複為曼聲長歌”,衆人聞之“喜躍抃舞,弗能自禁”,氣氛頓時歡悅起來,把此前的悲愁全忘了。其歌聲之動人,乃至于此。

因此後世就有了“餘音繞梁”、“繞梁三日”的成語典故,以形容美妙的歌聲和音樂的魅力。

孔子聞韶樂“三月不知肉味”,韓娥善唱餘音竟能繞梁三日,音樂的力量實在是令人無法想象的。

〖解釋〗形容歌聲優美,給人留下難忘的印象。

〖出處〗《列子·湯問》:“昔韓娥東之齊,匮糧,過雍門,鬻歌假食,既去而餘音繞梁,三日不絕,左右以其人弗去。”

〖示例〗受罪半天,能聽到一段回腸蕩氣的唱兒,就很值得,“~,三日不絕”,确是真有那種感覺。梁實秋《聽戲》。

上一篇:撒謊作文

下一篇:瓜田李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