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蚊魚

食蚊魚

食蚊魚屬魚類
食蚊魚(學名:Gambusiaaffinis)是胎鳉科、食蚊魚屬魚類。體長形,略側扁,長僅15.5~37.5毫米。雄魚稍細長;雌魚腹緣圓凸。頭寬短,前部平扁。吻短。眼大,眼間隔寬平。口小,上位,口裂橫直。齒細小。頭和身體均被圓鱗。無側線。雄魚臀鳍第三~五鳍條延長,變形為輸精器。尾鳍圓形。原産美國東南部、墨西哥及古巴,因對消滅瘧蚊及其他蚊子的幼蟲有一定作用,而被一些國家移殖。
    中文名:食蚊魚 拉丁學名:Gambusia affinis 别名:柳條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Vertebrata 綱:輻鳍魚綱 Actinopterygii 亞綱:輻鳍亞綱 目:鳉形目 Cyprinodontiformes 亞目:鳉形目 科:花鳉科Poeciliidae 屬:食蚊魚屬Gambusia 種:食蚊魚 Gambusia affinis 亞種:無 分布區域:美國南部和墨西哥北部,長江以南(包括台灣) 命名者及年代:(Baird & Girard,1853) 保護級别:IUCN标準:無危

特征

食蚊魚體長形,略側扁,長僅15.5~37.5毫米。雄魚稍細長;雌魚腹緣圓凸。頭寬短,前部平扁。吻短。眼大,眼間隔寬平。口小,上位,口裂橫直。齒細小。頭和身體均被圓鱗。無側線。雄魚臀鳍第三~五鳍條延長,變形為輸精器。尾鳍圓形。

分布

食蚊魚原産美國東南部、墨西哥及古巴,現已引進世界各國。

生态習性

食蚊魚的适應性很強,不僅可以生活于河溝、池塘、沼澤、水稻田等各種水體中,也能放養在小水池、假山水池、家庭種蓮缸、插花瓶等小型水體裡。它在水溫5~40℃的環境中均能生活,平時喜集群遊動于水的表層,行動敏捷。

食蚊魚一般以小型無脊椎動物為食,尤其喜食蚊子幼體孑孓。由于它無胃,消化道較粗短,在捕食蚊子幼體時可謂是狼吞虎咽。當水溫适宜時,每條魚一晝夜可吞食蚊子幼體40~100隻,最多能吞食200多隻。利用食蚊魚滅蚊,既不污染環境,又能把蚊子幼蟲消滅在水體裡,可有效地控制蚊子的滋生。如果各地都普遍養殖食蚊魚,對于消滅蚊子,有效控制和預防通過蚊子傳播的傳染病将大有裨益。

繁殖特點

食蚊魚是一種胎生魚類,體形小,繁殖能力強,周期短,産仔量大。精子由雄魚交配器送入雌魚生殖孔,在體内受精、孵化。初生的幼魚在水溫适宜的條件下,經1個多月達到性成熟,即可開始繁衍後代。繁殖季節為4~10月,最适宜季節為5~9月,每隔30~40天即産仔1次,每次胎産30~50尾,每尾雌魚每年能産200~300尾。當水溫下降、天氣寒冷時,食蚊魚往往潛居在深水處或雜草叢生的水域,甚至鑽進污泥裡越冬,即使水體氧氣不足也能存活。 

春末夏初氣溫開始升高,沼澤、池塘蚊子幼蟲孽生,為食蚊魚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溫度亦适宜,是繁殖的最佳季節,雄魚和雌魚追逐交尾,每條雌魚1次産仔數條至數十條,5—9月可産仔3次左右。剛産出的仔魚不能捕食孑孓,隻能吃“泅水”(草履蟲等活餌料)。随着成長,可食魚蟲,以後逐漸吞食孑孓。食蚊魚很容易飼養繁殖,作為一種活魚餌飼養。

代表性物種

大彎食蚊魚是一類體型較小的銀色淡水魚,主要以食蚊子的幼蟲為生。它們屬卵胎生魚,特點是雌魚直接産下小魚而不産卵。一般栖息在生長植物的池塘、湖泊和水流緩慢的溪流中。

普通的大彎食蚊魚呈銀灰色,身上可能有黑色的斑點或者條紋。雌性大彎食蚊魚一生都在不停地生長,體長一般可長到5~7厘米。雄性性成熟以後就停止生長,體長隻有雌性的一半。雌食大彎食蚊魚每年可生産3~4次.每次可産下200多條小魚。肚子裡有小魚的時候,雌大彎食蚊魚的身體兩側會出現大塊的黑色。小魚一般産在靠海或者含鹽分的水中。由于對水溫不是很敏感,大彎食蚊魚也适合于在家中飼養。

大彎食蚊魚栖息在泉水流淌的河流中,瀕危動物。屬于瀕危動物的還有清溪食蚊魚、美國的佩科斯河食蚊魚、巴西的聖馬科斯灣食蚊魚。主要産于美國南方、中美洲和西印度群島。它們被許多國家引進,以控制蚊子的滋長,特别是那些容易傳染瘧疾的地區。

争議

食蚊魚的傳播來源于早期人們認為它們比土著魚類更能捕殺蚊子的幼蟲而得到推廣。這種魚可能是目前世界上分布最廣的魚類,一般發生在湖泊、港灣、航道和

濕地。它們對生态的危害也正源于其高效的掠奪性捕食方式。 

食蚊魚雄魚極具攻擊性,其攻擊其它魚類,撕扯它們的鳍,甚至殺死它們。在其被推廣後,非議随之而來,其并不能比土著魚類消滅更多的蚊子,相反其造成了大量相似魚類的滅絕。其捕食作用同樣對當地浮遊生物、昆蟲和甲殼動物的結構造成了影響。食蚊魚還是一些蠕蟲的潛在寄主,這些寄生蟲可能被傳染給當地的魚類。

2014年10月16日,為了控制登革熱,廣州市水務部門投放了5.4萬尾食蚊魚,但被質疑可能導緻生态危害。

入侵物種

食蚊魚與各地原生魚類進行競争,破壞生态平衡而被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列入世界百大入侵種。

香港早期為控制蚊患而引入食蚊魚,但它們卻同時與本地原生物種競争食物和生境。食蚊魚與弓背青鳉(Oryzias curvinotus) 及林氏細鲫(Aphyocypris lini)競争食物和生境,甚至捕食其他魚類的卵和盧文氏樹蛙(Philautus romeri)的蝌蚪,危及原生物種的生存。現在香港隻有少數淡水生境未有發現食蚊魚。

台灣因早年食物缺乏而大量補抓青鳉魚食用,造成蚊蟲繁殖疾病流行,因此約于1913年引入食蚊魚,現已普遍繁衍于全島的淡水生境,而食蚊魚的大量繁衍已造成卵生的青鳉魚逐漸減少。中國内地亦于1924年從台灣引入食蚊魚。

日本在1916年之前也通過台灣引入食蚊魚。

在澳洲,食蚊魚對當地的魚和青蛙造成了的巨大競争,例如被認為造成布裡斯班附近的亞熱帶河流中彩虹魚的絕種。

食蚊魚也導緻約旦和以色列的約旦墨頭魚(Garra ghorensis)數量大幅下降。

智力

魚類的智力在動物界相對較低是衆所周知的,但是意大利研究人員通過實驗發現魚類能夠算總數不超過4的運算。此前人們都認為魚類隻能區分魚群的大小。研究表明世界上最為常見的淡水魚中的食蚊魚能夠從事4以内的數學運算。

食蚊魚的這種能力使得它們和6個月到1歲大的猴子以及人類嬰兒的智力相同。此前在動物中隻有類人猿、猴子和海豚具有算數的能力。

食蚊魚是一種北美淡水魚類。此前研究發現,雌食蚊魚在受到雄食蚊魚騷擾時,會躲到附近最大的魚群中。帕多瓦大學研究人員依據這一行為傾向,測試食蚊魚是否能區别數量相近的魚群。

在實驗中,研究人員把受測雌食蚊魚置于中間的主水箱中。主水箱兩旁還有兩個側水箱,分别裝有兩群數量不同的食蚊魚。處于主水箱的食蚊魚能看到兩旁的水箱,當受到騷擾時,雌食蚊魚會朝數量較多的魚群遊去。雖然由于水箱阻隔,它并不能真正加入魚群。

研究結果表明,雌食蚊魚最多能數到4。它們能區分有3條魚的魚群和4條魚的魚群,但不能區分有4條魚和5條魚的魚群。魚群内魚的數量較大時,大魚群和小魚群的數量比例要大于2:1才能被食蚊魚區分。

上一篇:緬甸陸龜

下一篇:豹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