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魚

飛魚

飛魚科燕鳐魚屬動物
飛魚,屬飛魚科(Exocoetidae)約40種海洋魚類的統稱,以“能飛”而著名,所以稱飛魚。廣布于全世界的溫暖水域,體型皆小,最大約長45公分(18吋),具翼狀硬鳍和不對稱的叉狀尾部。飛魚長相奇特,長長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像鳥類的翅膀一樣。它能夠躍出水面十幾米,能在空中停留40多秒,飛行的最遠距離可達400多米。藍色的海面上,飛魚時隐時現、破浪前進的畫面十分壯觀。但飛魚不是飛翔,感覺上好像是在拍打翼狀鳍,其實隻是滑翔。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索動物亞門 綱:條鳍魚綱 亞綱: 目:颌針魚目 亞目: 科:飛魚科 亞科: 族: 屬:燕鳐魚屬;飛魚屬;尖颏飛魚屬;文鳐魚屬;飛鱵屬;拟飛魚屬;真燕鳐屬 亞屬: 種: 亞種: 分布區域:全世界的溫暖水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飛魚 英文名:Flying fish 二名法:Cypselurus poecilopterus 食 物:小浮遊生物 産子時間:4,5月份

簡介

通常我們都以為魚兒天生離不開水,魚兒隻能在水裡遊,可是大千世界無奇不有,這世上有一種魚,不但能在水裡遊,還能在空中飛,它就是飛魚。

飛魚長相奇特,胸鳍特别發達,像鳥類的翅膀一樣。長長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整個身體像織布的“長梭”。憑借自己流線型的優美體型,飛魚可以在海中以每秒10米的速度高速運動。它能夠躍出水面十幾米,空中停留的最長時間是40多秒,飛行的最遠距離有400多米。飛魚的背部顔色和海水接近,它經常在海水表面活動。常成群地在海上飛翔,形态像鯉魚,鳥翼魚身,頭白嘴紅,背部有青色的紋理,它常常夜間飛行。

飛魚在水下加速,遊向水面時,鳍緊貼着流線型身體。一沖破水面就把大鳍張開,尚在水中的尾部快速拍擊,從而獲得額外推力。等力量足夠時,尾部完全出水,于是騰空,以每小時16公裡的速度滑翔于水面上方幾尺處。飛魚可做連續滑翔,每次落回水中時,尾部又把身體推起來。較強壯的飛魚一次滑翔可達180公尺,連續的滑翔(時間長達43秒)距離可遠至400公尺。

種群分布

廣布于全世界的溫暖水域,共有8屬50種。為熱帶及暖溫帶水域集群性上層魚類,以太平洋種類為最多,印度洋及大西洋次之。中國及臨近海域記錄有6屬38種,以南海種類為最多。

飛行秘密

飛魚的“飛行”其實隻是一種滑翔而已。科學家們用攝影機揭示了飛魚“飛行”的秘密,結果發現,飛魚實際上是利用它的“飛行器”尾巴猛撥海水起飛的,而不是像過去人們所想像的那樣,以為是靠振動它那長而寬大的胸鳍來飛行。

飛魚在出水之前,先在海面下調整角度快速遊動,快接近海面時,将胸鳍和腹鳍緊貼在身體的兩側,然後用強有力的尾鳍左右急劇擺動,劃出一條曲折水痕,使其産生一股強大的沖力,促使魚體像箭一樣突然破水而出,起飛速度可達18米/秒。出水面後,飛魚立即張開又長又寬的胸鳍,迎着海風以大約15米/秒的速度作滑翔飛行。當風力适當的時候,飛魚能在離水面4~5米的空中飛行200~400米。

當飛魚返回水中時,如果需要重新起飛,它就會在全身尚未入水之時,再用尾部拍打海浪,以增加滑翔力量,使其重新躍出水面,繼續短暫的滑翔飛行。顯而易見,飛魚的“翅膀”其實并沒有扇動,而隻是靠尾部的推動力在空中作短暫的“飛行”。有人曾做過試驗,将飛魚的尾鳍剪去,再放回海裡,由于它沒有鳥類那樣發達的胸肌,不能扇動“翅膀”,所以被剪斷尾鳍的飛魚就再也不能騰空而起了。

最古老飛魚化石

中國研究人員在貴州省發現了一種飛魚化石,它的時間可追溯到約2.4億年前,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飛魚化石。中國科學院等機構研究人員在貴州省發現的這種飛魚化石,其生理結構與今天的飛魚十分相近,它在胸部兩側也有寬闊的胸鳍作為“主翼”,此外在腹部還有——對較小的鳍可作為滑行時的“輔翼”。另一說明其飛魚身份的力證是,它的尾鳍是不對稱的。通常魚的兩片尾鳍大小差不多,呈對稱分布,但飛魚的兩片尾鳍并不對稱,下方的那片要大得多,這能幫助它們在躍出水面時獲得更大的推力。

對這些飛魚化石的測年結果顯示,它們生活在距今約2.4億年前,屬于三疊紀的中期。此前發現的最古老飛魚化石年代在約2億年前,屬于三疊紀晚期,是在意大利和奧地利一帶發現的。因此,在中國發現的這些化石是迄今已知最古老的飛魚化石。研究人員說,這種飛魚的體長為153毫米,它們躍出水面後也許可以像今天的飛魚一樣在空中滑翔數十米。

這項發現對于研究古代生态系統變化有重要意義。因為在約2.5億年前,二疊紀結束和三疊紀開始的時候,地球曾經曆過一次嚴重的生物大滅絕,95%以上的海洋生物都已死亡。但随後很快就出現了這種飛魚,說明當時海洋裡的物種已經很豐富,生态系統從這次大滅絕中恢複的速度可能比原有認識更快。

形态特征

硬骨魚綱颚針魚目飛魚科魚類的通稱。共有8屬50種。飛魚長相奇特,胸鳍特别發達,像鳥類的翅膀一樣。長長的胸鳍一直延伸到尾部,整個身體像織布的“長梭”。體型較短粗,稍側扁;吻短鈍;兩颌具細齒,有些種類犁骨、腭骨或舌上具齒;鼻孔兩對,較大,緊位于眼前;鳔大,向後延伸;無幽門盲囊;被大圓鱗,易脫落,頭部多少被鱗;側線低,近腹緣;臀鳍位于體後部,約與背鳍相對,無鳍棘;胸鳍特别長,最長可達體長的3/4,呈翼狀;有些種類腹鳍發達;尾鳍深叉形,下葉長于上葉;體色一般背部較暗,腹側銀白色,胸鳍色各異,有黃暗色斑點,或淡黃色,或具淡黃白色邊緣,或條紋。

繁殖

飛魚在海中的主要食物是細小的浮遊生物,每年的四、五月份,它從赤道附近到中國的内海産“仔”,繁殖後代。它的卵又輕又小,卵表面的膜有絲狀突起,非常适合挂在海藻上。為暖水性上層魚類,喜歡群集洄遊,以浮遊生物為食。與其它颌針魚科一樣,通常生活于海面表層。繁殖期間,會集中于海面的浮藻類或任何漂浮物産卵。

飛行記錄

在2008年5月,日本NHK電視台的職員在屋久島海岸附近拍攝到一段飛魚飛行的視頻片段,時間長達45秒鐘,這是目前最長的飛魚飛行視頻記錄。之前的世界記錄為42秒。

飛行原因研究

海洋生物學家認為,飛魚的飛翔,大多是為了逃避金槍魚、劍魚等大型魚類的追逐,或是由於船隻靠近受驚而飛。海洋魚類的大家庭并不總是平靜的,飛魚是生活在海洋上層的中小型魚類,是鲨魚、鮮花鳅、金槍魚、劍魚等兇猛魚類争相捕食的對象。飛魚在長期生存競争中,形成了一種十分巧妙的逃避敵害的技能:躍水飛翔,可以暫時離開危險的海域。因此,飛魚并不輕易躍出水面,隻有遭到敵害攻擊時,或受到輪船引擎震蕩聲的刺激時,才施展出這種本領來。

但有時候,飛魚由於興奮或生殖等原因也會躍出水面,有時候飛魚則會無緣無故地起飛。當然,飛魚這種特殊的“自衛”方法并不是絕對可靠的。在海上飛行的飛魚盡管逃脫了海中之敵的襲擊,但也常常成為海面上守株待兔的海鳥,如“軍艦鳥”的“口中食”。

美味

說到初夏時節日本海的美味,當屬飛魚。

飛魚屬于回遊魚,5—7月時從山陰沿岸到日本海産卵。飛魚燒使用新鮮的飛魚肉餡和明太魚肉餡,加入酒,料酒,砂糖,鹽等調味料,放在火上燒制。

同時,還可以用自己喜歡的方法食用,可以作為下酒菜蘸着醬油吃,直接吃味道也很棒。

上一篇:

下一篇:巨型水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