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蕭蕭兮易水寒

風蕭蕭兮易水寒

詩歌
風蕭蕭兮易水寒,出自詩歌《易水歌》;古歌名。《戰國策·燕策三》載,荊轲将為燕太子丹往刺秦王,丹在易水(今河北易縣境)邊為他餞行。高漸離擊築,荊轲和而歌曰: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後人稱為《易水歌》。[1]
  • 作品名稱:
  • 作者:荊轲
  • 創作年代:
  • 作品出處:
  • 作品體裁:
  • 中文名:風蕭蕭兮易水寒
  • 所屬領域:古詩名句
  • 朝代:先秦
  • 出處:《易水歌》
  • 原名:荊轲歌/渡易水歌

詩歌信息

詩歌内容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

注釋

蕭蕭:指風聲。

易水:指水名,源出河北省易縣,是當時燕國的南界。

詩歌大意

風蕭蕭地響把易水岸邊吹得很冷,壯士去了就再也不回來了。刺殺秦王就像是到虎穴到龍宮一樣危險啊,但是我們的英雄英勇的氣概,連仰天吐氣都能形成白虹.史書上說,高漸離擊築,荊轲悲歌“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唱得太悲壯了,以至于聽者嗔目,發盡上指。 一段唱畢,隻聽見荊轲仰頭長歎一聲,天空中居然出現一道七彩虹。高漸離趁勢變了一個調,樂音顯得更為激昂,荊轲繼而唱道:探虎穴兮入蛟宮,仰天呼氣兮成白虹。太子丹最後被徹底地感動了,跪在地上向荊轲敬了一杯酒。

相關鑒賞

鑒賞一

上句即景寫風吹水寒,渲染蒼涼悲壯的氣氛。下句抒寫決死的情懷,明知有去無還,卻毅然前往,決不回顧。“風蕭蕭”有聲,從聽覺上渲染離别之際的慘烈;“易水寒”徹骨,從感覺上描狀環境的悲涼;一上一下,極盡天地愁慘之狀,更加烘托出荊轲“君子死知己”,慷慨赴國難的凜然正氣。雖寥寥十六字,卻“凄婉激烈,風骨情景,種種具備”

鑒賞二

“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複還。”

荊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兩句詩乃永垂于千古。在詩裡表現雄壯的情緒之難,在于令人心悅誠服,而不在嚣張誇大;在能表現出那暫時感情的後面蘊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時的沖動。大約悲壯之辭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難于辨别真僞,于是字裡行間不但欺騙了别人,而且欺騙了自己。許多一時興高采烈的作品,事後自己讀起來也覺得索然無味,正是那表現欺騙了自己的緣故。《易水歌》以輕輕二句遂為千古絕唱,我們讀到它時,何嘗一定要有荊轲的身世。這正是藝術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時間與空間而訴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蕭蕭”二字詩中常見。古詩:“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風蕭蕭”三字所以自然帶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說“登山臨水兮送将歸”,而這裡說:“壯士一去不複還”,它們之間似乎是一個對照,又似乎是一個解釋,我們不便說它究竟是什麼,但我們卻尋出了另外的一些詩句。這裡我們首先記得那“明月照積雪”的遼闊。

“明月照積雪”,清潔而寒冷,所謂“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易水歌》點出了寒字,謝詩沒有點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緻。杜詩說“風急天高猿嘯哀”,猿嘯為什麼要哀,我們自然無可解釋。然而我們不見那“朔風勁且哀”嗎?朔風是北風,它自然要剛勁無比,但這個哀字卻正是這詩的傳神之處。那麼壯士這一去又豈可還乎?一去正是寫一個勁字,不複還豈不又是一個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個道理,何況都是名句,何況又各不相關。各不相關而有一個更深的一緻,這便是藝術的普遍性。我們每當秋原遼闊,寒水明淨,獨立在風聲蕭蕭之中,即使我們并非壯士,也必有壯士的胸懷,所以這詩便離開了荊轲而存在。它雖是荊轲說出來的,卻屬于每一個人。“枯桑知天風,海水知天寒”,我們人與人之間的這一點知,我們人與自然間的一點相得,這之間似乎可以說,又似乎不可以說,然而它卻把我們的心靈帶到了一個更遼闊的世界去。那廣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來,我們在狹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記,在文藝上乃又認識了它,我們生命雖然短暫,在這裡卻有了永生的意味。

專諸刺吳王,身死而功成,荊轲刺秦王,身死而事敗。然而我們久已忘掉了專諸,而在贊美着荊轲。士固不可以成敗論,而我們之更懷念荊轲,豈不正因為這短短的詩嗎?詩人創造了詩,同時也創造了自己,它屬于荊轲,也屬于一切的人們。

鑒賞三

這首短歌,通過對風聲蕭蕭、易水寒涼的外界景物的渲染烘托,表現了荊轲去刺殺秦王時的悲壯情懷和不完成任務誓不回還的堅定意志。有人把意思翻新,用以表現革命者以身赴敵的英雄氣概。電影《狼牙山五壯士》中曾引用這句詩,激勵革命戰士對敵鬥争的勇氣,渲染為人民而戰鬥的一種慷慨悲壯氣氛。

這個曆史被編寫成了一個美麗的故事,就是《秦時明月——荊轲外傳》這本書,其中寫了荊轲與麗姬的美麗故事,語言生動優美,值得一覽。

鑒賞四

這是一個身赴虎穴,自知不能生還的壯士的慷慨悲歌。

全詩僅兩句。第一句寫臨别時的環境,蕭瑟的秋風,寒冽的易水,一派悲壯蒼涼的氣氛。景物描寫中滲透着歌者的感情。第二句表現了英雄赴難義無反顧的獻身精神。

這首詩語言十分平易、簡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是中國古代詩歌中的一曲絕唱。

荊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兩句詩乃永垂于千古。在詩裡表現雄壯的情緒之難,在于令人心悅誠服,而不在嚣張誇大;在能表現出那暫時感情的後面蘊藏着的更永久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時的沖動。大約悲壯之辭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難于辨别真僞,于是字裡行間不但欺騙了别人,而且欺騙了自己。許多一時興高采烈的作品,事後自己讀起來也覺得索然無味,正是那表現欺騙了自己的緣故。《易水歌》以輕輕二句遂為千古絕唱,我們讀到它時,何嘗一定要有荊轲的身世。這正是藝術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時間與空間而訴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對荊轲的行為,自古以來評價不一。有人說荊轲是舍生取義的壯士,有人說他是微不足道的亡命徒,還有人說他是中國古代的恐怖分子。

延伸正品

秦時明月中,高漸離的絕招也叫易水寒,《大風歌》是漢朝皇帝劉邦所作的詩歌。劉邦在戰勝西楚霸王項羽後,成了漢朝的開國皇帝。這當然使他興奮、歡樂、躊躇滿志,但在内心深處卻隐藏着深刻的恐懼和悲哀。這首《大風歌》就生動地顯示出他矛盾的心情。同時也有以劉邦一生為背景的曆史電視劇《大風歌》,亦有配合電視劇由重慶出版社發行的同名小說《大風歌》。唐朝樂隊有以《大風歌》改編的同名歌曲。另外也有同名玄幻小說。“大風歌”也是網絡遊戲《天龍八部》中逍遙派的技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