類經

類經

明代張景嶽所著的醫經書籍
《類經》,醫經著作,是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的代表作之一,也是繼隋代楊上善《太素》之後,對《内經》進行全面分類研究的又一著作,他将《靈樞》、《素問》分作十二大類,三百九十節,共計三十二卷,全書多從易理,五運六氣、髒腑陰陽氣血的理論來闡發經文蘊義,頗能啟迪後人,深為後世所推崇。[1]
  • 書名:
  • 别名:
  • 作者:
  • 類别:
  • 原作品:
  • 譯者:
  • 出版社:
  • 頁數:
  • 定價:
  • 開本:
  • 裝幀:
  • ISBN:
  • 中文名稱:類經
  • 所屬類型:醫經著作
  • 編撰人:張介賓
  • 卷數:三十九卷
  • 文字:文言文

概述

張景嶽非常重視《内經》,對《素問》、《靈樞》進行了30多年研究,根據個人體會,以類分門,撰成《類經》32卷。後又以圖解形式闡述《内經》中運氣學說,編成《類經圖翼》11卷,闡發“醫易同源”原理寫成《類經附翼》4卷。

張氏中年以後著書立說,著作首推《類經》,其編撰“凡曆歲者三旬,易稿者數四,方就其業。”成書于天啟四年(1624)。張景嶽對《内經》研習近三十年,認為《内經》是醫學至高經典,學醫者必應學習。但當時一般人“目醫為小道",視《内經》為無用之物,甚至從醫的人,也置《靈》、《素》為罔聞。張景嶽認為,這種情況是嚴重的,發展下去勢必導緻盛盛虛虛,而遺人夭殃,緻邪失正,而絕人長命(《類經》自序)。造成這種情況,其中一個原因是經文奧衍,研閱較難。就是說,《内經》的文字深奧,内容龐雜,讀起來非常難懂,确有注釋的必要。

雖然《内經》自唐以來注述甚豐,王冰注《黃帝内經素問注》為最有影響的大家,但是,遺漏處也不少。例如,有避難不注的;有注釋與原義不符的;有注釋不便檢閱的。何況《靈樞》尚未注釋,使人無不感到遺憾。而各家注本頗多闡發未盡之處後來,不少醫家注釋《内經》也隻是順文敷演,難懂之處仍不能明斷,精要之處仍得不到闡發。張景嶽認為這樣的注釋沒有什麼益處。于是他專心緻志研究《素問》、《靈樞》兩書。開始他是把《内經》中的重要章句摘錄下來,作為個人學習之用。日子久了,摘錄多了,反而覺得《内經》中所言是金石,字字有珠玑,結果,竟不知哪句可摘,哪句不可摘。

因而他奮起鼓念,決定自己來整理、注釋《内經》,以便發隐就明,轉難為易,盡啟其秘,使學者了然,一見便得趣,從而對研究《内經》能提高一步,深進一層,真正熟悉本原,不至于誤己誤人,使之達到最完善的境界。這就是張景嶽彙編注釋《内經》的目的。景嶽思路開闊,對《内經》精研深刻,各家著作浏覽甚廣。《類經》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見解,敢于破前人之說,理論上有創見,注釋上有新鮮,編次上有特色,是學習《内經》重要的參考書。經過長期的實踐及摸索,張景嶽打亂《内經》原來的體例,按性質将經文分類,然後加以注解。

往往以《靈樞》啟《素問》之微;以《素問》發《靈樞》之秘,相為表裡,互通精義。同時,綜核百家,剖析幽隐,把經文分成攝生、陰陽、藏象、脈色、經絡、标本、氣味、論治、疾病、針刺、運氣、會通十二類,共三百九十條,彙分三十二卷。此外,還附有《類經·圖翼》十五卷,以佐诠釋。此書由于把《素問》和《靈樞》兩經“合而為一",并分類編注,所以叫《類經》。張景嶽認為這樣類編,可以條理分,綱目舉,晦者明,隐者見,一展卷而重門洞開,秋毫在目。

同年,景嶽再編《類經圖翼》和《<類經附翼》,對《類經》一書中意義較深言不盡意之處,加圖詳解,再附翼說。《類經圖翼》十一卷:對運氣、陰陽五行、經絡經穴、針灸操作等作圖解說,讨論系統。《類經附翼》四卷,為探讨易理、古代音律與醫理的關系,也有闡述其溫補的學術思想之作,如《附翼·大寶論》《附翼·真陰論》等重要論文,也有部分針灸歌賦。

張景嶽編寫《類經》,據說是四易其稿,曆時三十年而成。

主要内容

三十二卷。刊于1624年。該書将《黃帝内經》中的《素問》和《靈樞》二書的全部内容,以攝生、陰陽、藏象、脈色、經絡、标本、氣味、論治、疾病、針刺、運氣、會通等12類重新加以組合,著成此書。每類又分若幹小類。由于内容以類相從,故名《類經》。書中對《内經》作了較廣泛深入的研究,對《内經》原文作了極為詳盡的注釋。在全面注釋和分類研究方面做出了巨大貢獻。成為學習和研究《内經》的重要參考書。現存幾種明刻本及多種清刻本。1949年後有影印本。

上一篇:不顧一切愛上你

下一篇:青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