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根藤

面根藤

中藥材名稱
面根藤,中藥名。為雙子葉植物藥旋花科植物打碗花(CalystegiahederaceaWall.)的全草或根。夏、秋季采收,洗淨,鮮用或曬幹。從平原至高海拔的地方都有生長,常見于農田、荒地、路旁。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味甘、微苦、性平,無毒,歸肝、腎經,具有健脾、利濕、調經的功效。主治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小兒吐乳、疳積、五淋、帶下、月經不調等病證。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學名:面根藤 中文别名:蒚子根、兔兒苗、狗兒秧、秧子根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目:管狀花目 科:旋花科 屬:打碗花屬 種:打碗花

植物學信息

形态特征

打碗花,一年生草本,全體不被毛,植株通常矮小,高8-30(-40)厘米,常自基部分枝,具細長白色的根。莖細,平卧,有細棱。基部葉片長圓形,長2-3(-5.5)厘米,寬1-2.5厘米,頂端圓,基部戟形,上部葉片3裂,中裂片長圓形或長圓狀披針形,側裂片近三角形,全緣或2-3裂,葉片基部心形或戟形;葉柄長1-5厘米。花腋生,1朵,花梗長于葉柄,有細棱;苞片寬卵形,長0.8-1.6厘米,頂端鈍或銳尖至漸尖;萼片長圓形,長0.6-1厘米,頂端鈍,具小短尖頭,内萼片稍短;花冠淡紫色或淡紅色,鐘狀,長2-4厘米,冠檐近截形或微裂;雄蕊近等長,花絲基部擴大,貼生花冠管基部,被小鱗毛;子房無毛,柱頭2裂,裂片長圓形,扁平。蒴果卵球形,長約1厘米,宿存萼片與之近等長或稍短。種子黑褐色,長4-5毫米,表面有小疣。

分布區域

全國各地均有。分布于東非的埃塞俄比亞,亞洲南部、東部以至馬來亞。

生長環境

從平原至高海拔的地方都有生長,常見于農田、荒地、路旁。

基本内容

植物名:面根藤(《分類草藥性》)

【異名】蒚子根、兔兒苗、狗兒秧、秧子根(《救荒本草》),奶漿藤(《分類草藥性》),面根草、狗兒完(《天寶本草》),小旋花(《植物學大辭典》),南面根(《民間常用草藥彙編》),常春藤葉夫劍、狗兒蔓(《陝西中草藥》)。

【來源】為旋花科植物打碗花的全草或根莖。

生态環境:生于耕地、荒地和路旁或溪邊、湖邊等潮濕地。

資源分布:全國大部分地區有分布。

【采集】8~9月采收。

【化學成分】塊根含内酯成分咖倫賓、掌葉防己堿。根莖含澱粉17%。葉、花含山柰酚-3-半乳糖甙。

【性味】《四川中藥志》:性平,味淡微甜,無毒。

功效作用

功能n

健脾,利濕,調經。n

主治n

脾胃虛弱,消化不良,小兒吐乳,疳積,五淋,帶下,月經不調等病證。n

用法用量n

内服:煎湯,10~30克。

加工炮制n

采收加工:夏、秋季采收,洗淨,鮮用或曬幹。

選方

①治小兒脾弱氣虛:面根藤根、雞屎藤做糕服。(《重慶草藥》)

②治腎虛耳聾:鮮面根藤根、響鈴草各四兩。炖豬耳朵服。(《重慶草藥》)

生藥材鑒定

性狀鑒别

根莖細長,直徑約1mm,表面灰黃色,有細縱皺紋。莖細長,常盤曲扭卷,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縱向棱線而扭曲;質脆,易折斷。葉互生,有長柄,葉片淡綠色,多皺縮破碎,完整葉片展平後呈戟形。氣微味淡。

上一篇:通貨

下一篇:禾稈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