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頭潛鴨

青頭潛鴨

雁形目鴨科潛鴨屬的鳥類
青頭潛鴨(學名:Aythya baeri)為一種中等體型鴨類,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極度瀕危珍稀鳥類,數量較少,堪稱鳥中的“大熊貓”。青頭潛鴨體長42-47cm,善于潛水覓食,體圓。成年雄鳥繁殖羽頭部暗綠色,陽光下有金屬光澤。胸部紅棕色,脅部清晰的白色區域帶有棕色條帶,翅棕褐色,尾下白色。[1]
    中文名: 拉丁學名:Aythya baeri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鳥綱 亞綱: 目:雁形目 亞目: 科:鴨科 亞科: 族: 屬:潛鴨屬 亞屬: 種:青頭潛鴨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Radde, 1863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青頭潛鴨 别 稱:白目凫、東方白眼鴨、青頭鴨 亞 門:脊椎動物亞門 亞 綱:今鳥亞綱 亞 種:無亞種 英文名稱:Baer's Pochard

形态特征

青頭潛鴨(學名:Aythyabaeri):是雁形目鴨科潛鴨屬的鳥類。青頭潛鴨雄鳥頭和頸黑色,并具綠色光澤,眼白色。上體黑褐色,下背和兩肩雜以褐色蟲蠹狀斑,初級飛羽羽端和外側暗褐色,第一枚初級飛羽内側近灰色,以後4枚灰白色,第5枚開始整個初級飛羽全為灰白色,僅端部黑褐色。次級飛羽白色,端部暗褐色,形成明顯的白色翼鏡和暗褐色後緣,三級飛羽暗褐色,并具綠色光澤;腰和尾上覆羽黑色;下體颏部有一三角形白色小斑;胸部暗栗色,腹部白色,與胸部栗色截然分開,并向上擴展到兩脅前面,下腹雜有褐斑;兩肋、淡栗褐色,具白色端斑;尾下覆羽、腋羽和翼下覆羽全為白色。

雌鳥頭和頸黑褐色,頭側、頸側棕褐色,眼先與嘴基之間有一栗紅色近似圓形斑,眼褐色或淡黃色。前頸和喉也為褐色,稍雜以白色斑點;颏部有一三角形白色小斑。上體暗褐色,背和兩肩羽緣較淡;兩翅、腰和尾上尾下覆羽與雄鳥相同。胸淡棕褐色,具淡色羽緣;腹白色,下腹雜以褐色斑;兩脅褐色,具白色端斑。

幼鳥和雌鳥相似,但體色較暗,頭頸為暗皮黃褐色,胸紅褐色,腹白色,綴有褐色,兩脅前面白色更明顯。

虹膜雄鳥白色,雌鳥褐色或淡黃色;嘴深灰色,嘴基和嘴甲黑色,跗蹠鉛灰色。

大小量度:體重♂500-730g。♀590-655g;體長♂430-470mm,♀420-734mm;嘴峰♂38-74mm,♀40-47mm;翅♂186-203mm;♀191一205mm;尾♂53-60mm,♀51一67mm;跗蹠32-35mm,♀32-35mm。(注:雄性—♂;雌性—♀)

栖息環境

繁殖期主要栖息在富有蘆葦和蒲草等水生植物的小湖中,在山區森林地帶多水草的小型湖泊、水塘和沼澤地帶也常出入。冬季多栖息在大的湖泊、江河、海灣、河口、水塘和沿海沼澤地帶。不喜歡水流湍急的河流。常成對或成小群活動在水邊水生植物叢中或附近水面上。

生活習性

青頭潛鴨為遷徙性鳥類。每年3月中旬即從南方越冬地遷往北方繁殖;秋季于10月中旬開始遷往南方,少數遲至11月初。遷徙時集成10餘隻或數十隻的小群飛行,隊形常呈楔形。飛行高度一般不高,多呈低空飛行。

秋季和冬季也集成數十隻甚至近百隻的大群。有時也與鳳頭潛鴨或其他潛鴨混群栖息。性膽怯、翅強而有力,飛行甚快、也能很快的在地上行走。善潛水和遊泳,在水面起飛也甚靈活。受驚時能立刻從水面沖起。

主要以各種水草的根、葉、莖和種子等為食,也吃軟體動物、水生昆蟲、甲殼類、蛙等動物性食物。覓食方式主要通過潛水,但也能在水邊淺水處直接伸頭攝食。

分布範圍

分布于孟加拉國、不丹、中國、香港、印度、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蒙古、緬甸、尼泊爾、泰國、越南。

旅鳥:日本、大韓民國、、巴基斯坦、菲律賓。

産地不确定: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

繁殖于西伯利亞東南部貝加爾湖以東地區,越冬在朝鮮、日本、緬甸、印度、泰國、孟加拉國等亞洲東部和西南部地區。中國主要繁殖于東北黑龍江、吉林、遼甯、内蒙古及河北東北部等地區,越冬在長江中下遊以及福建、廣東等沿海地區,偶爾飄泊到台灣省。

上一篇:白斂

下一篇:耳廓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