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銅峽

青銅峽

甯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轄縣級市
青銅峽市位于甯夏引黃灌區的精華之地,黃河穿境而過58公裡,自秦漢先後開掘了秦渠、漢渠、唐徕渠等九大古幹渠,有“九渠之首”、貢米之鄉、塞上明珠之譽。距首府銀川50公裡、河東機場55公裡,包蘭鐵路、大古鐵路橫穿境内,京藏高速、古青高速、西線高速和109國道、201省道、濱河大道縱貫全境,鄉村道路四通八達,通車總裡程達1280餘公裡。轄區面積2525平方公裡,占全區總面積的3.8%,轄8鎮2場1街道,84個行政村、22個社區居民委員會。2020年全市常住人口24.4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4.2萬人,鄉村人口10.2萬人;漢族18.9萬人,回族4.9萬人。2020年,完成地方公共财政預算收入7.4億元。[1]2020年,青銅峽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31.5億元,其中:一産24.8億元,二産63.2億元,三産43.5億元,三次産業比例:18.8:48.1:33.1。
    中文名:青銅峽市 行政區劃代碼:640381 行政區類别:縣級市 所屬地區:中國甯夏回族自治區吳忠市 地理位置:黃河上遊,甯夏平原中部 面積:2445平方公裡 下轄地區:1個街道,8個鎮 政府駐地:裕民街道古峽東街51号 電話區号:0953 郵政區碼:751600 氣候條件:中溫帶大陸性氣候 著名景點:青銅峽大峽谷、中華黃河壇等 火車站:青銅峽站 車牌代碼:甯C 人口數量:244309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常住人口) 地區生産總值:131.5 億元(2020年)

建制沿革

秦統一中國後,市境屬北地郡富平縣。

西漢、東漢時仍屬富平縣。

北魏太炎三年(公元436年)置薄骨律鎮。孝昌二年(公元526年)改薄骨律鎮為靈州,青銅峽市屬其管轄。

北周屬回樂縣。

隋屬靈武郡。

唐為回樂、靈武兩縣屬地。

宋初屬靈州,鹹平五年(1002年)地入黨項,西夏置為順州。

元屬甯夏府路靈州,隸甘肅行中書省。

明屬甯夏衛,隸陝西都指揮使。

清雍正三年(1725年),置甯夏府今市境分屬甯朔縣和靈州。同治十一年(1827年)設置甯靈廳。

中華民國二年(1913年)改甯靈廳為金積縣,轄黃河東及中灘。改甯夏府為朔方道(亦稱甯夏道),仍屬甘肅省。十八年(1929年),甯夏道改建為甯夏行省,青銅峽市屬其管轄。三十四年(1945年),甯夏行省建行政督察

專員區,市境屬第一督察專員區,後,此區撤銷,仍屬甯夏省。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甯夏省于1954年建立河東回族自治區,市轄金積縣部分屬河東回族自治區。同年秋,甯夏省撤銷,并入甘肅省,甘肅省銀川專區建立,市轄甯朔縣部分屬銀川專區。

1958年,甯夏回族自治區成立,銀川專區撤銷,市轄地均直屬甯夏回族自治區。

1960年,甯朔、金積兩縣撤銷,設置青銅峽市,駐青銅峽。

1963年青銅峽市改為青銅峽縣,駐小壩。

1972年甯夏回族自治區銀南地區成立,青銅峽歸屬其管轄。

1984年,撤銷青銅峽縣,恢複青銅峽市。

1998年撤銀南地區為地級吳忠市,青銅峽市歸屬其管轄。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

1985年7月,撤銷瞿靖鄉,改置為瞿靖鎮。9月,撤銷葉升鄉,改置為葉升鎮。

1991年10月,将青銅峽鎮河西部分劃出,置為大壩鎮。1994年6月,峽口鄉改為峽口鎮。至此,青銅峽市轄6鎮和7鄉。

2000年,青銅峽市轄6個鎮、8個鄉。

2004年12月,将利通區的陳袁灘鄉劃歸青銅峽市管轄。并撤銷陳袁灘鄉,設立陳袁灘鎮。

2005年,青銅峽市轄7個鎮:小壩鎮、青銅峽鎮、瞿靖鎮、葉盛鎮、大壩鎮、峽口鎮、邵崗鎮。

2006年10月27日,甯夏回族自治區人民政府同意将青銅峽水庫濕地保護區延伸至中甯縣境内的部分及中甯縣白馬鄉新田、躍進兩村的80.2平方千米左右的土地劃給青銅峽市,撤銷原自治區環保局青銅峽庫區濕地自然保護區管理局,保護區工作由青銅峽市人民政府擔負。12月30日,青銅峽水庫濕地自然保護區行政區劃調整交接儀式在青銅峽舉行。

區劃詳情

截至2013年,青銅峽市轄8鎮2場1街道:小壩鎮、大壩鎮、青銅峽鎮、葉盛鎮、瞿靖鎮、峽口鎮、邵剛鎮、陳袁灘鎮;樹新林場、良繁場;裕民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青銅峽市本數據來源于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青銅峽市位于黃河上遊,甯夏平原中部,地處東經105°21′至106°21′、北緯37°36′至38°15′之間。東隔黃河與靈武市、吳忠市利通區相望,南以牛首山為界與中衛市中甯縣接壤,西依明長城同内蒙古自治區阿拉善左旗為鄰,北與永甯縣相連。市境東西寬30多千米,南北長60多千米,總面積2445平方千米。

氣候

青銅峽市地處西北内陸,屬中溫幹旱氣候區,東部季風區與西部幹旱區域的交彙地帶,屬中溫帶大陸性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四季分明,晝夜溫差大,全年日照2955小時,年平均氣溫攝氏8.3-8.6度,無霜期176天,年降水量260.7毫米。

地貌

青銅峽市境内地勢由西南向東北自高而低呈現階梯狀分布,形成山地、低山丘陵、緩坡丘陵、洪積扇地帶、黃河沖積平原和庫區6個地貌類型。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黃河流經青銅峽市58千米,年過境水量400億立方米,自秦漢先後開掘的秦渠、漢渠、唐徕渠等九大幹渠均從青銅峽境内引出,引黃灌溉條件得天獨厚。地下水補給總量3.5億立方米,可利用量1.2億立方米。

礦産資源

截至2012年,青銅峽市已探明的礦種有煤、銅、鐵、石膏、重晶石、石灰岩、水泥灰岩、砂礫、膠泥、建築石料等13種,其中水泥灰岩儲量大、品位高,已探明達1.3億噸。主要分布在野貓子山、大壩梁、卡子廟、馬長灘(紅石墩)、廟山湖、黃河溝、廟梁溝等地。

植物資源

截至2012年,青銅峽市植物資源有人工種植的木類、果類、草類、藥用類植物和觀賞類植物數百種,以及纖維植物、觀賞植物等經濟植物。有包括黑鶴、天鵝、白琶鹭等國家一、二類保護鳥類。

人口民族

人口

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29.2萬人,其中:城鎮人口15萬人,鄉村人口14.2萬人;漢族22.3萬人,回族6.9萬人。

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數據,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時,青銅峽市常住人口為244309人。

民族

有回族、漢族、滿族、蒙古族、壯族、朝鮮族、土家族、土族、苗族、藏族等。

政治

市委書記:張自力 

市委副書記、市長:金永靈

市委副書記、政法委書記:楊春燕

市委常委、武裝部政委:弋忠朝

市委常委、公安局長:劉國強

市委常委、宣傳部長:楊旭年

市委常委:馬曉賢

市委常委、副市長:王 飛

市委常委、紀委書記:賀 江

市委常委、組織部長:何元凱

市委常委、副市長:徐 芸

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趙金峰

經濟

綜述

2012年,青銅峽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19.6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2011年增長13.1%。其中: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14.4億元;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78.8億元;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26.4億元。三次産業的構成比例為12∶66∶22,人均地區生産總值43713元。

全年完成公共财政預算總收入187141萬元。地方公共财政預算收入79102萬元,其中增值稅10593萬元;營業稅25910萬元;企業所得稅3738萬元。地方公共财政預算支出259627萬元。 

2016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34.3億元,按可比價計算,比上年增長4.5%。分産業看:第一産業實現增加值17.1億元,增長4.5%;第二産業實現增加值80.9億元,增長3.8%;第三産業實現增加值36.3億元,增長6%。三次産業比例為:12.7:60.3:27,其中,第一産比重提高0.1個百分點,第二産比重下降1個百分點,第三産比重提高0.9個百分點。人均地區生産總值45839元。

2018年全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58.8億元,其中:一産19.9億元,二産95.3億元,三産43.6億元,三次産業比例:12.5:60.1:27.5。人均地區生産總值50881元。

2020年,青銅峽市實現地區生産總值131.5億元,其中:一産24.8億元,二産63.2億元,三産43.5億元,三次産業比例:18.8:48.1:33.1。

第一産業

青銅峽市素有塞上江南“魚米之鄉”的美稱,盛産水稻、小麥、玉米、蘋果、葡萄等農作物,是全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産基地和現代農業基地市,形成了糧食、畜牧、蔬菜、食用菌、瓜果、桑蠶、肉蛋奶、水産品等八大農副産品基地。

2012年,青銅峽市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26.58億元,比2011年增長6.8%。其中:農業産值15.16億元;林業産值0.39億元;牧業産值9.11億元;漁業産值1.18億元;農林牧漁服務業産值0.74億元。全年共完成造林面積3.4萬畝,比上年增長6.2%。水果面積14.7萬畝,比上年增長2%,水果總産量8.6萬噸,比上年增長2.3%。全市漁業養殖面積1.4萬畝,比上年增長7.6%。 

2012年,青銅峽市全年落實農作物播種面積67.8萬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9.1萬畝;經濟作物播種面積8.7萬畝。糧食總産量達27.3萬噸,蔬菜總産量19.8萬噸。

2016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32.2億元,比2015年增長5.1%。其中,農業産值20.2億元,比2015年增長2.4%;林業産值0.3億元,比2015年下降30.3%;牧業産值9.3億元,比2015年增長13.4%;漁業産值1.4億元,比2015年增長9.5%;農林牧漁服務業産值1.1億元,比2014年增長8.1%。全年落實農作物播種面積89.7萬畝,比2015年增長11.1%。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60.7萬畝,比2015年增長6.5%;蔬菜種植面積13.8萬畝,比2015年增長5.3%。糧食總産量28.2萬噸,比2015年增長5.8%。蔬菜總産量47萬噸,比2015年增長1.4%。葡萄栽植面積13萬畝,其中釀酒葡萄栽植面積10.5萬畝。

2017年10月,青銅峽市入選第一批國家農業可持續發展試驗示範區。 

2019年11月18日,青銅峽市入選“農業綠色發展先行先試支撐體系建設試點縣”。 

2020年8月,入選農業農村部“互聯網+”農産品出村進城工程試點縣名單。

第二産業

青銅峽市是甯夏回族自治區重要工業基地,自治區經濟核心區之一。轄區内有青銅峽鋁廠、大壩電廠、青銅峽水電廠等20多家中央、區屬大中型企業,形成了以電力、冶金、化工、建材、食品、農副産品加工等産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各類工業産品達480餘種。年産鋁錠58萬噸,碳素制品26萬噸,鋁型材5000噸,水泥230萬噸。禦馬莊園葡萄酒榮登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寶座。

2012年,青銅峽市全年完成工業總産值224億元,比2011年增長5.4%。實現工業增加值65.2億元,比2011年增長12.9%。規模以上工業企業69家,其中大中型企業15家。全年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217.2億元,全年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實現銷售産值218.3萬元。 

截至2012年,青銅峽市具有三級及三級以上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18家,完成建築業總産值9億元;實現工程結算收入11.6億元;實現利稅1.2億元。 

2016年,全市完成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219.3億元,比2015年增長6.7%。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56億元,比2015年增長1.1%。在規模以上工業中,從輕重工業看,輕工業完成增加值10.1億元,比2015年增長9.2%;重工業完成增加值45.9億元,比2015年下降0.4%。從企業規模看,大、中型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40.6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72.5%,比2015年下降0.4%;小型企業完成工業增加值15.4億元,占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的27.5%,比2015年增長6.1%。

形成冶金、電力、農副産品加工、化工、建材、裝備制造六大工業體。全市共有各類工業企業396家,從業人員數3萬人左右,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113家,從業人員2.2萬人左右。2018年,完成工業總産值190.7億元。從規模以上工業看,黑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和有色金屬冶煉和壓延加工業:企業12家,完成工業總産值61.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32.2%。化學原料和化學制品制造業:企業7家,完成工業總産值32.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16.9%。電力、熱力生産和供應業:企業11家,完成工業總産值43.7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22.9%。農副食品加工業:企業17家,完成工業總産值8.3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4.4%。非金屬礦物制品業:企業23家,完成工業總産值19.1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10%。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以及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企業11家,完成工業總産值5.4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2.8%。其他行業:企業32家,完成工業總産值20.5億元,占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10.8%

第三産業

2012年,青銅峽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14.2億元,比2011年增長14.6%。從城鄉看,城鎮實現消費品零售額12億元;鄉村實現消費品零售額2.2億元。住宿餐飲業實現零售額3.7億元;批發零售業累計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10.5億元。全年共接待遊客113.14萬人次,實現旅遊接待收入4.07億元。

青銅峽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104.3億元,其中:城鄉居民存款餘額64.4億元。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125.3億元,其中:短期貸款餘額54.6億元;中長期貸款餘額70.7億元。

2018年,全年接待遊客38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4.3億元。現有4A級景區2家、3A級景區1家,成功創建世界灌溉工程遺産1處、國家濕地公園1處、黃河旅遊度假區1處、市民休閑森林公園1處、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鴿子山古人類文化遺址入列201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餐飲住宿業:初步形成了龍海—利民西街、天一街、康樂東街、文化北街等4條特色街區。截至目前:共有餐飲服務企業和商戶1272戶(回餐361戶)。面積500平方米以上賓館床位合計約1700張。電商物流業:2018年年底,全市27家電商企業共實現電商交易額2.5億元,同比增長3%。全市快遞企業37家,其中同城快遞企業3家。

社會事業

城市建設

2016年,全市城市建成區面積達到32.41平方千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8.95%,城市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7.49平方米,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2.5%,。城市擁有道路長度233.62千米,道路面積811萬平方米,人均城市道路面積64.12平方米。全年供水總量4429萬立方米,集中供熱面積410萬平方米,液化石油供氣總量1159噸,天然氣供氣總量4954萬立方米。全年完成房地産開發投資9.8億元,比2015年增長117.4%。商品房施工面積81萬平方米,比2015年下降13.3%。其中,住宅施工面積48.9萬平方米,比2015年下降14.9%;住宅施工面積48.9萬平方米,比2015年下降14.9%;商業營業用房施工面積22.7萬平方米,比2015年增長1.9%。商品房銷售額8億元,比2015年增長13%。全市具有三級及三級以上資質等級的建築企業19家,完成建築業總産值5.77億元,比2015年增長4.2%;實現工程結算收入15.7億元,比2015年增長60.2%;實現利稅0.8億元,比2015年增長33%。

科技

2012年,青銅峽市全年本級财政共投入科學技術經費2640萬元。全年實施各類科技項目32個,其中國家級科技項目6項、自治區級12項,市級14項。共争取國家、自治區級各類科技項目資金1211萬元。引進新品種36個,引進新技術21項,開發新産品42個。專利申請量69件,其中發明專利33件。創業科技特派員總數達到303名,自治區法人科技特派員20家。建立生态移民村科技工作站2個,設立了科技信息服務中心、科技培訓中心、科技信息點。

教育

青銅峽六中截至2012年,青銅峽市共有各類學校98所,其中:職業中學1所,普通中學15所,普通小學59所,幼兒園23所。全市教職工3633人,其中:專任教師3192人。在校學生總數48279人,其中:高中生5472人,初中生10432人,小學生21507人,幼兒園8105人。

青銅峽市主要中小學:青銅峽市高級中學、青銅峽市第一中學、青銅峽市二中、青銅峽市第三中學、青銅峽市第四中學、青銅峽五中、青銅峽市第六中學、青銅峽市邵崗中學、青銅峽市鋁業學校、青銅峽市電廠學校、青銅峽市回民中學、青銅峽市漢壩小學、青銅峽市第二小學、青銅峽市第三小學、青銅峽市第四小學、青銅峽市第一幼兒園。

文化

截至2012年,青銅峽市現有國辦文化事業單位12個,其中:文化館1個、圖書館1個、文物所1個、文工團1個和8個鄉(鎮)的文化工作站。承辦了第二屆感恩母親河活動。舉辦了第四屆農民運動會、風清氣正換屆環境書畫攝影展、特色産品展等活動。文工團下基層演出165場次,廣場文化演出約100場次,免費播放電影16場次,送農業科技圖書1800餘冊,刻錄種植、養殖類的光盤316張,印制、散發科普知識宣傳材料1000多份。在各類報刊、展演活動中獲獎、發表作品37餘件,其中銀獎6件、銅獎2件、入選、刊登、發表29件。年末藏書21.9萬冊。年末有線電視用戶3.07萬戶,其中有線數字信号用戶3.01萬戶。

醫療衛生

截至2012年,青銅峽市共有公立醫療衛生機構18個,其中綜合醫院3個,衛生監督機構1個,疾病預防控制機構1個,婦幼保健機構1個,衛生院9個,社區衛生服務站2個。實有床位1055張,職工1449人,衛生技術人員1225人,其中:執業醫師及執業助理醫師495人,注冊護士427人。

社會保障

2012年,青銅峽市城鎮新增就業人數5396人,創造新崗位2103個,累計發放創業小額擔保貸款15881萬元。

2012年,青銅峽市參加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人數(含其他人員,即以個體身份參保人員)達到47100人,比上年增加4489人,增長10.5%,其中參保職工35293人,離退休人員11807人,分别比上年增加2886人和1603人,增長8.9%和15.7%;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人數99879人;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1016人。參加城鎮職工醫療保險人數38831人,享受待遇人數12418人;參加城鎮居民(城鄉統籌)醫療保險人數210020人,享受待遇人數23197人;參加工傷保險人數16000人,生育保險參保人數22002人。

截至2012年,青銅峽市擁有各類社會福利院、敬老院3所,五保供養對象320人,其中:集中供養107人。全市城鎮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4400人,共發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1137萬元。農村享受最低生活保障人數為9618人,共發放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1641萬元。

交通運輸

青銅峽市火車站青銅峽市境内京藏鐵路、大古鐵路、109國道、石中高速公路橫貫全市,距銀川機場50千米,距自治區首府銀川市56千米,青銅峽火車站是京藏鐵路大型的客貨運站。率先在全區實現了鎮、村通硬化路面,形成了四通八達快捷的立體交通網。

全市公路四縱(109國道、小李公路、小邵公路、沿山公路)三橫(吳青公路、小大公路、葉甘公路)7條主要公路已形成網絡,包蘭鐵路穿境而過,并設有青銅峽、大壩、玉泉營三個火車站。實現了鄉鄉通柏油路,鄉村道路硬化率達90%,村村通上了班車。

風景名勝

青銅峽

青銅峽市境内有兩千多年前秦漢時期建造的古渠水系;有線條清晰、寫意逼真的廣武口子門岩畫;有号稱“甯夏小八達嶺”之稱的北岔口明長城;有西北最大最多的佛教廟群牛首山寺廟和始建于西夏時期排列奇特的108塔;有氣勢雄偉,蔚為壯觀,集發電、灌溉、防洪于一體的大型水利樞紐工程——青銅峽攔河大壩;有風光旖旎的庫區鳥島、金沙灣、黃河風情園;有頗具民族特色的回鄉民俗風情園等衆多旅遊觀光勝景。

青銅峽一百零八塔

位于青銅峽大壩之西陡峭山坡上的108塔,是始建于西夏時期的喇嘛式實心塔群。陳運和詩《或許,有一百零八個遐想》,用對比的手法,寫的就是值得一看的108塔。在此處的塔基裡,曾發現過書有西夏文題記的千佛圖帛畫。佛塔依山勢自上而下,按奇數排列成十二行,總計一百零八座,形成總體平面呈三角形的巨大塔群,因塔數而得名。是國務院公布的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3年被自治區旅遊局評為AA級景點。

金沙灣

金沙灣位于青銅峽牛首山西麓,九曲黃河由此彙入青銅峽谷,寬闊的水域,一撥沙海傾勢而下,形成黃沙、綠野、灘渚交錯的田園景色。

黃河大峽谷

青銅峽黃河大峽谷地處甯夏平原中部,是黃河上遊最後一個峽谷,長約10千米。峽谷山高水深,兩岸懸崖峭壁。傳說大禹治水來到這裡,劈山成峽,黃河水一瀉千裡,此時正值夕陽西下,晚霞與河水互映在峭壁上,呈現出一片青銅色,青銅峽由此而得名。

中華黃河壇

中華黃河壇中華黃河壇黃河五千年大型浮雕照壁位于中華黃河壇景區黃河廣場,照壁下面是黃河五千年大型浮雕,背面是一部黃河五千年的青銅史詩。這面青銅照壁長72米,高7.2米,為中國之冠。

主要布局為“三區、五牌樓、三大道、三大殿、一廣場、一壇、一院”。

北岔口長城

北岔口長城位于青銅峽賀蘭山東麓,地形複雜,山勢險峻,自古以來為軍一要塞。長城随山勢走向而修築,結構獨特。是迄今為止甯夏境内明代長城保存較為完好的一部分長城峰燧兩側現建有賀蘭山風力發電場。

黃河樓

黃河樓黃河樓位于黃河西岸、青銅峽市濱河大道東側,黃河樓總建築面積22000多平方米、高108米。主樓樓體由地下部分、城台部分和樓閣部分三部分組成。建築風格為明清仿古建築,主體建築為混凝土框架結構、外挑檐為鋼結構,鬥拱全部采用鋁鎂合金制作并進行彩繪,頂部設計為地方風格的重檐十字屋脊,屋面為金黃色琉璃瓦。建設内容包括主樓、四個角樓、牌樓、十二生肖雕塑、景觀橋、黃河金牛、大門牌樓、停車場、盤山道路、内部裝修布展及綠化、供水供電等基礎配套設施項目。黃河樓主樓地上為九層(包括兩層夾層),地下為二層。

董府

董府位于青銅峽市峽口鎮,是清朝光緒年間著名将領董福祥的府邸。整座建築整合了明清時期南北建築風格,兼有官府民居特色。面存的磚雕、木雕、石雕、彩繪具有較高的藝術和觀賞價值,是中國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城市榮譽

2019年5月18日,青銅峽市入選“2019中國最美縣域榜單”。

2019年11月,入選第二批節水型社會建設達标縣(區)。

2020中國夏季休閑百佳縣市。 

2020中國食品安全百佳縣市。

2020年10月,被評為全國雙擁模範城(縣)。 

2020年12月,入選“第二批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名單。 

2021年1月14日,入選農業農村部辦公廳公布的第三批全國農村創業創新典型縣名單。

2021年6月21日,被農業農村部确定為全國農民合作社質量提升整縣推進試點單位。

上一篇:Payoneer

下一篇:僑興集團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