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城山

青城山

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青城山(Mount Qingcheng),世界文化遺産青城山-都江堰的主體景區、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全真龍門派聖地,十大洞天之一,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一,五大仙山之一,成都十景之一。 [1]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東距成都市區68千米,處于都江堰水利工程西南10千米處。景區面積200平方千米,最高峰老君閣海拔1260米,青城山分為前山和後山,群峰環繞起伏、林木蔥茏幽翠,享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景區内外,天師洞和圓明宮幽靜是青城山的一大特色。2020年3月30日至4月30日,景區推出“你消費,我免費,這個四月青城山—都江堰任你遊”活動,凡是在都江堰市消費的遊客,就有機會享受免費遊景區。
  • 中文名:青城山
  • 外文名:Mount Qingcheng
  • 地理位置: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 開放時間:08:00-17:30(03月02日-11月30日周一-周日)n08:30-16:30(12月01日-次年03月01日周一-周日)
  • 門票價格:90元(成人)
  • 占地面積:200
  • 著名景點:天師洞、老君閣、上清宮、建福宮、圓明宮、祖師殿、全真道觀
  • 别名:丈人山、赤城山
  • 教派:道教全真龍門派丹台碧洞宗
  • 海拔高度:1260米(老君閣)
  • 高鐵站:青城山站
  • 适宜遊玩季節:四季皆宜
  • 建議遊玩時長:1-2天

曆史沿革

青城山曆史源遠流長,相傳軒轅黃帝時有甯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黃帝傳授禦風雲的“龍跻之術”,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人”,故後世又稱青城山為丈人山,并建觀(丈人觀)紀念。

西漢末年,被稱為“蜀中八仙”之一的陰長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張陵。

東漢順帝初年,他入鶴嗚山(今成都市大邑縣境内)修道,創立五鬥米道.亦即天師道。鶴鳴山與青城山同屬古岷山山脈,張陵最早從鶴鳴山來到青城山結茅傳道,并羽化山中。

公元143年(東漢漢安二年),在寫畢二十四道書兩年後,張陵到達青城山,在此結茅傳道,創立了中國的本土宗教——道教,使青城山成為了中國四大道教名山之首。

唐宋時期,青城武術在吸收外來武技的同時,與丹道、自然辟谷、易學、醫學交融互彙形成獨特完整體系,成為中國武林四大門派之一。

隋唐統治者對道教的扶持,使這一時期的青城山實乃“神仙都會之府”。隋唐時期道教興盛,青城山宮觀遍布,高道輩出。

唐僖宗命青城山修靈寶道場周天大醮,設醮位2400個。

唐末五代,道門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曉、陳抟等曾遊青城山,杜光庭、譚峭等皆終老于青城山。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長期隐居青城山白雲溪,整理和撰寫了大量道書。後人在白雲溪畔建“杜光庭讀書台”,供人憑吊。

北宋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來此朝拜,在常道觀再興天師道脈。

南宋淳熙元年(1174年),陸遊來此。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于全真道龍門派。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道士逃散。

清康熙八年,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重新改觀。現在的青城山道教所傳屬于全真道龍門派丹台碧洞宗。

1982年,青城山作為四川青城山一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2000年,青城山和都江堰共同作為一項世界文化遺産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2007年5月8日,青城山一都江堰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青城山位于四川省成都市都江堰市西南、成都平原西北部、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區内,距成都68千米,距都江堰市區16千米。全山林木青翠,四季常青,諸峰環峙,狀若城廓,故名青城山。丹梯千級,曲徑通幽,以幽潔取勝,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與劍門之險、峨眉之秀、夔門之雄合稱為“蜀中四秀”。

地形地貌

青城山古稱丈人山,為邛崃山脈的分支。青城山靠岷山雪嶺,面向川西平原。主峰老霄頂海拔1260米(2007年測到的數據)。青城山背靠千裡岷江,俯瞰成都平原,景區面積200平方千米。古人記述中,青城山有“三十六峰”“八大洞”“七十二小洞”“一百八景”之說。全山有36座山峰,諸峰環繞狀如城廓。

青城山地質地貌上以“丹岩溝谷,赤壁陡崖”為特征,土壤類型主要為山地黃壤,母岩為侏羅紀紫色砂岩、泥岩和礫岩的坡積物。

氣候特點

青城山景區地處四川盆地西部邊緣山地著名的“華西雨屏帶”的中北段,約30°54′N和103°35′E。全境周圍120千米,保護面積1522公頃。區内氣候溫和濕潤,屬亞熱帶溫濕型氣候,年平均溫度15.2℃,最熱月極端溫度34.2℃,最冷月極端溫度-7.1℃;平均相對濕度81%;年降水量1225.1毫米;無霜期271天。

自然資源

青城山主要植被類型有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常綠落葉闊葉混交林和暖性針葉林。根據青城山樣地調查資料、野外路線踏勘記錄的植物種類及《中國都江堰市植物名錄》中所記載的青城山植物,初步估計青城山植物約346種,其中蕨類植物51種,隸屬于26屬l6科,種子植物295種,隸屬于192屬90科;雙子葉植物252種169屬77科;單子葉植物36種22屬8科。

主要景點

綜述

青城山分前、後山。前山是青城山風景名勝區的主體部分,約15平方千米,景色優美,文物古迹衆多,主要景點有建福宮、天然圖畫、天師洞、朝陽洞、祖師殿、上清宮等;後山總面積100平方千米,水秀、林幽、山雄,高不可攀,直上而去,冬天則寒氣逼人、夏天則涼爽無比,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聖母洞、山泉霧潭、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

主要景區

青城山景區分為前山和後山兩部分。

前山景區

前山以常觀、上清宮為核心,宮觀相望。建福宮、祖師殿、朝陽洞等人文景觀與金鞭岩、石筍峰、丈人山等自然風光彼此增色。主要景點為老君閣、月城湖、天師洞、上清宮、五洞天、仙履清涼、碧翠青城、天然圖畫、祖師殿、朝陽洞、圓明宮、建福宮。

後山景區

青城後山距成都60千米,距都江堰市區20多千米,總面積約100平方千米。與卧龍自然保護區相鄰,是世界自然遺産四川大熊貓栖息地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有“一山幽意論平分”之說。主要景點有金壁天倉、泰安古鎮、水晶溶洞、三潭霧泉(金娃娃沱)、龍隐峽棧道、雙泉水簾、百丈長橋、白雲群洞、天橋奇景等。于20世紀90年代初正式開放。

主要景點

天然圖畫坊

天然圖畫坊位于龍居山牌坊崗的山脊上,是一座十角重檐式的亭閣,建于清光緒(1875~1909年)年間。這裡風景優美,遊人到此仿佛置身畫中,故将其稱為“天然圖畫”。天然圖畫位于建福宮與天師洞之間,海拔893米,兩峰夾峙。遊人至此,可見亭閣矗立于蒼崖立壁、綠蔭濃翠之間,如置身畫中。亭閣後是常有丹鶴成群,唳于山間的駐鶴莊;右有橫石卧于兩山之間的懸崖上,被稱為“天仙橋”,傳為仙人聚會遊戲處。

建福宮

建福宮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唐開元十八年(730年),後經曆代多次修複,現僅存兩殿三院。現存建築為清代光緒年間(1888年)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建福宮築于峭壁之下,氣度非凡。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西行一千米,即至岩石聳立,雲霧缭繞的“天然圖畫”。宋代詩人範成大曾在此為宋帝祈禱,皇帝特授名為“會慶建福宮”。詩人陸遊有詩描寫當時的确良建福宮是“黃金篆書榜金門,夾道巨竹屯蒼雲。岩嶺劃若天地分,千柱眈眈在其垠”,觀宮内保存有古木假山、委心亭、明慶符王妃的梳妝台遺址,以及壁畫、楹聯等文物。

祖師殿

祖師殿位于天師洞右後側山腰間,出天師洞過訪甯橋即到。祖師殿又名真武官,創建于唐代。唐代詩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張愈均在此隐居。唐睿宗的女兒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該殿環境幽靜,殿内在真武祖師、呂洞賓、鐵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圖壁畫、詩文刻石等。

朝陽洞

朝陽洞位于主峰老霄頂岩腳,洞口正對東方,深廣數丈,可容百人,傳為甯封丈人栖息處。清人黃雲鴿曾在此結茅而居,并撰聯曰:“天遙紅日近,地厭繹宮寬”。近代畫家徐悲鴻也曾在此撰聯:“空洞親迎光照耀,蒼崖時有鳳來儀”。

老君閣

老君閣位于青城第一峰絕頂(即彭祖峰頂,或稱高台山、老霄頂),海拔高1260米,頂上原有呼應亭,取“登高一呼,衆山皆應”之意。20世紀80年代末改亭建閣。2008年“5.12”特大地震毀壞後,今重建閣高33米,共九層,下方上圓,層有八角,象征天圓地方,太極八卦;外觀呈塔形,尖頂,中堆三圓寶,寓意天地人三才。閣内中空,莊嚴聳立太上老君坐蓮像,像高7.3米,連座台高10.37米。閣外露天台封基,用漢白玉石依勢而建,海漫欄檻、曲折遷回盤旋而上至閣頂。晴霁可眺覽岷邛青峨遠近數百裡風光及天府平川數百裡秀色,可謂集天下之壯觀也。

重建以前老君閣造像,以徐悲鴻當年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老子跨青牛出關圖)為藍本,經許多學者、藝術家和鑒賞家精研,并由青城山道友繪制、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連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築規範,用鋼筋水泥澆鑄,精銅包裡,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絕無僅有,乃融老子為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及古老樸素唯物辯證相對論者之道教祖師光輝造像。老君閣建築群包括東華殿等處。其中東華殿的一百平方米,長五間,中祀東華帝君,左右龛分祀呂純陽及鐘離權。老君閣于一九九二年秋興建,曆時三載竣工。為八百裡青城聖境,又創一宏偉奇觀。

園明宮

圓明宮,坐落在青城丈人山北木魚山的緩坡谷地。始建于明代萬曆年間,因供奉圓明道母天尊而得名。宮内有四重殿堂:前為靈祖殿,供奉靈官神像;二殿為老君殿,供奉太上老君;三殿為鬥姆殿,鬥姆即圓明道母天尊,為北鬥衆星之母;後殿為三官殿,供奉天、地、水三官大帝,及全真道的呂祖、邱祖和重陽祖師。殿堂之間,各有庭院,宮内宮外,瑞草奇花,楠木成林,松竹繁茂,有即景聯雲:“栽竹栽松,竹隐鳳凰松隐鶴;培山培水,山藏虎豹水藏龍。”環境十分出靜宜人。圓明宮殿内設有道家辟谷養生研修院。

上清宮

上清宮位于青城山第一峰、距峰頂約500米的半坡上。上清宮始建于晉代,現存廟宇為清朝同治年間所建,上有"天下第五名山"、"青城第一峰"等摩崖石刻,宮門"上清宮"三字由蔣介石題寅。

宮内祀奉道教始祖李老君,有老子塑像和《道德經》五千言木刻,還有麻姑池、鴛鴦井等傳說遺迹……上清宮後為老霄頂、建有呼應亭、是賞觀日出、神燈和雲海奇觀的絕佳地點。

天師洞

天師洞洞中有“天師”張道陵及其三十代孫“虛靖天師”像。自建福宮北行兩千米即至青城主觀——天師洞。天師洞始建于隋朝大業年間,三面環山,一面臨澗,古樹參天,古分幽靜。現存殿宇建于清末,規模宏偉,雕刻精細,并有不少珍貴文物和古樹。相傳東漢末年張道陵曾在此講經傳道。觀内正殿為“三清殿”,殿後有黃帝祠和天師洞等古迹。天師洞右下角有一小殿,名三皇殿,内有軒轅、伏羲、神農石像。洞門前有一株古銀杏樹,高約50餘米,胸圍7.06米、直徑2.24米。據說乃張天師手植,樹齡已達1800餘年。

1943年夏,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先生曾來青城山寫生。他在天師洞獨居一室,先後創作了屈原《九歌》中的插圖《國殇》、《山鬼》等多幅作品,送給青城道士的《奔馬》和《天馬》圖,已制成石刻陳列。

泰安古鎮泰安古鎮自古為扼成都一帶西入金川必經之驿道——“花坪老澤路”重要的重鎮。宋代設味江鎮,清代始依場後的古泰安寺,易名為泰安鎮。泰安寺即坐落于古鎮中央。古鎮裡有很多飯店和旅店供遊客歇腳。

五龍溝

五龍溝古稱蠻河溝,長約8千米,因傳說古時有五條神龍隐藏于溝中而得名。其中的景色有金娃娃沱,景色絕佳的龍隐峽棧道,石筍岩,回音壁等。

又一村

又一村位于五龍溝之上的桃花溪,得名于陸遊的“柳暗花明又一村”。村中有二十多戶農家以發展旅遊業為主,是又一個爬山歇腳的好地方。其中桃花溪度假公園亦坐落于又一村。

白雲洞

白雲索道從又一村上行到白雲古寨。白雲洞古為佛教徒精修之地。

飛泉溝

飛泉溝古名冷凝溝,由泰安寺過黃鶴橋即至。水源出蓥華山南天門,納白雲洞古磨溝、觀音岩溝、響水溝,流入味江,全長10千米。其中又數“幽谷飛泉”、“百丈長橋”、“雙泉水簾”最為壯觀。

百丈橋

百丈橋位于翠映湖與白雲古寨之間,飛泉溝中遊,用木闆鋪成曲橋,逆水而上,長約百餘米。兩岸老樹龍鐘,附生着草綠色的“木蘿莎”如薄紗飄舞。翠映湖:翠映湖是幾十米長的山間水潭,周圍景色秀麗。

白雲古塞

白雲索道從又一村上行到白雲古寨。

聖母洞

青城山聖母洞是一個天然沙頁岩溶洞,位于卦口山山腰,深藏在古木參天的密林中。聖母洞主洞長300餘米,支岔洞總長1000餘米,曲折迂回,緩慢向上延伸。洞内冬暖夏涼,鐘乳石山遍布,奇岩怪石叢生,清泉潺潺,碧潭粼粼。

趙公山

趙公山為青城山主峰,海拔2434米,人們青城山景區,其最高處是老君閣,也才1600多米,趙公山不僅僅在于景色優美,風光旖旎,甯靜靜寂,水的清澈溫柔,更有一個永恒的名字,有一個黃皮膚敬奉的财神趙公明财神爺祖廟。到了青城山不到趙公山,等于沒青城山。

曆史文化

道教文化

曆史沿革和傳說

青城山曆史悠久,相傳軒轅黃帝時有甯封子居青城山修道,曾向黃帝傳授禦風雲的“龍跻之術”,黃帝築壇拜其為“五嶽丈人”,故後世又稱青城山為丈人山,并建觀(丈人觀)紀念。古時青城山與湖北武當山、江西龍虎山、安徽齊雲山、陝西景福山合稱五大仙山,分别供奉五嶽丈人甯封真君、真武蕩魔大帝、昊天玉皇上帝、降魔護道天尊和廣援普度天尊。

西漢末年,被稱為“蜀中八仙”之一的陰長生入青城山修道。但真正奠定青城山為道教名山地位的是張道陵。東漢順帝初年,張道陵入鶴鳴山(今成都市大邑縣境内)修道,創立五鬥米道,亦即天師道。東漢漢安二年(143),在寫畢二十四道書兩年後,張道陵到達青城山,在此結茅傳道,并羽化山中。

晉代以後,山中道教漸盛,極盛時有道觀70餘處,勝景108處。晉隋時期,北天師道和南天師道相繼興起,一些新教派産生,青城山所傳屬于南天師道的正一教派。

隋唐統治者對道教的扶持,使這一時期的青城山實乃“神仙都會之府”。 隋唐時期道教興盛,青城山宮觀遍布,高道輩出。天寶之亂後,中原不甯,唐玄宗、僖宗先後入蜀避難。唐僖宗命青城山修靈寶道場舉辦羅天大醮,設醮位2400個。唐末五代,道門的一些著名人物也都出入蜀中,如彭曉、陳抟等曾遊青城山,杜光庭、譚峭等皆終老于青城山。其中唐末五代著名道士杜光庭長期隐居青城山白雲溪,整理和撰寫了大量道書。後人在白雲溪畔建“杜光庭讀書台”,供人憑吊。

北宋三十代天師張繼先曾來此朝拜,在常道觀再興天師道脈。

明代,青城山道教所傳屬于全真道龍門派。明朝末年,戰亂不斷,道士四散。清康熙八年(1669),武當山全真道龍門派道士陳清覺來青城山主持教務,又使局面得到重新改觀。

主要道觀

青城山的現存主要道觀有:常道觀(天師洞)、祖師殿、上清宮、老君閣、建福宮、圓明宮、玉清宮等。

建福宮:坐落于丈人峰下。始建于唐開元十八年(730),後經曆代多次修複,現僅存兩殿三院,現存建築為清代光緒年間(1888)重建。現有大殿三重,分别奉祀道教名人和諸神,殿内柱上的394字的對聯被贊為“青城一絕”。建福宮築于峭壁之下,氣度非凡。其左側是明慶府王妃遺址,西行一千米,即至岩石聳立、雲霧缭繞的“天然圖畫”。宋代詩人範成大曾在此為宋帝祈禱,皇帝特賜名為“會慶建福宮”。

祖師殿:位于天師洞右後側山腰間,出天師洞過訪甯橋即到。祖師殿又名真武宮,創建于唐代。唐代詩人杜光庭、薛昌,宋代張愈均曾在此隐居。唐睿宗的女兒玉真公主也曾在此修道,以求成仙。該殿環境幽靜,殿内有真武祖師、呂洞賓、鐵拐李等神仙塑像及八仙圖壁畫、詩文刻石等。

朝陽洞:位于主峰老霄頂岩腳,洞口正對東方,深廣數丈,可容百人,傳為甯封丈人栖息處。清人黃雲鴿曾在此結茅而居,并撰聯曰:“天遙紅日近,地厭繹宮寬。”

名稱由來

青城山曆史上又叫“丈人山”、“清城山”。

為什麼叫做“青城山”呢?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林木蔥郁,好像一座綠色的城郭,故名“青城山”。另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偏旁三點水。這是因為古人認為“清都、紫微,是天帝所居的地方”,也就是神仙居住之處,所以名為“清城山”。唐時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争,于是唐玄宗下诏“觀還道家,寺依山外”。诏書中将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字,自此“清城山”更名為“青城山”。

既然青城山是仙都,那當然少不了仙人。在此修煉成仙之人,亦是曆代不絕。東漢時,張陵來到青城山傳道。張陵之後,從漢末至明清時期,來青城山修道的先後有李阿、陳勳、範長生、杜光庭、楊超遠、徐無極、陳清覺等名士。

早期的山居道士,大多穴居山洞,或者在洞旁結茅舍。到了晉代,青城山始建宮觀,主要有:古常道觀、祖師殿、上清宮、老君閣、建福宮、圓明宮、玉清宮等。古常道觀又名天師洞,當年張陵就在此“結茅傳道”。觀内還有黃帝祠和三皇殿,殿内供奉着伏羲、神農、黃帝。觀後的混元頂上有一個洞穴,相傳張陵曾經在此修煉,最後羽化成仙,被封為張天師。因此,青城山成為中國道教的發源地和天師道的祖山祖庭。

其他文化

史料記載

青城山,在成都府灌縣西南五十裡。《名山記》、《唐六典》、《道書》、《郡志》、《記》、《志》等均有記載青城山。

青城四絕

一絕“洞天貢茶”,唐時蜀州味江是全國七大産茶區之一。宋時青城“紫背龍芽”、“白背龍芽”就被列為貢品。洞天貢茶茶質優良,汁色清澈,茶香味醇;二絕“白果炖雞”,成都青城山地區的傳統名菜,湯汁濃白,雞肉異常鮮美;三絕“青城泡菜”,俗稱青城道家老泡菜。以青城山道士生産的鮮黃瓜、豇豆、水紅辣椒、蘿蔔、大蒜、白菜、仔姜、良姜等為原料,放入用山泉水、精鹽、花椒等配制而成的特殊汁液中,脆嫩清鮮,深有回味;四絕“洞天乳酒”,以青城山所産的猕猴桃鮮果為原料,按道家傳統工藝榨取果汁,再配以醪糟汁、冰糖水和少許曲酒釀造加工而成。酒味濃而不烈,甜而不膩。

郵票

2006年4月12日完工發行一套《青城山》郵票。

詩詞碑歇

青城山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贊譽。唐杜甫有詩寫道:“自為青城客,不唾青城池。為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又“丈人祠西佳氣濃,綠雲拟住最高峰。”這些著名詩句抒發了對青城山的愛慕的感情。唐代詩人岑參、錢起、賈島,宋代詩人陸遊、範成大等,對青城山都有題詠。

藥王孫思邈與青城山

孫思邈(541年—682年),陝西耀縣孫家塬人,隋、唐兩代大名鼎鼎的醫學家和藥物學家,文史學家。幼年天資聰穎,好學上進,被視為“神童”。20歲時就精通諸子百家,善言老莊,又好釋典,精通陰陽,文史、醫學全面發展。他博涉經史,廣集張仲景、華佗等幾十位著名醫學家的醫學經驗和醫藥學精髓,充實自己的臨床實踐,治愈不少疑難重病,被喻為“神醫”。畢生以鑽研醫學和巡醫天下為己任,常常奔走在崇山峻嶺之中,餐風飲露,為人就醫。那裡留下了他不少遺迹,如太玄洞,洗藥池等。後來他輾轉徒步到了青城山,一邊著書立說,一邊采藥。

杜光庭與青城山

杜光庭(850—933年),唐末五代著名道士、學者、文學家。字賓聖(一說賓至)。号東瀛子,處州缙雲(今屬浙江)人,一說長安(今西安)人。少習儒學,勤奮好學,博通經、子,科教落第後入天台山學道。後經翰林鄭畋推薦,得僖宗召見,授麟德殿文章應制,為上者太清宮内供奉,成為道門領袖,人稱“扶宗立教海内一人而已”。中和元年,随僖宗入青城山,賜号“廣成先生”。客居青城山近30年,是唐末五代道教學術集大成者。時人盛贊其為“詞林萬葉,學海千尋,扶宗立教,天下第一”。杜光庭一生著述頗豐,共30部250多卷,在中國道教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存世的有神怪故事集《靈異記》、《神仙感遇記》、《墉城集仙記》等,對道教儀則、應驗方面的著錄有《道德真經廣聖義》、《道門科範大全集》、《廣成集》、《太上老君常說清淨經注》,編成《三洞藏》、《道門科範大全》、《青城山志》等,卒後葬于青城山清都觀。

另外,杜光庭對中國武俠小說貢獻非常大,中國第一篇武俠小說《虬髯客傳》就是杜光庭寫的,因此他當之無愧的成為了中國武俠小說的鼻祖。

馮玉祥與青城山

在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産地青城山衆多的道教宮觀中,有一處不太起眼,且位置僻靜幽靜的道教宗教場所——“祖師殿”。抗戰時期,著名的抗日将領馮玉祥曾三次到此遊曆,并在祖師殿長住,留下忠心報國和抗日救亡的詩詞碑碣,祖師殿也随之而名聲大振。那時,馮将軍雖身在後方暫得一時安甯,但仍心系着當時的國難和民族危機,心系着前方将士們的浴血奮戰。在青城山,他和各界愛國人士一起廣泛宣傳抗日主張,留下了著名的愛國詩碑《青城頌》(今存天師洞茶園後壁)和碑刻《聞勝亭》、《聞勝碑》。其中《青城頌》這樣贊道:“真雄奇,實寶地,子子孫孫保守你。誠幽秀,要固守,不使強盜搶了走。”

同時,馮将軍還常到山下位于長生觀内的一所從成都遷來的“蔭唐中學”,向師生們作抗日演講,極大地鼓舞了人們的抗日鬥志和信心。“河山信美,當以熱血保衛之”,至今青城山天師洞門前的石壁上還可清晰地看到當年愛國将士們的題寫的赤膽忠心誓詞。

馮玉祥(1882—1948),安徽巢縣人,近代著名的民主思想家、軍事家和政治家。抗日戰争爆發後,時任重慶國民政府委員會副委員長的馮玉祥将軍因力主抗戰而遭到國民黨反動派的政治迫害。“七七”盧溝橋抗戰爆發後,相繼任第三、第六戰區司令長官,不久受蔣排擠離職,奔走于鄂、豫、湘、黔、川等省,積極從事抗日救國活動。1941年,馮玉祥将軍來到青城山,前後近一月。1942年和1945年,馮玉祥又兩次重遊青城山。适逢抗戰勝利,喜訊傳來,在青城山中的将軍喜極而泣,提筆撰寫了《聞勝亭》碑文。其碑文如下:

“三十四年八月初予來青城山,下榻真武宮。十一日晨,日本接洽投降消息傳來,同志鼓掌歡呼。時予方在竈間取火,聞悉不禁喜極淚流。八載艱苦,竟獲全勝,積年大恥,終免盡雪,予能不為吾民族國家慶乎!乃築亭以為紀念,名曰聞勝亭雲。馮玉祥敬志。”

青城山為紀念這段曆史,特命人勒石刻碑,并在祖師殿側建一亭名之“聞勝亭”,将碑立于其中。現該碑作為文物保存,被殿内師傅移存于祖師殿内,供人瞻仰。

榮譽稱号

青城山古建築群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1982年,青城山作為四川青城山-都江堰風景名勝區的重要組成部分,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名單。

2000年11月,青城山與都江堰根據文化遺産遴選标準C(II)(IV)(VI)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

2007年5月8日,成都市青城山-都江堰旅遊景區經國家旅遊局正式批準為首批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020年4月,入選“2020中國避暑名山榜”。

旅遊信息

交通

公路:成灌高速公路直達都江堰,都汶高速公路至都江堰西

鐵路:成都站,犀浦站乘坐動車可直達青城山站

航空:成都雙流國際機場在都江堰市設有候機室,可提前打印成都雙流國際機場的登機牌,并有定時班車直達機場

門票

①全票90.00元/張。

②符合以下條件的遊客購買半票:身高1.2米(含1.2米)以下的學生、60歲以上未滿70周歲的老人、軍隊離休幹部和部隊現役軍人、武警官兵。

開放時間

開放時間:

旺季(3月2日—11月30日)08:00—17:00

淡季(12月1日—3月1日)08:00—18:00

上一篇:骊山景區

下一篇:越王山風景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