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風-3反艦導彈

雄風-3反艦導彈

中山科學研究院研發的導彈
台灣“雄風”-3型反艦導彈上使用了台灣“中山科學院”研制多年的沖壓式發動機,它的飛行速度是使用渦噴發動機的“雄風”-2型導彈最大飛行速度的2倍以上,最大速度2.5 Mach。2013年2月16日,台海軍決定擴大“雄風-3”導彈的部署範圍,準備讓所有主戰艦艇都換裝這種“航母殺手”。雄三反艦導彈彈體裝備兩種不同衛星導航系統替換,防止作戰時導彈找不到目标。雄三導彈有效射程為30到130公裡,飛行高度大約在20米到200米之間,同時也可預設多個轉折點飛行。2016年7月1日,台灣海軍在金江号導彈艇(錦江級)實施甲類操演驗收過程中,一枚“雄風三号”導彈發生誤射,造成翔利升号漁船一死三傷。
  • 中文名:
  • 外文名:
  • 前型/級:
  • 次型/級:
  • 研制單位:
  • 國家:
  • 名稱:雄風-3反艦導彈
  • 研發單位:中山科學研究院
  • 彈長:6.1
  • 整體總重:1500
  • 最大速度:2.5
  • 有效射程:130
  • 彈頭:150
  • 發射平台:成功級巡防艦、錦江級巡邏艦

簡介

2012年台軍計劃在未來5年内生産500枚“雄風”2E巡航導彈和120枚“雄風”-3型超聲速反艦導彈,并将在“漢光-22”年度軍事演習上正式對外展示後者。實際上,台灣軍方早在2004年11月和12月,就已先後兩次在台灣東南部屏東縣的九鵬導彈試驗場試射了“雄風”-3型導彈,試驗包括飛行控制、超音速自由飛行、軌迹俯沖、仿真攻艦和掠海飛行等科目,還在東部海域進行了“繞圈飛行”,并在海平面上模拟進攻地點地貌和障礙物,結果都順利地命中目标。盡管“雄風”-3導彈還存在着火控等方面問題,但“雄風”-3導彈的加速研制與不久後的裝備,将給趨向緩和的兩岸局勢重新蒙上一層濃重的戰争陰影。

曆史

早在20世紀60年代,台灣軍方為了改變武器來源少的狀況,曾決定自行發展一些“有威脅”的打擊武器。1970年,台灣開始研發“雄風”-1型導彈,但由于自身科技水平有限,研制能力不足,進展十分緩慢。1973年,台灣尋求向以色列購買導彈,得到了以色列的技術支持。1975年,台灣利用以色列技術仿制成功“雄風”-1型導彈。中國台灣地區宣布開始列裝增程型雄風-3超聲速反艦導彈,文中對增程型雄風-3反艦導彈的性能、特點和不足進行了系統分析。

從80年代初起,台灣前後共生産了438枚“雄風”-1型導彈,并陸續裝備部隊:台灣海軍主要把該型導彈裝備于“錦江”級巡邏艦,以及“海鷗”和“毒蜂”導彈快艇上;1987年又将其裝備海岸導彈部隊。“雄風”-1型導彈系統由導彈探測系統、火控系統與發射裝置等組成。該導彈的彈長3.42米、彈徑0.34米,翼展1.4米,重340公斤;推進系統為固體燃料推進器,最大射程為38千米,最大飛行速度達0.7馬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