隗

中國漢字
隗姓有三種發音wěi和kuí和yǔ,隗姓起源最早可追溯到上古華夏族首領炎帝魁隗氏,其後人以隗為姓。另有一支大禹的後人以隗為姓,商周時大禹的後人建立隗國(姒姓,子爵。故址在今湖北秭歸),春秋時被楚國所滅,隗國國君後人以國為氏,即姒姓隗氏。
  • 中文名:
  • 拼音:wěi
  • 繁體:隗
  • 部首:阝
  • 字碼:
  • 五筆:
  • 倉颉:
  • 鄭碼:
  • 筆順:
  • 字級:
  • 平水韻:
  • 名稱:隗
  • 筆畫:11
  • 釋義:隗 高峻的樣子 隗,高也。――《玉篇》隗 古國名

介紹

wěi

隗氏源流

在北京的西南郊的廣大地區,流傳着這樣的一種說法,“天下一個隗,老家蘆子水”。說的是天下姓隗的,其祖籍都是現今的房山區蒲窪鄉蘆子水村,在蘆子水村西南的溝谷中,隗姓祖墳的石碑赫然高聳,這就是被隗姓家族後代稱之為“隗家老墳”的地方。

相傳,蘆子水村的隗姓村民,最早是明代洪武年間從山西洪洞縣的大槐樹下移民到北方來的。後來在京都西南的大山深處墾荒種地,定居下來,繁衍生息,幾百年後,逐漸形成村落,即現今的蘆子水村。蘆子水村的村民大多數姓隗,自隗氏祖先在此瑩葬後,老墳處已埋葬了隗氏的十八代子孫。由于曆史年代的久遠和風雨的剝蝕,老墳的原貌已蕩然無存,僅存一通民國二年五月初九為先賢重新豎立的墓碑。

目前,隗氏家族的成員已遍布全國各地,如内蒙、河南、河北、陝西、山西、吉林、山東、甘肅、四川等省市。隗氏家族的沿襲有兩個明顯的特點,一是輩份分明。如他們的名姓排列順序為:大小朝中士,金門迎守廷,承消榮并福,有永合功立,富貴青滿春……。據史料記載,中國除孔孟兩姓外,隗姓是第三家。第二是隗姓家族不亂族綱,同姓人不能通婚,至今嚴守族規,成為佳話。

姓氏起源

堂号

"江石堂":三國時有個叫隗相的,對母親非常孝順。他的母親不願吃江邊的水,嫌髒,必須得是江心的水才喝。于是,隗相就每次撐小船到江心汲水,但江流太急,小船又沒有依靠,每次汲水都很困難。可是有一天,江心中突然生出一塊大石,隗相的小船依到石邊,再不愁水急浪大了。人們都說是隗相的孝心感動了上天,所以稱"江石堂"。

聚集地

1、出自夏朝帝王後代。湯滅夏桀後,建立商朝,封夏朝王族的後代到隗作首領,并讓他們建立了大隗國,其國君稱大隗。大隗國一直延續到春秋時期,是楚國的同姓國公元前634年,被楚所滅。其後子孫以原國名為姓,稱隗姓。

2、據《左傳》記載,春秋時,狄人讨伐廧咎如時,俘獲了他的兩個女兒淑隗和季隗。她們的後代以隗為氏,稱隗氏。

3、周代中原北部的遊牧民族赤狄人姓隗。春秋時,赤狄人活動于晉、衛、魯、邢一帶,開始同華夏族通婚。公元前六世紀末,晉國大舉進攻赤狄諸部落,赤狄人大多淪為晉國臣民,逐漸融合于晉人。赤狄後裔沿用隗姓,後來成為漢姓。

曆史名人

隗嚣:東漢西州名将。王莽末期,據隴西起兵,初附劉玄,任禦史大夫;旋歸光武,封西州上将軍。

隗禧:三國時魏國郎中。他少年時勤奮好學,以砍柴為業,每日擔負經書去砍柴,在閑暇時間閱讀,遂成為飽學之士。後被拜為郎中。他既明經,又通星象,為當時學林所仰,撰有《諸經解》數十萬言。

上一篇:政務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