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魯特氏

阿魯特氏

中國清朝同治帝的皇後
孝哲毅皇後(1854年7月25日-1875年3月27日),阿魯特氏,蒙古正藍旗人,修撰、翰林院侍講、封三等承恩公、累官戶部尚書崇绮之女,同治十一年二月初三冊為皇後。[1]光緒元年乙亥二月二十(1875年3月27日)寅刻崩,時距穆宗崩才七十餘日,五月上谥曰孝哲嘉順淑慎賢明憲天彰聖毅皇後。九月,暫安梓宮于隆福寺。五年三月二十六(1879年4月17日),合葬惠陵,升祔太廟。
    本名: 别名: 字: 号: 所處時代:清朝 民族族群: 出生地: 主要作品: 主要成就: 中文名:阿魯特氏 性别:女 父親:崇绮 冊立名号:孝哲毅皇後

基本資料

有人統計,從順治三年(1646)到光緒三十年(1904)的258年中,朝廷共舉行過科舉殿試112科,取中狀元114名(有的書說113科,狀元113名)。在這114名狀元中,隻有一名狀元的女兒有幸坐着鳳輿,堂堂正正地進入大清門,穿過天安門、端門、午門,擡進了坤甯宮,與大清入關後第八帝同治帝喜結良緣,成了母儀天下的中宮皇後。

這位狀元就是大清“立國二百數十年,滿、蒙人試漢文”惟一獲得狀元桂冠的蒙古狀元崇绮。這位狀元的女兒就是後來被谥為“孝哲毅皇後”的阿魯特氏。

阿魯特氏生于鹹豐四年(1854)七月初一日辰時,比同治帝大2歲。其父崇绮端雅,工詩善畫,多才多藝,文化造詣極高。孝哲皇後出生于這樣的文化家庭,受父親的教導和熏陶,文化修養也很高。

有書記載,孝哲皇後“幼時即淑靜端慧,崇公每自課之,讀書十行俱下。容德甚茂,一時滿洲、蒙古各族,皆知選婚時必正位中宮”。受父親的影響,字也寫得很漂亮,尤其是能用左手寫大字,備受時人稱贊。《清宮詞》裡有一首贊美孝哲皇後的詩:

婆媳不和

大婚後,阿魯特氏與同治帝恩愛情笃。慈禧看在眼裡,恨在心中,在宮中廣布心腹密探,監視這對小夫妻的言行舉止。慈禧見同治帝很少到慧妃宮中去,慧妃遭到皇帝的疏遠和冷落,頗為不滿,便将同治帝召來,說:“慧妃賢慧,雖屈居在妃位,宜加眷遇。皇後年少,未娴宮中禮節,宜使時時學習。帝毋得辄至中宮,緻妨政務。”

慈禧嚴重地幹擾了夫妻生活。對于慈禧的話,同治帝不得不聽,但又不想與其不喜愛的慧妃親近,所以幹脆就獨居幹清宮。新婚的阿魯特氏獨居宮中,形單影吊,郁悶不樂。慈安便時常将其召到鐘粹宮,和其談心拉家常,百般安慰。

同治帝非常敬重皇後,皇後更愛自己的夫君。阿魯特氏每次見到皇上,必笑臉相迎,慈禧反倒說皇後“狐媚以惑主”。

小夫妻的這些話被尾随而來、在外偷聽的慈禧聽到了,勃然大怒,立刻闖進宮來,抓住阿魯特氏的頭發,一邊打,一邊往外拽,并揚言要備大杖伺候。病床上的同治帝欲救不能,眼睜睜看着皇後慘遭淩辱,又急又氣又害怕,竟昏了過去。

慈禧這才饒了阿魯特氏。崇彜寫的《道鹹以來朝野雜記》載:一次,慈禧萌發了要廢掉阿魯特氏皇後位的想法。

于是将擔任宗人府宗令的鹹豐帝的五弟敦親王奕譞召來,商議此事。敦親王說:“欲廢後,非由大清門入者不能廢大清門入之人,奴才不敢奉命。”慈禧欲廢阿魯特氏之心才作罷,但卻由此深恨敦親王奕譞。

阿魯特氏性格耿直,不善逢迎。認為自己是堂堂正正從大清門迎娶的皇後,隻要自己行得端,做得正,沒必要阿谀奉承,溜須拍馬。而且,有意無意地幾次刺激、激怒慈禧,緻使矛盾更加尖銳

。一次,阿魯特氏陪慈禧看戲,“演淫穢戲劇,則回首面壁不欲觀,慈禧累谕之,不從,已恨之”。一來阿魯特氏表現得不聽話,不順從,二來反襯出慈禧好淫樂,格調低俗,從而加深了對阿魯特氏的怨恨。阿魯特氏身邊的人勸其要處處讨慈禧歡心,要善逢迎,隻有和皇太後搞好關系才能保住自己的位子,否則于己不利。

阿魯特氏則表示:“敬則可,則不可。乃奉天地祖宗之命,由大清門迎入者,非輕易能動搖也。”慈禧是通過選秀女進入皇宮的,最忌諱别人提從大清門而入,大清門是其心頭永遠的痛。有人将阿魯特氏的話偷偷地告訴了慈禧,慈禧勃然大怒,認為是故意蔑視自己,因而對阿魯特氏“更切齒痛恨,由是有死之之心矣”。

關于慈禧為什麼不喜歡阿魯特氏,最後将其逼上絕路,還有其他一些說法。有人說因為阿魯特氏是鄭親王端華的外孫女。端華是鹹豐帝臨死時任命的贊襄政務八大臣中的主要成員之一,是慈禧的死對頭,後被朝廷賜死。慈禧因而遷恨阿魯特氏。

還有人說,慈禧聞知阿魯特氏懷了孕,怕生了皇子,立為嗣,阿魯特氏就成了皇太後,自己就不能垂簾聽政了。

還有的說,慈禧怕阿魯特氏把自己違背同治帝遺诏立皇子的秘密揭發出來,故将其置于死地。

同治十三年(1874)十二月五日,同治帝英年早逝。14天後,兩宮皇太後發出懿旨:“皇後作配大行皇帝,懋着坤儀,着封為嘉順皇後。”光緒元年(1875)二月二十日寅刻,阿魯特氏崩逝于儲秀宮,年僅22歲,距同治帝死僅75天。

阿魯特氏為什麼要死,其原因有兩個:一是靠山已無,生路邈茫。同治皇帝是阿魯特氏惟一的靠山和希望。在同治帝活着的時候,尚備受慈禧的虐待和淩辱,同治帝死了,靠山也就倒了,生活的希望破滅了。

二是處境尴尬。同治帝死後,慈禧不為其立嗣,卻立同治帝的堂弟載湉(也是慈禧外甥)為嗣皇帝,承繼鹹豐帝為子,這就将阿魯特氏置于處境尴尬的皇嫂之位,既不是皇太後,又失去了原來中宮皇後擁有的權力和尊貴地位。将來光緒帝立後以後,阿魯特氏的地位更為尴尬,這是有清以來從來沒有出現過的角色,這在客觀上把阿魯特氏推向了絕路。

阿魯特氏死亡當天,兩宮皇太後谕内閣:“嘉順皇後于同治十一年作配大行皇帝,正位中宮,淑慎柔嘉,壸儀足式。侍奉兩宮皇太後,承顔順志,孝敬無違,上年十二月痛經大行皇帝龍馭上賓,毀傷過甚,遂抱沉疴,遽于本日寅刻崩逝,哀痛實深。”這是清廷官方公布的死因,但說得含糊不清,難以讓人信服。

死因謎團

阿魯特氏年僅22歲,平時也沒有什麼病,怎麼會突然死去呢?很顯然不是正常死亡。關于是怎麼死的,在當時就衆說紛纭,莫衷一是。概括起來,有四種說法:

吞金而死。這種說法比較廣泛,影響較大。

絕食而死。《李鴻藻先生年譜》載:“其後之崩,蓋絕食也。”《清代紀事年表》、《庸盦筆記》等也持這種說法。

吞鴉片而死。《清室外紀》持這種說法。

服毒藥而死。《德宗承統私紀》如此記載。

無論哪種死法,均屬于自殺。

夫妻同穴

阿魯特氏死後,因同治帝的惠陵剛剛擇吉營建,所以和同治帝的梓宮暫安于東陵的隆福寺。光緒元年(1875)九月十八日,光緒帝奉兩宮皇太後親自護送梓宮到東陵隆福寺,在那裡停放了三年半。

營建山陵。按照封建社會的國家定制,新皇帝即位後,就應該蔔擇萬年吉地,營建陵寝。可是同治皇帝在位13年,生前孝哲毅皇後與同治皇帝合葬的惠陵始終未提及陵寝之事。

直到同治帝駕崩了,急待入葬,慈禧才不得不派大臣在東陵和西陵為同治帝選擇陵址。相度大臣帶着風水官在兩個多月裡踏遍了東陵、西陵的山山水水,經過反複比較、篩選,最後認為東陵的雙山峪和西陵的九龍峪風水最好。

東陵的雙山峪龍氣舒展,堂局寬平,羅城周密,屏障全備。“後有大山以為靠,前有金星山以為照。金星山之兩旁更有萬福山朝于左,象山立于右”,“是真上吉之地”。光緒元年(1875)二月二十一日,慈禧召見了相度大臣。

慈禧詳細詢問了相度陵址的情況,由恭親王奕䜣做了回奏。最後集中在是用東陵的雙山峪,還是用西陵的九龍峪這個焦點上。慈禧征詢相度大臣們的意見,奕䜣回奏說:“以理,則九龍峪固佳;以情,則臣惠陵前景(徐廣源提供)下不敢言。”

明顯流露出應選用雙山峪的意向。奕䜣所說的“理”,是指乾隆帝規定的“昭穆相建”制度。按照這個制度,鹹豐帝已葬在東陵,同治帝就應葬在西陵。奕䜣所說的“情”是指父子之情、母子之情。鹹豐帝的定陵和慈禧的菩陀峪定東陵都建在了東陵,如果顧此之情,使嬌兒長倚膝下,同治帝就應葬在東陵。奕䜣非常圓滑,善于詞令。

明明傾向于選用雙山峪,卻說“臣不敢言”,意在讓慈禧自己作決定,自己免擔破壞“昭穆相建”制度的罪名。慈禧是何等精明之人,立時就明白了奕䜣的心思,當即決定将東陵的雙山峪定為惠陵陵址。

任命醇親王奕、左都禦史魁齡、戶部侍郎榮祿、署理工部侍郎翁同龢為承修大臣,于光緒元年(1875)三月十二日午時破土,八月初三日午時興工,經過三年緊張施工,到光緒四年(1878)九月,惠陵、惠妃園寝及禮部、八旗、内務府衙署、營房等工一律告竣。惠陵規制雖然遜于以往清帝陵,但其木料均為堅硬名貴的梴楠木,因此惠陵素有“銅梁鐵柱”之稱。

帝後入葬。經欽天監擇吉,定于光緒五年(1879)三月二十六日同治帝、孝哲皇後入葬惠陵地宮。三月二十一日,光緒惠陵朱砂碑。

帝奉兩宮皇太後由京啟銮,去東陵參加同治帝、後的奉安大典。二十三日到達東陵的隆福寺,并住在了那裡。二十四日辰刻,同治帝梓宮和孝哲皇後的梓宮從隆福寺暫安處奉移惠陵。光緒帝跪送後,由間道至惠陵,敬視方城、明樓、地宮後,于申刻跪迎同治帝、孝哲皇後梓宮到惠陵,兩具梓宮均停放在隆恩殿内。

三月二十五日,光緒帝在同治帝、後的梓宮前行遷奠禮後,奉移兩梓宮于方城前蘆殿内,安奉在龍車上。二十六日卯刻,孝哲皇後梓宮随同治帝的梓宮葬入地宮。同治帝的梓宮安奉在棺床正中,孝哲皇後梓宮安奉在同治帝左(東)旁,均棺頭朝北,棺尾朝南。同治帝、孝哲皇後的谥冊、谥寶于梓宮入葬前安放在地宮左右冊寶石座上。

衆大臣退出地宮後,敦宜皇貴妃(即慧妃富察氏)等進地宮敬視同治帝和孝哲皇後梓宮。随敦宜皇貴妃進入地宮的可能有瑜妃赫舍裡氏、珣妃、瑨嫔西林覺羅氏。與自己的夫君同治帝和皇後阿魯特氏作最後的訣别。

同治帝的這4位遺孀,當同治帝駕崩時,年齡最大的瑜妃19歲,年齡最小的皇貴妃富察氏(慧妃)才16歲,剛剛進入花季妙齡就開始了數十年的漫長的寡居生活。敦宜皇貴妃等退出地宮後,在石祭台前奠拜如儀。掩閉地宮石門,大葬禮成。

地宮被盜。震驚中外的東陵第一起大盜案發生在1928年7月,軍閥孫殿英盜掘了乾隆帝的裕陵地宮和慈禧陵地宮。1945年8月,日本投降以後,東陵地區的一些土匪、不法分子趁時局動蕩、政權交替的混亂之機,制造了東陵的第二次大盜案。

這次被盜的陵寝有康熙帝的景陵、鹹豐帝的定陵、同治帝的惠陵和慈安陵。被盜陵寝之多,損失之慘,比上次更為嚴重。

據民國三十五年(1946)四月二十二日《世界日報》略載:“三十四年十二月清三陵被盜,一、同治惠陵,棺兩口。一同治,一陪妃,屍體俱面目如生。金棺前供桌上同治翠印一、金表一。棺内外珠寶、玉翠、金屬等品,用麻袋裝出,再用香爐量分,金子約二十馀斤。”

又據民國三十五年五月二十九日《華北日報》略載:“惠陵盜犯供詞略稱:三十四年十一月間,奉司令命,征集民夫挖掘惠陵,用炸藥把石門炸開,第一層有四個架子,分列兩旁。一邊是皇帝翠印一顆、皇後翠印一顆,一邊是書籍及印刷闆之類。

第二、三層沒有東西。第四層有棺兩個,用斧錘等将棺劈開,由皇棺内取出半斤重金墨匣一方、重四兩金八卦一個、美國贈品四邊鑲白珠可走半年之金表一個、朝珠白缂各兩串、二十四顆的白珠子兩串、翠扳指一個、金火盆一個、翠煙袋一支。

在後棺内取出鳳冠一頂,白玉镯、金镯各一對,翡翠、珍珠、瑪瑙及木質朝珠各一串,重三兩金九連環一件,鳳凰簪子一件,瑪瑙扳指、金鑲白珠戒指、翠牌各一個,長翠簪一件,其他零星物品無法統計。”

孝哲皇後棺内的這些随葬品以及同治帝棺内的随葬品全部被盜走了。

相關影視

麥小琴飾阿魯特氏(《兩宮皇太後》)。

李菁飾阿魯特氏(《滿清十三皇朝之血染紫禁城》)。

陳曉瑩飾阿魯特氏(《戲說慈禧》)。

米揚飾阿魯特氏(《一生為奴》,又名《恭親王傳奇》)。

劉虹飾阿魯特氏(《一代妖後》,又名《西太後》)。

唐詩詠飾阿魯特氏(《大太監》)。

上一篇:元世祖

下一篇:姜廣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