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風通聖散

防風通聖散

中醫方劑名
防風通聖散出自《宣明論方》,屬于表裡雙解劑,主治表裡俱實證。以憎寒壯熱無汗,口苦咽幹,二便秘澀,舌苔黃膩,脈數為證治要點。對感冒、頭面部疖腫、急性結膜炎、高血壓、肥胖症、習慣性便秘、痔瘡等,屬風熱壅盛,表裡俱實者,均可治之。
    藥品名: 外文名: 别名:通聖散 是否處方藥:否 主要适用症: 主要用藥禁忌: 劑型: 運動員慎用:非慎用 是否納入醫保: 批準文号: 藥品類型: 通用名:防風通聖散 主要成分:防風半兩,川芎半兩,當歸半兩,芍藥半兩,大黃半兩,薄荷葉半兩,麻黃半兩,連翹半兩,芒消半兩,石膏1兩 用法用量:每服2錢,水1大盞,生姜3片,煎至6分,溫服。 同名書籍:《難病奇方系列叢書》 方劑出處:宣明論 隸 屬:中藥 圖書:《防風通聖散》

别名

 通聖散  

處方來源

 《宣明論》卷三。 

藥物組成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葉、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各6g)石膏、黃芩、桔梗各一兩(各12g)、滑石三兩(20g)、甘草二兩(10g)、荊芥、白術、栀子各二錢半(各3g)。n

加減

 涎嗽,加半夏半兩(姜制)。  

功效

 疏風退熱,瀉火通便,解酒,解利諸邪所傷,宣通氣血,上下分消,表裡交治。  

主治

疏風解表,瀉熱通便。主風熱壅盛,表裡俱實,憎寒壯熱,頭目昏眩,偏正頭痛,目赤睛痛,口苦口幹,咽喉不利,胸膈痞悶,咳嘔喘滿,涕唾稠粘,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瘡瘍腫毒,腸風痔漏,風瘙瘾疹,苔膩微黃,脈數。現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荨麻疹、濕疹、神經或血管性頭痛、三叉神經痛等屬風熱壅盛,裡閉不通者。n

制備方法

上為末。  

用法用量

每服2錢,水1大盞,生姜3片,煎至6分,溫服。  

用藥禁忌

若時毒饑馑之後胃氣虧損者,須當審察,非大滿大實不用。  

臨床應用

    頭痛:将防風通聖散改為湯劑治療頑固性頭痛27例,療效顯著。患者均表現為持續性或反複發作性頭痛,病程3個月以上,經多種治療效果不佳,并排除顱内占位性病變及顱内炎症所緻之頭痛。其中偏頭痛及類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6例;非偏頭痛型血管性頭痛8例,肌收縮性頭痛7例,神經官能性頭痛3例,鼻副鼻窦炎伴發頭痛1例,高血壓所緻頭痛2例。

治療以防風通聖散作為基本方,無大便秘結,去大黃、芒消;無小便黃赤,去山栀、滑石;頭昏眼花者,加菊花。結果,治愈19例,顯效5例,有效2例,無效1例,未見副作用。作者認為:本方藥味太多,應加篩選,可以防風、荊芥、薄荷、麻黃發汗解表,川芎、當歸、白芍活血和營作為主藥,随證加減。

2.咽喉腫痛:一患者咽喉腫痛,作渴引冷,大便秘結,按之六脈俱實,乃與防風通聖散。因其自汗,去麻黃、加桂枝;因涎嗽,加姜制半夏;重用消、黃下之而愈。

各家論述

 1.《醫方考》: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洩;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巅頂者,得之由鼻而洩;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洩;滑石、栀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讀者,得之由溺而洩。風淫于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風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也,而甘草、白術又所以和胃氣而健脾。諸痛瘍瘡癢,皆屬心火,故表有疥瘡,必裡有實熱。是方也,用防風、麻黃洩熱于皮毛;用石膏、黃芩、連翹、桔梗洩熱于肺胃;用荊芥、薄荷、川芎洩熱于七竅;用大黃、芒消、滑石、栀子洩熱于二陰;所以各道分消其勢也。乃當歸、白芍者,用之于和血;而白術、甘草者,用之以調中爾。

2.《醫方集解》:此足太陽、陽明表裡血氣藥也。防風、荊芥、薄荷、麻黃輕浮升散,解表散寒,使風熱從汗出而散之于上。大黃、芒硝破結通幽;栀子、滑石降火利水,使風熱從便出而洩之于下。風淫于内,肺胃受邪,桔梗、石膏清肺瀉胃;風之為患,肝木受之,川芎、歸、芍和血補肝;黃芩清中上之火;連翹散氣聚血凝;甘草緩峻而和中(重用甘草、滑石,亦猶六一利水瀉火之意);白術健脾而燥濕。上下分消,表裡交治,由于散瀉之中,猶寓溫養之意,所以汗不傷表,下不傷裡也。  

備注

通聖散(《傷寒标本》卷下)。本方去芒消,名“賈同知通聖散”;去麻黃、芒消,加縮砂仁,名“崔宣武通聖散”;去芒消,加縮砂仁,名“劉庭瑞通聖散;(見原書同卷)。本方改為丸劑,名“防風通聖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北京方),又名“通聖丸”(見《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哈爾濱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