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稅同盟理論

關稅同盟理論

貿易學術語
關稅同盟理論是美國經濟學家維納(J·Viner)在其于1950年出版的《關稅同盟問題》一書中提出的,是指兩個或兩個以上國家締結協定,建立統一的關境,在統一關境内締約國相互間減讓或取消關稅,對從關境以外的國家或地區的商品進口則實行共同的關稅稅率和外貿政策。
  • 中文名:關稅同盟理論
  • 外文名:無
  • 适用領域:
  • 所屬學科:貿易學
  • 提出者:維納
  • 時間:1950年

分類

關稅同盟的效果可以分為靜态效果和動态效果。

貿易創造效應

貿易創造效應是指建立關稅同盟後,關稅同盟某成員國的一些國内生産品被同盟内其他生産成本更低的産品的進口所替代,從而使資源的使用效率提高,擴大了生産所帶來的利益;同時,通過專業化分工,使本國該項産品的消費支出減少,而把資本用于其他産品的消費,擴大了社會需求,結果使貿易量增加。

貿易轉移效應

貿易轉移效應是指締結關稅同盟之前,某個國家不生産某種商品而從世界上生産效率最高、成本最低的國家進口商品;建立關稅同盟後,如果世界上生産效率最高的國家被排斥在關稅同盟之外,則關稅同盟内部的自由貿易和共同的對外關稅使得該國該商品在同盟成員國内的稅後價格高于同盟某成員國相同商品在關稅同盟内的免稅價格,這樣同盟成員國原來從非成員國進口的成本較低的商品轉從關稅同盟内部生産效率最高、生産成本最低的國家來進口。

貿易擴大效應

締結關稅同盟後,無論在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的情況下,進口國X商品的價格都比原來下降了。如果A國X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大于1,則A國對X商品需求數量的增加幅度要大于X商品價格的下降幅度,從而使X商品的銷售額也就是進口額增加,這就是貿易擴大效應。

性質

關稅同盟的建立,在長期會對同盟成員國的經濟結構産生較大的影響,這些長期的結構性影響稱為動态影響。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資源配置更加優化。

2.有利于獲得專業與規模經濟利益。

3.有利于投資的擴大。

4.有利于技術進步。

作用探究

整個區域經濟一體化體系的理論根基是關稅同盟理論,基于此發展起來的對關稅同盟理論本身的完善、對整個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體系的充實是其引緻作用的有力體現。關稅同盟理論的核心貢獻是根據貿易創造和貿易轉移的差額分析給出區域經濟合作并非一定是"正和博弈"的創新觀點,而對關稅同盟其他成員以及對非成員的收益分析增強了該理論研究的全面性。

基于對關稅同盟理論的直接考量或受其間接啟發,次優理論、新區域主義、"墊腳石"與"絆腳石"之争、"意大利面條碗"現象、"輪軸-輻條"結構的提出進一步充實和繁衍了以關稅同盟理論為根基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理論體系的枝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