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愚謙

關愚謙

文學博士
關愚謙,曆史碩士、文學博士、作家、時事評論家、翻譯家。1949年以前,在上海讀書,畢業于市西中學。1949年到北京讀大學,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學院,後調至中央部門做翻譯和對外聯絡工作。1968年文革時期離國。1970年關先生受聘于德國漢堡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前後教學三十年;1988年和1998年受聘于杭州大學和浙江大學兼職教授。在國内,關愚謙出逃已經是與馬思聰叛逃相提并論的大事件,他們都成為被兇猛批判的敵人。2018年11月22日,關愚謙先生因病在柏林離世,享年87歲。[1]
    中文名:關愚謙 出生地:廣州 性别:男 國籍:德國 出生年月:1931年2月 畢業院校:北京外國語學院 逝世日期:2018年11月22日 職業:作家、時事評論家、翻譯家

基本簡介

關愚謙,北京人,1931年生于廣州,長于上海,曾擔任蘇聯顧問翻譯,後在财政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工作,1967年出逃。現居德國漢堡。1972年獲德國漢堡大學語言學碩士學位,1977年獲文學博士學位後,在漢堡大學執教至今。

關愚謙先生還是個社會活動家,三十年來,他在霍英東基金會的支持下,在歐洲各大城市如巴黎、柏林、日内瓦、維也納、裡昂、漢堡多地,主辦了中西文化學術研讨會和中國文化節等大型活動。現任歐洲華人學會理事長、德中文化交流協會會長、上海對外文化交流協會國外理事。

關愚謙先生與妻子海佩春女士合作著書,把中國的文化介紹到歐洲;他為香港、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的幾家報紙撰稿,一共發表了幾百萬字的文章;關愚謙先生還培養出了近千名學生,桃李滿天下。

人生經曆

成長背景

1931年2月生于廣州鳳凰村,父親關錫斌當時在嶺南大學任教。自他三歲牙牙學語直到八歲剛剛懂事,就已飽嘗了逃難和炮火的滋味。

幼時随母親離開廣州,先到北平(北京),1937年發生日軍侵華的“七七事變”,全家又随母親由北平輾轉到上海定居。從那時起,他于天真爛漫的童年時期,已經對“喪家之辱,亡國之恨”有着深切感受。

成長過程中,家庭環境并不富裕,但他的母親言忠芸(孔子弟子言堰之後裔),出身書香子弟,對子女循循善誘,言傳身教,使他和他的哥哥姐姐都獲得良好的教育。

讀書就業

中學就讀于當時的上海教會學校聖芳濟中學。1945年下半年轉入了上海市西中學(原為漢壁禮西童公學)。當時,日本剛剛投降,國共又發生内戰。1949年初,他高中畢業時,正值腐敗的蔣介石國軍隊節節敗退,中共解放軍進入上海,他被接到新中國外交部辦的北京外國語學院攻讀英文,後轉為俄文。

1953年,由于國家的需要,他提前從外國語學院畢業,分配到中央财政部蘇聯專家工作室,做中央領導人和蘇聯企業管理專家之間的俄文翻譯。曾為中央領導人陳雲、鄧小平、薄一波做過翻譯。業餘時間,他還翻譯了數本俄國的經濟專業書和俄國文學著作。

青海改造

1956年,全國展開整風運動,要求大家給黨提意見,他因性格直率,直話直說,到了1957年,受到輪番批評,最後政治上被定性為中右分子。

1958年“充軍”青海西甯進行“脫胎換骨”改造,被分配到青海人民出版社創辦的《青海畫報》社工作,成為了一名攝影記者。好景不長,1959年夏,中國掀起“反右傾機會主義”運動,他被翻舊賬,再次被送到更加偏遠的荒山僻嶺——湟源縣日月山山頂勞動。1960年春回到西甯,受聘于《青海日報》做記者。

1961年夏,由于三年“災荒”青海糧食緊缺,青海省委抽調他到生活條件十分艱苦的青海湖去捕魚,直挨到1962年初,終于帶着半身浮腫的身軀調回北京,在“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負責對外聯絡工作。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關愚謙先生再次被莫名其妙地卷入政治浪潮,成為鬥争對象。他忍無可忍,于1968年初,假借日本朋友西園寺一晃身份,拿走他的護照,冒死逃離祖國,來到埃及境内。埃及當局以非法入境為由,把他投入最可怕的英國殖民者所造的開羅監獄,長達一年多之久。1969年,他拒絕前往美國和蘇聯,在聯合國紅十字會的協助下,離開埃及監獄,飛往聯邦德國。

新的生命

1969年春,初到德國,關愚謙先生很快應漢堡亞洲研究所邀請,到漢堡撰寫了《中國十八年變遷》一書,并結識了德國國立漢堡大學劉茂才教授。此時的關愚謙先生,遺憾自己在國内由于種種政治運動浪費了寶貴的青春,他立志向學,在劉茂才教授的幫助下,進入漢堡大學攻讀碩士學位。在此期間,他還被漢堡大學中國語言文學系受聘為臨時講師,并結識了才貌雙全的德國姑娘——海佩春小姐。

1972年11月,關愚謙先生順利通過碩士論文答辯,并在該系師生的堅決要求下,被漢堡大學聘為漢堡大學中國語言文化系正式講師。此後,關愚謙先生開始攻讀博士學位。

1977年暑假,關愚謙先生三喜臨門:取得了博士學位;獲得了漢堡大學高級講師終身教職;和大學生海佩春小姐在大學俱樂部舉行結婚典禮。成為漢堡大學東方學部師生的一件大喜事。

1985年,四川外語學院聘請他為中德文化交流研究中心名譽研究員;1988年和1998年受聘于杭州大學和浙江大學兼職教授;1998年,浙江師範大學華僑華人研究中心聘請他為國際問題研究顧問;1998年,德國教育部高教處應漢堡大學申請,授予關愚謙博士教授頭銜;2011年,安徽合肥學院(前身為安徽聯合大學)聘請他為客座教授。

筆耕不掇

關愚謙先生初到德國,看到中國文學翻譯到德文的書籍——無論古代還是現代,少之又少,連中國明末清初的五大才子書都沒有翻譯本,他就下決心在中西方文化交流方面多做出努力。為了把中國的文化介紹到歐洲來,他在大學教學以外,與夫人海佩春用德文撰寫了《中國民間故事集》和《中國文化指南》。1979年,波恩大學顧彬博士和關愚謙博士一起合編一套大部頭著作——德文版的《魯迅選集》。 經過15年的奮鬥,1994年,六卷本紅色布面精裝的《魯迅選集》終于在歐洲問世。這也成為他一生的驕傲。

八十年代中期,他轉移一部分精力到主編《歐華學報》和《德中論壇》雜志上。沒想到這一轉變給關先生打開了一個新天地。他開始寫作,讀者遍及全球。他的文章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他寫作的原則是:通俗性、趣味性、知識性和邏輯性,讓讀者不感到枯燥。至今他筆耕不斷,已積累了了七八百萬字。他與妻子海佩春女士合作寫的介紹中國的著作,就已有十幾種。

1981年,遠離祖國十三年後,由于國内四人幫倒台,國内政策發生翻天覆地變化。有關部門摘去強加在關愚謙先生頭上的“叛國”罪名,允許他與妻子海佩春回國探親。自此以後,他開始在德國接待國内外各方人士,從學術界到文學界、藝術界、經濟界。他曾經訪問過波蘭和保加利亞總統,和德國前總統施密特結為忘年交。1981年,他和歐洲華人學者一起成立歐洲華人學會,并多次組織學術研讨會。他在德國是一個知名的作家和社會活動家,為華人藝術家多次舉行過音樂會、藝術展,并組織大型中國文化節等活動。

退休生活

他繼續著書立說,2010和2011年是關老夫婦的豐收年,他們用中文和德文一連出版了四本介紹中國家庭《德國媳婦中國家》和歐洲文化《歐風歐雨》等著作,北京、上海、鄭州、深圳等多家報紙予以報道和轉載。2006年,關老在漢堡阿爾斯特湖畔組織了一場《中國和諧之夜》晚會,有來自北德和丹麥、瑞典、挪威、芬蘭等國的二十多萬人參加。溫家寶總理正值訪漢堡,也應市長邀請參加。上海和義烏市政府免費提供焰火和燈籠,中德朋友紛紛慷慨捐助,一時傳為佳話。當年,聯邦德國漢堡州州長博愛斯特先生授予他《科學與藝術》勳章來表楊他在中德文化交流上所作出的的卓越貢獻。

1999年,《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評委會》、《中國國際名人院》、《中國國際名人協會》、《北京市名人文化研究中心》聯合頒給關愚謙先生《世界文化名人成就獎》。

出版著作

中文

《狂熱、動搖、幻滅》1972,台北國際出版社

《蘇聯東歐風雲變幻錄》1991,香港信報

《中國文化名聲攬萃》1994,香港三聯

《到處留情》1995,香港天地

《赫魯曉夫——不以成敗論英雄》1998,香港天地

《耶爾津——千秋功過憑誰說》1998,香港天地

《德國萬象》1997,北京國際文化

《浪》2001,北京人民文學

《到處留情》2007,上海出版社

《歐風歐雨》2010,香港三聯

外文

《現代漢語一般規律》德,1977,漢堡BUSKE出版社

《東漢三國和對曹操的評價》德,1978,德國漢堡、日本京東

《中國古代民間故事選》德,1981,德國法蘭克福文學出版社

《浪——生活在兩個天空下》德,精裝--瑞士SHERZ出版社、平裝--德國FISHER、KNAUER出版社,先後共七版

與德國顧彬教授(Kubin)合編:

《魯迅選集》1994(德文版,共六集)

與妻子海佩春共同出版的著作有:

《中國文化指南》德,1983,KOHLHAMMER出版社,先後共三版

《燦爛中華》英,1987,SAN FRANCISCO CHINABOOKS

《中國》意,1988,意大利FUTURO出版社

《香港指南》德,1989,KOHLHAMMER出版社

《中國的風俗與民情》德,1990,德國HAYIT出版社

《中國旅遊指南》德,1994,德國IWANOWSKI出版社

《大鼻子——中國人眼裡的德國人》德,2009,FISHER出版社

《中國人如何展望中國》德,2011,精裝--瑞士SCHERZ出版。

雜志

《德中論壇》1980——1995

《歐華學報》1983——1997

媒體報道

馬來西亞《星洲日報》星期天版封面:關愚謙碰上海佩春

英國《先驅論壇報》:“不平凡的遭遇——了不起的一生”

美國《東西報》(East and West)一本可讀性極高的書《中國文化指南》

德國《南德意志報》:“一個人的自信和堅韌純真,幫助他度過了一個又一個的難關。”

德國《時代周報>:“一本不一般的沒有什麼政治教條的傳記,會發出這麼大的政治威力。”

德國《文學雜志》:“一個人通過忍耐和自己的毅力,是可以達到自己的目的。”

德國《漢堡日報》:漢堡受他《科學和藝術》勳章。

德國《漢堡日報》:關愚謙的“第二個天空”。

德國《中國時代》文化專版:那晚,漢堡屬于中國。

德國《世界報》:一對中國問題專家,一對和諧美滿的夫婦。

歐洲《經濟時尚導報》:中歐之間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

歐洲《經濟時尚導報》:德國兩個老巨人的兩種回響。

歐洲《新報》:中國演繹文化外交《和諧之夜》晚會。

歐洲《新報》:關愚謙談中國的隐憂。

新加坡《聯合早報“德國來鴻“專欄》:西方的蘋果都比中國的圓?

法國《歐洲時報》〉:為二十一世紀中華文化發展出謀獻策的關愚謙。

漢堡《中國學會》雜志:“這樣一個精力充沛,處事樂觀,性格開朗的人,才能寫出這樣的書來。”

柏林《新中國雜志》:關愚謙:中國無處不在。

《漢堡日報》:向大家展示我的家鄉上海。

新加坡《周末瞭望》異國鄉情德意志。

中國《文學報》:關愚謙——旅歐四十年的文化情懷。

中國《環球時報》:“中國故事”在德國熱銷。

《北京青年報》:從愛人到愛中國。

上海《新民晚報》:轉載《德國媳婦中國家》。

上海《外灘畫報》:中國民間文化大使關愚謙。

上海《文化雜志》:關愚謙——一個“叛國者”傳奇的人生。

上海《文彙報》:漢堡蕩漾“中國風”。

安徽《合肥晚報》:旅德教授關愚謙夫婦在合肥暢談中西文化差異。

遼甯《婦女》:異國情侶的心願。

北京《光明日報》:做文化交流的使者。

北京《經濟日報》:《魯迅》翻譯在德國。

北京《京萃周刊》:關愚謙夫婦為您帶來《德國傳真》《歐盟快遞》。

四川《文明》雜志:灼熱赤子心。

香港文彙報:魯迅著作在德國編譯出版經過。

香港《信報》:面對面——夫人海佩春訪問記。

香港《世紀報》:風物宜長放眼量。

香港《生活》雜志:歐亞浪人關愚謙。

香港《大公報》:外籍夫人和中國文化。

香港《信報》張文達:涯天走腳行匆匆。

香港《信報>張五常:《歐風歐雨》話當年——為關愚謙寫序。

香港《鳳凰衛視》《魯豫有約》:關愚謙傳奇的一生。

《上海第一财經》:德國真美,德國與我。

《上海社會科學報》:一個旅歐華人感慨萬端看中國。

《讀者文摘》:一本震動西方的中國指南

《華人世界》:關愚謙的“先天下之憂而憂”

上一篇:狹隘

下一篇:喬治五世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