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猶太人

開封猶太人

中國猶太社群
開封猶太人是記錄保存最完整的的中國猶太社群。他們居住在河南省開封市。雖然他們已經完全融入到了當地中國人之中,但還是吸引着不時到來的歐洲訪客的注意——他們對這個最遙遠的猶太文化的邊哨充滿好奇。開封猶太人的猶太人身份不被以色列所承認,以色列的《回歸法》是按母系相傳這個正統的猶太人身份界定方法來斷定猶太人的身份,而開封猶太人深受漢族文化所影響,子女的身份是父系相傳的。由于入境較早,居住集中,延續較長,保留了一些文物、文獻。常被視為中國猶太人的代表。開封猶太人始于北宋徽宗年間。
    中文名:開封猶太人 外文名:The Jews in Kaifeng 别名: 意義:保存最完整的的中國猶太社群 居住地:河南省開封市 特點:父系相傳 影響:開封回歸以色列的皈依回歸

簡介

由于入境較早,居住集中,延續較長,保留了一些文物、文獻。常被視為中國猶太人的代表。開封猶太人始于北宋徽宗(十二世紀初)年間。大多從天山南路入境,先是經商,後定居下來。初來有漢姓金、李、俺、艾、趙、張等十七姓。信奉猶太教,舊稱“天竺教”,後改稱“一賜樂業教”,俗稱“挑筋教”。開封有猶太會堂,稱“清真寺”,建于金紀宗大定三年(公元1163年)毀于十九世紀中葉,延續了七百餘年。由“掌教”(即拉比)主持,信仰耶和華,不設偶像,做禮拜,誦希伯來文以典,行割禮,遵守安息日、逾越節、普珥節等節期。

食肉必先挑筋,戴藍色小帽,故又俗稱“藍帽回回”。不食豬肉,不與異教徒通婚。定居以後,與漢族友好相處,深受漢族文化的影響,如尊孔尊儒,春秋兩季都去文廟參與祭典;清真寺内供“萬歲牌”,上書皇帝名字;又增設“祖堂”,祀奉祖先。明代以後,與異族教徒不準通婚的禁律放松,逐漸為漢族同化,部分猶太人改宗回教(今伊斯蘭教)而成回族,人口逐漸減少,宗教意識也日益淡薄,至十九世紀初,已完全停止宗教活動。現在,他們同中國社會融為一體,以緻作為一個僑居的民族和宗教集團已不複存在。

中國稱呼

猶太人:“術忽”、“竹忽”、“主吾”、“主鹘”、“朱乎得”、“祝虎”、“珠赫”等。

猶太教:“一賜樂業教”、“天竺教”、“挑筋教”、“古教”、“舊教”、“教經教”、“七姓回子”、“青回回”、“藍帽回回”、“回回古教”。

遺迹

《重建清真寺記碑》明弘治二年

《尊崇道經寺記碑》明正德七年

《祠堂述古碑記》清康熙十八年

南教經胡同

北教經胡同

現狀

被同化

開封猶太人均依照其本姓改取漢姓,共分七姓八家,分别為艾姓、趙姓、張姓、石姓、金姓、高姓和兩家李姓,在經曆了近700年的曆史後,張姓和一家李姓湮沒,至今在開封附近共有六姓猶太人後裔居住生活。1987年初的統計數字顯示,開封市共居住有猶太人後裔六十六戶,159人。其中石姓三十一戶,64人;李姓十二戶,42人;趙姓兩戶,11人;艾姓十七戶,32人;金姓兩戶,7人;高姓兩戶,3人在開封猶太人的七姓八家中,張姓和李姓隻與回族通婚,據家譜記載,僅有猶太人嫁閨女給回族人家,而沒有回族嫁閨女給猶太人家,這也許是這兩姓湮沒的原因,而其他六家則與漢族通婚,而在現存的六家猶太人後裔中,沒有與回族通婚的記錄。

經過長期的通婚,今日開封猶太人已經基本上被完全同化,體貌特征上已經與漢族等中國主要民族沒有太大區别,當然很多人仍然堅持自己的猶太身份識别。

在記憶中,文革前的開封猶太後裔保留着猶太人的風俗。當時開封猶太人,過猶太節日「逾越節」時家裡吃不發面餅和淹一年的酸菜。除此之外還過猶太新年,但由于與其他猶太社區的隔離,唯一的依據就是聖經,所以日期可能和以色列的曆法不太一緻。文革期間,不少人受到了沖擊,被打成(以色列特務)。當時曾經挂牌遊街。很多猶太傳統的書籍也被燒毀。

文化

在文化上,開封猶太人後裔放棄了猶太教的信仰,食物方面的禁忌已無人遵守,食用牛羊肉時“挑筋”的習俗很少有人遵守,各姓猶太人後裔均食用豬肉;在猶太人社群中非常重要的割禮在開封猶太人中早已不複存在并無人知曉;現在的開封猶太人後裔均不了解猶太教教義,大部分人不能分辨摩西、大衛和耶稣,所有開封猶太人均不過猶太傳統節日,祭竈、迎門神、掃墓、祭祖等風俗與漢族無異;有記錄顯示,開封猶太人中有佛教和其他宗教的信徒,1866年還有一名猶太人後裔皈依佛門法名本道。

據學者走訪調查,石姓開封猶太人是保存猶太人文化習俗最多的一支,石家在飲食上仍然遵守挑筋的規則,在每年春節石家人均依照猶太逾越節的禮制,用毛筆沾雞血塗抹門楣,并用白水煮羊肉祭祀祖先;石家要求子孫遵奉摩西十戒和朱子家訓,但與其他猶太人後裔一樣,石家人對猶太教的基本知識一無所知。

據統計,目前開封有猶太人後裔六十六戶,約二百人。在1950年代前後,這些開封猶太人大多認同自己為漢族,1980年代以來,開封猶太人的民族認同感逐步複蘇,趙姓和李姓的一些家庭在進行戶口登記時已經将民族改為猶太人或猶太族,但他們的民族認同并不被官方承認,開封猶太人并不享受少數民族在升學等方面的優惠。

猶太人是曆萬千劫而巋然屹立不倒的民族。他們前仆後繼,直至本世紀四十年代才建立起自己的家園----以色列。此前,沒有祖國的猶太人一代代颠沛流離,到處抛灑下血淚與白骨,依然不堕其志。這種堅忍不拔、笃誠宗教、恪守傳統和百折不回的凝聚力,遂使得猶太人被公認為最不容易被同化的族群。

恍如宿命,猶太人的家園以色列就地理劃分而言,屬于亞洲,卻恰在亞非大陸的邊緣,自然,人們在亞運會上從未見過他們的旗幟。“入籍”非洲,誠然亦非他們之所願。曆次中東戰争,以色列均與亞非兩大洲的國家開戰。到底此身何屬,“飄飄何所似?天地一沙鷗”。他們仿佛仍是一個懸浮于塵世的流浪者。

據中國史冊和入華外國人士(如利瑪窦)的記錄,從古以來,就有猶太人移居華夏,他們的榮枯故事,因中國激蕩的變局而佚失。近十年來,西方的猶太史學家開始追尋這條模糊不清的脈絡,更因開封的一群中國姓氏的原住民向國家民委申請注冊“猶太族”而令人注目。

據史載,自唐代便有猶太人經波斯進入中國經商。他們被稱為“石忽”人,即新波斯語JAHUD(猶太人)之音譯。唐朝之高度開放,文化兼容之胸襟前不見古人,後不見來者。據《唐書》記載,唐末黃巢農民軍入粵屠城,盡誅廣州數十萬胡人。鑒于中國史家之為“亂臣賊子”立恥辱柱之春秋筆法,我們無妨采用阿拉伯人的記載,在商埠廣州被屠的穆斯林、基督徒、猶太人、拜火教徒約為12萬。

伊斯蘭教徒在中國自成社區,也是始于唐朝。猶太人的社區則要晚一些,是在北宋滅亡後的金朝,女真人治下的汴梁(開封),有了第一家猶太會館,他們的宗教名稱是充滿漢語韻味的“一賜樂業”,讀起來音節頗近“以色列”。猶太人聚族而居,在汴梁古都中與漢人、穆斯林相處和諧。他們堅執自己的信仰,并保持其文化習俗,他們當然也不吃豬肉,而且宰殺牛羊時的儀式亦與穆斯林有别,他們必須将牛羊的腿筋剔除,故此開封民間稱之為“挑筋教”,猶太人并不認為這稱呼含有貶義,文史中便廣泛采用。

開封猶太人在北宋時有70個家族姓氏,金朝建立教堂後,為猶太人居華的鼎盛時期,共有500多家、4千多人。無論是漢人或是女真人,對開封猶太人均無歧視。他們可以平等地參加科舉,封官食祿。當然他們最擅長的是經商,和居華立業的阿拉伯人一樣長袖善舞。惜乎,由于金朝與南宋的連綿戰争,又曆黃河水災,猶太社區幾經興廢,至元朝時已無他們的記載。再到明朝,據戶籍記錄,開封猶太人僅剩十餘戶。

清朝降世,連續逢上幾代勤勉治國的君主,天下太平,猶太人亦陸續回遷開封。然而,對于移民來說,“盛世”也有一種陽融與陰柔的滲透力,長時間的安居樂業,令人卻認他鄉是故鄉。不巧猶太教堂在清朝毀于水災,能識希伯來文的宗教領袖“拉比”後繼乏人,便無法實行割禮儀式。漸漸,猶太人普遍與漢人通婚,已喪失了自己的宗教文化。

1866年,美國牧師丁韪良曾到開封考察中國猶太人社會的情況,并得到兩本極珍貴的希伯來文經卷。但他憂心忡忡地指出,開封猶太人已成為族系中的“孤兒”,不出五十年将會被完全同化。事實印證了他的預言。

事實更證明了另一定律----如果說猶太人是最難被同化的民族,恰恰中華文化是最容易同化異己的一種文明。

猶太人在人類曆史上飽受迫害,這種精神苦難增加了他們宗教信仰的深厚度和超越性。偏偏在中國,官方與民間都從無排猶之記錄,“平安是福”,他們的棱角漸被磨平,連五官的輪廓都與漢人一樣起伏平緩了。通常認為,開封猶太人的被同化,從文化層面上是中國的科舉與文官制度使然;從血裔層面上是與漢人通婚使然。但近年有一些中外學者則傾向認為:中國文化與猶太文化有些基點十分相近,如重視教育、家庭倫理,以及勤勞節儉和追求發家緻富等等。這是猶太人與中國人長期混居之後日漸趨同的原因。

然而,開封猶太人後裔認祖歸宗,希望确立其“少數民族”身分的申請,于今年初被大陸國家民委否決。其間并無什麼複雜的政治因素,關鍵在于這些“遺民”已不能得到中外民族學專家的認可。加入中國籍的美裔猶太人、全國政協委員沙博理指出:在現代中國,猶太人作為一個民族,猶太教作為一種宗教,已不複存在。

80年代至今,來自以色列及歐美諸國的學者到開封考察後,亦認為,當地雖有古代猶太人之族裔,但他們早已不尊奉猶太人的習俗與儀式,對猶太宗教毫無了解,又經多代通婚,他們的外貌特征,被徹底漢化。要确認其譜系,已極其困難。

一個經野火春風、屢伏屢起的驕傲民族,終于在中華文明之瀚海中不着痕迹地融化了

上一篇:門禁

下一篇:奇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