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封小籠包

開封小籠包

河南開封地區漢族傳統名點之一
開封小籠包是河南開封地區漢族傳統名點之一,曆史悠久,風味獨特。開封小籠包子選料講究,制作精細。采用豬後腿的瘦肉為餡,精粉為皮,爆火蒸制而成。其特點是外形美觀,小巧玲珑,皮薄餡多,灌湯流油,味道鮮美,清香利口,還被人說為放下像菊花,提起像燈籠這樣一種稱法。
  • 中文名:開封小籠包
  • 外文名:
  • 别名:
  • 主要原料:精粉,豬後腿肉
  • 适宜人群:青年人,老年人
  • 防腐劑:否

簡介

開封小籠包子曆史悠久,它是由北宋時期“東京第一”的“王樓山洞梅花包子”經曆代廚師逐漸改制而成。色、香、味、形具佳,别具一格。具體制作方法如下。原料:精粉一斤、豬後腿肉一斤、小磨油二兩半、味精一錢、紹酒、姜末、鹽各三錢、醬油八錢、白糖八分。

做法

1、把肉剔骨、去皮、剔筋後切成條,再用機器絞成碎肉;

2、将碎肉放在盆裡,下入作料,順着一個方向攪上勁,使其入味。然後陸續對入清水約七至八兩,攪打上勁,最後下入小磨油,攪成餡;

3、把面放在盆内,先用少許水,把面抄成面穗,和成硬面塊;然後蘸水拃面,拃成不軟不硬的面塊即可;

4、将和好的面放在案子上反複揉、摔、盤疊,直至光滑柔軟,下成五十個面劑,擀成邊薄中間厚的皮,上餡後揑成十八至二十一個褶的小包子;

5、蒸時用大武火。六至七分鐘可熟。

吃法

吃法: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将皮咬開個口兒輕吮)、再喝湯、“一口悶、滿口香”的要訣細細品嘗。

食用時配香醋、蒜瓣。小籠包子随吃随蒸,就籠上桌;其形:“提起一绺絲,放下一薄團,皮像菊花心,餡似玫瑰瓣。”

菜品特色

灌湯包子是開封的傳統食品,早在北宋市場上已有售賣,稱灌漿饅頭或灌湯包子。東京72家正店之一的“王樓”,制售的名為“山洞梅花包子”,号稱“東京第一”。北宋之後,灌湯包子在開封流傳下來。20世紀20年代,名廚黃繼善創辦“第一點心館”,主營灌湯包子。30年代,他适應市場需求,對包子的制作方式加以革新,将原來用半發面皮和瘦皮和瘦肉摻豬皮凍糕加江米、料酒、子母油、甜面醬、小磨香油等制餡,改為用死面制皮和用白糖、味精為餡提鮮。通過“三硬三軟”和面,使面皮盤筋韌光滑,不漏湯,不掉衣。還改大籠為小籠蒸制,就籠上桌,旋吃旋蒸,保持旋蒸,既保持了包子的熱度和形狀的完美,又便于經營,備受顧客歡迎,此即為灌湯小籠包子。

建國後,灌湯小籠包子得以發揚光大。尤其是黃繼善開創的“第一樓包子館”所經營的灌湯小籠包子,經過名師的不斷改進,更具特色。其皮薄餡大,灌湯流油,軟嫩鮮香,潔白光潤,提起像燈籠,放下似菊花。遠近聞名,吸引了大批開封市民和中外遊客,多以品嘗此名食為樂事。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第一樓”先後發展了系列産品“小籠包子宴”和“速冷包子”。“小籠包子宴”又稱“什錦包子宴”,依餡料不同分為雞丁、筍丁、韭菜頭、魚仁、蝦仁、山楂、三鮮、南荠、麻辣湯和灌湯十大風味。“速冷包子”先後投放本市及鄭州、洛陽、杭州、北京等市廠,受到歡迎。90年代後期,随着第一樓集團公司的成立和規模的日益擴大,各地要求聯營或設店經營灌湯小籠包子的客商越來越多,至1996年底,已在外地設連鎖店20餘家。1989年以來,“第一樓”小籠包子先後獲得商業部優質産品金鼎獎和中國烹饪協會認定的“中華名小吃”等榮譽。

創始人

小籠包子最初是由黃繼善主持經營的。他博采各家之長、制成的包子色白筋柔,獨具風味,很受食客贊譽。小籠包子原為大籠蒸制,後經黃繼善師傅的改革,成了十五個一屜的小籠包子。并對包子的面和餡,進行了大膽的革新。如原來的面是由三分之一的發面和三分之二的死面,後改為隻用死面,不用發面,使皮更薄,且不掉底。活面工藝要求頗嚴,要經過搓、甩、拉、拽,幾次貼水,幾次貼面的“三軟三硬”的過程,才能達到要求。包子餡原摻有肉皮凍,吃多了膩口,後去掉。又以白糖、味精調餡,去掉了甜醬,餡内隻放姜末,不放蔥。打餡很下功夫,一直把餡打得扯長絲而不斷。小籠包子随吃随蒸,就籠上桌;其形:“提起一绺絲,放下一薄團,皮像菊花心,餡似玫瑰瓣。”

發展

開封小籠包子已推廣至全國各地,鄭州、大連、沈陽、太原等地都開設了開封包子館。來開封旅遊的國外友人和港澳僑胞,在飽覽了古城名勝之後,以能品嘗開封小籠包子為樂事,并給予很高的贊譽。

豬後腿肉的營養價值

豬腿肉裡面的優質蛋白含量是非常高的,裡面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氨基酸,鐵元素含量很高,能夠讓紅細胞生成速度更快,也可以讓細胞功能維持在比較好的狀态,豬肉裡面的維生素含量也是非常高的,特别是精豬肉裡面的維生素b1就非常豐富,而且豬肉裡面還含有非常多的維生素b2,能夠分解合成脂肪,起到非常關鍵的作用。

上一篇:奇台沙拐棗

下一篇:補血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