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台沙拐棗

奇台沙拐棗

蓼科沙拐棗屬植物
奇台沙拐棗(學名:Calligonum klementzii A. Los.)是蓼科,沙拐棗屬灌木,高可達90厘米,多分枝。老枝黃灰色或灰色,多拐曲;葉片線形,花葉腋;花被片深紅色,寬橢圓形,果寬卵形,淡黃色、黃褐色或褐色,瘦果長圓形,翅近革質,質硬,扁平,5-6月開花,6-7月結果。分布于中國新疆東部。生長在海拔500-700米的固定沙丘上。耐旱、耐寒、耐高溫耐水澇。奇台沙拐棗是荒漠、半荒漠地帶優良固沙植物種之一。育苗及造林方法簡易,直播育苗及直播造林均易成活,可在中國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廣大沙區引種栽培,做為固沙植物。
  • 中文名:奇台沙拐棗
  • 拉丁學名:Calligonum klementzii A. Los.
  • 别名:東疆沙拐棗
  • 界:植物界
  • 門:被子植物門
  • 綱:雙子葉植物綱
  • 亞綱:原始花被亞綱
  • 目:蓼目
  • 科:蓼科
  • 亞科:蓼亞科
  • 族:木蓼族
  • 屬:沙拐棗屬
  • 種:奇台沙拐棗
  • 命名者及年代:A. Los.,1927

形态特征

灌木,高通常50-90厘米,極少1-1.5米,多分枝。老枝黃灰色或灰色,多拐曲;幼枝節間長1-3厘米。葉線形,長2-6毫米。

花1-3朵生葉腋;花梗長2-4毫米;花被片深紅色,寬橢圓形,果時反折。果寬卵形,淡黃色、黃褐色或褐色,長1-2厘米,寬1.2-2厘米;瘦果長圓形,微扭轉,肋不突出,肋間溝槽不明顯;翅近革質,寬2-3毫米不等,表面有突出脈紋,邊緣不規則缺裂,并漸變窄成刺;刺較稀疏或較密,質硬,扁平,等長或稍長于瘦果寬,為翅寬的2.5-3.5倍,2-3次叉狀分枝,末枝短而細。花期5-6月,果期6-7月。  

産地生境

分布于中國新疆東部(奇台、木壘、阜康)。生長在海拔500-700米的固定沙丘上。   耐旱、耐寒、耐高溫耐水澇。以無鹽堿的沙土或沙壤均能生長,有機肥太多或不通氣的粘重土壤生長不良。  

奇台沙拐棗

繁殖方法

播種

采種:種子采收以第一次開花結果的質量較好。

奇台沙拐棗種子生活力強,保存10年的發芽力尚有80%果實具強烈木質化的果皮,不易吸水膨脹。除秋播可不催芽處理外,其餘播種前,須經處理。

種子處理:

①用濃硫酸處理2小時,再用清水沖洗幹淨,直接播種。

②将種子置于挖好的坑内,用水浸泡2-3天,混濕沙堆放催芽。

③用涼水浸泡15天。

④将種子置麻袋中,把麻袋直接浸泡3-15天(溫水3-4天)。

⑤溫水處理:用30-40℃的溫水浸泡24小時。

圃地:苗圃地應選擇在無鹽堿,土層較厚,排水良好的秒質土或沙壤土。初冬築床,灌足底水。翌春整地開溝條播,溝深5-7厘米。行距25-30厘米。每畝播種量6-8公斤。奇台沙拐棗種子發芽率強,千粒重為58.5克,已吸水膨脹的種子播種後10天開始發芽。幼苗生長速度較快。在不同播種期其生長不同。奇台沙拐棗種子發芽最适溫度和幼苗生長适溫為20℃,過低則影響其發芽和生長。浸泡166小時放置2小時,保苗率最高,為81%。  

扡插

插穗選擇、處理:冬季,選擇粗0.4厘米以上的一年生萌蘖條,截成長30-40厘米的插穗。為使插穗保水,并起到軟化皮層的作用,将插穗用濕沙埋藏。翌春四月上旬扡插前,将插穗在涼水中浸泡三晝夜,使其充分吸水。按20厘米×40厘米的株行距扡插。  

栽培技術

插後管理:扡插後立即澆水。插後一周,補灌一次水,以滿足插穗早期生根對水分之需求。整個苗期灌水2-3次,灌水間隔時間45天左右(視土壤墒情、天氣狀況而定),每次灌水量宜小。九月底幼苗地上部分生長停止,此時苗平均高度一般在50厘米以上,平均地徑在0.45厘米以上,當年即可出圃。秋末起苗時,截留主根長度均在40厘米。  

主要價值

奇台沙拐棗是荒漠、半荒漠地帶優良固沙植物種之一。它植株較高大,固沙性能強,壽命長。可在中國降水量200毫米以下的廣大沙區引種栽培,做為固沙植物。

上一篇:炒糖色

下一篇:開封小籠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