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朝

金朝

中國曆史朝代
金朝(1115年-1234年),是中國曆史上由女真族建立的統治中國北方和東北地區的封建王朝,完顔阿骨打(完顔旻)所建。西與西夏、蒙古等接壤,南與南宋對峙。共傳十帝,享國119年。[1]金太祖完顔阿骨打(完顔旻)統一女真諸部後起兵反遼。1115年在上京會甯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立國,國号金,建元“收國”。1125年滅遼朝,1127年又發動靖康之變滅北宋。1130年,宋高宗趙構向金帝上降表稱臣。1153年,海陵王完顔亮遷都中都(今北京)。金世宗、金章宗統治時期政治文化達到巅峰,金章宗在位後期急劇由盛轉衰。金宣宗繼位後,内部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外受大蒙古國南侵,被迫遷都汴京(今河南開封)。1234年,金在南宋和蒙古南北夾擊下覆亡于蔡州。金朝鼎盛時期疆域包括東北、華北、關中以及俄羅斯遠東地區。南至大散關至淮河一線,與南宋對峙;西北與西夏并立;東北地區達外興安嶺,東臨日本海。金朝的陶瓷業與煉鐵業興盛,對外貿易的榷場還掌控西夏的經濟命脈。金朝在文化方面也快速漢化,雜劇與戲曲在金朝得到相當的發展,金代院本為後來元曲的雜劇打下了基礎。金朝初期采取貴族合議的勃極烈制度,後逐漸由二元政治走向單一漢制。軍事上采行軍民合一的猛安謀克制度
  • 中文名:金朝
  • 外文名:Jin Dynasty
  • 主要城市:遼陽、大同、洛陽、太原等
  • 人口數量:約5600萬人(1207年)
  • 國土面積:361萬平方公裡(1142年)
  • 時間範圍:1115年至1234年2月9日
  • 都城:中都(1153年之前在上京會甯府、1214年後在南京開封)
  • 主要城市:遼陽、大同、洛陽、太原等
  • 語種:漢語、女真語
  • 民族:女真族、漢族、契丹族等
  • 人口數量:約5600萬(1207年)
  • 國土面積:3610000km²(1142年)
  • 政治制度:勃極烈制、尚書省
  • 軍事制度:猛安謀克
  • 開創者:完顔阿骨打

國号

女真族首領金太祖完顔阿骨打在統一女真諸部後,1115年于會甯府(今黑龍江哈爾濱)建都立國,國号大金,女真語念作“谙班按春”(amba-an antʃu-un)。1115年完顔阿骨打稱帝時對群臣說:“遼以镔鐵為号,取其堅也。镔鐵雖堅,終亦變壞,唯金不變不壞。”于是以大金為國号,望其永遠不壞。一說女真興起于金水(按出虎水或按春水),故國号名金,因此“金源”成為金朝的代稱。還有人認為當初金朝并無國号,在與宋朝達成海上之盟時,宋朝以火德自居,遂建議女真人以金為國号,以期壓住女真,女真尚未了解漢文化,便不明就裡地拿去用作國号了。

一種觀點認為,金朝開國之初并未定國号為大金,而是就叫“女真國”,并且遲至1117年或1118年才在渤海人楊樸的建議下建國。其後來所定的國号金得名于生産黃金的按出虎水,金太祖的那番話為後世虛構,甚至整個金朝的開國史也是後來金朝官方為證明金朝得天命所建構的僞史,實際上金太祖起初沒有吞并遼朝的雄心,隻是為了争取女真族的獨立地位;後來看到契丹屢戰屢敗,亡征已現,這才稱帝建國,有争奪天下之心。另有觀點則駁斥這種看法,認為金太祖立國時确實有争奪天下之心,而且不存在“女真國”的國号。

曆史

女真崛起

金朝是由東北地區的女真族所建立,以漁獵為生。漢文文獻一緻認為,女真是靺鞨部落中的一部,靺鞨中文明程度最高的粟末靺鞨在八世紀初建立了渤海國,靺鞨的另一部分是被稱為“黑水靺鞨”的七個部落,居住在黑龍江的中下遊地區。女真人的第一代祖先就源起于黑水靺鞨。

靺鞨在五代時有完顔部等部落,臣屬于渤海國。遼朝攻滅渤海國後,收編南方的女真族,稱為熟女真,北方則是生女。契丹人對女真族的政策,是實行“分而治之”。他們把強宗大姓騙至遼東半島,編入契丹國籍,稱為“合蘇館”,又作曷蘇館、合蘇衮、是女真語“藩籬”的意思。這些人就是“熟女真”。另一部分留居粟末水(松花江北流段)之北、甯江州(今吉林扶餘市)之東,這些人就是“生女真”。黑水靺鞨後裔,是生女真的主體。完顔部居住在鴨綠江上遊及圖們江流域,女真族是由這一帶的朱裡真人組成的,與采集珍珠的居民有關。完顔部作為黑水靺鞨一支,是從蜿蜒河畔輾轉遊徙,遷移至阿什河之濱的。完顔氏,是女真族中的王族。女真族從長白山移居黑龍江中遊,而完顔部就定居在完達山。

完顔函普時女真已進入父權制的氏族社會末期,11世紀初,完顔綏可時又遷居到海古水,社會發生了顯著的變革,開始冶鐵、耕墾樹藝、修築房屋、造舟,定居在按出虎水(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東南阿什河)之側。其子石魯作酋長後征服了附近部落,成立了部落聯盟。石魯之子完顔烏古乃又合并了許多部落。女真龐大的軍事部落聯盟就形成于完顔烏古乃時期,但是聯盟内部不是團結和十分鞏固的。此後主要是圍繞聯盟首長和國相而發生鬥争。

遼朝晚期朝政混亂,天祚帝昏庸無能,遼廷不停的索求貢品,并且魚肉女真百姓。1112年,天祚帝赴長春州與女真各族的酋長聚會時對各酋長肆行侮辱,使完顔阿骨打(完顔旻)決意反抗遼廷。1113年,阿骨打繼兄烏雅束之後任聯盟長,稱都勃極烈。

建國滅遼

1114年9月,完顔阿骨打(完顔旻)命女真各部人馬誓師來流水(今拉林河),開始了為期十年的伐遼戰争。随後女真軍隊在甯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戰中擊敗遼軍。

1115年夏曆正月元旦,阿骨打在“皇帝寨”(今黑龍江哈爾濱)稱帝,國号大金,建元收國,是為金太祖。遼天祚帝至此才重視此事,并且下令親征,但是遼軍被女真軍擊敗,同時遼朝國内發生耶律章奴與高永昌的叛亂。

金太祖建國後以遼五京為目标兵分兩路展開金滅遼之戰。1116年五月東路軍占領東京遼陽府,1120年西路軍攻陷上京臨潢府,遼朝失去一半的土地。戰事期間北宋陸續派使者馬政、趙良嗣與金朝定下海上之盟,聯合攻打遼朝。

1122年東路軍攻下中京大定府,天祚帝逃亡沙漠。同時西路軍也攻下西京大同府,耶律大石等擁立耶律淳于南京析津府,即北遼。北宋也派童貫等人多次率軍攻打遼南京等燕雲十六州之地,但均被遼軍擊潰。北宋最後請金軍攻下遼南京,北遼亡,至此遼五京均被金軍攻下。 宋金雙方經過協商後,金軍給予燕雲十六州部分城市,并且獲得歲币,然而北宋最後隻獲得金軍洗劫後的一堆空城。

1123年金太祖去世,其弟完顔吳乞買(完顔晟)繼位,即金太宗。金太宗繼續讨伐大同一帶的遼軍。1124年正月,金太宗為了聯合西夏滅遼,把下寨以北、陰山以南的遼地割給西夏。西夏則改對金朝稱藩。1125年遼天祚帝被俘,遼朝亡。而耶律大石率軍西行,于西域建立西遼。

進入中原

金朝在滅遼朝後,即有意南下滅宋朝。金太宗以宋收留平州之變中的遼将張覺違反宋金雙方前議為由,于1125年發動金滅宋之戰。他派勃極烈完顔斜也為都元帥,分兵兩路從山西、河北南下,最後會師北宋首都開封。在宋将李綱死守開封的情況下,雙方宣布議和。1126年金太宗再以宋廷毀約為由,再派完顔宗望、完顔宗翰兵分二路攻破開封,于隔年俘虜宋徽宗、宋欽宗等宋朝皇室北歸,史稱靖康之禍,北宋滅亡。

然而宋康王趙構因機運逃過一劫,并于宋朝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稱帝重建宋朝,是為宋高宗,史稱南宋。而此時金朝為了統治廣大新占領的漢地,先後建立張楚與劉齊等傀儡國以統治之,并且多次派完顔宗弼等金将率軍南征南逃江南的宋高宗。然而南宋在宋将嶽飛、韓世忠與張浚的努力下,屢次使南宋轉危為安。最後金朝隻好迫使南宋稱臣,并且讓西夏、高麗等國臣服以稱霸東亞。

1135年金太宗去世,由金太祖的孫子完顔亶即位,即金熙宗。當時輔佐金廷的一些功臣被稱為衍慶功臣,他們主要分成主戰派與主和派。金熙宗于1137年廢除劉齊,而後聽從主和派完顔撻懶的建議與南宋主和派宋高宗與秦桧議和。由于割讓河南、陝西地讓主戰派完顔宗弼不滿,1140年讓完顔宗弼率軍攻下河南、陝西地。隔年完顔宗弼再度南征,但被嶽飛與劉锜擊敗,嶽飛于郾城之戰後再度北伐逼近汴京。最後完顔宗弼與南宋主和派和談,并且在嶽飛被殺後簽訂紹興和議,至此金宋邊界完全确定。

南遷燕京

金熙宗自幼受漢文化薰陶,登基後與完顔宗弼推動漢制改革,并且重用漢人。隔年派衍慶功臣的完顔宗磐、完顔宗幹和完顔宗翰三人共同總管政府機構,“并領三省事”。金朝官制此時基本漢化,建立以尚書省為中心的

三省制。1150年金熙宗受衍慶功臣與皇後的控制,本人被過度壓抑,後期不理朝政,濫殺無辜,最後被右丞相海陵王完顔亮所殺,完顔亮稱帝,史稱海陵王。

金帝完顔亮為了攻伐南宋以統一中國地區,推行許多措施:他将首都遷至燕京,是為中都(今北京),并且有意南遷汴京(今河南開封);将行政區劃重新劃分成十四路以便于管理;把駐紮上京會甯府(今黑龍江省阿城縣南之白城)屬于金太宗、衍慶功臣的完顔宗幹與完顔宗翰管轄下的軍隊歸金廷管制,為金朝的中央集權制打下基礎。

然而金帝完顔亮對宗室猜忌甚深,金太宗的後代差不多全被完顔亮殺盡;并且耗費巨資,不顧部分大臣的反對,執意南征。1161年5月,金廷遣使赴宋要求重劃國界,意在尋釁,南宋也開始積極備戰。

隔年金帝完顔亮率大軍由汴京兵分四路南征。東面軍分成海路跟陸路兩股,陸路軍由金帝完顔亮親自率領,自宿州(今安徽宿州)渡過淮水直攻和州(今安徽省和縣),海路水軍則直攻臨安(今浙江杭州)。西路分别自關中、河南攻向四川及湖北一帶。金東路軍渡淮水,攻陷和州準備渡江。然而東路水軍在膠西(今山東省膠縣)被宋将李寶的水軍殲滅。同時間西北契丹族叛變,鎮守東京遼陽府的葛王完顔雍自立為帝,并移居燕京(今北京),即金世宗。

金帝完顔亮遇到此情形仍然執著渡江,但是先遣部隊在采石之戰被宋将虞允文擊敗,船艦也被宋軍燒毀。金帝完顔亮意圖移師揚州強渡長江,但是部下大力反對,最後他們發動兵變殺死金帝完顔亮。宋軍趁機收複淮南地區,此後金朝不再有滅宋之舉。

世章之治

1161年金世宗舉兵昭告金帝完顔亮罪過,率軍統一華北,并且停止南征滅宋之舉。然而宋金的戰争并沒有終止,1162年他以南宋不願稱臣為由,派主将仆散忠義進駐汴京、纥石烈志甯鎮守前線,準備奪回淮南地區。此時南宋宋孝宗意圖收複失地,派主将張浚率領李顯忠、邵弘淵率軍北伐,史稱隆興北伐。宋軍陸續收複淮北各地,但于符離之戰被纥石烈志甯擊潰而止。而後南宋主和派擡頭,于1164年金軍再度南征之際求和,兩國于年底簽定合約,雙方平等對待,金朝獲得歲币。

内政方面,金世宗本身十分樸素,采取中庸穩固的方式管理朝政,提倡儒學;查問細微以激勵官吏,嚴禁貪污;對經濟采取務實的态度,并且免除不合理的賦稅,諾有天災發生,立即救濟赈災。當時各族人民紛紛起義,他為了維持統治,利用科舉、學校等制度,争取漢族貴族支持,又加強猛安謀克權力,擴大女真族占有的土地。這些都使金朝的經濟、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複和發展,史稱大定之治。

金世宗除了抵禦南宋北伐,還出兵威震西夏、高麗,使這兩國臣服金朝,被金史稱為小堯舜。1189年金世宗死後,由于太子完顔允恭早逝,故立允恭的兒子完顔璟即位,是為金章宗。

金章宗前期的政治漢化甚深,文化十分發達,史稱明昌之治。金章宗不單對國内文化發展加以獎勵,他本身亦能寫得一手好字。然而金章宗過度重視文化發展,寵愛李師兒(後封元妃)以及李氏外戚,任用經童出身的胥持國管理朝政。這兩位互相協助,營利幹政,使金章宗後期的政風逐漸下滑,而黃河泛濫與改道又使金朝國勢開始衰退。此時金朝軍事逐漸荒廢,北方蒙古諸部興起。金章宗曾派兵至蒙古減丁,并且誘使互相殘殺,但收效不大,最後由成吉思汗所一統。

南宋權臣韓侂胄見金朝國勢衰退,命吳璘之孫吳曦管理蜀地,準備北伐,而金廷也派樸散揆坐鎮汴京,抵禦宋軍。1206年韓侂胄發動開禧北伐,宋軍一度收複淮北地區,但是鎮守蜀地的吳曦投降金朝。八月樸散揆率軍九路南下,年底金兵直逼長江,并且圍攻襄陽。隔年吳曦被殺,四川複歸南宋,至此雙方有意議和。韓侂胄最後在金朝與南宋的要求下被殺,雙方于1208年議和,史稱嘉定和議。1208年金章宗去逝,由于他的六個兒子都在三歲前夭折,李元妃立章宗叔衛紹王完顔永濟繼位,是為金後廢帝。

蒙金戰争

完顔永濟繼位後立即清除李元妃等外戚勢力,然而他本身昏庸且任用錯人,加上金朝國力衰退混亂,面對蒙古入侵時無力反抗。1206年蒙古部成吉思汗(元太祖)統一大漠南北,建立大蒙古國。

當時蒙古對金朝保持嚴重的敵意,有意脫離金朝控制,而成吉思汗也知道完顔永濟是個無能之輩,認為這是攻滅金朝的好時機。成吉思汗先攻打西夏以拆散金夏同盟,避免在伐金時被其牽制。當時西夏向金朝求援,金帝完顔永濟以鄰國遭攻打為樂而坐視不救,最後西夏向蒙古臣服,并且轉為附蒙伐金。消除後顧之憂後,成吉思汗于1210年與金朝斷交。隔年發動蒙金戰争,于野狐嶺(位于河北省張家口張北縣與萬全縣交界處)大破丞相完顔承裕與将領獨吉思忠率領的四十萬金軍,金帝完顔永濟将丞相換成擅長謀略的徒單镒。蒙古軍随後攻入華北并四處掠奪,最後包圍金朝首都中都(今北京),因中都城堅而撤。1212年成吉思汗再次南征金朝,一度包圍金西京大同府。同年契丹人耶律留哥在東北叛金附蒙,并在迪吉腦兒(今遼甯昌圖附近)擊敗金兵,蒙古軍再次逼近中都。1213年将領胡沙虎殺金帝完顔永濟,擁立金章宗的庶兄完顔珣繼位,是為金宣宗。

1213年金宣宗繼位之初,胡沙虎執金朝大權。胡沙虎威脅中都守将術虎高琪作戰不力,最後反被其所殺。同年秋成吉思汗兵分三路攻金,他派皇子術赤經略山西、皇弟合撒兒往河北,他與幼子拖雷往山東發展,金朝隻有中都、真定、大名等十一城未失。隔年金宣宗求和,獻黃金與岐國公主與成吉思汗,蒙金和議達成。

南遷汴梁

在蒙軍撤退後,金宣宗不顧徒單镒等大臣的反對,與術虎高琪一起,于1214年遷都南京汴京(今河南開封),僅派太子鎮守中都。此舉引發河北軍民不安。1215年蒙古以金帝南遷為由,再度率軍攻陷中都,至此占領河北地區。同年十月,蒲鮮萬奴在遼東自立,建東真國。此時金朝龍興之地遼東被蒲鮮萬奴與耶律留哥瓜分,山東與河北一帶都是民變的紅襖軍,金廷隻能控制河南、淮北與關中一帶。當時河患泛濫成災,黃河自從金室南遷後改道,流向東南。河患的範圍非常廣泛。

金宣宗南遷之後國勢益弱,蒙古已經取代金朝稱霸東亞,由于成吉思汗與花剌子模發生糾紛而發動西征,他派木華黎統領漢地,封為“太師國王”,持續威脅金朝,金朝至此終于得以喘息。雖然金宣宗想要重振金朝,但無雄才大略,且又猜忌成性,政治上并無起色。

1219年太原失守,金廷建立河北九公,封立王福、移剌衆家奴、武仙等九人為公,賜号“宣力忠臣”,打算以之堅守國土,但仍然無濟于事。金宣宗任用術虎高琪,他們苛刻成性,接連南征南宋、西征西夏以擴張領土,并且持續抗擊蒙古。此時金朝内政不良,軍力已衰,經過多次戰争後又使金朝處于四面楚歌的局勢。1219年術虎高琪被金宣宗殺死,戰事直到金宣宗駕崩以後才平息。1224年金宣宗去逝,由于其長子早逝,故由三子完顔守緒繼位,即金哀宗。

亡于蒙古

金哀宗即位後,鼓勵農業生産,與南宋、西夏和好。建立直屬中央的忠孝軍,任用完顔陳和尚等抗蒙名将,于1228年大昌原(今甘肅省甯縣太昌鄉)擊潰蒙古軍。而後金軍收複了不少土地,讓金朝起死回生。然而其盟國西夏因為之前的戰争使得國力衰落,最後在1227年被西征回來的蒙古所滅。同年成吉思汗去世,1229年正式由其三子窩闊台繼位,是為元太宗。

此後蒙古再度對付金朝,1230年窩闊台汗發動三路伐金,窩闊台汗率大軍渡黃河直攻汴京,斡陳那顔率東路軍走濟南,其四弟拖雷率西路軍自漢中借宋道沿漢水攻打汴京。1232年拖雷成功迂回至汴京,金哀宗派完顔合達、移剌浦阿率大軍阻擊于鄧州。此時窩闊台汗率大軍渡河,并派速不台攻汴京。而完顔合達急率軍北援汴京,與拖雷率領的蒙軍于三峰山(今河南禹州)發生三峰山遭遇戰,金軍精銳潰敗,名将張惠、完顔合達、完顔陳和尚與移剌浦阿先後戰死、被俘殺。蒙軍圍攻汴京,迫使金哀宗求和。而後金廷殺蒙古使者,蒙古再度圍攻汴京。

金哀宗堅持至年底放棄汴京,遷都歸德府(今河南商丘),汴京守将崔立降蒙。蒙将史天澤一路緊追不舍,金哀宗逃往蔡州,蒙古軍約宋将孟拱、江海率軍聯合圍攻。1234年正月蔡州岌岌可危,金哀宗不願當亡國之君,将皇位傳給統帥完顔承麟,是為金末帝。此時蔡州城陷,金哀宗自殺,末帝死于亂軍中,金朝覆亡。

疆域

領土範圍

金朝自金太祖立國以來,接連不斷對遼朝、宋朝發動侵略戰争。金太宗時,金朝先後攻滅遼朝與北宋,其疆域東到混同江下遊吉裡迷、兀的改等族的居住地,直抵日本海;北到蒲與路(今黑龍江克東縣)以北三千多裡火魯火疃謀克(今俄羅斯外興安嶺南博羅達河上遊一帶),西北到河套地區,與蒙古部、塔塔兒部、汪古部等大漠諸部落為鄰;西沿泰州附近界壕與西夏毗鄰。南部與南宋以秦嶺淮河為界,西以大散關與宋為界。

金朝疆域可分成三個部分,第一個是原遼朝統治的東北區域與漠南地區,這是金朝龍興之地,包括女真各部落的住地,還有契丹、奚、渤海以及五國部、吉裡迷、兀的改等各族。金朝建國之初,對此一概搬用生女真舊制。如1116年金太祖占有遼東京州縣以後,“诏除遼法,省稅賦,置猛安謀克一如本朝之制”。即不管是遼籍女真族、漢族、渤海族、契丹族或是奚族,全都以猛安謀克制度(即千夫百夫的制度)劃分管理。第二個是遼上京臨潢府以南,直到河北、山西等燕雲十六州,這裡居民主要是漢族,長期以來受異族統治,而金統治下之漢地亦維持漢官制度。第三種情況是原宋朝領地的淮河、秦嶺以北之地,主要居民也是漢族,由于新受異族統治,大多不願受金廷管制。先後設置張楚與劉齊等傀儡政權統治,最後由金廷以漢法直接管理。

行政區劃

金朝的行政區域采用路(府)、州、縣三級管理,設有五京十九路,“路”是金代地方最高最大的行政區,相當于現代的省,有都總管府,以及都轉運司、按察、鹽使等三司的監司官,五京府有五京留守,而後與府伊所掌的府合一。路府則成平行機構,下轄州、縣二級。

金朝的州分為三類:節度州設節度使,防禦州設防禦使,刺史州設刺史;縣則以縣令掌治,分成七等。此外尚有部落之官,千夫長的猛安,百夫長的謀克,合稱猛安謀克;屬于邊戍之官的乣詳穩,部落墟砦之首領的移裡菫。

金上京路共轄有:一府,即會甯府;三州,即肇州、隆州、信州;五路,即蒲與路、合懶路、恤品路、曷蘇館路、胡裡改路;六縣,即會甯縣、曲江縣、宜春縣、始興縣、利涉縣、武昌縣。

會甯府歸上京路所轄,但它又是上京路的治所。會甯府統領三縣,即會甯、曲江、宜春。路的最高官員是兵馬都總管,上京路則由會甯府尹兼領。

政治

政治體制

金朝初期全面采用遼朝的南北面官制,同時奉行兩套體制,但自熙宗改制以後,就逐步棄用了契丹制,全盤采用漢制。政治體制的一元化,是金朝強大的一個重要原因。

金朝建國之初,金太祖廢除部落聯盟時的“國相”制,朝廷中樞權力機構實行女真傳統的勃極烈制度,對于所占領的遼地,也一概搬用生女真舊制。如太祖收國二年(1116年)占有遼東京州縣以後,“诏除遼法,省稅賦,置猛安謀克一如本朝之制”。即不管是系遼籍女真,還是漢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全都不加區别,“率用猛安、謀克之名,以授其首領而部伍其人”。但一到進入燕雲漢地,這套女真制度便行不通了,于是隻好因仍原有的漢官制度。史稱“太祖入燕,始用遼南、北面官僚制度”,就是指同時奉行女真舊制和漢制的雙重體制。金初的所謂“南面官”,亦即漢地樞密院制度,故《金史》謂“天輔七年,以左企弓行樞密院于廣甯,尚踵遼南院之舊”。與此相對的“北面官”,主要指當時實行于朝廷之内的勃極烈制度。

金初的二元政治存在于1123至1138年。漢地樞密院系天輔七年(1123年)始設于營州廣甯(今河北省昌黎縣),後遷平州,再遷燕京,天會間一度分設燕京和雲中兩樞密院,後又歸并為一。至天眷元年(1138年),改燕京樞密院為行台尚書省,結束了雙重體制并存的局面,這是熙宗漢制改革的結果。

中央官制

《金史》裡雖有太宗天會四年(1126年)建尚書省的記載,但人們一般認為當時的尚書省是設在燕雲漢地,與後來建立的三省制度無關。金朝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直到太宗末年才提上日程,天會十二年(1134年)正月,“初改定制度,诏中外”。由于太宗一年後就死去了,所以實質性的漢制改革是在熙宗朝進行的。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八月甲寅,“頒行官制”,是即“天眷新制”。這是金朝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自金初以來實行二十馀年的女真勃極烈制度,“至熙宗定官制皆廢”,以三省六部制取而代之。

同年九月丁酉,“改燕京樞密院為行台尚書省”,這不隻是簡單地改換一個名稱而已,它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漢地樞密院是作為雙重體制中的一元而存在的,而行台尚書省則隻是中央尚書省的派出機構。這兩件事情的發生,标志着二元政治的終結和金朝政治體制的一元化。

法律制度

金建國之初主要适用女真族不成文的習慣法,滅遼及北宋後,廣采隋、唐、遼、宋法制,編成《皇統制》,于1145年頒布。1177年世宗頒布《大定重修制條》。1194年章宗時期編成《明昌律義》。後經重訂,于1201年(泰和元年)編成《泰和律令敕條格式》,其中包括以《唐律疏議》為藍本的泰和律義80卷、律令20卷、新定敕條3卷、格式80卷。

五京制度

金朝采行五京制,共有中都大興府、上京會甯府、南京開封府、北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和西京大同府,其中後三個陪都就在遼的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和西京大同府的原址。

會甯府(今黑龍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阿什河街道白城村)是金朝第一個都城,稱“上京”,完顔阿骨打(完顔旻)于1115年建。金太祖完顔阿骨打(完顔旻)在位期間,因戰争繁忙,并未修建宮殿。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完顔吳乞買(完顔晟)繼位後,于1124年命漢人盧彥倫主持修建都城。都城的格局是集當時遼、宋風格于一身。金朝上京城的建制,大緻采取近似中軸線、近似均衡和近似對稱的手法,規劃街道裡坊,營築宮室官邸,使上京城為中國宋元時期最北部的都城大邑,也是金朝第一都。

1153年海陵王完顔亮遷都大興府(今北京西南)是為金朝第二個都城,稱“中都”。在遷都燕京後,海陵王為了不留有金熙宗奉行君主制的痕迹,完全解除女真皇族組合力與反抗力,來确保自己的皇位,于1157年下令毀上京。同年八月,海陵王下令撤銷上京留守衙門、罷上京稱号,隻稱會甯府。海陵王遷都、毀上京後,使上京會甯府不再有往日市井繁榮的景象。

金朝第八位皇帝金宣宗完顔珣受蒙古帝國掠奪與威脅,于1214年宣布向南遷都開封府,稱“南京”。1232年三峰山之戰金軍戰敗,蒙軍圍攻“南京”後,金哀宗先奔歸德府(今河南商丘),最後逃到蔡州(今河南汝南)。

軍事

軍事機關

軍事機關原設有都統,後改為元帥府、樞密院等,協助皇帝統轄全軍。戰時,皇帝指定親王領兵出征,稱都元帥、左右副元帥等臨時職位。邊防軍事機構有招讨司、統軍司等。金朝軍隊采用結合社會與軍事制度的猛安謀克制度,也就是百夫千夫長的制度。早在女真族時期,所有成年男子都是戰士,平時從事生産,戰争時參加戰鬥,兵器、糧食自幾自足。分置人民約一千戶為猛安、約一百戶為謀克,謀克相當于百夫長,猛安相當于千夫長。萬戶府下轄諸猛安,猛安下轄謀克,謀克之下還有五十、十、伍等組織。兵員配置大多是一正一副,戰時副軍可以遞補正軍。兵為世襲制,兵員可以子弟替代,但不能以奴充任。

軍種設置

金軍大體可分為本族軍、其他族軍、州郡兵和屬國軍。前二者為主力,後二者為輔翼。最初,奴隸主、封建主都應從軍。領有漢地後,主要實行征兵制,簽發漢族和其他少數民族為兵,稱為“簽軍”,到後期也行“募兵制”。金朝統治中原後,還仿漢制,實行發軍俸、補助等措施。對年老退役的軍官,曾設“給賞”之例。對投降的宋軍,常保留原建制,仍用漢人降将統領。

金軍亦以騎兵為主,步兵次之。騎兵一兵多馬,慣于披挂重甲。各部族兵增多後,步兵數量大增。水軍規模也較大,但戰鬥力較弱。除冷兵器外,還使用火炮﹑鐵火炮﹑飛火槍等火器作戰。後來蒙古南侵之時,金軍就以火器抗蒙。1232年金将赤盞合喜駐守汴京,“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鐵罐盛藥,以火點之,炮起火發,其聲如雷,聞百裡外,所爇圍半畝之上,火點著甲鐵皆透”。

軍事組織

完顔阿骨打起兵反遼朝時,以三百口為一“謀克”,十謀克為一“猛安”。約二千五百人的兵力,僅用了十二年的時間,就将遼國、北宋兩邦徹底征服。後來猛安謀克既是軍事長官,又是行政長官。随着金朝不斷南移,猛安謀克制度與奴隸制互相适應的制度逐漸遭到破壞,“舍戎狄鞍馬之長,而從事中州浮靡之習”。女真人的日趨文弱化就是一個相當普遍的現象。

金世宗時,阿魯罕任陝西路統軍使,“陝西軍籍有阙,舊例用子弟補充,而材多不堪用,阿魯罕于阿裡喜、旗鼓手内選補”。史旭有詩:“郎君坐馬臂雕弧,手撚一雙金仆姑。畢竟太平何處用,隻堪妝點早行圖。”已知“國朝兵不可用,是則詩人之憂思深矣”。1168年朝廷從猛安謀克中遴選侍衛親軍,而“其中多不能弓矢”。最後當蒙古突騎興起後,金軍在野狐嶺戰役等大型戰役中慘敗,最後南遷汴京。然而在金哀宗時期所建立忠孝軍,對蒙古軍仍有一定威脅。

經濟

金朝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很大差異。金朝建立之初,女真族尚處于漁獵農耕的混和制度,而它所控制的漢地,農業經濟早已高度發展。

從金熙宗到金章宗的半個多世紀裡,北方社會經濟有一定程度的恢複和發展。東北地區社會經濟比遼時有了較大的發展,如冶鐵業有明顯進步。在金世宗與金章宗期間,原來使用奴隸生産的猛安謀克戶也逐漸轉化成地主。這個轉化主要有受田、賦稅、區别平民和奴隸等,女真貴族借此擴大土地占有範圍,實行"括地政策"。

農業

金朝把發展農業作為軍事擴張的基礎,視其隆興之地東北地區為糧倉,将中原地區的生産工具和耕作技術都逐漸傳播到當時落後的今東北地區。由于鐵制農業生産工具的廣泛使用,促進農業生産的發展,農作物品種也日益增多。金初,不種谷麥,隻種稷子春糧。以後農作物品種日益增多,農作物有小麥、粟、黍、稗、麻、菽類等;蔬菜類有蔥、蒜、韭、葵、芥、瓜等。金廷又鼓勵墾荒,例如規定開墾荒地或黃河灘地可以減免租稅,所以開墾農田面積有所增加。

金朝的土地制度給予女真族很大的優惠,這是漢族、契丹族與渤海族所沒有的。女真族的土地制度是一種稱為“牛具稅地”的制度,繼承氏族制度的遺風。占地多少是以耒牛、人口為依據的,擁有衆多人口和耒牛的女真貴族自然就可以廣占田土。到金世宗大定年間,人、牛、地比例不符的情形已很普遍。

金熙宗時期開始實行的“計口授田”的制度。早在金朝統治廣大的華北地區後,有計劃的将大量的猛安謀克分散各地以鎮壓漢族,被稱為屯田軍。金廷對内遷的屯田軍戶,都按照戶口給以官田,即所謂“計口授田”。當官田不敷分配時也會大量搶占民田。屯田軍戶分得土地以後,大多讓租給漢族耕種或是強迫漢族無償耕種。由于剝削嚴重,無人願意耕種,土地逐漸荒廢。金世宗時再派官吏到各地去“拘刷良田”,兼并土地為官田。

畜牧業

由于女真族屬于東北民族,其畜牧業也十分發達。金帝完顔亮時原有九個群牧所。在南征時,征調戰馬達五十六萬多匹,然而因戰事大半損失,到金世宗初年僅剩下四個。金世宗開始複蘇畜牧業,當時在撫州、臨潢府、泰州等地設立七個群牧所。1168年起,下令保護馬、牛,禁止宰殺,禁止商賈和舟車使用馬匹。又規定對群牧官、群牧人等,按牲畜滋息損耗給予賞罰。經常派出官員核實牲畜數字,發現短缺就處分官吏,由放牧人賠償。對一般民戶飼養的牲畜,登記數額,按貧富造簿籍,有戰事,就按籍征調,避免征調時出現貧富不均的現象。對各部族的羊和馬,規定制度,禁止官府随意強取。

手工業

金朝手工業生産如陶瓷、礦冶、鑄造、造紙、印刷等,曆經戰亂與複蘇都有發展。女真族在建國前盛行煉鐵。金朝建立後冶鐵業在北方地區繼續發展,著名的産鐵地區有雲内州、真定府、汝州魯山、寶豐、鄧州南陽等,雲内州盛産一種叫做青镔鐵的鐵器。另外在東北地區,也開始開采煤礦。鐵制工具已廣泛使用。在東北廣大地區内,都發現了金朝的鐵器。其中有大量鐵制農具,種類繁多,結構複雜,形制與中原地區相似或一緻,這表明已改變了粗放的農業經營方式。1961年至1962年,在黑龍江省阿城縣五道嶺發現金朝中期鐵礦井10餘處,煉鐵遺址50餘處。礦井最深達40餘米,有采礦、選礦等不同作業區。根據開采規模估計,從這些礦井中已采出四五十萬噸鐵礦石。

陶瓷業因為有遼朝、宋朝的基礎也比較發達。金熙宗時,原來的北方名窯如陝西耀州窯、河南均窯、河北定州窯與磁州窯也陸續恢複生産,臨汝等新興窯址,工藝各具特色。金銀業和玉器業也相當發達,有許多珍貴的文物出土。商業活動逐漸活躍,東北地區的金朝遺址和墓葬中,發現大量宋朝銅錢,可見與南方貿易的密切。山西稷山的竹紙和平陽的麻紙,聞名一時。刻書蔚然成風氣,其雕闆技術,可與南宋比美,當時雕版印刷業的中心在平陽。

商業

由于生産經濟的恢複和發展,促使商業日益繁盛。金朝建國初年,各地的商業發展處于極不平衡的狀态。當時女真的龍興之地東北地區還是“無市井,買賣不用錢,惟以物相貿易”,而金中都與開封府都是興盛的商業城市。金朝建立不少的“榷場”,與西夏和南宋進行貿易。不過宋金之間由于時戰時和,榷場的貿易受到一定的影響。金朝主要向南宋輸出皮革、人參、紡織品等商品,南宋向金朝輸入茶、藥材、絲織品等。會甯府、金中都、開封府與濟南府都是當時較大的商業中心。

金中都(今北京)在金帝完顔亮正隆間成為國都後,水陸交通發達,人口迅速增加,已經是一座貿易發達的商業重鎮,其中城北三市是商業的中心。金世宗時,開封府的相國寺仍舊每月逢三、八日開寺,商販集中在此貿易,宣德樓門下“浮屋”中買賣者甚衆。1152年,共有二十三萬五千多戶。以後到金章宗泰和時,又增加到一百七十四萬多戶。

金朝早期使用舊有的宋、遼錢币,直到金、宋間第二次議和後,戰争暫告結束。1158年金帝完顔亮首次鑄行正隆通寶小平錢。1204年金章宗鑄泰和通寶真書錢。1213年金帝完顔永濟鑄至甯元寶錢。金宣宗南遷後也鑄行貨币。金朝滅掉北宋以後,曾扶植劉齊立國,所鑄錢币卻清秀娟美,比一般北宋錢精整。

土地

在金世宗與金章宗期間,原來使用奴隸生産的猛安謀克戶也逐漸轉化成地主。這個轉化主要有受田、賦稅、區别平民和奴隸等,女真貴族借此擴大土地占有範圍,實行"括地政策"。

受田是女真奴隸制關于土地占有的基本制度。按照這個制度,奴隸主依據占有奴隸和牲畜的多少,占有不同數量的耕地。制度規定,凡占有耕牛一具(三頭),民口二十五,即受田四頃零四畝。所謂民口,包括奴隸和女真部落、氏族的平民。奴隸主占有奴隸和牲畜越多,就越可合法地多占土地。對外作戰中,奴隸主擄掠奴隸和牲畜,也就成為擴大土地占有的必要條件。但土地占有的擴大,也是有限度的,即占田不能超過四十具。依此限度,一個大奴隸主,有牛一百二十頭,民口一千,就可占有土地一百六十多頃。

和封建地主不同,金朝女真奴隸主不是依靠占有土地的多少去剝削農民和奴隸,相反,而是依據占有奴隸和牲畜的多少來确立對土地的占有權利。随着掠奪奴隸的增加,女真原居地的土地必然要不足耕種。金太祖即陸續把女真人遷徙到新占領的地區。1121年,金太祖從各路猛安部中,抽取民戶一萬多,遷到泰州屯種,命令原來居住在按出虎水的謀克婆盧火去作都統,賜他耕牛五十頭。這就是授給他牛具十六、七,即六十多頃的土地。婆盧火以下的一批女真貴族,也遷到泰州,成為大小不等的奴隸主。

賦稅

金太宗時,繼續實行這種受田制度,并進而确立了賦稅制。1125年十月,金太宗下诏說:“今年大豐收,沒有貯蓄,怎麼備饑荒?命令每牛一具,納粟一石。每個謀克部置一倉庫貯存。”1127年九月,又下诏規定:“内地諸路,每耕牛一具,納粟五鬥。”金朝的受田制既然是依據牛具的多少,賦稅的征收也不是依據田畝或人口,而是以牛具為單位,所以又叫牛頭稅。這種賦稅制,顯然主要是奴隸主的國家向奴隸主和部分平民征收的糧稅。從事耕作的奴隸一無所有,他們還不是征稅的對象。

人口

1141年紹興議和後,自從靖康之難開始減少的人口總量得到一定程度的恢複增長。到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全國有53532151人,現代學者考慮到不納入戶口統計的人群認為金國人口峰值達5600萬,與當時的南宋、西夏、大理等國人口相加總人口達一億四千萬,金朝的四次準确的人口統計,每戶均口數都在6人以上,金朝的戶規模較大,與很多貴族以及猛安謀克戶們使用大量奴仆有一定關系。

随着金朝内地經濟的發展,不僅需要更多的土地耕作,也更需要民戶當勞力。金太祖與金太宗為統治中原,将百萬以上的女真人徙置于黃河下遊人口稠密地方,是以犧牲漢人利益的辦法去救濟女真人。在把女真族遷往新占領地區的同時,也還繼續地把契丹族、漢族遷到金朝的内地。金軍在滅遼的作戰中,曾經擄回大批的契丹族、漢族作奴隸。後來金太祖下诏,禁止對已經投降的百姓擄掠,禁止權勢之家買貧民為奴,又規定賣身為奴者,可以用勞力相等的人贖身。但實際上,這種贖身的可能性是很少的。被迫遷徙的漢族居民,不能不大批地淪為奴隸。

金廷對降附區的人民,采用強迫遷徙的辦法遷到内地。如山西州縣的居民,被大批遷到金上京以至渾河路。上京地區的居民又被遷到甯江州。平州的人民在反抗後被鎮壓,随後與潤州、隰州、來州及遷州等四州人民被遷到東都沈陽。這些居民艱苦不能自存,被迫賣身作奴隸,導緻漢人刻骨的痛恨。女真族搶占漢族最富庶的耕地,為了增加日益增大的生活和軍事開支,又不斷加重漢族的賦役。女真人與漢人的矛盾恰如史籍所言:“盜賊滿野,向之倚國威以重者,人視之以為血仇骨怨,必報而後已”。

女真男人的發型是“留顱後發”,還綁個辮子,所以被南人稱為索虜。在《北風揚沙錄》與南宋的遊記,也有金人留辮的說法,在金太宗天會七年還強制胡服留辮,剃發留辮的習俗為後來的清朝繼承,金代皇帝也可掌掴大臣”。

年代

戶數

口數

戶均口數

備注

金世宗大定元年(1161年)

300餘萬

19650000

6.55

數據出處

金世宗大定二十七年(1187年)

6789449

44705086

6.58

數據出處

金章宗明昌元年(1190年)

6939000

45447900

6.55

數據出處

金章宗明昌六年(1195年)

7223400

48490400

6.71

數據出處

金章宗泰和七年(1207年)

①7684438

②8413164

①45816079

②53532151

①5.96

②6.36

①号數據出處

②号數據出處

實際人口達5600萬

金哀宗天興三年(1234年)

200萬

1050萬

-

數據出處

金朝戶口流動表

文化

思想

金朝以儒家為統治人民的基本思想,而道家、佛教與法家亦較廣泛流傳和應用。金朝思想家讨論批判兩宋理學與經義學,讓理學再度于北方興起,發揚中華思想。在學術思想方面,趙秉文被稱為“儒之正理之主”,他批評漢以來的傳注之學,充分肯定周濂溪、二程(程颢、程頤)建立的北宋理學。并且将佛教、道家與理學思想融合一體,以衛道統名于金。

王若虛批評傳注之學,其弊不可勝言,肯定北宋理學”。然而他也批評北宋理學,并曾下功夫對兩宋理學注釋加以評論和褒貶,但未自成一家之言。李純甫著有《中庸集解》、《鳴道集解》,其思想先是由儒教轉向道教、最後轉向佛教,“号中國心學,西方文教”。他說:“學至于佛則無所學”,以為宋伊川諸儒“皆竊吾佛書”。為了達到以佛為主的儒、道、佛三教合一,大膽地向兩宋理學開戰。

在政治思想方面,趙秉文認為王室與列國、華與夷、中國與四境的關系都是可變的;認為有公天下之心的都稱“漢”,認為社稷與民相比,民貴而社稷輕,反對唐開元末“禍始于妃後,成于宦豎,終于藩鎮”的提法,認為禍害的根源在“明皇”。王若虛認為統一中國要講“曲直之理”。他認為歐陽修不講曲直的統一,是“曲媚本朝,妄飾主阙”。他認為國之存亡可付之天數,但不能以守忠節犯食人之罪,并且贊許司馬光對傳統正閏觀的批評,“正閏之說,吾從司馬公”。

金朝如同宋朝一樣,尊崇儒學與孔子。早在金軍進軍曲阜時,金兵意圖摧毀孔子墓,即被完顔宗翰制止。自金熙宗時開始尊孔,在金上京立孔廟,又封孔子後裔為衍聖公。雖然金帝完顔亮輕視儒學,到金世宗與金章宗時又大力尊孔崇儒,修孔廟與廟學,并且推崇《尚書》、《孟子》。

文學

金朝初期的文學比較樸陋,文學家大多是韓昉等遼人與宋人。直到蔡圭出現,才被稱為金朝文學正傳之宗,其他尚有黨懷英,其他還有趙沨、王庭筠、王寂、劉從益等。金章宗時期有名的文學家有趙秉文、楊雲翼、李純甫與元好問等,女真人中有名的有金帝完顔亮與金章宗。金帝完顔亮南下侵宋時,在揚州賦詩,有句雲:“提兵百萬西湖側,立馬吳山第一峰。”海陵王立志滅宋統一,作詩言志,筆力雄健,氣象恢宏。金章宗酷愛詩詞,制作甚多,但意境隻在宮中生活,近似宮體詩。

在金章宗的倡導下,女真貴族官員也多學作漢詩。豫王完顔允成的詩歌,編為《樂善老人集》行世。下至猛安、謀克,也努力學詩。如猛安術虎玹、謀克烏林答爽都和漢人士大夫交遊,刻意學詩。金朝有名的文人為王若虛與元好問。王若虛著有《滹南遺老集》,擅長詩文與經史考證,初步建立了文法學和修辭學,其論史則攻擊宋祁,論詩文則尊蘇轼而抑黃庭堅,是金朝具有權威的評論家,後來潘升霄的《金石文例》即受其影響。

元好問是金朝文學集大成者,著有《遺山文集》。他的《論詩絕句》30首,重在衡量作家,開後來論詩的一個重要派别。元好問的《中州集》是以詩存史,他把各地區、各族的詩人均視為中州人物,這是統一的包括各族在内的中華思想的具體反映。

戲劇

金章宗時期的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是中國古典戲劇中一部帶典範性的劃時代傑作。他是根據唐朝元稹《莺莺傳》改寫,但是在思想還是藝術方面都突破傳統思想的束縛,被稱為“古今傳奇鼻祖”、“北曲之祖”。

文字

女真文和漢文是金朝通行的官方文字,其中女真文是根據漢字改制的契丹字拼寫女真語言而制成的。女真族原采用契丹字,随着金朝的建立,完顔希尹奉金太祖之令,參考漢文與契丹文創造女真文,并且在1191年八月頒行。1165年徒單子溫參考契丹字譯本,譯成《貞觀政要》、《白氏策林》等書。金世宗時,朝廷設立譯經所,翻譯漢文經史為女真文,而後又陸續翻多多本漢文書籍。金世宗對宰相們說:“朕之所以命令翻譯五經,是要女真人知道仁義道德所在”。

然而當時女真字與漢字對譯,都要先譯成契丹字,然後再轉譯。金章宗時,專設弘文院譯寫儒學經書,命學官講解。1191年罷廢契丹字,規定今後女真字直譯為漢字。但随着漢語的通用,女真貴族多已識讀漢字。漢字書籍在女真族中廣泛流行。

繪畫

金代藝術的發展,也在各方面取得很高成就。金章宗設書畫院,收集民間和南宋收藏的名畫,王庭筠與秘書郎張汝方鑒定金朝所收藏書畫550卷,并分别定出品第。1127年金兵攻破北宋京城汴梁,就掠奪宋廷藏畫、俘擄畫工北去。金代宮廷講求書畫名迹的收藏,以所獲北宋和内府藏畫為基礎,複從民間征集加以充實。金朝繪畫在漢文化影響下,比遼朝繪畫更為隆盛,特别是金世宗至金章宗時期,繪畫活動益趨活躍。金章宗善詩文書法,又愛好繪畫,他在政府秘書監下設書畫局,将藏畫加以鑒定,又效宋徽宗書體在名作上題簽钤印。

金朝還在少府監下設圖畫署,“掌圖畫镂金匠”,當時有名的畫有虞仲文《飛駿圖》、王庭筠《枯木》、張圭《神龜圖》、趙霖所繪《昭陵六駿圖卷》等,其中以張瑀《文姬歸漢圖》為最佳。金帝完顔亮能畫竹,完顔允恭畫獐鹿人物,王庭筠善山水墨竹,王邦基善畫人物,徐榮之善畫花鳥,杜锜畫鞍馬。武元直、李山與王庭筠等山水竹石畫作,比起同時南宋院畫家的作品,似乎更顯出“文人”的品味。

書法

金代書法家學自北宋書法,金章宗學宋徽宗的瘦金體,很有成就。王競擅長草隸,尤工大字,兩都宮殿榜題都是競所書。黨懷英擅長篆籀,為學者所宗。趙沨擅長正、行、草書,亦工小篆,正書體兼顔、蘇,書畫雄秀,當在石曼卿上;行草書備諸家體,時人以沨配黨懷英小篆,号“黨、趙”。吳激得其嶽父米芾筆意,王庭筠在當時學米諸人中,造詣最深,其書法為元初巙子山諸人所不及。任詢具有多方面的才藝,書法為當時第一,《中州集》稱他:“畫高于書,書高于詩,詩高于文”。

音樂

金朝初年,女真族的樂器隻有鼓、笛兩種,歌詠隻有“鹧鸪”一曲,“高下長短,鹧鸪二聲而已”。進入宋境後,金軍掠取宋朝教坊的樂工、樂器、樂書,漢族的音樂融入女真族的音樂之中。金世宗設宴招待南宋與西夏使者,樂人學宋朝,但服裝不同。

金朝舞蹈源自先人靺鞨的靺鞨樂,立國後基本上直接吸受自北宋舞蹈,同時也發揚女真族的樂舞文化。在戲曲方面,北宋流行的諸宮調到金朝成為主要的說唱品種。當時隻有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和《劉知遠》流傳至今,其中《西廂記諸宮調》的出現,有着元曲初步形成的意義。

宗教

佛教

金朝宗教大都主張順從和忍耐,主要和北方漢族與異族統治者有關。無論是金代的佛教還是道教,都主張以本教義為主的佛、道、儒的三者合一,如在佛教的理論發展中有很高造詣的萬松行秀和李純甫。全真教創始人王喆,凡立會也必以三教名之,完顔璹的《全真教祖碑》:“足見其沖虛明妙,寂靜圓融,不獨居一教也。”王喆從三教合一的主張出發,勸人們誦《道德清靜經》、《般若心經》及《孝經》等道、佛、儒三家經典。

佛教早在女真族時期即有流傳,金朝滅遼朝及北宋後,又受中原佛教的影響,對佛教的信仰更加發展。佛教如華嚴、禅、淨、密教、戒律各宗都有相當的發展。其中禅宗尤為盛行,這可說完全受了北宋佛教的影響,對金代的社會經濟、政治、文化和習俗都有重要影響。。女真族占領中原後,道詢繼承淨如在靈岩寺弘法,著有《示衆廣語》、《遊方勘辨》、《頌古唱贊》諸篇。

汴梁則有佛日大弘法化,傳法弟子圓性于大定間應請主持燕京潭柘山寺,大力複興禅學,著有語錄三編行世。萬松行秀尤為金代著名禅師。傳曹洞青源一系之禅,嗣法磁州大明寺雪岩滿禅師,雖治禅學,而平時恒以《華嚴》為業。他曾在從容庵評唱天童的《頌古百則》,撰《從容錄》,為禅學名著。他兼有融貫三教的思想,常勸當時重臣耶律楚材以儒治國,以佛治心,極得楚材的稱頌,說他“得曹洞的血脈,具雲門的善巧,備臨濟的機鋒”,一時傳為佳評。

道教

金朝出現全真教、大道教和太一教等三大新興道派。全真教創始人是王喆,于1167年創建全真教,後由他的七位弟子輪流接任。全真教除了繼承了中國傳統道教思想以外,更将符錄、丹藥等思想以外的内容重新整理,為現代的道教奠下了根基。大道教創始人是金初劉德仁,于1142年開始傳道。主張“守氣養神”,提倡自食其力,少思寡欲,不談飛升煉化,長生不老,并且把儒家思想納入自己的體系。此外,大道教有出家制度。太一教始祖蕭抱珍,于1138年創建。以符箓道法為主,也有守柔弱的内煉之法。尊奉太一。太一教模仿天師道的秘傳原則,每代掌教人必須改姓“蕭”。其立教宗旨是“度群生于苦厄”,尊重人倫。

全真教創始人王喆,凡立會也必以三教名之,完顔璹的《全真教祖碑》:“足見其沖虛明妙,寂靜圓融,不獨居一教也。”王喆從三教合一的主張出發,勸人們誦《道德清靜經》、《般若心經》及《孝經》等道、佛、儒三家經典。

薩滿教

女真人信仰薩滿教,它是一種包括自然崇拜、圖騰、萬物有靈、祖先崇拜、巫術等信仰在内的原始宗教。薩滿是溝通人與神之間的中介,在重大典禮、事件和節日的祭祀時都有巫師參加,或由他們司儀。消災治病、為人求生子女、詛咒他人遭災緻禍等,幾乎都成為薩滿的活動内容。

科技

醫學

從靖康之變後到蒙古時期,由于頻繁的戰争和暴政,加上頻繁的自然災害,導緻人民生活貧苦,疾病流行,使得醫學十分活躍,被稱為稱為新學肇興。金朝時期發展出劉完素的火熱說、張從正的攻邪說與李東垣的脾胃說。由于實踐的豐富,不少醫家深入研究古代的醫學經典,結合各自的臨床經驗,自成一說,來解釋前人的理論,逐漸形成了不同的流派。劉完素開創了河間學派、張元素開創了易水學派,張元素的弟子李東垣又自創了脾胃學說,這三家與元朝朱震亨的養陰說合稱金元四大家,對中醫理論的發展産生重要的影響。

農學

金朝吸收北宋的農業技術,使得東北金上京一帶的農業産量得以提升。現今考古學家還在今東北地區挖掘許多金代使用的犁铧、瓠種等鐵制農具。當時金朝與西夏等地區有名的農書有《務本新書》、《士農必用》等農書,可惜現已失傳。當時養殖蠶桑與園藝的技術也十分發達,例如利用“牛糞覆棚”将西瓜種植于較寒冷的東北地區。

曆法

當時數學最重要的進展是天元術的發展,天元術即是古代中國建立高次方程的方法,其中“天元”相當于未知數。1248年金元時期的數學家李冶在其著作《測圓海鏡》、《益古演段》中,系統地介紹了用天元術建立二次方程。金廷學習北宋建立司天監以觀測天文,當時的數學也十分發達,使得金朝士人熱中編寫曆書。金廷于1137年頒布楊級編寫的《大明曆》(與祖沖之的《大明曆》不同)。而後趙知微于1180年修編成較精确的《重修大明曆》,其精确度超過宋朝優越的曆法《紀元曆》。同時間耶律履也編出《乙未曆》,然而精确度不如《重修大明曆》。

建築

此外,建築方面也有很大的發展,興建盧溝橋、金中都、山西大同華嚴寺等建築。

民族

中原民族

女真統治者入主中原以後,一方面對女真族實行防止其内部階級分化的政策,如果有女真人淪為債務奴隸,或鬻身為奴,則官為贖良;如果勞動人手不夠,則官為補充奴隸,每戶不少于四個。但另一方面,又千方百計将漢人貶為奴隸。天會八年(1130),元帥府曾下令以“人口折還債負”,天眷元年(1138)夏,元帥府又下令“諸欠公私債無可還者,沒身及家屬為奴婢償之”,這種倒行逆施的政策逼得漢人“莫不逃死偷生,聚保山谷”,“最甚者,天會八年春,以人口折還債負,相率上山者動以萬計”,進行反抗。

金統治者把金源肇興之地稱為“内地”即上京地區,金太祖、太宗、熙宗三朝把内地作為其政治、軍事、經濟重心,加以重點經營。在滅遼破宋戰争過程中,為削弱燕地和中原漢族、契丹等族人民的反抗鬥争,同時也為了彌補“内地”勞動力之不足并提高生産技能、發展經濟,曾不斷強制“富強工技之民”和農民遷往“内地”。金軍攻破開封後,曾“押工役三千家”北歸。金世宗主政後出于軍事目的繼續執行“實内”政策,向東北地區移民。大量漢人被強制遷徙到“内地”後,除個别頭領外,大多身份下降,多數人充當猛安謀克戶的奴隸,承擔農業、畜牧業、手工業和家内勞動,民為統治者的官奴。有的雖獨立門戶,但他們往往艱苦不能自存;有的“乏食至鬻子者”,“貧而賣身者”,紛紛淪為奴隸。

移民實内政策使大量中原漢人背井離鄉、降為奴隸,是極大的災難。但是另一方面,由于幾十萬素質較高的勞動者進入落後的東北地區,遂使勞動者的結構發生了巨大變化,他們與契丹、奚、女真等族人民共同開發東北,推動了東北地區的社會經濟向前發展。

蒙古族

金朝建立之初便與蒙古高原對立。1124—1130年耶律大石控制漠北。1130年可敦城之役,金朝将耶律大石驅出蒙古高原,但蒙古高原各部與金朝的關系并未緩和。就在1130年可敦城之役時,金将耶律餘覩為了追擊大石,向漠北各部征兵,結果遭到拒絕,金兵無功而還。蒙古高原各部中除漠南汪古部和塔塔爾部外都不在金朝控制之下。1135年金熙宗即位,此時金宋間的大規模戰争基本結束,金朝集中力量對付蒙古五部鞑靼,與蒙兀國、克烈等部發生了連年的戰争。

天會十三年“是冬,金主以蒙古叛,遣領三省事宋國王(完顔)宗磐提兵破之。蒙古在女真之東北,其人勁捍善戰,以鲛魚皮為甲,可捍流矢。”天眷元年(或二年)“女真萬戶呼沙呼(又譯胡沙虎)北攻蒙古,糧盡而還,蒙古追襲之,至上京之西北,大敗其衆于海嶺。”皇統三年“是月,蒙古複叛,金主命将讨之。

初,魯國王(完顔)昌既誅,其子勝花都郎君者,率其父故部曲以叛,與蒙古通。蒙古由是強,取二十馀團寨,金人不能制。”皇統六年“金以所教神臂弓弩手八萬人讨蒙古,連年不能克。是月,令汴京行台尚書省事蕭保壽努與蒙古議和,割西平河以北二十七團寨與之,歲遺牛羊米豆,且冊其長為蒙古王,蒙古不受。”七年“是月,金人與蒙古始和,歲遺牛、羊、米、豆、綿、絹之屬甚厚。于是蒙古長鄂羅(又譯鄂倫熬羅)貝勒自稱祖元皇帝,改元天興。金人用兵連年,卒不能讨,但遣精兵分據要害而還”。

外交

與宋朝

女真興起後聯絡北宋達成“海上之盟”,聯合攻遼,後聯盟破裂,1127年金滅北宋,史稱“靖康之變”。南宋多次北伐與金多次南侵均未果,後雙方達成“紹興和議”,期間雙方也有官方正式往來和邊境貿易。蒙古興起後,蒙金戰争期間,南宋聯合蒙古滅亡金于蔡州。

與西夏

起初,金朝在處理西夏援遼問題上十分謹慎,一直想把西夏從遼朝手中拉過來。1124年初,通過議和,金朝對西夏“割地酬勳”,西夏答應以事遼之禮對金稱藩,史稱“天會議和”。但是,西夏對金也是極為不信任。從夏仁宗繼位到1209年蒙古第一次包圍中興府,長達七十餘年的時間裡,西夏和金除了海陵王正隆末和金章宗明昌初年發生過兩次局部沖突外,基本上一直保持親密友好關系。

與高麗

金朝對高麗王朝關系的方面,在建立金朝之前有部分女真族向高麗朝貢,被稱為東北女真。金太祖統一了女真諸部後入侵高麗。此時高麗肅宗率領的高麗軍難以抵抗金軍,最後在尹瓘的說服下讓女真軍撤退。尹瓘重建高麗軍,并在1107年成功抵禦女真入侵,并在國界修建九城,後又被金軍擊敗,将九城歸還金朝。1115年金立國後不久滅了遼朝與北宋,切斷高麗與宋朝的關系,孤立了高麗。

與交趾

1133年,金太宗遣使二十餘人随其傀儡政權僞齊的使臣從登州南下交趾,冊封其主李陽煥為廣王,同時聯絡交趾周邊溪洞酋長,謀求從南邊牽制宋朝

社會

階層

燕雲和齊國舊制的保存——金朝奴隸制的擴展,不能不遭到廣大農民的堅決抵抗。被迫遷往上京的山西居民,就曾起而反抗,相繼逃亡。金兵攻掠燕雲的過程中,人民群衆反擄掠的鬥争,更是如火如荼,給女真奴隸主以沉重的打擊。金太宗在燕雲地區,依靠漢人地主階級,實行封建的漢官制度的同時,一再下诏禁止在降附區俘掠奴隸。漢人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封建制經濟關系,實際上在廣大農村仍然存在。金朝沒有也不可能把内地的受田制推廣到燕雲州縣。

原屬北宋的中原和陝西地區,在劉豫的齊國統治下,更沒有也不可能對封建的社會經濟制度采取什麼改動的措施。

金朝統治領域的社會經濟制度,呈現出奴隸制和封建制同時并存的局面。在金朝内地,基本上是推行奴隸制度。燕雲州縣繼承了遼朝的封建關系。齊國統治領域,北宋時更為發展的封建經濟關系基本上延續了下來。金朝的政治、軍事制度在不同地區呈現的不同狀況,實際上正是不同的社會經濟制度在上層建築中的必然的反映。不同的制度當然不可能在金朝統一的國家内互相平行的發展,不能不發生劇烈的尖銳的鬥争。這個鬥争在金熙宗統治時期,便激烈地展開了。

漢化

金朝在文化方面也逐漸趨向漢化,中期以降,女真貴族改漢姓、著漢服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朝廷屢禁不止。金世宗積極倡導學習女真字、女真語,但仍無法挽回女真漢化的趨勢。

金朝文化在發展中已達到很高水平,它“一變五代、遼季衰陋之俗”,“大定以後,其文筆雄健,直繼北宋諸賢”。在某些方面亦非宋朝可比,啟後世文化發展之先聲。金朝推行漢化政策,從“借才異代”走向“國朝文派”,逐漸形成了不同于宋朝的獨特氣派、風貌,但其剽悍勇猛的崇武精神随着金朝政權的穩固而逐漸消失,最後終至亡國。元朝時,亡金故老喜言“金以儒亡”,此說未必正确,但金人全盤漢化則是不争的事實。劉祁說:“南渡後,諸女真世襲猛安、謀克往往好文學,喜與士大夫遊。”金熙宗以下的帝王都具有相當高的漢文化素養。元代有一說:“帝王知音者五人:唐玄宗、後唐莊宗、南唐後主、宋徽宗、金章宗”。金朝中期以降,女真人改漢姓、着漢服的現象越來越普遍,朝廷屢禁不止。金世宗一向反對女真人全盤漢化,積極倡導學習女真字、女真語,但仍挽不回女真漢化的速度。

接受漢文化最快、漢化程度最深的首先是女真上層貴族社會,郝經謂金朝“粲粲一代之典與唐、漢比隆,讵元魏、高齊之得廁其列也”。趙翼亦稱“金源一代文物,上掩遼而下轶元”。金代文化藝術繼遼、北宋之後而不斷發展,超過了遼,在北宋之後與南宋平行,構成當時中國文化發展的南北兩大支。在中國文化藝術發展史中起着“上掩遼而下轶元”的作用。

帝王世系

廟号

谥号

名諱

年号及使用時間

陵墓

始祖

懿憲景元皇帝

完顔函普

-

光陵

-

淵穆玄德皇帝

完顔烏魯

-

熙陵

-

和靖慶安皇帝

完顔跋海

-

建陵

獻祖

純烈定昭皇帝

完顔綏可

-

輝陵

昭祖

武惠成襄皇帝

完顔石魯

-

安陵

景祖

英烈惠桓皇帝

完顔烏古乃

-

定陵

世祖

神武聖肅皇帝

完顔劾裡缽

-

永陵

肅宗

明睿穆憲皇帝

完顔頗剌淑

-

泰陵

穆宗

順章孝平皇帝

完顔盈歌

-

獻陵

康宗

獻敏恭簡皇帝

完顔烏雅束

-

喬陵

太祖

應乾興運昭德定功仁明莊孝大聖武元皇帝

完顔旻

收國1115年-1116年

天輔1117年-1123年

睿陵

太宗

體元應運世德昭功哲惠仁聖文烈皇帝

完顔晟

天會1123年-1135年

恭陵

徽宗

(熙宗追尊,海陵炀王剝奪)

景宣皇帝

完顔宗峻

-

-

熙宗

弘基缵武莊靖孝成皇帝

完顔亶

天會1135年-1137年

天眷1138年-1141年

皇統1141年-1149年

德宗

(章宗追尊、世宗剝奪)

憲古弘道文昭武烈章孝睿明皇帝

(海陵炀王追谥)

明肅皇帝(世宗改谥)

遼忠烈王(世宗削帝号、改谥)

完顔宗幹

-

-

-

海陵炀王

(世宗初谥)

海陵庶人

(世宗廢)

完顔亮

天德1149年-1152年

貞元1153年-1156年

正隆1156年-1161年

-

睿宗

(世宗追尊)

立德顯仁啟聖廣運文武簡肅皇帝

(世宗追谥)

完顔宗輔

-

景陵

世宗

光天興運文德武功聖明仁孝皇帝

完顔雍

大定1161年-1189年

興陵

顯宗

(章宗追尊)

體弘仁英文睿德光孝皇帝

(章宗追谥)

完顔允恭

-

裕陵

章宗

憲天光運仁文義武神聖英孝皇帝

完顔璟

明昌1190年-1195年

承安1196年-1200年

泰和1201年-1208年

道陵

-

衛紹王

(宣宗谥)

完顔永濟

泰和1208年-1209年

大安1209年-1211年

崇慶1212年-1213年

至甯1213年

-

宣宗

繼天興統述道勤仁英武聖孝皇帝

完顔珣

貞祐1213年-1217年

興定1217年-1222年

元光1222年-1223年

德陵

哀宗

敬天德運忠文靖武天聖烈孝莊皇帝

完顔守緒

正大1224年-1232年

開興1232年

天興1232年-1234

-

-

-

完顔承麟

盛昌1234年

-

上一篇: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來

下一篇:韓非子·說難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