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作品

金庸作品

武俠小說
金庸的作品,“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收錄了金庸的15部武俠小說,及若幹其他文字。金庸本人曾三次大幅修改,并已由多家出版社出版發行。中文版分為簡體、繁體兩種,分别在大陸、港台發行,另被翻譯成英文、泰文、越南文、法文、馬來文、日文、韓文等在海外流傳。
    中文名:金庸作品 别名: 作者:金庸 類型:武俠小說 連載平台: 最新章節: 是否出版: 英文名:The works of Jin Yong 出版社:廣州出版社與花城出版社 叢書系列:金庸作品集 裝幀:舊版、新版和新修版

内容簡介

小說列表

自1955年《書劍恩仇錄》開始至1972年《鹿鼎記》封筆,共創作十五部長、中、短篇小說。下表括号内列出各書開始創作的時間:n書劍恩仇錄(1955年)——第一部小說n碧血劍(1956年)n射雕英雄傳(1957年)——成名作;“射雕三部曲”之第一部,讀者稱為“俠文化的歌頌”n神雕俠侶(1959年)——“射雕三部曲”之第二部,讀者稱為“情的贊美”n雪山飛狐(1959年)n飛狐外傳(1960年)n倚天屠龍記(1961年)——“射雕三部曲”之第三部n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短篇小說n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短篇小說n天龍八部(1963年)n連城訣(1963年)n俠客行(1965年)n笑傲江湖(1967年)n鹿鼎記(1969年)(封筆之作)n越女劍(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金庸本意為“卅三劍客圖”各寫一篇短篇小說,最後隻完成了頭一篇《越女劍》,亦沒有包含在對聯之中。

小說版本

簡單來說,金庸的武俠小說經曆三個版本:舊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稱為舊版,主要連載于報刊。其後由偉青書店作單行本出版,也有不少沒有版權的單行本,現在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着手修訂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訂完畢,是為新版,冠名《金庸作品集》,由明河社出版,大部份人接觸及大部份影視作品都是改編自這個版本。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開始修訂工作,正名為新修版(或世紀新修版),至今所有新版本均已完成。n

金庸每十年一次的修訂,情節都有所改動。新修版的故事細節和結局也略有變動,引來不少回響,陳墨認為新修版雖然改善舊作中的錯漏之處,卻又産生新的問題。倪匡在《四看金庸小說》中,形容看到新版《射雕英雄傳》後,“懷疑自己得失憶症,因為改動得實在太多了!”倪匡早前也表示:“小說文字,激情比合文法重要。

在創作過程中,作者和筆下的人物、故事,在感情上溶為一體,是一種直接的感情上的結合”,“有不少人,包括我在内,喜歡舊版多于新版。”目前兩岸三地的出版分别授權于台灣的遠流出版社、廣州的廣州出版社(2005年底開始出版,代替原來的三聯書店)、香港的明河社。n若幹小說作品已被翻譯成英文、法文、韓文、日文、越南文、泰文、緬甸文、馬來文及印尼文等在海外流傳。從2004年至今,共有四部金庸小說被譯為法文出版,由于譯者工作模式與文化背景的差異,各譯本呈現出不同的翻譯策略與特點。nn日本德間書店亦有出日文版本:n書剣恩仇録(全4卷,原名《書劍恩仇録》,岡崎由美譯)n碧血剣(全3卷,原名《碧血劍》,岡崎由美監修,小島早依譯)n俠客行(全3卷,原名《俠客行》,岡崎由美監修,土屋文子譯)n秘曲 笑傲江湖(全7卷,岡崎由美監修,小島瑞紀譯)n雪山飛狐(全1卷,岡崎由美監修,林久之譯)n射雕英雄伝(全5卷,原名《射雕英雄傳》,岡崎由美監修,金海南譯)n連城訣(全2卷,岡崎由美監修,阿部敦子譯)n神雕剣俠(全5卷,原名《神雕俠侶》,岡崎由美、松田京子譯)n倚天屠龍記(全5卷,岡崎由美監修,林久之、伊藤未央譯)n越女剣(全1卷,原名《白馬嘯西風》、《鴛鴦刀》、《越女劍》,岡崎由美監修,林久之、伊藤未央譯)n飛狐外伝(全3卷,原名《飛狐外傳》,岡崎由美監修,阿部敦子譯)n天龍八部(全8卷,岡崎由美監修,土屋文子譯)n鹿鼎記(全8卷,岡崎由美、小島瑞紀譯)n

英文版本nThe Book and the Sword(《書劍恩仇錄》,全一冊)牛津大學出版社,譯:恩沙(Graham Earnshaw);監修:闵福德(John Minford)、Rachel MaynThe Deer and the Cauldron(《鹿鼎記》,3冊))牛津大學出版社,譯:闵福德(John Minford)nThe Legend of the Condor Heroes(《射雕英雄傳》)已停止nFox Volant of the Snowy Mountain(曾譯Flying Fox of the Snowy Mountain)(《雪山飛狐》,全一冊)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譯:莫錦屏(Olivia Mok)

作者簡介

金庸本名查良镛,浙江海甯人,一九二四年生。曾任報社記者、編輯,電影公司編劇、導演等。一九五九年在香港創辦明報機構,出版報紙、雜志及書籍,一九九三年退休。先後撰寫武俠小說十五部,廣受當代讀者歡迎,至今已蔚為全球華人的共同語言,并興起海内外金學研究風氣。《金庸作品集》分由香港、廣州、台灣、新加坡/馬來西亞四地出版,有英、法、日、韓、泰、越、印尼等多種譯文。

金庸是新派武俠小說最傑出的代表作家,香港著名的政論家、企業家、報人。被譽為“絕代宗師”和“泰山北鬥”。香江第一才子(指才華)、香港第一健行(指社評)、世界第一俠筆(指武俠)。在香港與黃沾、蔡瀾、倪匡并稱“香港四大才子”。金迷們尊稱其為“金大俠”或“查大俠”。他的多篇小說被選入課本。

金庸一支筆寫武俠,一支筆縱論時局,享譽香江;少年遊俠,中年遊藝,老年遊仙;為文可以風行一世,為商可以富比陶朱,為政可以參國論要。金庸一生的傳奇,可謂多姿多彩之至。在他的文學作品中處處可見金庸中庸平和的風格。佛學對金庸的影響很大。

金庸博學多才。就武俠小說方面,金庸閱曆豐富,知識淵博,文思敏捷,眼光獨到。他繼承古典武俠小說之精華,開創了形式獨特、情節曲折、描寫細膩且深具人性和豪情俠義的新派武俠小說先河。凡曆史均有篡改,在政治、古代哲學、宗教、文學、藝術、電影等都有研究,作品中琴棋書畫、詩詞典章、天文曆算、陰陽五行、奇門遁甲、儒道佛學均有涉獵。被譽為“綜藝俠情派”。從20世紀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金庸共寫武俠小說15部,取其中14部作品名稱的字首,可概括為“飛雪連天射白鹿,笑書神俠倚碧鴛”,外加一部《越女劍》。

金庸一生獲頒榮銜甚多,其中包括:

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區最高榮譽大紫荊勳章、英國政府O.B.E勳銜及法國“榮譽軍團騎士”勳銜、劍橋大學、香港大學名譽搏士、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名譽文學博士、英國牛津大學、劍橋大學、澳洲墨爾本大學、新加坡東亞研究所等校榮譽院士、北京大學、日本創價大學、台北清華大學、南開大學、蘇州大學、華東師大等校名譽教授,并任英國牛津大學中國學術研究所高級研究員、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文學院兼任教授、浙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教授。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香港特别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香港特别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等公職。其他稱号更是數不勝數。

2009年特聘為中國作協副主席。

武俠作品

新版《金庸作品集》

《金庸作品集》收錄了金庸的全部武俠小說,共15部。分别是:

飛─《飛狐外傳》(1960—1961年)

雪─《雪山飛狐》(1959年)

連─《連城訣》(1963年) (又名《素心劍》)

天─《天龍八部》(1963—1966年)

射─《射雕英雄傳》(1957—1959年)

白─《白馬嘯西風》(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鹿─《鹿鼎記》(1969—1972年)

笑─《笑傲江湖》(1967年)

書─《書劍恩仇錄》(1955年)

神─《神雕俠侶》(1959—1961年)

俠─《俠客行》(1965年)

倚─《倚天屠龍記》(1961年)

碧─《碧血劍》(1956年)

鴛─《鴛鴦刀》(1961年)--附在《雪山飛狐》之後的中篇小說

《越女劍》(1970年)--附在《俠客行》之後的短篇小說

其他作品

《袁崇煥評傳》(附于《碧血劍》之後)

《三十三劍客圖》(附于《俠客行》之後)

《成吉思汗家族》(附于《射雕英雄傳》之後)

《關于“全真教”》(附于《射雕英雄傳》之後)

《易經·陰陽與術數》(附于《神雕俠侶》之後,新修版收)

另附有:

《陳世骧先生書函》(附于《天龍八部》之後)

《康熙朝的機密奏折》(附于《鹿鼎記》之後)

除《金庸作品集》外,金庸散文另集為《金庸散文集》,金庸社論在大陸未結集出版。

版本曆史

金庸作品集曾經曆三個版本:舊版、新版和新修版。1955年至1972年的稿件稱為舊版,主要刊在報刊,也有不少沒有版權的單行本,恐已散佚。1970年起,金庸着手修訂所有作品,至1980年全部修訂完畢,是為新版,冠以《金庸作品集》之名,共36冊。到了1999年,金庸重新開始修訂工作,至2006年全部修訂完畢,正名為新修版(或世紀新修版),并結集出版。

《金庸作品集》曾由多個出版社出版發行,例如北京三聯書店出版《金庸作品集》大陸簡體字版;明河社星馬分公司出版《金庸作品集》東南亞簡體字版;台灣遠景出版社《金庸作品集》繁體字版;大陸百花出版社版;廣州花城版,等等。

中國大陸地區惟一經過授權的正規版本是廣州出版社與花城出版社聯合出版的簡體字版《金庸作品集》,其他版本,如北京三聯版,文化藝術社的評點版,大陸百花版的版權已經到期,不再加印,所以這些版本已經絕版。

評價

自金庸小說從通俗讀物進入學者研究視野以來,中國學界對它一直呈現出譽之過高和貶之太低的"兩極評價"。這是一個重要的文化現象,并日益演化成一種非常重要的學術問題,但一直以來學界對這一現象和問題缺乏深入的思考。金庸小說的"兩極評價"現象不僅反映了一些研究者的主觀性和片面性,而且折射出一些研究成果的科學性不足。對金庸小說的評價,既要立足于文本做好文化定位和文類歸屬,也要深入肌理發掘其曆史意義與當下價值,在克服傲慢與偏見的過程中,逐步建立起一種科學理性的研究格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