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慈姑

野慈姑

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
野慈姑(學名:Sagittaria trifolia L)别名狹葉慈姑、三腳剪、水芋、長瓣慈菇。為澤瀉科,慈姑屬。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植物,為慈姑的變種,與慈姑相比,野慈姑植株較矮,葉片較小、薄。産于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華南、西南等地,上海地區有野生分布。塊莖入藥。有毒。能解毒消腫、散結、止血,主治毒蛇咬傷,癰疖腫毒、血管瘤、淋巴結結核、跌打損傷、外傷出血。一般外用,不作内服。通常用球莖或頂芽進行繁殖。在3月下旬将種球莖催芽,或4月上旬露地插頂芽育苗。
    中文名: 拉丁學名:Sagittaria trifolia var. sinensis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Magnoliophyta 亞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Liliopsida 亞綱: 超目: 目:澤瀉目 Alismatales 亞目:澤瀉亞目 科:澤瀉科 Alismataceae 亞科: 族: 亞族: 屬:慈姑屬 Sagittaria 亞屬: 組: 亞組: 種:野慈姑 S. trifolia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野慈姑 中文别名:剪刀草、水慈姑、慈姑苗、燕尾草、長瓣慈菇 二名法:Sagittaria trifolia 分布:中國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華南、西南等地

形态特征

慈姑為慈菇的變種,多年生水生或沼生草本。根狀莖橫走,較粗壯,末端膨大或否。挺水葉箭形,葉片長短、寬窄變異很大,通常頂裂片短于側裂片,比值約1:1.2-1:1.5。野慈菇高50~100厘米。根狀莖橫生,較粗壯,頂端膨大成球莖,長2~4厘米,徑約1厘米。基生葉簇生,葉形變化極大。多數為狹箭形,通常頂裂片短于側裂片,頂端裂片長4-9厘米,寬1-2厘米,基部裂片長4-18厘米,寬6-11毫米。頂裂片與側裂片之間缢縮,葉柄粗壯,長20-40厘米,基部擴大成鞘狀,邊緣膜質。7-10月開花,花梗直立,高20-70厘米,粗壯,總狀花序或圓錐形花序,花白色,雌雄同株。10-11月結果,同時形成地下球莖。種子褐色。霜凍後地上部分枯死。

具有地下匍匐莖,匍匐莖的末端為小球莖,圓球形。葉基生,葉片箭形,先端尖銳;花序總狀,花莖長約30至70公分,花3-5朵輪生,雌花再下,萼片形花被片反卷,花瓣長于萼,白色,心皮多,聚合成球形;雄花在上,雄蕊多數。瘦果斜倒卵形,扁平,背腹均有翅。

生長習性

野慈姑适應性強,喜光,喜在水肥充足的溝渠及淺水中生長。慈姑喜溫暖濕潤環境,生長的适宜溫度為20-25℃。宜肥沃的黏壤土。

用球莖或頂芽進行繁殖。通常在3月下旬将種球莖催芽,或4月上旬露地插頂芽育苗,株行距9厘米左右,5月上旬種植布置于園林水景的低窪地,行距40厘米,株距30厘米。

生長期間需經常清除雜草,并追施2-3次肥料。有黑粉病、稻風虱等危害,應注意防治。越冬時應保持0℃以上的泥溫。

慈姑類植物葉形奇特秀美,可數株或數十株種植于河邊,與其它水生植物配植布置水面景觀,對浮葉型水生植物可起襯景作用。

野慈姑和慈姑一樣,喜歡生長在多水潮濕的環境裡。

産地生境

産東北、華北、西北、華東、華南、四川、貴州、雲南等省區,除西藏等少數地區未見到标本外,幾乎全國各地均有分布。生于湖泊、池塘、沼澤、溝渠、水田等水域。

藥用價值

【藥用部位】長瓣慈姑 的全草。

【性味歸經】辛、甘、寒、有小毒《四川中藥志》:“性寒,味辛,有小毒。”《貴州草藥》:“性寒,味甘。”入肺、肝、腎三經。

【功效分類】清熱藥

【功效主治】解毒療瘡、清熱利膽。治黃疸,瘰疬,蛇咬傷。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0.5-1兩。外用:搗敷或研未調敷。

【資源分布】分布華東及西南各地。

【古籍考證】出自《四川中藥志》。

【相關選方】

①治黃疸病:水慈姑、倒觸傘各一兩。煨水服。(《貴州草藥》)

②治九子瘍:水慈姑根、黃山藥根、獨腳蓮根各等分。研末,以适量調甜酒敷患處。(《貴州草藥》)

③治蛇傷:a.野慈姑、一支蒿。搗絨,包患處。(《四川中藥志》)

b.水慈姑炕幹研末,用二至三錢調水敷患者頭頂百會穴;又用适量敷患處。(《貴州草藥》)

c.鮮水慈姑二兩,煨水服;并用适量煨水洗傷處。(《貴州草藥》)

繁殖培育

通常用球莖或頂芽進行繁殖。在3月下旬将種球莖催芽,或4月上旬露地插頂芽育苗。5月上旬種植布置于園林水景的深窪地。 n

1、整地選種。按要求輪作,精耕土地,施足基肥,灌好底墒。選用優質品種,并用新高脂膜拌種,能趨避地下病蟲,有效滅殺有害病菌,隔離病毒感染,不影響萌發吸脹功能,加強呼吸強度,提高種子發芽率。适期播種,合理安排種植密度。

2、水肥管理。在水芋的整個栽培過程中,必須保持田間水深3-5cm。要根據作物需求及時施肥,一般要追肥5-6次,每次間隔15-20天,做到NPK比例合理匹配,同時噴施新高脂膜增強肥效。要适時噴施壯莖靈,可使植物杆莖粗壯、葉片肥厚、葉色鮮嫩、植株茂盛,天然品味濃。同時可提升抗災害能力,減少農藥化肥用量。

3、病蟲防治。做好田間觀測,在病蟲害發生期,要及時按植保要求用針對性藥劑加新高脂膜進行防治。

病蟲防治

水稻移栽田有野慈姑發生,不知道用什麼藥防治。在水稻田施用苄嘧磺隆等除草劑對野慈姑、雨久花等雜草防效不佳。

據延邊大學農學院吳明根等人研究,在除草劑應用較早的吉林省,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當地稻田發生的惡性雜草主要是禾本科雜草稻稗、莎草科雜草和眼子菜等;到80年代中期,由于大量使用酰胺類、氨基甲酸酯類、三氮苯類除草劑,禾本科雜草和眼子菜等得到了控制,莎草科雜草逐步上升為優勢雜草;到90年代中期,由于普及使用以農得時(苄嘧磺隆)為主的磺酰脲類除草劑,基本控制住了莎草科雜草的蔓延趨勢;從90年代後期開始,過去不屬于稻田主要雜草的澤瀉科雜草野慈姑、雨久花科雜草雨久花以及過去當地未發現的菊科雜草狼把草、大狼把草和柳葉鬼針草等雜草大量發生,成為當地稻田惡性雜草。

吳明根等人的試驗結果表明,連續十多年使用農得時的稻田開始出現抗藥生态型雨久花、野慈姑。其中對農得時表現出抗性的雨久花對草克星(吡嘧磺隆)表現出交叉抗性。而野慈姑表現出不同的趨勢,對農得時表現出很強的抗性,對同屬一類的草克星敏感,在兩者之間無交叉抗性。這些抗藥生态型雨久花、野慈姑對其他類型除草劑如吡唑特、苯達松、撲草淨、2甲4氯鈉鹽很敏感。

在江蘇省,一些稻田草相的演變也有類似趨勢,應引起重視。在發現磺酰脲類除草劑對野慈姑、雨久花的防除效果不佳時,應改用苯達松、2甲4氯等其他類型的除草劑。近年來一些地區反映使用苄嘧磺隆、吡嘧磺隆等除草劑對野慈姑無效,但經試驗分析未見野慈姑對磺酰脲類除草劑産生抗藥性,藥效差的原因是某些苄嘧磺隆、吡嘧磺隆及其與丁草胺等除草劑的複配劑質量有問題,含量不足或混配不合理;或者是因為幹旱缺水,施藥後水層淺或短期内無水,藥效難以發揮。生産上應注意選用草克星等質量好的除草劑,并嚴格按用藥要求用藥。

自然群體異交率

用自然群體取樣和同工酶遺傳标記的方法對沼生植物野慈姑(SagittariatrifoliaLinn.)及其變型長瓣慈姑的異交率作了定量研究,3個自然群體的異交率估計值為=91.0%~98.0%,表明該種為異交占絕對優勢的交配系統。在野慈姑各群體間未發現異交率的顯著差異。交配過程構成了高等動物或高等植物親代與子代間、子代與子代間的基本聯系。與高等動物不同的是,高等植物不同類群乃至種内不同群體、不同個體之間交配式樣有着較大幅度的變化,了解交配系統(matingsystem)是研究植物群體中基因傳遞的前提。異交率(outcrossingrate)為交配系統的特征參數。20世紀20年代,植物遺傳學家開始用形态學标記對植物群體的異交率作定量估計,1970年以後由于蛋白質電泳技術的運用和精心設計的統計學模型的引入,對植物交配系統及其多樣性有了較多的了解。

本研究以野慈姑(SagittariatrifoliaLinn.)為對象,對其自然群體的異交率作定量估測。野慈姑是一種常見的沼生草本植物,為栽培慈姑的野生親緣種。該種兼有性生殖和營養繁殖,花單性同株且為不嚴格的花序内雌雄異熟。野慈姑種下分化顯著,是研究植物微觀進化的好材料。

材料和方法

供試材料取自野慈姑3個自然群體:

(1)湖南茶陵群體(CL9609)

(2)湖北紅安群體(HA9610)

(3)湖北武昌群體(WC9611)

其中群體CL9609為野慈姑的一種下變型——長瓣慈姑。

在考察群體自然狀況的基礎上,從每群體随機取已開花植株各32~36株作為親代(母本)樣本;收集植株上成熟的聚合瘦果培養出幼苗,每家系抽取幼苗20~40株為子代樣本。

20世紀80年代以來,異交率研究常用多基因座估計法進行。水生植物克隆繁殖發達,給選擇遺傳标記帶來困難,最近的有關研究仍采用單基因座估計法。本研究中異交率的估測采用同工酶單基因标記和經典的統計模型。在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對多種同工酶進行分析後,篩選一明顯而可靠的基因作為遺傳标記;檢測親代樣本在标記基因上的基因型頻率,推算花粉庫中雄配子體基因型頻率;抽取标記基因上為純合型母本的子代檢測标記基因上的雜合率,計算異交率最大可能性估計值。

結果

群體的自然狀況

群體CL9609:位于湖南省茶陵縣湖裡(26°50′N,113°40′E)沼澤,長瓣慈姑生于沼澤周緣一150m2的棄耕田中,水深0~10cm,花序平均密度11.0個/m2,具2個或更多花序的植株占60%左右,伴生植物為禾本科、莎草科若幹種。取樣時間為9月上旬。

群體HA9610:位于湖北省紅安縣城郊(31°20′N,114°40′E),野慈姑生于一面積約180m2的蓮塘中,水深5~30cm,蓮與野慈姑混生,蓮葉為挺水狀态,伴生植物還有空心蓮子草(Alternantheraphiloxeroides)及禾本科、莎草科若幹種。野慈姑花序平均密度43個/m,具2個或更多花序的植株占30%左右。取樣時間為10月初。

群體WC9611:位于湖北省武漢市郊南湖附近(30°30′N,114°20′E),野慈姑生于一面積約400m2的蓮塘中,塘中無積水,蓮葉已幹枯、倒伏,伴生植物還有空心蓮子草及禾本科、莎草科若幹種。野慈姑花序平均密度2.0個/m2,具2個或更多花序的植株占80%左右。取樣時間為11月初。

遺傳标記與親本基因型頻率

用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法得到供試材料的酯酶(EST)、過氧化物酶(PER)、蘋果酸脫氫酶(MDH)、蘋果酸酶(ME)和谷氨酸脫氫酶(GDH)等8種同工酶酶譜,經反複比較分析,發現酯酶同工酶Est-1是最為明顯且穩定的多态基因座(圖1),故選擇該基因座為遺傳标記。本研究所用标準電泳條件[分離膠濃度10%、a:b=37.5、pH=8.9、膠闆規格120mm(長)×104mm(寬)×1mm(厚);濃縮膠濃度4%、pH=6.8;電極液為Tris-甘氨酸緩沖液,pH=8.3;穩壓250V,電泳3.5h]下,該基因的遷移率Rf=0.28~0.34。

野慈姑3個群體的親代(孢子體)樣本在Est-1位點上共被檢出3個等位基因:Est-11、Est-12和Est-13,它們組成了6種基因型。

野慈姑3個自然群體在Est-1基因座的基因型頻率:n

影響野慈姑異交率的因素n

野慈姑花單性、雌雄同株,花序含多數花,雌花先于雄花開放,存在不嚴格的花序内雌雄異對每群體各5個Est-1基因座純合型親本(母本)的子代樣本作了電泳檢測,得出各家系子代雜合率,推算出異交率的最大可能性估計值,其平均值為91.0%~98.0%,詳見表2。結果顯示,野慈姑為自交占絕對優勢的交配系統。盡管群體CL9609為野慈姑種下變型長瓣慈姑所組成,它們在形态上明顯區别于組成其他二群體的植物,但本研究所涉及的3個群體在異交率方面并無顯著差異。當然,植物種内群體間乃至群體内異交率的差異普遍存在,也見于慈姑屬某些種内,要對野慈姑的交配系統類型作出準确判斷,應有更多群體的、最好是多基因座的異交率估計結果。n

野慈姑3個自然群體的異交率估計:n

讨論

人工隔離和控制授粉試驗表明,該種自交可育(表3)。野外觀察發現,野慈姑以蟲媒傳粉為主,訪花昆蟲可促成同株異花傳粉。但本研究的結果(>90%)提示,該種可能存在一種内在的生理機制,對同種的自花/異花花粉競争或雄配子體選擇起作用。

野慈姑在人工隔離和控制授粉後的結實率:n

上一篇:一個經濟殺手的自白

下一篇:女子自衛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