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地黃者

采地黃者

唐代白居易所作五言古詩
《采地黃者》是唐代詩人白居易所作的一首五言古詩,寫于公元812年(唐憲宗元和七年)。
  • 作品名稱:
  • 作者:白居易
  • 創作年代:
  • 作品出處:
  • 作品體裁:
  • 中文名稱:采地黃者
  • 朝代:唐朝
  • 出處:《全唐詩》
  • 文學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麥死春不雨,禾損秋早霜。

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餱糧。

淩晨荷鋤去,薄暮不盈筐。

攜來朱門家,賣與白面郎。

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

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①地黃:藥草名,曬幹的叫生地,蒸熟的叫熟地。這首詩寫荒年無食的貧苦農民采地黃賣給富貴人家喂馬以謀生,形象地表現出貧苦人民生活不如牛馬。

②口食:口糧。

③易:換取。糇:幹糧。糇糧:泛指飼口度日的糧食。

④淩晨:清早。荷鋤:用一側肩膀扛着鋤頭。

⑤不盈筐:采不滿一筐。

⑥朱門家:指富貴人家。

⑦白面郎:指富貴人家養尊處優不懂事的子弟。南朝宋代的沈慶之在一次讨論北伐大事時,曾諷刺徐湛之等世族出身的文官說:“為國譬如家,耕當問奴,織當訪婢,陛下(指宋文帝)今與伐國,而與白面書生輩謀之,事何由濟?”這裡借用其諷刺含意。

⑧啖:給······吃。

⑨“可使”句:是說馬吃了地黃後,膘壯有力,毛色光亮,可以光彩照地。

⑩馬殘粟:馬吃剩的糧食。

白話譯文

春季裡麥子都旱死,秋季裡禾茁又遭霜。

挨到年底斷了煙火,隻好到出裡采地黃。

采來地黃做什麼用?打算拿它換口糧。

荷鋤出門天麻麻亮,直到天黑才采了半筐。

拿到紅大門的人家,賣給白臉孔的兒郎。

用這喂你的肥馬,能使它渾身閃光。

願換些吃殘的馬料,去填塞全家的饑腸。

創作背景

這首詩創作于公元812年。詩人在下邽(今陝西渭南縣内)渭村見到農民遭到春旱秋霜之災後,入冬就斷了口糧,而富貴人家卻用糧食喂馬,為此深有感觸,于是以采地黃者的遭遇為題材,寫下了這首同情貧民疾苦的詩歌。

作品鑒賞

詩的開頭是兩個倒裝句,描述辛苦勞作的農民遇到最害怕的災難:麥苗因春天久不下雨而枯死,莊稼因為秋季霜降提前而凍壞。是在于強調突出“麥死”、“禾損”等災難的嚴重性。對于一般平民百姓來說,遇到春天幹旱、麥苗枯死的災難,已是損失慘重;加上又遭受秋天下霜過早,秋季作物顆粒無收的巨大不幸真可謂雪上加霜,他們所賴以生存的口糧也沒有了着落。因此詩人接着說:“歲晏無口食,田中采地黃。”地黃是一種草藥,有活血滋補作用。詩歌中的主人公因為年終家中沒有口糧,就到田中采摘地黃,希望以此換取一點糧食度日。這六句,詩人用平平淡淡的語言叙述,卻激起讀者對主人公不幸的同情。

然而,地黃也并不是那麼容易采集的,“淩晨荷鋤去,薄暮不盈筐”,意思是說早晨天還沒全亮就荷鋤出門,黃昏回來還采不滿一筐。采地黃者把地黃賣給豪門子弟,詩歌通過主人公的口說出了下面四句撼人心魄的話:“與君啖肥馬,可使照地光;願易馬殘粟,救此苦饑腸!”原來這辛辛苦苦采集來的地黃隻是給馬做補藥。

這幾句話包含幾層含義:第一,窮人生活還不如富貴人家的馬,窮人入冬即斷了糧,馬卻有糧食吃,并且長得膘肥體壯;第二,主人公想用地黃換取一點馬吃剩下的飼料,以此充塞那苦于饑餓的腸胃,更加說明了人不如馬這一事實;第三,富人家的馬尚且如此驕貴,那些主人的生活也就可想而知了;第四,采地黃以養馬,馬愈肥而愈需精糧,那麼哪裡還有什麼“殘粟”呢?

這首詩開始大半段隻是平直叙述,毫無驚人之處,結尾卻突起波瀾,通過貧苦農民采集地黃以換取馬飼料這一細節描寫,造成強烈的對比,突出了人不如馬這一現象,使人在深深同情以采地黃謀生的貧苦農民的同時,激起了對那些豪門貴族的切齒痛恨。也表達了詩人對封建社會貧富懸殊的不平等現象的痛恨。

作者簡介

白居易(772--846),漢族,字樂天,号香山居士,河南新鄭(今鄭州新鄭)人,和元稹并稱“元白”,和劉禹錫并稱“劉白”,是中國文學史上負有盛名且影響深遠的著名唐代大詩人和文學家,與李白、杜甫齊名,有“詩魔”和“詩王”之稱,他的詩在中國、日本和朝鮮等國有廣泛影響。

白居易祖籍山西太原,其曾祖父遷居下邽(音guī)(今陝西渭南北),其祖父白湟又遷居河南新鄭。公元772年2月28日(唐代宗大曆七年正月二十),白居易在新鄭城西的東郭宅村(今東郭寺)降生。白居易晚年長期居住在洛陽香山,号稱“香山居士”。846年(武宗會昌六年)八月,白居易死于洛陽,葬于洛陽香山,享年75歲。他去世後,唐宣宗寫詩悼念他說:“綴玉連珠六十年,誰教冥路作詩仙?浮雲不系名居易,造化無為字樂天。童子解吟《長恨》曲,胡兒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滿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著有《白氏長慶集》七十一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