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

道教

中國本土宗教
在我國五大宗教中,道教是唯一發源于中國、由中國人創立的宗教,所以又被稱為本土宗教。道教對我國古時代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都發生過深刻的影響,是統治階級的三大精神支柱之一。新中國成立後,通過宗教制度民主改革,中國道教獲得了新生,逐漸走上了與社會主義社會相适應的道路。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新時期宗教政策的指導下,中國道教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為促進經濟發展、社會和諧、祖國統一和世界和平做出了積極貢獻。[1]
    中文名:道教 外文名: 别名: 主要派别:全真派、正一派 主要道術:外丹、内丹、符箓 主要人物:張道陵、魏伯陽、葛洪、寇謙之

道教的産生、發展

道家和道教

近代中國學者多數認為:道家與道教是兩個既相互聯系又有區别的概念。習慣上有時也稱道教為道家、黃老。嚴格來說,二者不完全是一回事。“道家”一詞,始見于西漢司馬談的《論六家要旨》,是指先秦諸子百家中以老莊思想為代表的學派,或者指戰國秦漢之際盛行的黃老之學。

他們在思想理論上都以“道”為最高範疇,主張尊道貴德,效法自然,以清淨無為法則治國修身和處理鬼神信仰,處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因此被稱作道家。至于“道教”,則是一種宗教實體。顧名思義,“道教”的意思即“道”的教化或說教,或者說就是信奉“道”,通過精神形體的修煉而“成仙得道”的宗教。

作為一種宗教實體,道教不僅有其獨特的經典教義、神仙信仰和儀式活動,而且還有其宗教傳承、教團組織、科戒制度、宗教活動場所。這樣的宗教社團,與早期道家學派顯然有所不同,但是道家是“道教”的上遊,道家、道教的要本信仰都是“道”,我們絕不能将之妄加分割。

道教的産生、形成和發展

東漢至魏晉南北朝,是道教形成和确立的時期。東漢後期黃老道形成實體,太平道、天師道等民間原始教團相繼成立。後經魏晉南北朝數百年的改造發展,道教的經典教義、修持方術、科戒儀範漸趨完備,新興道派滋生繁衍,并得到統治者的承認,演變為成熟的正統宗教。

隋唐至北宋時期,由于統治階級的尊崇,道教極為興盛,社會影響極大,道教的哲學、養生術、符咒法、科儀規章也更為完善。晚唐北宋以後,道教内部出現一些新的變化,主要表現為儒釋道三教合一思想的出現及以修持内丹術為主的金丹道派開始興起。到了南宋金元時期,道教發生變革。

在華北出現了全真道、太一道、真大道等新道派,南方出現了金丹派南宗、天心、神霄、清微、淨明等新道派,早期的天師道、上清派、靈寶派在教義和道法上也有革新。宣傳三教合一,注重内丹修煉,是這一時期道教的主要特點。

明清兩代,随着中國封建社會進入晚期,道教發展陷入停滞僵化。近代中國道教承明清餘緒,除個别時期,一直處于低谷。

新中國成立到“文革”結束時期的中國道教

新中國成立後,對舊社會道教中存在的一些不合理制度和陋習進行了改革,道教的面目為之一新。中國道教協會的成立實現了全國道教徒的大聯合,廣大愛國道教徒開始為發展道教事業共同努力。道教在反右鬥争、大躍進、人民公社化等政治運動中受到波及。

1.道教宗教制度民主改革

解放前的道教中充滿着濃厚的封建氣息,對廣大道教徒進行愛國主義教育,改革宮觀封建經濟,廢除道教中的封建殘餘,與反動會道門劃清界限,成為道教在新中國面臨的重大任務。

新中國成立後,廣大道教徒擁護社會主義制度,擁護共産黨的領導。他們自發成立學習小組,開展愛國主義、社會主義和時事政治的學習,發表《反帝愛國宣言》,開展捐獻運動支援抗美援朝。

各道教宮觀訂立《愛國公約》,遵守國家的政策和法律,自動取消與國家法律相抵觸的清規;遵照國家關于農村土地方面的指示和土地改革、城市房産改革精神,對其封建經濟進行了相應的改革,走上以勞動和生産為主的自養之路;成立宮觀民主管理委員會。道教界還自動劃清與各種反動會道門及其他秘密宗教的界限,通過宗教制度民主改革,整個道教界的面貌煥然一新,道教的發展從此進入一個新的曆史時期。

2.中國道教協會成立

1956年夏,沈陽太清宮方丈嶽崇岱、四川青城山常道觀監院易心瑩、道教居士陳撄甯等23位道教界著名人士發起,并廣泛聯絡全國道教徒,倡議成立中國道教協會,同時成立了“中國道教協會籌備委員會”。這一倡議立即得到了全國道教徒的熱烈響應,也得到了人民政府和社會各界的支持和關心。

1957年4月8日,全國各名山宮觀、道派及道教學者92名代表彙集北京,舉行了中國道教界第一次全國代表會議,正式宣布中國道教協會成立,選舉了由全真派和正一派道教領袖組成的中國道協第一屆理事會,嶽崇岱當選為會長,會址設在北京白雲觀。大會制定了《中國道教協會章程》,确定了中國道教協會的性質是愛國道教團體,其宗旨是:“聯系和團結全國道教徒,繼承和發揚道教的優良傳統;在人民政府領導下,愛護祖國,積極參加國家的社會主義建設和保衛世界和平運動;協助政府貫徹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中國道教協會的成立,實現了全國道教徒的大聯合、大團結。

道教的現狀(1978至今)

1978年,黨中央開始了全面的撥亂反正工作。在宗教問題上,黨中央制定了一系列關于宗教工作的政策,提出了解決實際問題的有效措施。道教界的撥亂反正工作有條不紊、逐步完成。在黨和政府新時期宗教政策的指導下,中國道教的教務活動得到發展、人才培養成效顯著、道教研究呈現繁榮景象,并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和開展對外友好交往,呈現出前所未有的新氣象。

1.道教界的撥亂反正

1980年5月,中國道教協會在重新恢複工作不久即召開了第三次全國代表會議。會議确定了今後道教工作的重點、修改了中國道教協會章程、選舉了中國道教協會第三屆理事會。這次代表會議是道教曆史上一次重要的會議,使得道教得以走上正常的發展軌道。

中國道教協會第三次全國代表會議召開後,道教界的冤假錯案逐步得到平反,一部分被占用宮觀陸續發還道教界自己管理。嶽崇岱、王信安、向元理、李淨塵、李理山等中、上層道教界愛國人士得到平反,中國道教協會領導人陳撄甯、易心瑩、孟明慧和蔣宗翰等人的名譽得到回複。其他道教界愛國人士的冤假錯案也全部得到平反。他們中有不少人在平反後擔任了地方道協和宮觀的負責工作,有的還被推選為各級人大代表、政協委員。

2.當代道教教育體系初步構建,人才培養力度得到

改革開放後至90年代初,中國道教協會先後舉辦5期“道教知識專修班”和1期“道教知識進修班”,共培養道教人才206名,其中大多數已成為今天道教界的骨幹力量。1990年5月,中國道教學院正式成立,這是中國道教史上第一所現代院校,标志着道教人才培養工作邁上了一個新台階。目前全國道教界已設立10所道教院校,開設經義講習、宮觀管理、道醫養生等多個專業,涵蓋碩士研究生、本科、專科等三個層次。

目前道教院校的統編教材、學位授予和教師職稱評定等工作都在穩步推進,道教院校的規範化不斷加強。在全國道教界的共同努力下,宮觀負責基礎教育、省市縣級道教協會開展短期培訓、道教院校進行專業教育的道教教育體系已初步建立,道教界人才青黃不接的局面得到有效改善。

3.教務活動有序開展

一是注重依法依規辦教,維護道教合法權益。改革開放以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下,全國各地積極推動恢複道教活動,落實房産财産,開放和修繕道教活動場所。1984年,經國務院批準,北京白雲觀等21座全國重點宮觀開放,随後全國各地道教宮觀陸續恢複開放。

目前,依法登記的道教場所共有8200多處,經政府宗教事務部門備案的教職人員近3萬人,還有許多場所和人員正在陸續登記中。道教界注重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做好道教工作的能力,依法申請保護會旗、會徽等知識産權,運用法律手段解決諸如以“城隍”為商标牟利而傷害道教界感情的事情,依法辦教能力有了較大提高。

二是舉辦全真派傳戒、正一派授箓等大型教務活動,規範教制傳承。道教界于1989年在北京白雲觀、1995年在四川青城山常道觀、2002年在遼甯千山五龍宮、2016年在湖北武漢長春觀分别舉行了道教全真派傳戒活動,共有一千多名戒子領受三壇大戒。1991年和1995年,在江西龍虎山嗣漢天師府分别舉行了海外正一派授箓活動和内地正一派授箓活動。

迄今為止,共舉行26次海外授箓和9次内地授箓活動,6000多名港澳台地區和海外弟子、2600多名内地道士領受法箓。中斷數百年的江蘇茅山上清宗壇授箓活動也在積極籌備中。傳戒和授箓活動的恢複舉辦,起到了繼承傳統、規範傳承、堅定信仰、整饬道風、樹立形象的積極作用。

三是抓好道風建設,加強道教宮觀管理。道風是道教信仰的外在體現,關系到道教整體形象。道教界十分重視道風建設,持續深入貫徹落實《關于處理涉及佛教寺廟、道教宮觀管理有關問題的意見》等中央部門政策文件,先後下發了多個整饬道風、加強宮觀管理、去商業化的文件,倡議各地宮觀開展文明敬香、合理放生,創建和諧道觀、生态道觀、文化道觀;制定下發《道教宮觀規約》、《關于道教協會和宮觀負責人帶頭加強道風建設的若幹意見》。

鼓勵各地道教協會和宮觀制定适合本地情況的實施辦法和清規榜,從嚴從實開展道風建設。在中央統戰部和國家宗教局組織的三次全國和諧寺觀教堂評選工作中,道教界共有153個集體和83名道長受到表彰。

四是恢複道教傳統,舉辦玄門講經活動。2008年起,道教界先後在山東崂山、河南嵩山、湖北武當山、陝西華山、山東泰山、重慶市和遼甯鳳凰山舉辦八屆玄門講經活動,共有150多名道長登壇講經說法。

道教界還組織優秀講經道長組成宣講團到全國各基層道觀巡講,指導地方道教界開展講經活動,進一步推動道教界恢複學經、解經、講經傳統。開展玄門講經活動,對道教繼承傳統、培養人才、适應時代、服務社會起到了積極作用。

4.積極開展道教學術研究,大力弘揚道教文化

開展道教學術研究是道教界這些年來開展的一項重要工作。1980年5月,中國道教協會第三屆全國代表會議做出了“應進一步開展道教研究工作,把道教研究作為今後的工作重點之一”的決議。1987年,原來内部發行、不定期的《道協會刊》改版為公開發行的《中國道教》季刊,1999年又改為雙月刊。

1989年,道教文化研究所成立,進一步加強了與國内外道教學者的學術交流和合作。進入新世紀以來,為适應新時期信息傳播的特點和趨勢,中國道教協會先後創建了中國道教協會網站、微博、微信平台,豐富了道教文化的傳播途徑。

多年來,道教界在開展道教研究和弘揚道教文化方面取得了顯著成績。中國道教協會組織編纂的《中華道藏》,是繼明《道藏》之後,首次對道教經書進行系統規範的整理重修,被譽為當代中國文化史和道教史上的大事。目前正在組織編纂的《中華續道藏》,得到了黨和政府的高度重視,被列為國家“十三五”規劃文化重大工程。《道醫集成》、《道經精要》等大型叢書,也即将出版。此外,中國道教協會還組織編纂了《老子集成》、《道教大辭典》、《道教文化之旅》系列叢書等,在社會上産生了良好影響。

道教界舉辦了許多有影響力的道教文化活動。2001年開始,在我國内地、香港和台灣地區以及新加坡連續舉辦了十六屆道教音樂彙演,境内外多個道教樂團參加,起到了傳承文化、展示精品、培養人才的積極作用。2002年起,先後在上海、福建、湖南、江西召開四次道教思想與中國社會發展進步研讨會,取得豐碩成果。

同時,還舉辦了道祖老子誕辰紀念活動、王重陽祖師誕辰900周年紀念活動,并與地方道教界合作舉辦了成都道教文化節、鷹潭道教文化節、廣東道教文化節、湖南道教文化節、武當山大興600年盛典等。2016年,在吉林省吉林市舉辦了首屆道教文化藝術周活動,探索全方位展示道教文化魅力的新方式。

5.積極參加社會主義建設,開展公益慈善活動

改革開放以來,各地宮觀在做好自養的同時,發揮自身優勢,在維護宮觀文物古迹、保護和改善宮觀周圍生态環境、赈災濟貧、行醫施藥、支援地方辦學、促進地方經濟發展等方面,都作出了積極貢獻,受到當地政府和群衆的好評。1993年,道教界首次召開愛國愛教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表彰大會。會上提出,“把道教界為社會做貢獻作為一項中心任務,在全國道教界掀起學習先進、鼓勵先進、表彰先進的新風尚”。

道教界積極開展公益慈善活動,在長江流域特大洪水、汶川地震等重大災難發生後,都及時組織祈福法會和捐款捐物活動,以道教特有方式為救災工作作出貢獻。2003年,聯合海内外道教界,在甘肅民勤縣建立“中國道教生态林基地”,治理荒沙,保護環境。2012年開始中國道教協會和其他全國性宗教團體共同發起“宗教慈善周”活動,同時正式啟動“點亮心燈·慈善助醫光明行活動”項目,迄今共救助8個省份的1萬多名眼疾幼兒。

在公益慈善影響日益提高的同時,道教界主動吸收現代公益慈善事業的經驗,探索符合當代社會發展的公益慈善途徑和方式。2015年12月,中國道教協會發布《關于道教界開展公益慈善和社會服務活動的指導意見》,推動道教公益慈善事業向正規化、專業化方向邁進。2016年中國道教協會正式成立了上善慈善基金。

為積極響應黨和政府提出的大力推進生态文明建設的号召,道教界先後舉辦四次中國道教生态保護論壇,中國道教協會制定下發了《中國道教界保護環境的八年規劃(2010—2017)綱要意見》。

在1995年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首腦會議、2009年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基金會和聯合國開發計劃署聯合舉辦的溫莎盛典上,我國道教界代表都發表宣言,介紹道教生态環保理念和具體規劃,得到與會世界各大宗教的高度認同。經過我國道教界的共同努力,道教“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6.積極建立和拓展交流渠道,深化對外交流交往

一是舉辦國際道教論壇。中國道教協會與中華宗教文化交流協會聯手,先後于2007年在西安和香港、2011年在湖南南嶽衡山、2014年在江西鷹潭龍虎山、2017年在湖北十堰武當山舉辦了四屆國際道教論壇。四屆論壇主題鮮明,内容充實,富有特色,得到中央領導的充分肯定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贊譽,提升了道教的國際影響力。第一屆論壇有17個國家和地區的代表參加,到第四屆論壇則增加到了30多個國家和地區。

二是深化與港澳台地區道教界的交流交往。改革開放以來,内地道教界與港澳台地區道教界交往日益頻繁和廣泛,每年都組織多個團組交流互訪,并在聯誼機制、文化研究、公益慈善、人才培養、舉辦道教活動等方面開展了全方位的交流合作。如1993年中國道教協會聯系内地、香港和台灣地區著名道教宮觀,在北京白雲觀舉行了羅天大醮盛典。

以後,1998年在台北指南宮、2001年在山西綿山、2007年在香港、2012年在湖北武當山分别舉辦了羅天大醮,港澳台和内地許多宮觀參加了活動。2005年7月,應台灣“中華道教總會”的邀請,内地道教界組成96人演出團,赴台灣舉辦“海峽兩岸道教音樂會”,三場巡演,深受台灣同胞的好評。

從2006年開始,中國道教協會與香港蓬瀛仙館合作,每年組織内地青年道長到香港中文大學參加暑期進修班。2014年開始,在中國道教協會倡導下,形成了一年一度的大陸與台灣、内地與港澳地區道教界新春聯誼會機制。

三是積極推動道教文化走向世界。改革開放以來,道教界先後與五大洲40多個國家的道教組織和學術組織建立了聯系。2012年開始,中國道教協會舉辦“道行天下”活動,先後在意大利、德國、美國、韓國、泰國、比利時、英國、法國、日本等國開展道教講座、道教文化展覽和道教音樂武術演出等活動,向當地著名圖書館、大學等贈送《中華道藏》(線裝本)和《老子集成》等道教典籍,增進國外民衆對道教的認知。

中國道教協會倡議發起世界道教聯合會,得到各國(地區)道教組織的積極響應。這将是第一個在我國注冊的國際宗教組織。四是加強文明互鑒。道教界積極派團參加世界宗教與環境保護會議、宗教與精神領袖世界和平千年大會、世界與傳統宗教領袖大會、世界宗教和平會議、亞洲宗教和平會議、世界宗教領袖聯盟大會等國際宗教會議,在環境保護、宗教對話、世界和平等問題上,發表道教界的主張。

通過交流對話,中國道教倡導的“自然和諧、人類和平、宗教和睦”主張得到了世界各大宗教的廣泛認同,為構建和諧世界和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了積極力量。

道教的主要教義教規

道教繼承和發展了先秦道家思想,将“道”作為最高信仰,從中演化出最高經典,最上道術及最高的神靈,構建了龐大的經典道術神仙體系。道教認為道可以修得,修煉的目的是得道成仙,最終目标是形神俱妙,與道合真。

道教尊老子為道祖,奉老子的著作《道德經》為主要經典。

1.尊道貴德,“道”是道教信仰的核心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把《道德經》奉為經典,尊道貴德。認為道是産生天地萬物的本源,宇宙、陰陽和萬象萬物都是由道化生的。德即“得”,道體現在人和萬物中即是德。人和萬物都是由道生由德育,所以應尊道貴德。

2.仙道貴生,長生成仙是道教修行的目标

道教認為道可以修得,得道就可成仙。道教把生命看得極為重要,修道就是要長生不死,主張通過修煉來延長生命的長度,提高生命存在的質量,以達到生命的永恒。道教主張以清淨無為、不争寡欲的态度對待世俗生活,以“我命在我不在天”的精神進行修煉,通過各種道術修煉,與道合一,成為長生不死的神仙。

道教的主要派别

元代後期,道教各宗派逐漸合流,最終形成了全真和正一兩大派并立的格局,延續至今。

1.全真派

金世宗大定七年(1167)王重陽創立于山東甯海。“全真”意為保全本來真性。全真派主張儒、釋、道三教合一,強調“識心見性”。元代成吉思汗曾令丘長春掌管天下道教,使全真道達到鼎盛。

全真道修煉主旨是以清靜無為、去情去欲、修心煉性、養氣煉丹、忍恥含辱為内修“真功”,以傳道濟世度人為外修“真行”。

全真道士必須受戒方能名登仙籍。清代順治時全真派律師王常月編著《初真戒律》,并以百日為期傳初真戒、中極戒、天仙大戒,合稱三壇大戒。受戒者須出家住廟一定年限,信仰虔誠,受戒後發給戒碟。對違反規定者按清規進行懲處。

全真派道士為出家道士,獨身,茹素,住在道觀裡。蓄長發,攏發于頭頂挽成髻,可戴冠。

2.正一派

“正一”意為“正以治邪,一以統萬”。正一派由龍虎宗、茅山宗、閣皂宗等符箓派大聯合而成。元成宗大德八年(1304)敕授第38代天師張與材為“正一教主,兼主領三山符”,這标志正一道正式形成,主要奉持《正一經》。

正一派重視符箓齋醮、祈福禳災、祛邪驅鬼、超度亡靈等活動。授箓是正一派傳承的重要方式,也是正一派道士修真成仙的重要條件,隻有受箓才能“名登天曹”,有道位神職,齋醮中的章詞才能奉達天庭,得到神靈護佑,因此受箓後才有資格主持齋醮儀典。受箓者稱箓生,要具備一定條件。受箓後,發給箓碟。

道教的神靈系統

道教的神仙譜系複雜龐大,主要有三清、四禦、星神與四方之神等。

1.三清

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是道教崇奉的最高神。元始天尊的地位最高,一般供奉在三清殿的中央;靈寶天尊居于第二位,供奉在元始天尊左邊;太上老君供奉在元始天尊右邊。

2.四禦

輔佐三清的四位天帝:玉皇大帝,位列四禦之首,總管天道;中天紫微北極大帝,協助玉皇執掌天經地緯、日月星辰、四時氣候;勾陳上宮天皇大帝,協助玉皇執掌天地人和世間刀兵,統禦諸星;後土皇地祇,掌管陰陽生育、大地山河,與玉皇大帝分别稱為天公地母。玉皇大帝是民間最受崇拜的天神。

3.星神與四方之神

道教把諸星視為星君,認為北鬥七星掌管人間生死禍福。鬥姆元君是北鬥七星之母,又稱鬥姥,最受尊崇。道教稱,鬥姆元君是周禦王之妃紫光夫人,生有九子,初生二子為天皇大帝、紫微大帝,後七子即北鬥七星君。

四方之神即青龍、朱雀、白虎、玄武。北宋時改稱玄武為真武,最受崇拜。

道教的主要儀軌

1.齋戒

道教崇敬神仙,注重祭祀祈禱。為表示鄭重虔誠,祭禱者須清潔身心,遵守一定的行為規範,此謂齋戒。齋有供養齋、節食齋、心齋,以心齋為重。道教戒律有上品、中品、下品之分,有“三戒”“五戒”“八戒”等。

2.壇醮

道教做道場,總是将齋戒與壇醮聯在一起,故常齋醮連稱。醮即設壇祭禱,主要内容為上供祭神、謝罪忏悔、上章祈禱,伴以念經、禮拜、奏樂。壇醮可分兩類:一類為清醮,如祈雨消災、卻病延年、傳戒受戒、護國安民、慶祝聖誕等;一類為幽醮,如攝召亡魂、破獄破湖、煉度施食等。大醮有普天大醮、周天大醮、羅天大醮等。

3.禮儀功課

道士對常人行拱手禮或作揖禮,對神仙行叩拜禮。

誦經是祭禱的重要内容,念誦經文或神仙聖号,歌贊諸神真仙的功德。

日常功課一為誦經,二為修行打坐。每天早課誦《清淨經》《心印經》等,晚課誦《救苦經》《元始天尊說天得道經》等。

道教的主要道術

1.外丹

用丹砂、鉛、汞、雲母等礦物石藥為原料,在爐鼎中燒煉,最後得到可以長生不死的金丹。藥物原料也可以是動植物藥材。

2.内丹

内丹術的興起晚于外丹術,所以借用外丹的術語。以身體為鼎爐,以精氣神為藥物,以意念為火候,在體内煉成神丹,凝結于丹田,從而使人長生成仙。修煉過程主要有築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分道等幾個階段。

3.符箓

符又稱神符,是一種特殊的宗教符号,似字非字、似畫非畫、傳達神意,遣召鬼神、驅除邪魔、治病護身。隻有道教法師才能制作神符,故秘而不宣,隻在師徒間私相傳承。箓是天神的名冊,又指奉道人的名冊。人如能登仙箓,則神仙可期。

道教的名山宮觀

道教名山稱為洞天福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和七十二福地之說。

1983年國務院确定了21座道教重點宮觀:北京白雲觀,遼甯太清宮、千山無量觀,江蘇茅山道院,浙江抱樸道院,江西龍虎山天師府、山東崂山太清宮、泰山碧霞祠,河南嵩山中嶽廟,湖北紫霄宮、太和宮、長春觀,廣東沖虛古觀,四川青羊宮、常道觀(包括天師洞)和祖師殿,陝西玉泉院、鎮嶽宮、東道院、八仙宮、樓觀台。

道教的主要人物

道教曆史上的知名人物有:張道陵、魏伯陽、葛洪、寇謙之、陸修靜、陶弘景、孫思邈、王重陽、丘處機、張三豐等。

近當代道教界的代表人士主要有:嶽崇岱、陳撄甯、黎遇航、傅元天、陳蓮笙、闵智亭、任法融、李光富等。

道教的主要節日

道教以與其信仰關系重大的日子和所奉神靈、祖師之誕辰日為節日。主要節日有:正月十五日,上元節、天師張道陵誕辰;二月十五日,太上老君誕辰;三月二十八日,東嶽大帝誕辰;四月十四日,呂純陽祖師誕辰;五月十三日,關聖帝君誕辰;夏至日,靈寶天尊誕辰;七月十五日,中元節;十月十五日,下元節;冬至日,元始天尊聖誕。

道教的主要禁忌

1.道教認為醮壇是神靈降至之所,神聖莊嚴,不允許輕慢、不允許污穢的物和人進入。親臨醮壇的道士,要遵守勿飲酒,勿食五辛等諸多禁忌。

2.“戊不朝真”的禁忌。逢陰曆天幹為“戊”之日,不能焚香、朝神、誦經,也不能鳴鐘鼓、做齋醮。宮觀在“戊”日前天傍晚,主殿外都會懸挂“戊”牌,以告示道衆。

3.“道不言壽”的禁忌。道教悅生惡死,追求長生成仙,所以道教徒不相互問生辰年齡。4.在飲食上,道教認為牛有功,犬有義,雁有序,烏魚有孝心,所以不得食用。全真道士則是完全不食葷腥。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