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心理學

運動心理學

心理學的一門分支學科
運動心理以競技運動、大衆健身、體育教育三大領域為經,以各領域有關的研究範圍及實際應用現狀為緯,勾劃出了運動心理學環球發展趨勢。競技運動領域談及的内容包括基礎理論研究、應用性研究、研究方法等研究方面的現狀,以及如何促進運動員的個人發展、如何促進運動員的運動表現等實際應用方面的現狀;大衆健身領域談及的内容包括鍛煉産生心理效益的可能機制、鍛煉的心理前因、鍛煉的心理效益、鍛煉與身心健康、鍛煉與經濟效益等方面的内容;體育教育領域談及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何利用學校體育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格,以及心理訓練在學校體育中的實施。[1]
  • 中文名:運動心理學
  • 外文名:Sports Psychology
  • 類别:運動訓練類
  • 主管部門:
  • 适用領域:競技體育、大衆健身、體育教育

概述

運動心理學也叫體育心理學。它是研究人在體育運動、訓練、競賽活動中的心理特點和規律。要提高體育運動成績,運動心理學的成果對于教練員與運動員是極為重要的。

産生

“運動心理學”這個術語首先出現于現代奧林匹克運動會創始人顧拜旦的文章中。在他的倡議下,國際奧委會于1913年在洛桑召開運動心理學專門會議,它标志這個學科進入科學的行列。

1920~1940年,蘇聯、德國美國等國都對運動心理學方面的問題展開了一系列研究。

20世紀60年代以來,運動心理學受到廣泛重視,大多數國家都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成立運動心理學會并召開專門會議,有關的文章和書籍也大量問世,使這門科學得到迅速發展。

内容

運動心理學研究的内容十分廣泛,如技能學習、競賽心理、運動對人的意義、從事運動的動機,以及運動員之間、教練員和運動員之間、運動員和觀衆之間的相互關系,心理訓練和運動心理治療方法等等。20世紀初期,研究的問題多集中在技能學習上,包括學習的分配、保持和遷移等,而後深入到運動行為的理論方面。

自20世紀40年代以來,通過研究逐漸形成運動行為的信息程序論,層次控制論、行為系統模式論等理論學說。随着認知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社會心理學、發展心理學以及健康心理學的發展,運動行為的研究更深入到運動心理學聯系着技能學習與控制和技能發展的研究。

在研究方法上也從實驗室的對單個動作的研究,發展到聯系運動實踐、提高運動效能的研究。随着運動實踐的發展更進一步擴大了運動心理學的研究範圍,發展到有關認識,解釋和主動影響運動行為的研究,也就是提高運動效能的理論性研究。運動心理學運動心理學的研究對象多是優秀運動員,也有青少年運動員;它也研究群衆體育中的心理學問題。

各國體育界近年來對運動員心理訓練和運動員的心理選拔越來越重視。因為在運動水平越來越接近的競賽中,心理因素對競賽的勝敗往往起決定性作用,緻使心理測量和心理診斷學被廣泛運用,各種心理訓練方法不斷出現。

由于運動心理學是一門新興學科,理論體系還不完善,例如是否應将體育心理學和運動心理學分開還存在着不同看法。

20世紀80年代,武漢體育學院首先開辦運動心理學專業研究生招生,宣告中國運動心理學經曆“文革”後重新興起。中國運動心理學鼻祖邱宜均主持了一系列運動心理學課題的研究,其中“優秀運動員心理特征研究”獲得國家科技進步獎。

近十年來,中國運動心理學發展迅速,各大體育院校均設立了相關專業。對運動心理學問題的研究方面,中國取得的成果多停留在介紹國際先進理論,并進行适應于中國體育活動環境的改良上,對于體育運動心理學基本問題的研究水平較低。

方法

實驗研究法

實驗研究法是心理學研究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它是揭示心理和行為規律的重要手段。它在體育心理學的研究中占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并已得到廣泛的運用。它的優點在于可以在任意時間内進行周密的觀察,而且運動員别人可以驗證,具有科學研究所要求的高度公認的客觀性。實驗研究法可分為實驗室實驗、自然實驗和準實驗3種。

1、實驗室實驗

實驗室實驗法,是指在實驗室内借助各種儀器系統地操縱一個或多個變量而進行的實驗。例如,測定反應時的實驗,操縱的變量是某種聲音或顔色的光,借助的是反應時測定裝置。

該方法的優點:實驗者能夠有效地控制實驗中的各種變量。

該方法的缺點:人為的痕迹過多,需要大量的時間和人力,需要有昂貴的實驗儀器。

2、自然實驗法

自然實驗法,是指由實驗者在自然的條件下創設一定的實驗情景,操縱一個或一個以上的變量而進行的實驗。例如,在自然班級的條件下,對實驗組被試采用一種新的體育教學方法,對對照組被試采用傳統的體育教學方法,以便證明哪一種教學方法更為優越,這種實驗就屬于自然實驗法。

該方法的優點:被試的反應比較真實自然。

該方法的缺點:實驗組與對照組的條件難于控制得完全一緻。

3、準實驗

準實驗法,是指在某些自然情景下将實驗室實驗作一些變通處理,但仍然利用真正的實驗設計的某些方法來收集資料而形成的實驗。例如,考察體育鍛煉對減輕潛在的焦慮的作用,需控制有氧鍛煉的項目、持續的時間、并記錄被試的心血管系統的功能和測量焦慮的水平等指标,這屬于準實驗的方法。

該方法的優點:使用起來有一定的靈活性。

該方法的缺點:對變量的操縱控制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現場研究法

現場研究法是指到實際的現場進行詢問或觀察的一種研究方法。它不對被試進行控制,不對被試施加影響。也就是說,實驗者到現場去詢問或觀察時不操作任何變量。所以,它作為研究現實問題的一種方法而被廣泛采用。

在現場做觀察記錄時,要做到客觀、不帶主觀的傾向。必要時,可以通過錄象、照相、錄音、遙測等手段來作詳細而又真實的記錄。為獲得詳盡、全面的觀察資料,事先可以編制好觀察記錄表,明确規定觀察哪一種或哪幾種行為,每次觀察多長時間,兩次觀察之間要間隔多長時間。此外,事先練習作記錄的方式,心理測試圖使能夠很快而又不漏地把被試的行為反應記錄下來。

該方法是研究從事體育活動者心理現象的最簡單方法。其缺點是研究者對所觀察的事項不能随意地加以控制或操縱,現場條件在不斷地變化着,觀衆和教師等因素常常左右着研究結果。因此,從現場研究所收集到的資料不容易明确自變量與因變量之間的關系,結論的科學性難于保證。

心理測量法

心理測量法是指使用心理學家已經編制好的标準化測量工具來進行研究的方法。标準化的個性測驗、智力測驗、成就測驗、态度測驗、焦慮情緒測驗等工具都有其特定的測定範圍和作用。在采用心理測驗法時,要根據研究的目的和任務,正确地選擇測量工具。在使用這些測量工具時,一般要受過專門的培訓,或者受過嚴格訓練的心理學工作者來實施。

具體運動心理學研究時,究竟采用什麼方法應根據研究的目的、任務和課題内容來确定。為使研究成果更接近實際,運動心理學研究者常常同時選用幾種方法來進行研究(以一種方法為主)。

研究

傳統運動心理學觀點認為,高水平運動主要反映在信心、注意和動機方面的變化但這些心理結構是怎樣為什麼會作用肌肉運動并不清楚。神經科學通過研究大腦活動過程把心理學與身體運動質量連接起來,從運動功效的角度解釋“心理—運動”的問題。

認知神經科學(CognitiveNeuroscience)在運動心理學中的研究心理測試圖開始于對自我控制運動(如射擊等)的探索,這些研究主要采用腦電圖譜(EEG)的分析對左、右腦半球進行運動有關的信息解釋。

在近20年來,研究主要圍繞心理運動功效進行探索體現了心理學、神經科學、物理學、基因學、生理學、工程學和生物力學等學科的交叉性特征。在訓練實踐中,雖然我們對訓練計劃非常清楚,但實際運用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

随着腦對身體作用的研究發展在運動心理學領域逐漸形成了“運動神經哲學”(Neuro2PhilosophyofSport)的研究旨在通過探索心理因素怎樣作用肌肉活動和運動過程的質量尋求更有效的方法指導交流和增強教練領導的信心。

認知神經科學方法中的EEG研究發現,大腦左半球具有語言功能對認知有直接的影響。而右半腦主要與非語言的視覺空間過程有關。運動心理學家運用EEG的方法來描述運動員大腦的工作情況,通過對EEG時間的光譜分析觀察腦半球活動與運動成績的關系發現當優秀運動員在注意集中時左颞T3區的EEG的Α強度要相對大于右半球的同一區,由此得出優秀運動員的注意會産生更低的腦電活動。

Kerick博士運用EEG分析測試美國軍隊射手在進行“敵”、“友”辨别射擊時的大腦活動,結果支持了優秀射手的腦活動更經濟的說法。另外,研究發現,當個體面對失敗的情景時,大腦左前區域活動相對表現為朝向任務執行,而大腦右前區的活動則表現為回避的行為。還有研究發現,大腦前區在解剖上相連的一些下腦邊緣扁桃結構也會影響情緒的行為。

有關動機因素的研究主要是通過深部腦結構對情緒反應的圖譜非對稱度量的方法(即正值影響積極的動機,而負值影響消極的動機)結果發現運動員在壓力條件下,前沿非對稱性顯著減小。進一步對前沿非對稱性與運動成績的相關分析發現,成績差的運動員顯示了更低的非對稱性。

基于認知神經科學在運動心理學領域中的研究基礎,Hatfield博士在2005年的第11屆世界運動心理學大會上提出了心理運動功效的認知神經科學模式。心理學家該結構模式主要描述了當缺乏下皮層過程的控制時可能會導緻情緒影響邊緣結構,從而産生上級皮層的協助過程被阻斷,形成運動鍊活動的滞後。

如果此時運動皮層“忙”于執行邊緣過程的輸入不一緻的行為就會産生。同時,這種邊緣執行過程控制缺乏還會引起協助過程和比較注意的負荷增加。因此,該模式解釋了大腦皮質過程失調引起運動低功效機制,它為運動心理學研究提供了一個心理過程作用神經肌肉運動的概念測試基本模型。

Hatfield博士認為,運動心理學的研究應該運用運動控制理論,通過測試基因——環境的相互作用,進一步精練這個結構預測模式,有關理論的發展還将依賴于數學、工程和物理的技術來探索大腦工作狀态。

相關協會

體育運動心理專業委員會

中國心理學會體育運動心理專業委員會成立于1979年,是由中國運動心理學工作者組成的公益性、學術性團體。專業委員會挂靠在北京體育大學,現有會員約300人。

體育運動心理專業委員會的宗旨是團結中國運動心理學工作者,開展學術活動和學術研究,服務于競技運動、體育教育、大衆健身及其他社會公益事業,促進中國運動心理學的發展。

體育運動心理專業委員會定期主辦的學術活動有:全國運動心理學學術會議、體育鍛煉與心理健康學術會議、中國運動員備戰參賽奧運會心理訓練論壇(逢奧運會年舉辦)、競技體育心理咨詢和心理訓練應用研讨會、電生理和生物反饋技術研讨會、體育科學研究方法系列暑期研修班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