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寶

通寶

古代方孔銅錢
是中國自唐至清末銅币的一種名稱。
    中文名:通寶 外文名:coins circulated 館藏地點:國家博物館 所屬年代:唐至清末 類别:銅器 定義:中國自唐至清末銅币的一種名稱

簡介

通寶是中國自唐至清末銅币的一種名稱,唐高祖武德四年,鑄造開元通寶。開元意思為開創新紀元,以後曆代沿用,并常在“通寶”二字前冠以年号、朝代或國名。從唐朝起,錢就不再以重量為名稱了,而改稱寶。如“大唐通寶",“唐國通寶”、“太平通寶”、“永樂通寶”、“康熙通寶”等等。貨币稱寶是有其社會意義的,這就是貨币的威力增大了。

除了“通寶”以外,曆代古币上還多有“重寶”“元寶”等(明朝隻有通寶)。以清朝鹹豐年間的鑄币分類最為複雜,制錢稱通寶,當五至當五十稱重寶,當百至當千稱元寶。直至民國早期還有“民國通寶”和“福建通寶”等。

專家總結了宋代錢币中錢文稱為通寶的有“宋元、太平、天禧、皇宋、至和、嘉佑、治平、熙甯、元豐、元佑、元符、建國、聖宋、崇甯、大觀、政和、重和、宣和、靖康”等等。

曆代通寶

唐朝通寶

開元通寶,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始鑄,每十文重一兩,又讀作開通元寶(不能讀作開元通寶),錢背有星、月及其他紋飾,版别複雜。唐代以後仍有冶鑄,但形制與唐有别。唐代還鑄有少量“開元通寶”大錢,屬開爐紀念性質,後代也有僞造。另外,還鑄有極少的金、銀、鉛質開元通寶,十分罕見。

唐代開元通寶的鑄制與流通,在我國錢币形制發展史上有着劃時代的意義。開元通寶簡稱開元錢或通寶錢。開元即“開國奠基”之意;通寶則是“流通寶貨”之内涵。銅錢名曰通寶,反映了當時人們對貨币作用有了進一步的認識,以錢為寶,則意味着貨币即财寶觀念的增強和人們對其崇拜程度。

明朝通寶

崇祯通寶,鑄于明思宗朱由檢祯年間(1628-1644年)。錢有小平,折二、折五、當十四等各類錢近百種,是明代形制最雜,品種最多的末代錢币,小平至當十錢徑2.2厘米-4.4厘米,重2.6-2。8克,其間的輕重沒有什麼規律。錢文"崇祯通寶"四字,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有星月,也有的有奔馬圖形,俗稱"跑馬崇祯"。另外有一種背文為滿文的"寶泉"二字,據說為清兵入關時所鑄,也有人懷疑可能是民間私鑄錢。小平、折二、折五錢背文繁雜混亂,有記重、記天幹、記局、記地、記局兼記值、吉語錢等,名目繁多,舉不勝舉,其中以光背及記地平錢為最多。傳世當十大錢光背無文,若見有文者,必為僞作。另外崇祯通寶還有合背錢。

宋朝通寶

宋元通寶,開國皇帝趙匡胤在建隆元年(960年)鑄造的第一枚銅錢宋元通寶

皇宋通寶,是宋仁宗趙祯寶元年(1038年)始鑄的非年号錢。因鑄造時間長,傳世較多,錢文分真書和篆書兩種;但以九疊篆為錢文的皇宋錢,傳世和出土均極罕見。九疊篆書體,主要用于宋元時期的印章,紙币上也常見,用于銅錢錢文的隻有“皇家通寶”,是曆代錢币中絕無僅有的一例。一般認為宋皇通寶九疊篆不是流通貨币,試鑄的樣式或開爐錢。

元朝通寶

至元通寶,為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間鑄,錢文分蒙文,漢文兩大類版式,大小不一,蒙文以上下左右序讀,漢文楷書直讀,小平徑2.3厘米,重3克,折二徑2.7厘米,重6.2克,折三徑3.1厘米,重9克左右,蒙文錢類似漢文錢。蒙文錢鑄量不多,以蒙文小錢,漢文大錢為罕見,其它錢也難得。n

至正通寶,為元惠宗至正年間鑄,品類繁多,但規律劃一,錢文端莊秀麗的漢字楷書,背穿上記年或記數用蒙文,以背穿下有無漢字記數可将至正錢分為三大類,地支記年錢,穿下無漢字,穿上蒙文為寅、卯、已,午五個地支記處字。所記為至正十至十四年。每一記年均有小平,折二,折三,三等。俗稱五年三等十五品。小平于折五徑2.5--4厘米,重3.6--21克。此十五品為元錢中最佳美者,另有蒙文穿上記值為折三,折五,折十,三種。背穿下漢文“壹兩重”大錢徑4.9厘米,重42克,為元錢中最重大者,至元錢鑄量頗豐,存世較多。

清朝通寶

康熙通寶,背滿、漢文“蘇”羅漢錢式方孔銅錢,錢徑為26毫米,穿徑6毫米,面緣3.5毫米,背緣5毫米,重4克。該錢黃銅鎏金,錢文楷書,清晰秀麗,地張平滑,緣寬品佳。該錢于2000年在通州被發現,因存世比較稀少,也較為特别。

該錢的特點是,康熙的“熙”字類似“臣”旁,“寶”字中的“缶”寫成“生”字不出頭,“通”為單點,“甬”頭略俯;邊緣較寬,尤其是在面背文字的筆劃間及錢緣的内邊道處留有刻琢的刀迹;錢面、背地張皆凸起,錢文微下陷,字字顯得深峻、幹淨,與翻鑄之錢有着明顯的區分;内、外廓和文字的表面都鎏過金,并有金屬剝落的流通痕迹等。

孫仲彙先生在《錢币鑒賞》中說:“仿羅漢錢康熙套子錢,所見有滿漢文同、甯、宣、原、薊、廣等多品。這種康熙通寶的“熙”字寫法和羅漢錢同,但其餘三字接近楷書,所以稱它們為仿羅漢錢式……可能當時20局并鑄,為某局之開爐套子錢。”

據載,在康熙時期和康熙之後,對通州實行獎勵墾荒制度,農耕面積不斷擴大,使人口逐漸地遷移和增加,加速了貨币的流通量。在這樣的情況下,該錢流入通州一地,是與之大有關系的。

乾隆通寶,錢徑約2.2-2.5厘米,厚0.1毫米,重約2.4-4.8克。錢面文字"乾隆通寶"以楷書書寫,其字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文字沿雍正滿文錢式穿孔左邊有"寶"字,穿孔右邊鑄有各局名。乾隆通寶連寶泉、寶源在内先後有22局開鑄,多用黃銅與青銅,也引進國外洋銅澆制法。新疆地區新用方孔圓錢,開設伊犁、際克蘇、葉爾羌、喀什葛爾等局,因用自産紅銅鼓鑄、故稱為"新疆紅錢"或"晉爾錢"("普爾"維語即錢的意思)。乾隆通寶隻少數錢背文看見星号或漢字。乾隆通寶還有合面錢、吉語錢以及私鑄劣質錢、鵝眼錢等,品類不下百種,存于世上的有雕母數種,至為珍貴。

嘉慶通寶,鑄于清仁宗嘉慶年間(1796-1820年)。錢徑2.2-2.6厘米,重2-4克。錢面文字"嘉慶通寶"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讀。錢背滿文左"寶",右記局名19字。少數錢背星月紋以及記地或吉祥漢字(如:桂、福、壽、康、甯),吉語背文如:"天子萬歲"、"國泰民安"、"天下太平"、"日日生财"、"嘉慶萬歲"、"唯和唯一"、"如賣三倍"、"四方來賀"、"五世同堂"等多達20種,為曆代古泉所僅見

道光通寶,鑄于清宣宗道光年間(1821-1850年)。錢徑一般2.2-2.7厘米,重2.5-3.6克。錢文"道光通寶"四字以楷書書寫.從上而下而石而左直讀,錢背是記有寶局二十名的滿文。道光通寶形制特點基本與嘉慶錢相同,所不同者隻是新疆阿克蘇、庫車因缺少黃銅而開始鑄折五當十升值平錢,這是清代虛值大錢的濫觞。道光通寶隻少數錢背有星月紋以及記地、記年、記值的漢字,但卻不多見。在制作上,道光通寶粗疏,除戶、工二部寶泉、寶源二局所鑄形态稍整外,各省所出的質地都很劣,加以私鑄劣錢充斥,因而大小不一,輕重懸殊。除新疆紅錢二種外,幾乎沒什麼希罕之品。

光緒通寶,清光緒德宗年間(公元1875-1908年)鑄。錢文楷書或楷兼隸,楷兼宋三體,有小平錢、當五、當十等。背文滿、回文記局、記年、記吉語,記批次等多種形式。光緒錢是中國造币史上首次引進西洋機制造币方法鑄造的第一批中國樣式(外圓孔方)的行用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