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觀通寶

大觀通寶

安陽博物館藏品
大觀通寶是現收藏于安陽博物館的錢币藏品。方孔圓形,窄輪,面背有内外郭,穿孔較大,形制較大,光背。面文“大觀通寶”,楷書,順讀,折十。 改為:大觀通寶是現收藏于安陽博物館的錢币藏品。方孔圓形,窄輪,面背有内外郭,穿孔較大,形制較大,光背。面文“大觀通寶”,瘦金體,順讀,折十。[1]
  • 中文名:大觀通寶
  • 館藏地點:安陽博物館
  • 所屬年代:北宋
  • 類别:錢币

文物曆史

北宋徽宗趙佶在文化、藝術等領域裡,曾做出過重要貢獻。在貨币文化的創新上,他也身體力行,不遺餘力。人們常說,書法在運用上有三難:篆刻難,書匾難,制錢文難。此三難中方印、書匾還比較容易,而在圓錢上鑄字則要難得多了。

但是宋徽宗趙佶卻“因難見巧”,在錢币的方寸之間把他自創的“瘦金書”發揮得淋漓盡緻,從而把書法藝術推上了峰巅。趙佶的書法初學黃庭堅、薛稷和褚遂良,後自成一體,被稱為“瘦金體”,鐵畫銀鈎勁瘦淡雅,風韻别緻,堪稱一絕。

他寫的錢文與衆不同,一眼就可看出他的手迹,這充分顯示出他的書法藝術個性和美感。在錢币制作上,在方孔圓錢上安排四個瘦金體文,加上狹緣而不用闊緣,錢文與細廓的線條配合得非常得體,和諧。

而這些錢文瘦直挺拔,橫畫收筆帶點,堅畫收筆帶鈎,撇如匕首,按如切刀,勁健有力,灑脫自如,加上廓深肉細的精湛作工,更顯得豪縱俊逸,氣度不凡了。特别是“大觀通寶”四個字,有簡有繁,在圓錢上本不易處理得當,但他能部署、配置得恰到好處,令人賞心悅目。

而大觀通寶錢則是徽宗書法藝術的代表作,其中行書大觀小平鐵母瘦金體特型出号大觀。這兩種錢都是珍稀之品。大觀通寶錢是徽宗大觀年間鑄造的,相傳崇甯五年(公元1106年)年末,當時有人夜觀星象時忽然發現彗星閃過,歎為觀止,徽宗認為是吉祥之兆,故而改元。改崇甯六年(公元1107年)為大觀元年,再而鑄錢。

行書大觀小平鐵錢曾在陝西發現過,數量不多,鐵母更是稀罕。這種行書大觀是瘦金大觀錢的異品,錢文雖無瘦金之剛勁,但飄逸灑脫,秀美異常,為徽宗手筆。特型出号瘦金大觀,直徑在6厘米以上,已超乎常制,可謂“宋錢之王”。四個瘦金體錢文,鐵畫銀鈎,光輝閃爍,格外表現出瘦金書之美。

文物特征

面文“大觀通寶”,瘦金體,順讀,折十。

藝術特點

“大觀通寶”有小平、折二、折三、折五、折十,及特大型錢。折十錢文最為美觀,小平中也有俊美之品。最為名貴的為特大型折五大觀錢。此品特大型大觀為水紅銅質,此錢深坑綠鏽,背面右側珠砂沁,品相一流,實屬難得之珍品。

藏館介紹

安陽博物館是一座綜合性地方曆史博物館,成立于1958年5月,館址位于安陽市文明大道東段436号。現為國家一級博物館,河南省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河南省文博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河南省文明單位、河南省社科先進單位、河南省博物館免費開放工作先進集體。

安陽博物館建築面積20000餘平方米,展廳面積5000餘平方米,庫房面積2600餘平方米,共有九個文物庫房、七個展廳,現有基本陳列《安陽好---安陽曆史文物展》。

近年來先後舉辦了《館藏書畫藝術作品展》《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系列展覽》《功勳---紅色勳章展》《安陽重寶耀中華文物特展》等數十個專題展覽,其中《從保存到典藏---安陽博物館第一次全國可移動文物普查成果展》榮獲2017年度河南省優秀陳列展覽,《災害防治教育展》榮獲2018年度河南省優秀陳列展覽,《紀念甲骨文發現120周年系列展覽》榮獲2019年河南省優秀陳列展覽,《圖說甲骨文發現史》和《商代文字展》入選國家文物局2020年度100項“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主題展覽。

安陽博物館現有館藏文物萬餘件,包括甲骨、玉器、金屬器、陶瓷器、貨币、書畫及近現代文物等十幾個類别,時間上起舊石器時代,下迄現代。

安陽博物館先後編寫出版了《安陽曆史文物考古論集》《安陽市博物館館藏文物精品圖錄》《安陽地區木版年畫刻版》《安陽墓志選編》(與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編)等6部著作,其中《安陽博物館藏甲骨》榮獲“河南省博物館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另有多項安陽市社科課題獲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