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元二使安西

送元二使安西

唐代詩人王維所著七言絕句
《送元二使安西》,是王維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詩,當時被譜曲傳唱,稱為“陽關三疊”。詩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話語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别。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别之情,這就使它适合于絕大多數離筵别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此詩是王維送朋友去西北邊疆時作的詩,詩題又名“贈别”,後有樂人譜曲,名為“陽關三疊”,又名“渭城曲”。它大約作于安史之亂前。
  • 作品名稱:送元二使安西
  • 作者:王維
  • 創作年代:盛唐
  • 作品出處:《王右丞集》
  • 作品體裁:七言絕句
  • 作品别名:贈别、渭城曲、陽關三疊
  • 題材:送别詩

作品原文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維

渭(wèi)城朝(zhāo)雨浥(yì)輕塵,

客舍(shè)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

西出陽關無故人。

注釋譯文

《送元二使安西》這是唐代非常著名的一首差别詩,當時被譜曲傳唱,稱為“陽關三疊”。前兩句,點明了送客的時間和地點。初春的早晨,一場細雨使塵埃落定,空氣變得濕潤清涼;從渭城的客舍放眼看去,到處是青青的柳色,一片生機盎然。詩中用“浥”字形容雨濕塵埃,用“新”字形容柳色翠嫩,準确生動地抓住了事物的特點;而柳色的“柳”與留戀的“留”諧音,更表達出詩人對好友元二的依依惜别之情。

後兩句寫在送别的酒席上,詩人勸他多飲幾杯,因為從渭城西行出了陽關,再不會遇到熟悉的朋友了,何況此行的目的地,是比陽關更遙遠的安西呢?這兩句,字面上似乎隻是勸酒,實際上卻是衷心地祝願着好友,在那遙遠而陌生的地方一切平安。詩中把深沉的情感融入平淡的話語中,更增添了感人的力量,成為千古傳誦的名句。

作品注釋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朝雨:早晨下的雨。

3、使:到某地出使。

4、安西:指唐代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在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庫車縣附近。

5、渭城:故址秦時鹹陽城,漢代改稱渭城(《漢書·地理志》),位于渭水北岸,唐時屬京兆府鹹陽縣轄區,陝西鹹陽縣東,現今西安市西北

6、浥:(yì):濕潤,沾濕。

7、客舍:旅店,本是羁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别的象征。

8、柳色:即指初春嫩柳的顔色。

9、君:指元二。

10、更:再。

11、陽關:漢朝設置的邊關名,故址在今甘肅省敦煌縣西南,古代跟玉門關同是出塞必經的關口。《元和郡縣志》雲,因在玉門之南,故稱陽關(中國古代地名中,山的南面或水的北面稱“陽”。)。

12、故人:老朋友,舊友。

13、更盡:再喝完。

14、朝(zhāo):早晨、清晨。

作品譯文

早晨的細雨打濕了渭城的沙塵,青磚綠瓦的旅店和周圍的柳樹都顯得格外青翠欲滴與明朗。請您再喝一杯離别的酒吧,隻是因為向西走出了陽關,就再也不會碰到知己了。

作品鑒賞

結構賞析

前兩句分别寫明送别時間、地點和氛圍。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延伸,不見盡頭的驿道,客舍周圍,驿道兩旁的柳樹。而這一切,都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别提供了典型的(大)自然環境。

三四句是一個整體。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免不了經曆萬裡的長途跋涉的艱辛與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像浸透了詩人全部情義的瓊漿玉液。表達王維對友人的深摯情感。

賞析一

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北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地區而設的安西都護府的簡稱,治所在龜茲城(今新疆庫車)。這位姓元的友人是奉朝廷的使命前往安西的。唐代從長安往西去的,多在渭城送别。渭城即秦都鹹陽故城,在長安西北,渭水北岸。

前兩句寫送别的時間,地點,環境氣氛。清晨,渭城客舍,自東向西一直延伸、不見盡頭的驿道,客舍周圍、驿道兩旁的柳樹。這一切,都仿佛是極平常的眼前景,讀來卻風光如畫,抒情氣氛濃郁。“朝雨”在這裡扮演了一個重要的角色。早晨的雨下得不長,剛剛潤濕塵土就停了。從長安西去的大道上,平日車馬交馳,塵上飛揚,而現在,朝雨乍停,天氣晴朗,道路顯得潔淨、清爽。“浥輕塵”的“浥”字是濕潤的意思,在這裡用得很有分寸,顯出這雨澄塵而不濕路,恰到好處,仿佛天從人願,特意為遠行的人安排一條輕塵不揚的道路。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侶;楊柳,更是離别的象征。

選取這兩件事物,自然有意關合送别。它們通常總是和羁愁别恨聯結在一起而呈現出黯然銷魂的情調。而今天,卻因一場朝雨的灑洗而别具明朗清新的風貌──“客舍青青柳色新”。平日路塵飛揚,路旁柳色不免籠罩着灰蒙蒙的塵霧,一場朝雨,才重新洗出它那青翠的本色,所以說“新”,又因柳色之新,映照出客舍青青來。總之,從清朗的天宇,到潔淨的道路,從青青的客舍,到翠綠的楊柳,構成了一幅色調清新明朗的圖景,為這場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環境。這是一場深情的離别,但卻不是黯然銷魂的離别。相反地,倒是透露出一種輕快而富于希望的情調。“輕塵”、“青青”、“新”等詞語,聲韻輕柔明快,加強了讀者的這種感受。

絕句在篇幅上受到嚴格限制。這首詩,對如何設宴餞别,宴席上如何頻頻舉杯、殷勤話别,以及啟程時如何依依不舍,登程後如何矚目遙望等等,一概舍去,隻剪取餞行宴席即将結束時主人的勸酒辭:再幹了這一杯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詩人象高明的攝影師,攝下了最富表現力的鏡頭。宴席已經進行了很長一段時間,釀滿别情的酒已經喝過多巡,殷勤告别的話已經重複過多次,朋友上路的時刻終于不能不到來,主客雙方的惜别之情在這一瞬間都到達了頂點。主人的這句似乎脫口而出的勸酒辭就是此刻強烈、深摯的惜别之情的集中表現。

三四兩句是一個整體。要深切理解這臨行勸酒中蘊含的深情,就不能不涉及“西出陽關”。處于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内地出向西域的通道。唐代國勢強盛,内地與西域往來頻繁,從軍或出使陽關之外,在盛唐人心目中是令人向往的壯舉。但當時陽關以西還是窮荒絕域,風物與内地大不相同。朋友“西出陽關”,雖是壯舉,卻又不免經曆萬裡長途的跋涉,備嘗獨行窮荒的艱辛寂寞。因此,這臨行之際“勸君更盡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詩人全部豐富深摯情誼的一杯濃郁的感情瓊漿

。這裡面,不僅有依依惜别的情誼,而且包含着對遠行者處境、心情的深情體貼,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願。對于送行者來說,勸對方“更盡一杯酒”,不隻是讓朋友多帶走自己的一分情誼,而且有意無意地延宕分手的時間,好讓對方再多留一刻。“西出陽關無故人”之感,又何嘗隻屬于行者呢?臨别依依,要說的話很多,但千頭萬緒,一時竟不知從何說起。這種場合,往往會出現無言相對的沉默,“勸君更盡一杯酒”,就是不自覺地打破這種沉默的方式,也是表達此刻豐富複雜感情的方式。詩人沒有說出的比已經說出的要豐富得多。總之,三四兩句所剪取的雖然隻是一刹那的情景,卻是蘊含極其豐富的一刹那。

這首詩所描寫的是一種最有普遍性的離别。它沒有特殊的背景,而自有深摯的惜别之情,這就使它适合于絕大多數離筵别席演唱,後來編入樂府,成為最流行、傳唱最久的歌曲。(劉學锴)

賞析二

唐代大詩人王維(公元701~761)的這首《送元二使安西》(又名《陽關曲》),千古傳誦,脍炙人口。筆者認為,此詩是中華詩壇不可多得的一首奇詩。奇就奇在,它不同于一般的送别詩;它巧妙地借助于時空的轉換,營造了耐人尋味的惜别氛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的藝術感染力,具有極高的意境。但是,千百年來,文人學者未能準确把握該詩的風格,望文生義地曲解了詩的意蘊,從而降低了它的格調和品位。這是一首送朋友去西域守護邊疆的詩。安西,是唐中央政府為統轄西域而設的都護府的簡稱。王維所處的年代,各種民族沖突加劇,唐王朝不斷受到了來自西面吐蕃和北方突厥的侵擾。

開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大逸戰勝土蕃,唐玄宗曾命王維以鑒察禦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訪軍情,沿途他寫下了《使至塞上》、《出塞》等邊塞名篇。《陽關曲》是王維晚年之作,其創作年代估計在“安史之亂”以後,據《資治通鑒》至德元年(756)七月載:“征河西、安西兵赴行”;至德二年二月載:“上至鳳翔旬日,隴右、河西、安西、西域之兵皆會”。故當知“安史之亂”暴發後,邊兵大量内調,此詩約作于送友人即将奔赴安西之時,與此同期的詩作尚有《送張判關赴河西》、《送劉司直赴安西》等。無疑,當他送别友人臨近分别時,詩人不會不考慮到戰争将對他們今後産生的影響。

詩的前兩句寫的是送别時的節物風光,描繪了平平常常的景色,卻充滿詩情畫意。三四句表達了對友人一篇深摯的情誼。但是,在一些權威的辭書和教材中對後兩句均作出了這樣的解釋:“朋友,再幹了這一杯酒吧,出了陽關,可就再也看不到老朋友了”,這樣的解釋明顯帶有主觀随意性,沒有真實反映出王維如此造句所想表達的深意,更沒有揭示出此兩句在表達上的佳妙之處。

首先,作出了這樣淺顯直白的解釋,本詩顯的似乎并無新意,與他在這一時期的同類作品相比也無特别之處,隻能算是一首很平常的送别詩,這與後人将之一直譽為唐詩“壓卷之作”的稱謂顯然是不相符的,其中必然隐賦有某種其他的寓意,而我們卻一直尚未予以重視而挖掘出來;其次,這是一首送友人去守護邊疆的詩,面對戰争的殘酷無情,曾經到訪過邊塞的詩人相當了解,“古來征戰幾人回”!他一般不可能說出“你再也見不到老朋友了”這樣的話去傷害友人且觸犯詩谶——這未免太不合乎情理;再說,從詩句的本身意義上分析,友人也并非一定要等到出了“陽關”後才看不到詩人,出了“渭城”不同樣也就看不到詩人了嗎?

事實上,即便友人真到了邊疆安西,他同樣也能遇見來自家鄉的“故人”,如岑參在《涼州館中與諸判官夜集》詩中就這樣寫到:“河西幕中多故人,故人别來三五春”。那麼,“陽關”一詞在這首詩中的特殊意義又會是什麼呢?詩人這兩句其實是運用了逆挽(即叙事題材的“倒叙”)并結合了省略的寫作手法,引導讀者的思緒跟随年青的友人一起奔赴疆域,然後曆經萬種艱險,最後凱旋而歸時,而“我”——現在的這個送行者卻恐怕因年老多病已不在人世了。曆史的真實是,詩人在送走友人後不滿六年(于761年)便真的與世長辭了!

我們已無法知道他們後來是否能重新相逢,但“清風明月苦相思,蕩子從戎十載餘”王維的這兩句詩多少能反映出友人那漫長的戎馬生涯與思者的無奈。因此,詩中的“西出陽關”并非是指友人不久後走出了陽關,而應該是指将來友人完成任務勝利返回時路經“陽關”。長期以來,“西出陽關”一直被簡單理解為友人走出了陽關,但是在這裡卻是真正的“一語雙關”:它按着時空的發展次序有着兩幅截然不同的場景,第一幅“西出陽關”是指友人在征途中剛剛走出了陽關,渭城在東,陽關在西,是謂“西面出去”;另一幅“西出陽關”就是指友人在經曆許千辛萬苦,完成了任務凱旋而歸時離開了陽關,渭城仍在東,陽關仍在西,卻是謂“西面出來”,詩人的本意就是如此。

可見,常人都把友人從“西面出來”誤解成了從“西面出去”了!不難理解,面對各自分離後的茫茫未知前途,不禁會引起詩人的無邊遐想,而這種思緒一旦跨越了時空和個人後,便會産生出扣人心弦的意境,有着無與倫比的震撼力,詩人正是為此成功地進行了時空的轉換和壓縮。必須指出,處于河西走廊盡西頭的陽關,和它北面的玉門關相對,從漢代以來,一直是内地走向西域的通道,同時也是軍事要塞。“玉門關”外基本是突厥的勢力範圍,而“陽關”内則完全屬于唐朝的領土。在詩人看來,隻有将來友人能走出了“陽關”後方才真正表明他是平安回來了。

我們從元代《陽春白雪集》中大石調《陽關三疊》詞中可以發現,古人其實一直就是這樣诠釋的:“休煩惱,勸君更盡一杯酒,隻恐怕西出陽關,舊遊如夢,眼前無故人。隻恐怕西出陽關,眼前無故人。”故此,準确完整地诠釋這首詩應該是這樣的:朋友請再幹了這杯酒待你将來凱旋而歸西出陽關的時候恐怕已不能再看到我了啊惟有這渭城的細雨青青的客舍以及随風而舞的揚柳還會像今天一樣在此恭侯。看!這哪裡像是詩人在送别友人,這分明就是友人在送詩人呀!詩人王維正是高超地運用了這種逆挽的寫作手法,籍助于時空的轉換,将國家的安危、戰争的殘酷、朋友的情誼、人生的苦短緊緊地揉合在了一起,情景交融,達到了令人震撼的藝術感染力。

其實,在王維的詩歌裡也曾多次采用了這種語法結構,如《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兩句就從另一個角度表達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在與“陽關曲”有着異曲同工之妙的《山中送别》詩中我們也同樣能領會到詩人在此方面的匠心獨運:“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王維的這種語法技巧甚至對後來詩人也有啟示意義,如白居易在《邯鄲冬至夜思家》詩中“想得家中夜深座,還應說着遠行人”兩句,就不難感覺受到了他的影響。重新認識王維《陽關曲》的重要意義,使我們再次強烈感受到:作為一位詩人,隻有将個人的命運和國家的興衰緊緊地血脈相連,才能夠創造出屬于那個時代的偉大作品。

詩人王維清楚地了解戰争的無情,也深知友人的遠征可謂九死一生,更明白此次分離或許就意味着永别。但他依然為友人祝福,期待着友人能平安歸來,盼望着國家從此走向和平昌盛——即便自己可能已等不到那一天的到來。“勸君更盡一杯酒”,這酒中不僅浸透了詩人對友人的一片深摯情誼,更飽含着他對國家和平安甯的美好祝願!——這正是“陽關曲”千百年來久唱不衰的魅力之所在!

賞析三

我們這個民族自古重離别.曆代留下來的贈别送行的詩文多得不可勝計。南朝江淹專門寫了一篇《别賦》。賦的一開頭就說:"黯然銷魂者,惟别而已矣。"送别曲也很多,漢橫吹曲有《折楊柳》、《小折楊柳》,相和大曲有《折楊柳行》,南朝清商曲有《月節折楊柳》等.

詩開頭"渭城"一語點出詩人餞别元二的地方。"客舍"自然是渭城中的一個所在,是餞别的具體地點。并說這是一個春天的早晨,天下了一陣小雨,首句的"朝雨"因次句"柳色新’三字而知為春雨,這種寫法叫做互文見義。這可以使語言更精煉。

寫離情别緒,詩人筆下的景物也往往成為有情之物,代人傷心,為人垂淚。本詩寫春朝,"邑輕塵"三字表明雨不大,隻是沾濕了地皮。接着又說,環繞客舍四周剛剛放葉的柳樹。經春雨洗過,益發顯得青翠嫩綠。這裡描繪的是一個空氣清新,盎然生意的春天的早晨。此種寫法,似與"送行"的氣氛不十分諧調。然而,詩人心甲已先裝着一個"别"字,雖有良辰勝景,也無心流連,别意正是以潛意識的形式籠罩景物、環境的。由此可以看到,主觀情感在一篇抒情詩中的決定性作用。其中的關鍵詞語是"柳色"。

古有折柳送行的習俗,漢代長安城東郊有一條河叫灞水,河上有一座橋名"灞橋",人們在這座橋上送别親友,要折下橋頭的柳枝送給行人,這就是所謂折柳贈别。從漢魏到隋唐,這一習俗相沿下來,所以古人看到柳,即生離别之意。這種不同的心理反應,是長期文化積澱的結果。因此。作為文化标志的一事一物寫入詩中,就使詩具有十分豐厚的情感意蘊。“柳色新"三字在詩中有雙重含義:既是寫時令節候,也是離情别緒的心理映現。"柳色新"三字是前二句和後二句的關節,後二句直接寫離别之情,全部感情都傾注在一杯"酒"中,此時主客彼此可能有許多話要說,由于離别在即,心情複雜,卻一時不知從何說起。

因而,飲酒便成了最好的交流感情的方式。離别飲酒,自不同于久别重逢那樣的痛快酣暢,總不免有些苦澀的味道,但是這一斟一酌,情意卻格外重。詩中"勸君更盡一杯酒"一句即寫出了主客依依惜别的心情。兩人對飲,一杯又一杯,主人總覺得似未盡意,總是勸客人再飲一杯。這類常情寫在此處,讀來特别樸實深厚,緊相呼應的第四句"西出陽關無故人",使這杯酒具有極重的分量,那是故人的一片心腸。唐代由于國力強盛,對外的交流往來也空前頻繁,因此經常有人"西出陽關",,或出使,或經商,出陽關向西,面對異域山川,風俗不同,語言有别,而且要涉足杳無人煙的大漠,所以将出陽關的人,内心無限凄涼,前來送客的親友自然也懷有同樣的心情。

本詩中的元二的心情,當不勝故國他分之感。此時的故人之情,較之尋常情況下,彌足珍貴。"西出陽關無故人"一句,可謂筆力千鈞。白居易《對酒》詩:"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注雲:"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可見此詩打動人心的力量,正因為這首詩說出每個出關、送行人的内心感情,得到許多人的強烈共鳴,成為廣泛傳唱的出塞曲。

名家點評

白居易《對酒》詩:“相逢且莫推辭醉,聽唱《陽關》第四聲。”注雲:“第四聲,‘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也。”

明代李東陽《麓堂詩話》雲:“作詩不可以意徇辭,而須以辭達意。辭能達意,可歌可詠,則可以傳。王摩诘‘陽關無故人’之句,盛唐以前所未道。此辭一出,一時傳誦不足,至為三疊歌之。後之詠别者,千言萬語,殆不能出其意之外。必如是方可謂之達耳。”

作者簡介

王維(701年-761年),字摩诘,漢族,祖籍山西祁縣,唐朝詩人,人稱“詩佛”,名、字合之為“維摩诘”,《維摩诘經》是大乘佛教的早期經典之一,因此經的主人公為維摩诘居士,故而得名。維摩诘居士是佛教中一個在家的大乘佛教的居士,是著名的在家菩薩,意譯為淨名。無垢稱诘,意思是以潔淨、沒有染污而着稱的人。可見王維的名、字中已與佛教結下了不解之緣。曾被蘇轼說:“品摩诘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诘之畫,畫中有詩。王維生前,人們就認為他是“當代詩匠,又精禅上理。”(苑鹹《酬王維序》),死後更是得到了“詩佛”的稱号。

王維出生在一個虔誠的佛教徒的家庭裡,根據王維寫的《請施莊為寺表》雲:“亡母故博陵縣君崔氏,師事大照禅師三十餘年,褐衣蔬食,持戒安禅,樂住山林,志求寂靜。”王維從小就受到了母親的熏陶,同時,根據《王右丞集注》卷二五《大薦福寺大德道光禅師塔銘》,文中在述及詩人同當代名僧道光禅師的關系時說:“維十年座下,俯伏受教,欲以毫末度量虛空,無有是處,志其舍利所在而已。”可見王維确實也佛家因緣不淺,其晚年更是過着僧侶般的生活。據《舊唐書》記載:“在京師,長齋,不衣文采,日飯十數名僧,以玄談為樂,齋中無所有,惟茶铛藥臼,經案繩床而已。退朝之後,焚香獨坐,以禅頌為事。”此時的王維俨然是一僧侶了。

王維是盛唐時期的著名詩人,官至尚書右丞,原籍祁(今山西祁縣),遷至蒲州(今山西永濟),崇信佛教,晚年居于藍田辋川别墅。他是唐代山水田園詩派的代表詩人。

王維青少年時期即富于文學才華。開元九年(721)中進士第,為大樂丞。因故谪濟州司倉參軍。後歸至長安。開元二十二年張九齡為中書令。王維被擢為右拾遺。其時作有《獻始興公》詩,稱頌張九齡反對植黨營私和濫施爵賞的政治主張,體現了他當時要求有所作為的心情。二十四年(736)張九齡罷相。次年貶荊州長史。李林甫任中書令,這是玄宗時期政治由較為清明到日趨黑暗的轉折點。王維對張九齡被貶感到非常沮喪,但他并未就此退出官場。開元二十五年曾奉使赴河西節度副大使崔希逸幕,後又以殿中侍禦史知南選,天寶中,王維的官職逐漸升遷。安史亂前,官至給事中。他一方面對當時的官場感到厭倦和擔心,但另一方面卻又戀棧懷祿,不能決然離去。于是随俗浮沉,長期過着半官半隐的生活……

王維在詩歌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無論是邊塞詩還是山水詩,無論是律詩還是絕句等都有流傳人口的佳篇。他确實在描寫自然景物方面,有獨到的造詣。無論是名山大川的壯麗宏偉,或者是邊疆關塞的壯闊荒寒,小橋流水的恬淡幽靜,都能準确、精練地塑造出完美無比的鮮活形象,着墨無多,意境高遠,詩情與畫意完全融合成為一個整體。

山水田園詩派是盛唐時期的兩大詩派之一,這一詩派是陶淵明、謝靈運、謝朓的後繼者,這一詩派的詩人以擅長描繪山水田園風光而着稱,在藝術風格上也比較接近,通過描繪幽靜的景色,借以反映其甯靜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因而被稱為“山水田園詩派”。其主要作家是孟浩然、王維、常建、祖詠、裴迪等人,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的是王維和孟浩然,二人也被合稱“王孟”。

作品延伸

作文素材

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所表現的真摯友情令我們贊歎不已。在考慮以柳為話題的文章的選材時,怎樣避開這些人所共知的素材,表現出一種獨到的眼光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1、引用體現當代性的材料,展示你關注現實的個性積累,以“悟”出新。例如你可引用黨的好幹部、人民公仆孔繁森的《詠紅柳》:“無垠戈壁綠一層,曆盡滄桑骨殷紅。隻因根生大漠下,敢笑翠柏與青松。”你可以把“孔繁森就是‘曆盡滄桑’、植根大漠、枝殷葉綠的紅柳”這樣的深刻感悟融入文章,亮出新意。

2、如果你有較多的古詩詞積累,你不妨從王維的“客舍青青柳色新”說開去,介紹古人折柳送别的習俗及其原因。例如你可引用王之渙的《送别》:“楊柳東風樹,青青夾玉河。近來攀折苦,應為離别多。”白居易的《憶江柳》:“曾栽楊柳江南岸,一别江南幾度春。遙憶青青江岩上,不知攀折是何人。”這種選材特點是寫同類人所未知,以知出新。

3、如果你寫脫物抒情類的文章,那麼你要盡量避開贊美頑強、生命力旺盛一類的内容,選取新的感情引發點。例如柳長得越高,枝條卻垂得越低,微風吹拂,婆娑起舞。有人說這表現着謙虛,但如果你說它“那時因為大地時時提供着養料,柳枝不忘養育之恩,向着大地母親微笑,獻上敬意呢”,便能将柳樹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結合着寫,有了創意,有了你屬于自己的情愫,這就是“以情出新”。

4、引用貶柳詩,如宋朝陳與義的《柳絮》:“柳送腰肢日幾回,更教飛絮舞樓台。癫狂忽作高千丈,風力微時穩下來。”從以柳諷人拓展開去,可以奇出新。

改寫片段

①一天,王維正在家中吟詩作畫。突然,一個信使敲了敲門,王維便說:“請進。”信使将一封信交給了王維,王維打開信一看,大吃一驚,原來王維的老朋友元二要去安西上任。于是,王維叫住了信使,寫了一封信給元二,請元二出發的時候,上午9點去天仙客棧。信寄出去了,約定的時候也到了。王維早早地來到了客棧,叫了幾道下酒菜,喝一壺上等米酒。點好菜後,客棧外面下起了大雨,客棧旁的綠柳更綠了。

雨下得沒多久,元二就來了。二人坐了下來,王維舉起酒杯,說:“老朋友,春節記得回來,我們一起過春節!”“好!”,元二高興地答應了。王維問:“你可知這一去要多久嗎?”元二說:“不知道,安西那邊好像很亂,朝廷讓我去那邊上任。”“老朋友,你要保重身體啊,朝廷的事很重要,你的身體也很重要啊!”王維說。“謝謝你,老朋友,我會保重的,”元二說。“元二先生,您的馬車來了。”小二說。“哦。”元二說。“老朋友,請在飲完這一杯美酒吧,等你西行出了陽關之後,就再也沒有友情深厚的老友了。”

王維說。“謝謝你,老朋友。”元二說。“你到了那邊要給我寫信哦!”王維說。“嗯,我會的,”元二說。“您該走了,”小二又上來了。元二上了馬車,左手按住布簾,右手向王維擺手。看着漸漸消失的馬車,王維不禁作起了詩: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②渭城的晨雨,濕潤了地上的沙土,小燕子在空中唧唧喳喳的叫着,剛剛抽出新芽的柳枝垂入湖水裡輕輕飄蕩,這麼美麗的景色,并沒有使王維與元二高興起來。在渭城的一間酒店裡,王維與元二這二位要好的朋友将要依依惜别。王維說:“你我二人即将分别,這是我又想起了以前的事情。

以前我們一起生火做飯,一起砍柴,一起寫詩作畫,以後可能再也不能了!”元二說:“老朋友,不要太傷心難過了,以後有機會就又相見了!”王維勸元二再喝一杯酒,出了陽關就很難見到我這位好朋友了,元二、王維他們又坐下喝了一杯酒,又看了看周圍美麗的景色:鳥兒們在空中自由飛翔,蝴蝶在花叢中飛了飛去,蜜蜂吸着甜甜的花蜜,柳枝被風一會兒吹到湖水給她洗一洗她的辮子。有時又把辮子吹到地上給她晾一晾頭發……王維把元二送到十裡長亭,元二騎着驢要走了,元二對王維說“送君千裡終有一别,請你回去吧!”王維說:“請你到安西、早日寄信回來。”元二騎着驢走了,王維看着元二的身影漸漸消失了。

教學教案

教學目的

一、學習古代詩歌,幫助學生了解唐宋詩歌在我國詩壇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曆史和古人的社會生活,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和人民。

二、了解詩歌大意,體會詩歌的意境。

教學設想

一、這首古詩,讀起來琅琅上口,容易記憶。應讓學生多讀,不必硬從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學重點應放在引導學生在朗讀中體會詩人抒發的強烈感情。

二、采用學生自讀、教師點撥輔導、自讀測試的教學方法。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唐朝(公元618—907年)是我國古典詩歌發展的全盛時期。唐詩是我國優秀的文學遺産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學寶庫中的一顆燦爛的明珠。

唐代的詩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聞名的偉大詩人,除他們之外,還有無數詩人,像滿天的星鬥一樣。最難得的是其中不少詩人,能用自己獨特的風格和技巧,從各個不同的時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當時人們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會生活的複雜面貌。

今天,我們将要一起學習另一位唐朝著名詩人王維寫的一首古詩《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導自讀

(一)自讀《送元二使安西》

1.學生自讀詩歌并完成以下作業:(出示小黑闆)

(1)查字典解釋下列詞語:

悒客舍盡故人

(2)試着理解古詩的意思。

2讨論自讀作業:(師生共同評定、明确)

第1題:浥:悒(yì)濕潤。

客舍:客店、旅店。此處指餞别的處所。

盡:“進”。

故人:老朋友。此處指元二。

上一篇:漂浮魔術

下一篇:魔塔60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