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在曹營心在漢

身在曹營心在漢

漢語成語
身在曹營心在漢是一個漢語成語。比喻身子雖然在對立的一方,但心裡想着自己原來所在的一方。[1]此處為了凸顯關羽的忠義,而現代卻多用于貶義。出自《三國演義》。在三國中,與身在曹營心在漢典故相關的有多人,其中最為人所知的人物故事應有三人:關羽,徐庶,荀彧。
  • 拼音:shēn zài cáo yíng xīn zài hàn
  • 近義詞:人在心不在
  • 反義詞:同心協力
  • 名稱:身在曹營心在漢
  • 出處:《三國演義》第二五回
  • 釋義:在這裡工作、任職,心裡卻想着别處
  • 用法:貶義

成語出處

公曰:“深感丞相厚意。隻是吾身雖在此,心念皇叔,未嘗去懷。”(元末明初·羅貫中《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  

後人從這個典故中提煉出成語“身在曹營心在漢”。  

成語典故

《三國演義》第二十五回至二十七回記載,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正月,曹操率二十萬大軍,分兵五路直逼徐州,攻打劉備。劉備聞訊,派人向袁紹求救,袁紹不肯發兵。劉備便與張飛偷襲曹營,結果中了埋伏,兵敗逃散。

這時候,關羽保護劉備的家眷,死守下邳。曹操心想,關羽武藝高強,令人喜愛,要設法說服他來投降。謀士獻策說:“關羽性子剛強,很講義氣,決不肯随便歸降,必須使他進退無路,再去遊說他,才會有結果。”于是,叫徐州、小沛俘虜來的兵士仍到下邳去投奔關羽,埋伏在城裡做内應,并令曹将在城外挑戰。關羽因保護着二位嫂嫂,就按捺住性情,不肯出戰。誰知曹軍在城外百般辱罵,激怒了關羽,關羽便領三千兵士,提刀上馬,出城交戰。曹将打一陣,退一陣,一直把關羽誘到城外二十多裡的一座土山上。關羽被曹軍團團圍住,曹操趁勢攻破下邳,并派張遼來說服關羽歸曹。張遼說:“你和劉備桃園結義要同生共死。劉備還要做一番事業,決不願意你今天戰死。他把家眷托付給你,你死了叫誰照顧?依我說,不如降了曹丞相,慢慢打聽劉備的下落,有了消息,再去尋他。”關羽思考了片刻,提出三個條件:一、隻降漢朝,不降曹操;二、把劉備的俸祿贍養他的家眷;三、一旦知道劉備的下落,就要出去尋他。張遼聽了,全都答應了他。于是關羽暫屈曹營,但他仍非常懷念劉備。曹操看到關羽綠錦戰袍舊了,就派人做了一件新的送他。關羽卻把舊袍罩在新袍上,說:“舊袍是兄長劉備所賜,見了舊袍就好像見到了他。”曹操見關羽的馬瘦弱,就把當年呂布騎的赤兔馬送他。關羽大喜過望,連忙跪下來,再稱謝。曹操覺得很詫異,問:“區區一匹馬,你為何這樣重視?”關羽說:“素知此馬日行千裡,夜行八百。我有了這匹馬,隻要知道兄長的下落,一天之内,就可以和他見面。”

後來,關羽知道了劉備的行蹤,立即挂印封金,離開許昌,前往投奔,經過五處關隘,斬了六員攔路的曹将,在古城會見張飛,終于重新與劉備相見。    

成語寓意

“身在曹營心在漢”說關羽指身子雖然在曹操的營房裡,可心還是向着劉備的蜀漢,人不在自己的志向之地,有身不由己之感。此處表現的是關羽用舍生取義的精神譜寫了一段忠誠佳話,凸顯的是關羽的忠義。這個成語後來從褒義逐漸變為貶義,指人雖在這裡,而心卻向着那邊。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身在曹營心在漢”比喻人身在這營壘,心卻在另一個營壘。這則成語可作單句的謂語、複句的分句,用于口語,感情色彩中性。    

運用示例

現代作家劉波泳《秦川兒女》第一部第二章:“身在曹營心在漢,他就是上馬金,下馬銀,也别想把我買動。”  

廈門市委黨史研究室原主任單輝《借鑒章學誠》:“身在曹營心在漢者,一般都曹營的事做不好、漢營的事也泡湯了。”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