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痛症

跟痛症

多種慢性疾患所緻跟部蹠面疼痛
跟痛症是由多種慢性疾患所緻跟部蹠面(即腳後跟)疼痛,其與勞損和退化有密切關系,是中老年常見的臨床症狀。中醫認為腎陽不足是緻病的重要因素。跟痛症是跟骨周圍不同的組織發生病變弓l起的一組綜合症狀。跟痛症也常被稱為足跟痛。
  • 中醫病名:跟痛症
  • 外文名:
  • 别名:足跟痛
  • 就診科室:外科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英文名:Calcanodynia
  • 季節分布:四季
  • 傳染病:否
  • 臨床表現:臨床表現之一是跟部局部疼痛、腫脹、走路時加重。
  • 并發症:足底筋膜炎,足跟骨刺
  • 發病部位:腳後跟
  • 是否進入醫保:是

簡介

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着的肌肉、韌帶随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牽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現代醫學稱"跟骨骨膜炎",又稱"跟骨骨刺"。跟痛症是由多種慢性疾患所緻跟部蹠面(即腳後跟)疼痛,其與勞損和退化有密切關系。該病主要以非手術療法為主,療效較佳。非手術治療無效者,則需行手術治療。

病因

跟痛症非常複雜,也是非常常見的一個疾病,根據足跟的不同位置,可以診斷。大部分原因主要集中在以下幾個方面:

1、如果以足跟底側,常見有足底跖筋膜炎、脂肪墊炎、滑囊炎為主。當然還有神經的一些炎症,神經卡壓等;

2、如果集中在足跟後方,一般情況下是跟腱炎比較多見,或者跟骨畸形,包括跟骨高壓;

3、如果在足跟上方,一般情況下,以跟腱炎最常見

病理

①足跟脂肪墊炎:跟墊發炎,跟骨跖面疼痛、腫脹,足跟負重區内側壓痛,部分高齡患者局部可觸及纖維索塊;

②跟部滑囊炎:跟骨下、跟骨後、跟腱後滑囊發炎,局部疼痛、腫脹、壓痛、感染,可引起紅腫;

③跟腱周圍炎:跟腱區疼痛腫脹、壓痛、摩擦感,炎症波及腱鞘可出現轹軋音,踝關節背屈,跖屈可加重疼痛;

④跖腱膜炎:跟下或足疼痛,足底緊張感,跟骨關節前緣壓痛,牽扯跖腱膜,可使疼痛加重;

⑤跟骨刺:跟骨剌是x線片象,足跟痛的原因不一定是骨刺本身引起,而是以跖腱膜與跟腱附着處的慢性炎症為病理基礎,以晨起疼痛較重,稍活動後疼痛減輕,行走過久疼痛加重,跟骨跖面跟骨結節處有壓痛的特征

診斷依據

本病根據病史、症狀及相關檢查可作診斷。但應注意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别:

(一)跟骨骨髓炎:跟骨骨髓炎雖有跟痛症狀,但局部可有明顯的紅腫熱痛等急性感染的征象,嚴重者伴有高燒等全身症狀。化驗和X光片檢查可确立診斷。

(二)跟骨結核:本病多發于青少年,局部症狀明顯,腫痛範圍較大,全身情況差,并有低熱盜汗、疲乏無力、食欲不振等,化驗及X光片檢查可鑒别之。

治療

該病的發病部位有所不同,但跟痛症是其共同特征。其病理變化是跟部周圍軟組織的炎性改變和跟骨骨内壓升高。治療上主要采用針灸、按摩、理療、外敷活血通絡藥物,醋酸氫化可的松25mg加1%普魯卡因2ml或醋酸氫化潑尼松加利多卡因2Tnl痛點局封,使局部無菌性炎症消退。足跟纖維脂肪墊炎可用跟部中間挖空的軟鞋墊治療。滑囊炎經久不愈者可考慮手術切除。跟骨斜向前下的骨刺保守治療無效時,可手術切除,并作肌肉附着點移位,對頑固性疼痛者可作跟骨下神經切斷。跟骨内高壓症者,可行跟骨内、外側骨刺減壓而消除症狀。跟骨骨折、骨折畸形愈合、跟骨結核、骨髓炎、骨炎、痛風、腫瘤以及跖管綜合症等,均能引起足跟痛,應與上述疾病相鑒别。

中醫解析

跟痛症是一種常見病,以足跟腫脹、局部壓痛、行走困難為特征。在中醫學屬于“骨痹”範疇,發病原因多與老年腎虧勞損,外傷和感受寒濕有關。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選擇衆多祛風除濕、溫經散寒、軟堅消腫、活血鎮痛的外敷足部中藥浸泡或者是中藥浸泡,不損傷皮膚、無毒副反應。

中藥治療

傳統中醫對足跟痛之症早有研究,隋代著名醫學家巢元方稱足跟痛為“腳根頹”,書雲:“腳根頹者腳跟忽痛,不得着也,世俗呼為腳根頹。”金元四大家之一的大醫學家朱丹溪在《丹溪心法》中稱之為“足跟痛”。

膏藥是祖國醫學的一朵奇葩,古有“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藥即内治之藥,所異者,法耳”、“膏藥能治 中藥治療跟骨痛病,無殊湯藥,用之得法,其響立應”等說法。清代著名醫學家徐靈胎說:“今所用之膏藥,古人謂之薄貼。.... 治裡者,或驅風寒,或和氣血,或消痰痞,或壯筋骨,其方甚靈,藥亦随病加減,其膏宜重厚久貼。”

中醫分析類型

一、氣滞血瘀型:各種原因導緻局部血行緩慢、瘀血阻滞,脈絡被阻,則氣血運行不暢而痛,且痛有定處,疼痛拒按,行走受限。

二、肝腎虧虛型:肝腎及其分支别絡繞跟部行走,肝主筋、主藏血,而腎主骨、主藏精、精生髓。年老之體,肝腎不足,精血虧虛,經脈失充,則筋失所養,骨失所主,骨萎筋弛,故站立或行走時跟部酸痛、隐痛、乏力,疼痛喜按,觸之痛減。

三、寒凝血瘀型:氣血運行緩慢,複感寒邪,寒主凝滞、主收引,緻使經絡被阻、氣血凝滞不通而痛,疼痛拒按,喜熱怕涼。可以打封閉針,效果快,相對費用便宜。先在疼痛點注射一針,看疼痛情況可以半個月以後加強一針。但封閉針不能保證徹底解決。年輕女性慎用,是激素類藥,會導緻2-3個周期月經不調,半年内最好不要懷孕。

 “封閉針是将藥物注射到疼痛的部位,達到消炎、止痛的目的,并有緩解局部肌肉緊張的作用。時間長的可管數年以上,短的數周,視病情輕重,時間長短不定。這是一種對症治療措施,對消除局部的疼痛症狀有較好的效果。[1] 

(一)治療原則:舒筋通絡,活血止痛。

(二)取穴與部位:三陰交、陰陵泉、太溪、照海、然谷、昆侖、仆參及患部周圍。

(三)主要手法:點、按、壓、揉撚、捋順、側擊等手法。

(四)操作方法:

1.跟骨下止點滑囊炎:患者俯卧床上,患肢膝關節屈曲60°,醫者一手拿住患足作背屈固定,使跟腱緊張,另一手用小魚際處,對準滑囊用力側擊。手法的作用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腫止痛,或使滑囊破裂、液體吸收。

2.跖筋膜炎:患者仰卧,下肢伸直。醫者先用點按法點按穴位,然後以一手拇指或"丁字器"點按、揉撚痛點,再以擦法及捋順法沿陽筋膜走行方向進行推擦及捋順,并使足底發熱。

用藥原則

1.在門診治療者以局部封閉、理療和外敷活血通絡中草藥為主,可輔以消炎止痛藥.

2.經保守治療無效的頑固性疼痛者可行手術治療,術後需應用抗生素和支持,對症治療,根據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抗生素。

輔助檢查

1.對在門診治療者檢查專案以檢查框限“A”中的一項或數項為主;

2.對需住院手術者,則檢查專案包括檢查框限“A”所有專案;

3.若需與跟部軟組織化膿性感染、早期跟骨骨髓炎或結核等鑒别者,檢查專案可包括檢查框限“A”、“B”或“C”。

注意事項

跖筋膜炎患者在急性期間應注意适當的休息,減少負重,控制劇烈運動。症狀緩解後,逐漸進行足底部肌肉的收縮鍛煉,以增強足底肌的肌力。

注意局部保暖,避免寒冷剌激。

一、盡量避免穿着軟的薄底布鞋;

二、在足跟部應用厚的軟墊保護,也可以應用中空的跟痛墊來空置骨刺部位,以減輕局部摩擦、損傷;

三、經常做腳底蹬踏動作,增強跖腱膜的張力,加強其抗勞損的能力,減輕局部炎症;

四、溫水泡腳,有條件時輔以理療,可以減輕局部炎症,緩解疼痛;

五、當有持續性疼痛時,應該口服一些非甾體類抗炎鎮痛藥物治療;

六、如果疼痛劇烈,嚴重影響行走時,局部封閉治療是療效最快的治療方法。

上一篇:咽喉疼痛

下一篇:去粉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