跛

漢語漢字
“跛”有兩種讀音:“bì”和“bǒ”。“跛[bì] ”是站立時重心放在一隻腳上,在古人看來是對人很不恭敬的一種站姿;“跛[bǒ]”是腿或腳有病,跛腳的人很難站正。[1]
  • 中文名:跛
  • 拼 音:bǒ
  • 釋 義:腿或腳有毛病
  • 出 處:《說文》
  • 英文翻譯:Lame

漢字釋義

【釋義】瘸:~腳。~子。~行。跛腳|跛行。~鼈千裡(喻本身條件再差,隻要不懈努力,終能獲得成功)。

跛 <動>

(形聲。從足,從皮,皮亦聲。“足”指行走。“皮”本指“動物皮張”,轉義為“彈性起伏”。“足”與“皮”聯合起來表示“好像行走在動物皮張上”。本義:瘸。腿或腳有毛病,走路高一腳低一腳)同本義

跛,行不正也。――《說文》

立毋跛。――《禮記·典禮上》

眇能視,跛能履。――《易·履卦》

此獨以跛之故。――《淮南子·人間訓》

又如:跛足(腳殘廢有病。同跛腳、瘸腿);跛蹇(一腳殘廢);跛蹩(跛行);跛蹶(失足跌倒)

跛 <名>

瘸腿的人

盲跛不能耕,死亡在遲速。――梅堯臣《田家語》

又如:眇跛(瞎子與瘸子)

中醫解釋

瘸腿;行不正。《素問·脈解篇》:“病偏虛為跛者,正月陽氣凍解地氣而出也。”《素問·刺禁論》:“刺膝膑出液,為跛。”

詞組

跛鼈千裡

《淮南子·說林訓》:“跬步不休,跛鼈千裡。”意思是跛腳的鼈也能行走千裡。比喻隻要不懈地努力,即使條件很差,也能取得成就。

跛bì 1.站立時重心偏于某一足上。古時認為是一種不恭敬的舉止。

漢英互譯

◎跛

lameness

集彙

【酉集中】【足字部】

〔古文〕?【唐韻】布火切【集韻】【韻會】【正韻】補火切,從音播。【說文】行不正也。一曰足排之。【篇海】足偏廢。【易?履卦】跛能履。【禮?問喪】跛者不踴。【谷梁傳?成元年】衞孫良夫跛。 又【廣韻】【集韻】【韻會】彼義切【正韻】兵媚切,從音贲。偏任也。【禮?曲禮】立毋跛。【注】跛,偏也。又【禮器】有司跛倚以臨祭。【注】偏任為跛,依物為倚。 又【集韻】滂禾切,音頗。人名。【類篇】楚有薳跛。

相關謎語

“跛”為謎底的謎語

彼此各取一半(打一字)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古文〕㝿《唐韻》布火切《集韻》《韻會》《正韻》補火切,?音播。《說文》行不正也。一曰足排之。《篇海》足偏廢。《易·履卦》跛能履。《禮·問喪》跛者不踴。《谷梁傳·成元年》衞孫良夫跛。

又《廣韻》《集韻》《韻會》彼義切《正韻》兵媚切,?音贲。偏任也。《禮·曲禮》立毋跛。《注》跛,偏也。

又《禮器》有司跛倚以臨祭。《注》偏任為跛,依物為倚。

又《集韻》滂禾切,音頗。人名。《類篇》楚有薳跛。

上一篇:馬援銅柱

下一篇:扭扭捏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