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收入結構

财政收入結構

國家财政收入由不同的征集方式形成的結構
國家财政收入來源的多種構成、比例及其相互關系。它反映通過國家預算集中财政資金的不同來源、規模和所采取的不同形式,以及各類财政收入占财政總收入的比重和增加财政收入的途徑。将财政收入作為整體結構來分析,目的在于從整體上把握各種财政收入來源之間的有機聯系,使它們保持恰當的比例關系;便于有的放矢地加強财政收入的宏觀調節,實現利益的兼顧分配;推進财政收入結構優化,以提高結構的整體功能。
    中文名:财政收入結構 外文名: 别名: 屬于:多種構成、比例及其相互關系 通過:國家預算集中财政資金 包括:使它們保持恰當的比例關系

基本概述

國民經濟結構和社會經濟結構的合理化,決定着财政收入結構的合理化。而财政收入結構是否比例關系合理、利益關系協調、收入取予适度、财力具有後勁,也制約着國民經濟總量和結構的平衡,影響各方面積極性的調動和分配關系的調節。在中國實行以公有制為基礎的有計劃商品經濟條件下,保證财政收入在國民收入中的适當比重,并形成合理的結構,是穩定财政、增強财政調控實力、正确處理收入分配關系、促進經濟結構合理化的客觀需要。

西方國家由于生産資料的資本主義私有制和雇傭勞動制度所決定,雖然也采取主要依靠稅收、發行公債和增發紙币等形式,組成各自的财政收入結構,但它所體現的是占統治地位的資産階級及其國家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對勞動者的剝奪,是一種資本主義的額外剝削關系。它與社會主義國家财政收入結構所體現的社會主義财政分配關系,有着本質的區别。

中國的财政收入結構大體可按項目結構、所有制結構、部門結構和地區結構幾個方面加以考察。

項目結構

指國家财政收入由不同的征集方式形成的結構。主要由各項稅收、企業收入(企業上交利潤)、債務收入(内債和外債收入)、征集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基金、國家預算調節基金收入等組成。1984年以前,财政收入的主要項目是稅收和國營企業上交利潤。實行利改稅以後,國營企業上交利潤改為征稅制,稅收逐漸成為财政收入的基本形式。

1990年稅收占财政收入的91%以上;企業收入,如将企業虧損補貼合并沖減計算,呈負數;債務收入,包括内債和外債,占11%;能源交通重點建設和國家預算調節基金收入,是為加強重點建設和調節分配能力而增設的專項資金收入項目,約占10%。分析财政收入各項目在總體結構中的比例及其變化,有利于确保财政收入的集中,有效地調節收入的合理分配。

所有制

指按照财政收入來源的經濟類型劃分的結構。全民所有制經濟提供的财政收入是主體,一般占年度财政收入80%以上。随着集體所有制、個體經濟、私營經濟和其他經濟成分的發展,1986年以後,非全民所有制經濟提供的财政收入有所增加,其中集體經濟接近20%,其他經濟成分所占比重不大,部分地呈增長趨勢。

部門結構

指由工業、農業、商業、交通運輸業、建築業等部門提供的财政收入形成的收入結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1953~1957),财政來自工業部門的收入占44.5%(輕工業占25.3%,重工業占19.2%),農業占14.9%,商業占22.5%,交通運輸業占7.5%,建築業占0.5%,其他占 10.1%。到第六個五年計劃時期(1981~1985),财政收入的部門結構随着經濟的發展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其中工業占77.2%(輕工業占32.3%,重工業占44.9%),農業占4.4%,商業占0.1%,交通運輸業占6.5%,建築業占0.4%,其他占11.4%。工業和農業兩個部門已成為财政收入的支柱部門。

财政收入的部門結構也可按三次産業結構劃分,即按第一産業(農業)、第二産業(工業、建築業)和第三産業(服務、流通部門)劃分,形成以産業部門為主的财政收入結構。對财政收入的部門結構進行分析,可以為培植财源、調整結構、提高效益、實現增産增收提供主攻方向的選擇。

當前現狀

2021年7月20日,财政部發布統計數據顯示,上半年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1.7116萬億元,同比增長21.8%;全國一般公共預算支出12.1676萬億元,同比增長4.5%。财政收支數據的背後,關系着經濟發展與民生保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