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納多·貝托魯奇

貝納多·貝托魯奇

意大利編劇
貝納多·貝托魯奇(Bernardo Bertolucci,1940年3月16日-)男,一名意大利編劇、電影導演。憑電影《末代皇帝》獲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最佳影片、金球獎最佳導演等多個獎項。[1]2011年5月11日,貝納多·貝托魯奇被第64屆戛納電影節組委會授予終生成就獎。
  • 中文名:貝納多·貝托魯奇
  • 外文名:
  • 别名:貝納爾多·貝托魯奇
  • 民族:
  • 出生地:帕爾馬
  • 身高:
  • 體重:
  • 畢業院校:
  • 職業:導演
  • 經紀公司:
  • 代表作品:
  • 主要成就:
  • 英文名:BernardoBertolucci
  • 籍貫:意大利
  • 性别:男
  • 出生年月:1940年3月16日

簡介

貝納多·貝托魯奇,也譯為貝納爾多·貝托魯奇,男,1940年3月16日出生于意大利的帕爾瑪。早在24歲時,他便導演了轟動一時的影片《革命前夕》(1964),并因之而奠定了他的事業基礎。貝托魯奇因執導《末代皇帝》為中國觀衆所熟知。

1961年跨足影壇,最初擔任帕索裡尼的副導演。1964年的《革命之前》顯露出才華,1972年的《巴黎最後的探戈》将他推到國際舞台。

貝托魯奇的作品以史詩的宏大氣魄以及強烈的階級分析内涵而著稱,并将情色内容升華到相當的藝術高度。

2011年5月11日,貝納多·貝托魯奇被第64屆戛納電影節組委會授予終生成就獎。

成長經曆

貝納多·貝托魯奇是家中的長子,父親是奧提立歐·貝托魯奇(Attilio Bertolucci)。父親是一名詩人、著名的藝術史學家、文選編者和影評人。

在這種成長的環境下,貝托魯奇在15歲開始寫作,不久就獲得幾個很重要的文學獎項,包括他的首部作品獲得維雅雷吉歐文學獎(Premio Viareggio)。而父親的背景也幫了他,老貝托魯奇曾協助意大利制片人皮耶·保羅·帕索裡尼發行他首本小說,而帕索裡尼後來聘請了貝納多·貝托魯奇參與《寄生蟲》(Accattone,1961年)的首席助手作為回報。不過這時候,貝托魯奇的潛力,早就被其他人發現了,例如瑟吉歐·萊昂(Sergio Leone)。他叫貝托魯奇為《西部往事》(Once Upon a Time in the West)撰寫故事,不過他的故事後來被萊昂拒絕了,因為這故事對美國的觀衆來說太深奧了。

貝托魯奇擅于把富有家庭氣息的浪漫情節和内蘊的心理批判作為表現的核心,并結合一些政治、社會内涵,形成了他獨特的創作風格。

演藝生涯

1968年,由他執導的影片《搭檔》就頗具當時興起的新浪潮電影的特質。此後,他在影片中開始探索那些具有心理困惑的人物身上所折射出來的深厚魅力并在《蜘蛛的策略》(1970)一片中首獲成功。

1971年,貝托魯奇導演了影片《随波逐流的人》。在該片中,他表達了跳舞是一種暗喻的創作主旨。兩年後,在其導演的《巴黎最後的探戈》(1973)中他又再度表露了這種創作思想。

1977年,貝托魯奇更是以大手筆制作了頗具史詩氣息的《一九零零》。該片講述了兩個出生背景不同的男人在世紀交替的45年間的友情與鬥争,并以此折射出了廣闊的社會内容和尖銳複雜的階級鬥争,獲得了評論界的交口稱贊。不久,貝托魯奇又拍攝了《月神》(1979)一片,口碑不菲。

1981年導演了《一個可笑人物的悲劇》,該片講述了一個父親尋找親生兒子的曲折經曆,影片以其内含的深遂思想廣受好評。

1987年,他更是推出了力作《末代皇帝》。影片以獨特的視角來審視古老中國最後一個封建帝王溥儀的情愛與政治生活,極具哲理、人生意味。該片獲得了九項國際大獎,它無疑成了貝托魯奇導演生涯中的一座重要裡程碑。

1990年,貝托魯奇執導《遮蔽的天空》,本片根據1949年的經典同名小說改編,透露出貝托魯奇内心濃厚的生命關懷,充滿了濃郁的象征意味,畫面極其壯美。

1996年導演新片《偷香》,他精心構建了一位19歲美國少女孤身去意大利找尋生父的故事情節。影片透過抒情表象表達了包容性較大的思想内涵,傾倒了諸多影迷。

1998年推出《愛的困惑》。

21世紀之後,貝托魯奇動作不多,先是在集錦片《十分大師:大提琴篇》中小露身手,又于2003年導演了充滿革命與青春激情的《戲夢巴黎》。

影壇轶事

和制作人合作

1972年的作品《巴黎的最後探戈》(Last Tango in Paris),由馬龍白蘭度和瑪莉亞詩奈德主演,展示了意大利電影的賺錢新潮流,就是聘請外國的影星當主角。在這部電影的主要演員中,隻有馬西姆·吉魯提(Massimo Girotti)是意大利演員。

貝托魯奇1976年的電影《一九零零》(1900)中,由畢蘭加士打(Burt Lancaster)、當奴·修打蘭(Donald Sutherland)、羅拔迪尼路(Robert de Niro)和傑哈德巴狄厄(Gérard Depardieu)主演。這套電影經常被認為是意大利電利工業依賴國際市場時,認知到國民身份開始瓦解的始作俑者。雖然電影本身完全注重在意大利的主題上,電影講述兩個意大利男人,在二十世紀上半葉時,在政治紛亂的意大利内的生活。

與政治相關

貝托魯奇在政治上很活躍,而且是個公認的馬克思主義者。就像維斯康堤一樣,他們也是在六十年代後期大量起用外國演員的導演。

貝托魯奇透過他的電影,表達自己的政見,所以他的電影很多都是自傳式的,同時也很具争議性。他的政治電影在曆史上走在前列,就像1970年的電影《同流者》(The conformist),在戲中他就批判法西斯思想,把國家和民族主義混為一談,還有一些公衆品味和集體回憶,電影講述墨索裡尼企圖暗殺一個在巴黎的政治學者。而《一九零零》也有分析左派和右派之争。

在1987年作品《末代皇帝》中,貝托魯奇就透過角色和動作,在政治上作出影響。他獲得紫禁城史無前例的許可,使用紫禁城的場地作為拍攝。在片中,主角溥儀遭受毛澤東長期的再教育,令溥儀由一個皇帝變成一個平民,變成一個園丁。

榮譽獎項

奧斯卡金像獎

1987年,貝托魯奇執導的電影《末代皇帝》,内容講述中國最後一個皇帝愛新覺羅溥儀的傳記。貝托魯奇憑這部電影赢得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導演,這部電影由尊龍、陳沖、彼得·奧圖爾、英若誠、丹尼斯.鄧恩、黃自強、阪本龍一、Maggie Han、裡克·揚、邬君梅和陳凱歌主演。電影的劇本由馬克.佩普羅(Mark Peploe)和貝納多·貝托魯奇寫作,末代皇帝以溥儀的一生,反映中國由封建制度的社會,經革命演進至現在的狀态。

《末代皇帝》赢得所有9個奧斯卡金像獎的提名,包括最佳影片獎、最佳藝術指導獎、最佳攝影獎、最佳服裝設計獎、最佳導演獎、最佳剪輯獎、最佳配樂獎、最佳音響獎和最佳改編劇本獎。

《末代皇帝》是首部在紫城拍攝的電影,這是貝托魯奇向中國政府提供的候選電影項目之一,另一部是安德烈·馬爾羅(André Malraux)的《人的命運》。最後末代皇帝獲選,并且不限制其内容。而末代皇帝就成為了自1949年起,首部獲得中國政府協助,和在中國制作的西片。

戛納終身成就獎

2011年5月11日,在法國戛納,意大利導演貝納爾多·貝托魯奇被第64屆戛納電影節組委會授予終生成就獎。

人物評價

貝托魯奇也擅長把人的靈魂推進顯微鏡。在他的電影中,心理學是他的電影的中心,因為曾參與《巴黎的最後探戈》的演員活地亞倫和馬龍白蘭度,都指貝托魯奇和其他演員從精神分析的角度分享工作,引發了他們的信心,所以很多人都認為白蘭度表現最好。

很多評論都以電影中的性和政治定性他的電影特色。在《巴黎的最後探戈》中,以極度淫蕩和心理不正常的手法探讨性。這套被視為情色的電影,打開了性的大門。

在《同流者》中,則是以政治作為主題,尤其是法西斯,和個人的感覺和理想。這套電影針對了意大利的法西斯主義,富有藝術性和理智,被視為展現在優秀導演的一面。在過去五十年,貝托魯奇參與了多部電影的制作、導演等工作,所以他的範疇很廣泛,令電影主題能得以突顯,尤其是他的近期作品。

《偷香》(Stealing Beauty)帶出一些的異質性,而《巴黎初體驗》(The Dreamers)則能夠包含兩者和其他元素。一些評論家則批評他的題材狹窄,不論他是有意還是真的缺乏題材。而他則利用這些批評,激發觀衆重新關注他們自己和社群,他也認為自己不斷把禮節的界限移後。

熱衷于貝托魯奇電影的人,也留意到每部電影間的角色相似之處,尤其是最近那兩部(1996年的《偷香》和2003年的《巴黎初體驗》)。例如,兩位女主角(麗芙·泰勒(Liv Tyler)和伊娃·格蓮(Eva Green)),都是白皮膚、苗條、黑頭發和藍眼睛。她們都在19歲時就是吸煙者,和失去了純潔感,而她們也以正面的赤裸方式出現。在電影中,貝托魯奇都表達了“愛的證明”,都使用了幾乎相同的故事。

上一篇:張國政

下一篇:吉姆·傑克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