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傳

貝多芬傳

羅曼羅蘭創作圖書
《貝多芬傳》作于1903年,作者稱這部作品是長篇巨著《約翰•克利斯朵夫》的一個副産品。[1]可以說《貝多芬轉》是《約翰•克利斯朵夫》的序曲。 羅曼·羅蘭是一位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作家,一生創作了多部名人傳記,如:《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合稱《名人傳》),并着有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母與子》《阿耐蒂和西勒維》《夏天》《女預言家》,以及一系列散文、回憶錄、論文等。兩次大戰之間,羅曼•羅蘭的創作又一次達到高潮,1919年發表了寫于1913年的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發表了兩部反戰小說《格萊昂波》和《皮埃爾和呂絲》,1922至1933年又發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說的靈魂》。
    書名: 别名: 作者: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 頁數: 定價: 開本: 裝幀: ISBN: 中文名:貝多芬傳 英文名:LudwigvanBeethoven 籍貫:德國 出生日期:1770年12月16日 逝世日期:1827年3月26日 職業:作曲家音樂家演奏家 身高:167厘米 代表作品:《命運交響曲》..

人物生平

路德維希·凡·貝多芬(Ludwig van Beethoven,1770年12月16日—1827年3月26日),男,德國作曲家、鋼琴家、指揮家。維也納古典樂派代表人物之一。他一共創作了9首編号交響曲、35首鋼琴奏鳴曲(其中後32首帶有編号)、10部小提琴奏鳴曲、16首弦樂四重奏、1部歌劇、2部彌撒、1部清唱劇與3部康塔塔,另外還有大量室内樂、藝術歌曲與舞曲。這些作品對音樂發展有助深遠影響,因此被尊稱為樂聖。

貝多芬出生于貧寒的家庭,父親是歌劇演員,性格粗魯,愛酗酒,母親是個女仆。貝多芬 本人相貌醜陋,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困苦,還經常受到父親的打罵。貝多芬十一歲加入戲院樂隊,十三歲當大風琴手。十七歲喪母,他獨自一人承擔着兩個兄弟的教育的責任。

1793年11月貝多芬離開了故鄉德國波恩,前往音樂之都維也納。不久,痛苦叩響了他的生命之門,從1796年開始,貝多芬的耳朵日夜作響,聽覺越來越衰退。起初,他獨自一人守着這可怕的秘密。1801年,他愛上了一位名叫朱麗埃塔的姑娘,但由于自己的殘疾(此時他已耳聾)以及朱麗埃塔的自私、虛榮,兩年後她嫁給了一個伯爵。肉體與精神的雙重折磨,都反映在他這一時期《幻想奏鳴曲》《克勒策奏鳴曲》等作品中。席卷歐洲的革命波及了維也納,貝多芬的情緒開始高漲,這時的作品有《英雄交響曲》《熱情奏鳴曲》。

1806年5月貝多芬與布倫瑞克小姐訂婚,愛情的美好産生了一系列偉大的作品。不幸的是,愛情又一次把他遺棄了,未婚妻和另外的人結婚了。不過這時貝多芬正處于創作的極盛時期,對一切都無所顧慮。他受到了世人矚目,與光榮接踵而來的是最悲慘的時期:經濟困窘,親朋好友一個個死亡離散,耳朵也已全聾,和人們的交流隻能在紙上進行。面對生活苦難,似乎沒有什麼能使貝多芬屈服,他以自己的創作風格扭轉了維也納當時輕浮的風氣。

一七九五年貝多芬在維也納舉行了第一次音樂會,當時他親自彈奏自己寫作的「第二号鋼琴協奏曲」維也納市民為之折服,他也因此名聞遐迩。

他的「第一号交響曲」是後來才作的,同年他又出版了三首鋼琴三重奏貝多芬也奠定演奏者與作曲家的雙重聲譽。

此後五年,他又寫作了第一号到第十一号鋼琴奏鳴曲。以及第一号到第三号鋼琴協奏曲。一七九九年貝多芬又完成了「第一号交響曲」。他憑着神奇的想像力,接連寫作了震驚樂壇的名作。在這些作品中,彌漫着生命的歡愉與熱情,而且表現了空前的自由意境,突破了連莫劄特都被束縛的嚴格形式。

貝多芬在一帆風順之際,聲名如日中天,然而不幸的命運降臨到他身上——他有了耳聾的疾病。

這是很殘酷的打擊,為了怕人發覺他耳聾,貝多芬逐漸離群索居,自己變得愈來愈孤僻。

而在此時,他與一名十七歲少女朱麗葉塔.古奇阿帝相戀。著名的十四号鋼琴奏鳴曲「月光」就是他們相戀的作品。

一八零二年貝多芬遷到離維也納車程一小時的海利金甯靜村莊作曲,他在那裡完成了第二号交響曲。但耳疾惡化使他痛苦萬分,因而他寫下了海利根施塔特遺書,陳述悲慘遭遇與不幸。後來貝多芬又因康德的哲學觀重建信心。「要忘掉自己的不幸,最好的方法就是埋頭苦幹」。此時他回到維也納,樂思泉湧,一八零三年寫出了雷霆萬鈞的第三号「英雄」交響曲。此曲原想獻給拿破侖,但因拿破侖加冕稱帝,貝多芬憤而塗掉拿破侖的名字,改稱為「英雄交響曲」。

同年,貝多芬又寫作了極出色的第九号小提琴奏鳴曲「克羅采」。一八零四年完成第二十一号鋼琴奏鳴曲「華德斯坦」。隔年又接着完成第二十三号鋼琴奏鳴曲「熱情」與獨一無二的歌劇「費黛裡歐」。在這一連串作品中他表現出真正的功力,如「華德斯坦」與「熱情」使世人如癡如醉。一八零六年他又作出「第四号鋼琴協奏曲」和「D大調小提琴協奏曲」。

一八零八年貝多芬同時發表了第五号交響曲「命運」與第六号交響曲「田園」。一八零九年完成第五鋼琴協奏曲「皇帝」。這些全是永垂不朽的傑作。

貝多芬的内心蘊藏着無窮的感情,細膩、超凡、和諧、十全十美。貝多芬有意将自己的意念放在曲子中。如第五号「命運」,一開始的主題動機就是命運之神用力敲門,第六号「田園」更可察覺出貝多芬有意對大自然的描繪第一樂章他即标明了「令人心曠神怡的鄉間」字眼。

一八零九年拿破侖攻占維也納,王子公孫紛紛逃難,貝多芬經濟陷入困境。在戰火彌漫的日子裡,他依然留在維也納,苦心創作,他的「皇帝」協奏曲就是在隆隆炮聲中寫出的。

由于「命運」與「田園」首次演奏并未獲得維也納人民的青睐,貝多芬有心離去前往德國,但因魯道夫公爵、羅伯高維茲王子與金斯基公爵三人極力挽留,他才留下。日後,貝多芬寫作「大公鋼琴三重奏」題獻給這些恩人。

自法國革命後歐洲空氣為之一新,個人自由與人權因而确定。貝多芬亦把音樂平民化了,将音樂從貴族中帶入全民化。貝多芬的成就,功垂百世。

拿破侖兵敗,維也納又恢複歡樂的氣氛。一八一二年貝多芬在傷兵救濟音樂會上首演「第七号交響曲」與「第八号交響曲」,非常轟動。他又博得維也納人民的尊敬。

貝多芬從一八零四年到一八一四年之間,肉體蒙受失聰的慘境,但在這十一年的歲月裡,他的創作豐富,曆史價值史無前例。他寫出了人類音樂寶藏中光芒萬丈的珍品。

他的「第七号交響曲」沒有标題,華格納認為這首曲子是舞蹈的象征,尤其是熱情奔放的終樂章。「第八号交響曲」是他九大交響曲中最明朗、最爽快的曲子,以達觀而超然的态度浏覽人生。

貝多芬的第三段人生起自一八一五年。那時他已屆壯年對人生有更透徹的領悟,此後寫作的音樂,除了震古铄今的第九号交響曲「合唱」和「莊嚴彌撒曲」外,全是鋼琴奏鳴曲和弦樂四重奏曲,這全是有内在的與深邃的精神意境。

由于弟弟卡爾一八一四年去世,貝多芬又負起了監護養育侄兒的責任。但領養過程與事後侄兒給他帶來的問題讓他吃了不少苦頭。總之他無法将愛心轉移到他侄兒身上。貝多芬對與人如何相處的道理完全崩潰。

樂聖貝多芬變得更加消沉,同時身體狀況更加嚴重,經濟十分拮據。那時他正全力創作兩大作品--「莊嚴彌撒曲」和「第九交響曲」。尤其前曲是為了魯道夫被任命為大主教登基典禮時演奏的使用。正因責任重大,他花了約五年的時光,在一八二三年完成。隔年五月七日他的「第九号交響曲」首演,将他的聲望又推到新頂點。

「第九号交響曲」的「歡樂頌」合唱是采自席勒的詩「歡樂頌」。劉騰達早年就有此念頭,經過了三十二年終于達成心願。「第九号交響曲」的成功為他帶來了一生最大的榮耀與歡欣。

「第九号交響曲」預演時貝多芬親自指揮,但因耳聾無法進行,秩序大亂,因此正式公演時由烏姆勞夫指揮。 貝多芬仍在舞台上背對聽衆指導。當全曲演奏甫畢,聽衆深受感動,高聲歡呼,掌聲如雷,但貝多芬毫無知覺,還是經過演出者的提醒,他才看到了感人的場面,含淚答禮。

這是貝多芬最後一次公開露面,他在不知不覺下患了肝病,時日就度過在病情益漸嚴重的日子裡。他那即将遠離塵世的心靈,反而趨于甯靜。這時貝多芬好像在稀薄,純淨的高空中,俯視自己即将抛開的世界。寫作了五首最後的弦樂四重奏曲。這些室内樂是他最後的作品,也是貝多芬留給世人的遺囑。對萬世證明精神可以克服痛苦,甚至可以克服死亡。

貝多芬的餘生已經不多,單是一八二六年就動了四次手術,但病情未見好轉。一八二七年三月二十六日下午,維也納突然下了一場大風雪,伴着震耳欲聾的春雷,此時貝多芬握緊右拳,咽下了最後一口氣。

根據古老的記錄,貝多芬的葬禮在三月二十九日舉行,約有兩萬名以上的維也納市民參加護送到舉行追悼彌撒的雅瑟爾教堂......

作品評價

《貝多芬傳》是一顆受傷後近乎窒息的心靈勃發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響樂。因為,貝多芬本人正是這樣的。他所處的年代,正值舊的毀滅與新的勃發交加,他的成功掩隐着無可言說的苦痛,那是“苦難鑄成的歡樂”。

基于這一點,作者羅曼.羅蘭在選材、構思以及切入手法上都别出心裁?不是照本宣科地把人物事迹一一羅列;也并非常規的将他的人生循序漸進展開描述,而是簡短又富有間斷意味的,将他一生中某時某刻猝然勃發的心情理念,加以對“斷片”的梳理,并由圍攏在他周圍的人脫口而出一些半描述半抒情的一詞一句串聯而起,有機地組合而成。這裡邊還見縫插針地穿入貝多芬本人的隽語,或者是富含人情味、體現生活氣息的調侃,從而顯得他時時處處藏在書裡:平緩時坐在鋼琴前輕撫琴鍵,激動時甚至無端地跳出來,對着讀者慷慨激昂起陣陣傾訴,像他這樣激情四射的藝術家,作者不會把他寫的喃喃細語起來。

确實,在他身上,快樂本身也蒙上一層苦澀的性質。可他自己卻忘掉了一切。每每演奏到激動之時,臉部和手指便會互應着抽搐。很多時候,他在時勢掌控之外,作自負與高傲的宣洩……一些東西也随之“憤世嫉俗”化了。其實,作者的意思很明白:他始終在關心時政,可整個被音樂淹沒的藝術家根本踏不進那道檻?他總被經濟問題裹着腳步,不得不賣掉視為生命的樂章。

當然,他變賣的都是合乎上層人流的低級品(自己真正好的東西當時卻并不值錢),他的藝術容不得人踐踏,包括耳聾以後,镌刻在骨子裡永恒不變的藝術信念逼着他堅持創作,即使在此之後的一次指揮中因聽不清下面的樂聲而徹底失敗,即使他對侄子的撫養權遲遲争不到……在此悲苦的深淵裡,他仍然從事于讴歌歡樂。即使為本民族偉大的軍隊譜寫進行曲,也是無比豪邁與歡躍的,總逃不了他眼中的“歡樂”。

作者頌揚的正是他的勇力。他那暴烈的性格、超人的努力、性情的遷移,也正源于無時不亢奮的力,而一切的一切,最終鼓湧着歸結為貞潔的《歡樂頌》、無上的光榮。“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給予世界。”言之中肯。

讀《貝多芬傳》,看名人傳記,可以獲得思想和藝術方面的雙豐收,并在潛意識裡醞釀着一輩子的思考和感動,這也是介紹這本書的另一真正要旨所在。

影片信息

劇情介紹

影片叙述貝多芬的一段愛情經曆,中間穿插了貝多芬耳聾後創作、指揮交響音樂演奏的生活片段。

導演介紹

影片導演阿倍爾·岡斯同時又是演員、詩人、作家,也從事一些哲學研究。在電影導演工作中,常因他在電影表現手法或電影技術上“标新”而受到影評界的注意。本片比較引人注意的是影片中音響效果的運用,西方影評曾指出這部影片的音響效果能緊密結合主題或渲染人物思想、情緒的需要。如片中表現貝多芬發現自己耳聾時,他周圍一切原發出巨大聲響的事物或現象像雷鳴、瀑布等都被處理成無聲,從而加強了貝多芬本人的焦慮和痛苦心情。飾演貝多芬的法國演員哈萊·包爾是屬于法國表演藝術中的“誇張派”。他飾演的貝多芬曾引起過争論,一種意見認為他演得“太過火,把貝多芬表現成一個半神經質的人”一種意見則認為,“必須象他這樣表演才能突出貝多芬的個性特征。”本片由于其巨大的藝術成就而列入了世界著名電影的行列。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貝多芬傳 英文名稱版本:[BDRip]

發行時間:1994年

電影導演:伯納德·羅斯Bernard Rose:Immortal Beloved

電影演員:加裡·奧德曼 Gary Oldman

地區:美國

語言:英語

◎譯名永遠的愛人/貝多芬傳/不朽真情

◎片名Immortal Beloved

◎年代1994

◎國家英國/美國

◎類别傳記/劇情/音樂/愛情

◎語言英語

◎字幕N/A

◎IMDB評分 7.1

◎文件格式XviD + AC3

◎視頻尺寸736 X 304

◎文件大小CD1 49 X 15MB CD2 49 X 15MB

◎片長120MiN

◎導演伯納德·羅斯 Bernard Rose

◎主演加裡·奧德曼 Gary Oldman .... Ludwig van Beethoven

Jeroen Krabbé .... Anton Felix Schindler

伊莎貝拉·羅塞裡尼 Isabella Rossellini .... Anna Marie Erdody

Johanna ter Steege .... Johanna Reiss

Marco Hofschneider .... Karl van Beethoven

米瑞安·瑪格萊斯Miriam Margolyes .... Nanette Streicher

Barry Humphries .... Clemens Metternich

薇拉莉·葛莉諾 Valeria Golino .... Giulietta Guicciardi

Gerard Horan .... Nikolaus Johann van Beethovén

克裡斯多弗·福爾福德 Christopher Fulford .... Casper Anton Carl van Beethovén

Alexandra Pigg .... Therese Obermayer

Luigi Diberti .... Franz Josef Guicciardi

Michael Culkin .... Jakob Hotscevar

Donal Gibson .... Karl Holz

Matthew North .... Young Karl van Beethovén

同名影片

片名:Un grand amour de Beethoven

譯名:貝多芬傳

導演:阿貝爾·岡斯

主演:Harry Baur (哈萊·鮑爾)

Jean-Louis Barrault(讓· 路易斯·巴勞特)

Annie Ducaux(安妮·杜考克斯)

上映時間:1937年3月21日

片長:117min

畫面:4:3

配音:上譯内參國語配音

配音演員:畢克 童自榮 劉廣甯 李梓 程曉桦 楊成純 于鼎 尚華 楊文元 等

上映日期

芬蘭 Finland 1937年3月21日

美國 U.S.A 1937年11月21日

丹麥 Denmark 1938年5月20日

圖書信息

内容介紹

《貝多芬傳(名人傳)》是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著名的人物傳記之一。這是一顆受傷後近乎窒息的心靈勃發而出的一曲激昂的交響樂(貝多芬本人正是這樣的經曆),是對音樂藝術大師貝多芬一生的真實素描。貝多芬所處的年代,正值舊的毀滅與新的勃發交加,他的成功掩隐着無可言說的苦痛,他的一生就是一個天才的藝術家與多難的命運鬥争的過程,那是“苦難鑄成的歡樂”。基于這一點,作者在選材、構思以及切入手法上都别出心裁,廣泛且不乏深入地探尋起貝多芬的傳奇,給讀者以全方位的撞擊。體驗痛苦,品嘗快樂,這是作者對貝多芬,還有每一位讀者衷心的勸慰。讀完這本傳世巨作,相信你一定可以獲得思想和藝術方面的雙豐收,并在潛意識裡醞釀着永遠的思考和感動。

作者介紹

羅曼·羅蘭 ROMA N ROLLAND 法國思想家、文學家、批判現實主義作家、小說家、傳記文學家、音樂評論家和社會活動家。15歲時随父母遷居巴黎。1899年,畢業于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後入羅馬考古學校攻讀研究生學位。歸國後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并從事文藝創作。 羅曼·羅蘭是一位有廣泛國際影響力的作家,一生創作了多部名人傳記,如:《貝多芬傳》《米開朗基羅傳》和《托爾斯泰傳》(合稱《名人傳》),并着有長篇小說《約翰·克利斯朵夫》《母與子》《阿耐蒂和西勒維》《夏天》《女預言家》,以及一系列散文、回憶錄、論文等。他被譽為是“用音樂寫小說”的人。

基本信息

書 名: 貝多芬傳

作者:(法)羅曼·羅蘭,傅雷 譯

出版社: 中國友誼出版公司

出版時間: 2000-10

ISBN: 7-5057-1664-6

開本:16開

定價: 29.90元

圖書目錄

一 貝多芬傳

二 序言

三 貝多芬傳

四 貝多芬的遺囑

五 書信集

六 思想集

七 附錄一米開朗琪羅傳

八 序言

九 序篇

十 上篇鬥争

十一 下篇舍棄

十四 序言

十五 托爾斯泰傳

内容分析

羅曼•羅蘭寫作《貝多芬轉》有兩個目的:首先,在1902年他精神上非常失望和苦悶的時候,他逃出巴黎來到貝多芬的家鄉波恩,貝多芬的精神和音樂使他恢複了力量,他寫作這本小冊子作為對貝多芬的感謝;其次,他也希望這

本書能夠給當時法國幾百萬生靈帶來光明和希望。貝多芬身上散發着“英雄氣息”“英雄”不是指以思想或強力稱雄的人,而是指心靈偉大的人,的他偉大的人格,在肉體和心靈的雙重痛苦的重壓下依然保持着的不屈不撓的高昂的鬥争精神的巨大的創造力和高尚的道德标準,任何時候都決不向命運屈服,那種意志會令我十分佩服。貝多芬作為以個音樂大師,他需要敏銳的聽覺,但1796年他不到30歲,耳朵就變聾了,而且一天比一天嚴重,内髒也被劇烈的疼痛所折磨。貝多芬不得不忍受感情的煎熬,他不斷幻想着幸福,不得不去承擔心靈的悲苦。然而就是這種境遇下,他以頑強的毅力投入創作,寫出了《英雄交響樂》、《第五交響樂》、《第四鋼琴協奏曲》等一系列輝煌的作品。

這位頑強的音樂大師戰勝了死亡,在此以後的日子裡,1860年他同一個熱愛他的姑娘訂了婚,體會到愛情的甜蜜,但不久婚約解除了,貝多芬再次陷入了孤獨之中,從此他把精力投入創作,無論是掌聲、榮譽和演出的空前成功,還是經濟上的極端困窘和體質的日益衰弱,都不能使他停止前進,放棄自己鐘愛的事業。

一個不幸的人,貧窮、殘疾、孤獨、痛苦造成的人世界不給他歡樂,他卻創造了歡樂,讀了這本傳記,我開始對貝多芬産生了十足的敬意,他的确是一個心靈偉大的音樂大師。

作者簡介

羅曼•羅蘭(RomainRolland,1866-1944)法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音樂評論家。1866年1月29日生于法國中部高原上的小市鎮克拉姆西。15歲時,随父母遷居巴黎。1899年,羅曼•羅蘭畢業于法國巴黎高等師範學校,通過會考取得了中學教師終身職位的資格。其後入羅馬法國考古學校當研究生。歸國後在巴黎高等師範學校和巴黎大學講授藝術史,并從事文藝創作。這時期他寫了7個劇本,以曆史上的英雄事件為題材,試圖以“革命戲劇”對抗陳腐的戲劇藝術。

20世紀初,他的創作進入一個嶄新的階段,羅蘭為讓世人“呼吸英雄的氣息”,替具有巨大精神力量的英雄樹碑立傳,連續寫了幾部名人傳記:《貝多芬傳》(1903)、《米開朗琪羅傳》(1906)和《托爾斯泰傳》(1911)(共稱《名人傳》)等。同時發表了他的長篇小說傑作《約翰•克利斯朵夫》,被高爾基稱為“長篇叙事詩”。該小說于1913年獲法蘭西學院文學獎金,由此羅曼•羅蘭被認為是法國當代最重要的作家。1915年,為了表彰“他的文學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繪各種不同類型人物所具有的同情和對真理的熱愛”,羅蘭被授予諾貝爾文學獎。他是20世紀上半葉法國著名的人道主義作家。

兩次大戰之間,羅曼•羅蘭的創作又一次達到高潮,1919年發表了寫于1913年的中篇小說《哥拉•布勒尼翁》,1920年發表了兩部反戰小說《格萊昂波》和《皮埃爾和呂絲》,1922至1933年又發表了另一部代表作《欣說的靈魂》。這一時期還發表了音樂理論和音樂史的重要着作七卷本《貝多芬的偉大創作時期》(1928-1943),此外還發表過詩歌、文學評論、日記、回憶錄等各種體裁的作品。

羅曼•羅蘭的藝術成就主要在于他用豪爽質樸的文筆刻畫了在時代風浪中,為追求正義、光明而奮勇前進的知識分子形象。在提到藝術風格時,羅曼•羅蘭表示,除了“誠懇”二字,他不希望别人承認他有什麼别的優點。他是一個有廣泛國際影響的作家,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一生為争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了不屈的鬥争。

羅曼•羅蘭有着廣泛的國際影響,也是著名的社會活動家,一生為争取人類自由,民主與光明進行着不屈的鬥争。他的小說特點,常常被人們歸納為“用音樂寫小說”。

寫作背景

進入20世紀,羅曼•羅蘭意識新的社會大動蕩的時代即将到來。他在尖銳抨擊庸俗的資産階級文化時,主張“應當為新社會創造一種新的藝術”。因此,他在創作“革命戲劇”集的同時,還和法國文化界的進步人士一起醞釀創立“人民戲劇”。可是,他的這一主張沒有得到社會的支持,反而遭到責難。羅曼•羅蘭一方面感到沮喪,一方面希望重新獲取精神的源泉,他說:“那是一九零二年。我正經曆着一個騷亂不甯的時期,充滿着兼有毀滅與更新作用的雷雨。”羅曼•羅蘭離開巴黎,來到貝多芬的故鄉波恩,在這裡尋找貝多芬當年的影子,尋找英雄的苦難、勇氣、歡樂、悲哀,寫下了《貝多芬傳》。随後又寫了《米開朗琪羅傳》和《托爾斯泰傳》,統稱為《名人傳》。)

上一篇:灑金桃葉珊瑚

下一篇:鴨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