貊

漢語漢字
貊,漢語漢字,讀音:mò。貊字古多作“貉”,往往與“胡”連稱“胡貊”,泛指貊和北方民族。
  • 中文名:貊
  • 拼音:mò
  • 部首:豸
  • 五筆:EEDJ
  • 倉颉:BHMA
  • 鄭碼:PQAN
  • 筆順:ノ丶丶ノフノノ一ノ丨フ一一
  • 筆順編号:3443533132511
  • GBK:F5F6
  • 筆畫數:13
  • 統一碼:基本區U 8C8A

基本字義

(1)古代漢族稱對東北方少數民族的一種稱呼[a northern minority nationality]

華夏蠻貊。――《書·武成》

(2)通“寞”。寂寞[lonely;forlorn;solitary]

維此王季,帝度其心,貊其德音。――《詩·大雅·皇矣》

(3)古書上說的一種野獸。

(4)熊貓的别稱

(5)姓氏:2010年10月,台灣内務部門出版《台灣姓名探讨》一書,搜羅台灣稀有古怪姓氏,書中并整理了台灣不超過20人的姓氏與特殊關聯姓氏。貊姓為台灣罕見姓氏之一。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貊【酉集中】【豸部】康熙筆畫:13畫,部外筆畫:6畫

《廣韻》《集韻》《韻會》《正韻》莫白切,音陌。本作貉。或作貊。《書·武成》華夏蠻貊。《詩·大雅》其追其貊。《傳》追、貊,國名。

又《詩·大雅》貊其德音。《傳》靜也。《箋》德政應和曰貊。

又獸名。《後漢·西南夷傳》哀牢夷,出貊獸。《註》《南中八郡志》曰:貊大如驢,狀頗似熊,多力,食鐵,所觸無不拉。《廣志》曰:貊色蒼白,其皮溫煖。

又《韻補》葉末各切。《張載·七命》華裔之奚,流荒之貊。語不傳于輶軒,地不被乎正朔。

說文解字

貉【卷九】【豸部】

北方豸穜。從豸各聲。孔子曰:“貉之爲言惡也。”莫白切

說文解字注

(貉)北方貉。各本奪貉字。今補。此與西方羌從羊、北方狄從犬、南方蠻從蟲、東南閩越從蟲、東方夷從大、參合觀之。鄭司農雲。北方曰貉、曰狄。周禮大甸。獵祭表貉。注雲。貉讀爲十百之百。豸穜也。從豸。長脊獸之穜也。故從豸。各聲。莫白切。古音在五部。下各切。俗作貊。孔子曰。貉之言貉貉惡也。七字一句。各本作貉之爲言惡也。今依尚書音義、五經文字正。尚書音義作貊貊。淺人所改耳。貉與惡㬪韻。貉貉、惡皃。貂貉二篆各本在犴篆之後。貆貍篆之前。今以蟲部之蠻閩、次於以蟲爲象之末。犬部之狄、次於犬末。羊部之羌、次於羊末。人部之僥、次於人末。大部夷字、次於大末。依類求之。移易次此。必有合乎古本矣。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