凫

漢語漢字
凫(拼音:fú),凫又叫野鴨、鹜,生長在江河湖泊中。它們飛行時發出的聲音很大,它禍害莊稼,常常幾百隻結體飛行。
  • 中文名:凫
  • 拼音:fú
  • 部首:幾
  • 倉颉:PYSN
  • 中文學名:凫
  • 别稱:野鴨、鹜
  • 讀音:fú
  • 筆畫:6
  • 四角号碼:27217
  • Unicode:CJK
  • 統一漢字:U 51EB
  • 結構:上下結構
  • 造字法:形聲
  • 五筆86:QYNM
  • 筆順編号:354535
  • 詞性:名詞

基本字義

1.水鳥,俗稱“野鴨”,似鴨,雄的頭部綠色,背部黑褐色,雌的全身黑褐色,常群遊湖泊中,能飛。

詳細字義

〈名〉

1. 動物名。俗名野鴨[teal]。鳥綱,雁鴨目,雁鴨科。體長60餘厘米,喙寬而扁平且短,除繁殖期外,都過群集生活

凫,水鴨也。——《廣韻》

鶴汀凫渚。——唐·王勃《滕王閣序》

2. 另一說凫是“家鴨”。

3. 又如:凫雛(幼凫);凫雁(野鴨與大雁);凫胫(野鴨的小腿)。

〈動〉

1. 浮遊;泅水[swim]。如:凫水(泅水);凫泛(浮遊)。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防無切《集韻》《韻會》馮無切《正韻》逢夫切,?音扶。《爾雅·釋鳥》舒凫,骛。《郭注》鴨也。《疏》野曰凫,家曰鴨。《又》凫,雁醜,其足蹼,其踵企。《郭注》凫雁腳閑有幕蹼屬相著,飛卽伸其腳跟企直。《疏》醜類也。《又》鸍,沈凫。《注》狀似鴨而小,背文靑色,?腳紅掌,短喙長尾。《詩·鄭風》弋凫與雁。

動物名。鳥綱雁形目。狀如鴨而略大。體長二尺許,嘴扁,腳短,趾間有蹼,翼長能飛翔,常群居于湖沼中。也稱為「野鴨」

又《大雅》凫鷖在泾。《注》凫,水鳥。鷖,凫屬。

又《南越志》有私凫栖息松閑不水處,宿必以樹。

又《揚子方言郭注》江東有小凫,其多無數,俗謂之寇凫。

又《山海經》鹿台山有鳥,狀如雄雞,人面,曰凫徯。

又官名。《周禮·冬官考工記》凫氏為锺。《正字通》凫入水不溺,以名锺工,取虛浮之義。

又山名。《詩·魯頌》保有凫繹。《注》凫繹,二山名。

又凫麗山。見《山海經》。

又魚凫,人名。蜀山氏之君也。見《成都記》。

又凫茨,草名。《後漢·劉玄傳》人掘凫茨而食。

又《廣韻》茆凫,葵也。俗省作凫。《爾雅·釋鳥》鸍,沉凫。《說文》?shū部:凫,舒凫,鹜也。從鳥?聲。

醫藥價值

【性味】味甘,性涼,無毒。

【功效主治】補中益氣,平胃消食,殺蟲。清熱解毒,消水腫。不宜與胡桃、木耳、豆豉同食。

【功效主治】殺蟲解毒,催吐。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