豺

犬科豺屬動物
豺(學名:Cuonalpinus):有11個亞種,大小似犬而小于狼,體長85-130厘米,尾長45-50厘米,體重10-20千克。吻較狼短而頭較寬,耳短而圓,身軀較狼為短。四肢較短,尾比狼略長,但不超過體長的一半,其毛長而密,略似狐尾。背毛紅棕色,毛尖黑色,腹毛較淺淡。下臼齒每側僅2枚。[1]豺既能抗寒,也能耐熱,但以南方有林的山地、丘陵為其主要的栖息地。群居性,少則2-3隻,一般7-8隻,甚至10隻或結成更多隻聚合成群,雄獸居多,性比為2︰1。集體獵食,常以圍攻的方式,幾乎在同域分布的大小獸類它們都能對付。壽命約10餘歲。雖分布廣泛,但數量稀少。廣泛分布于整個北亞、南亞及東南亞的大陸地區。
    中文名: 拉丁學名:Cuon alpinus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 綱:哺乳綱(Mammalia) 亞綱:真獸亞綱(Eutheria)又稱有胎盤亞綱。 目:食肉目(Carnivora) 亞目:犬形亞目(Caniformia) 科:犬科(Canidae) 亞科:犬亞科(Caninae) 族: 屬:豺屬(Cuon) 亞屬: 種:豺C.alpinus 亞種:11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Pallas,1811年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豺 中文别名:印度野犬、亞洲野犬 英文名:Dhole(Asian Wild Dog) 二名法:Cuon alpinus 分布:分布于整個北亞、南亞及東南亞地區

形态

豺的外形與狼、狗等相近,但比狼小,而大于赤狐,體長95-103厘米,尾長45-50厘米,肩高52-56厘米,體重20千克左右,大的豺王可以勉強30千克左右。頭寬,額扁平而低,吻部較短,耳短而圓,額骨的中部隆起,所以從側面看上去整個面部顯得鼓起來,不像其他犬類那樣較為平直或凹陷。四肢也較短,體毛厚密而粗糙,體色随季節和産地的不同而異,一般頭部、頸部、肩部、背部,以及四肢外側等處的毛色為棕褐色,腹部及四肢内側為淡白色、黃色或淺棕色,尾較粗,毛蓬松而下垂,呈棕黑色,類似狐尾。尖端為黑色或棕色。下颌每側具2個臼齒,豺是最強的犬科動物,也是最兇殘和靈活的犬科動物,體型雖小于狼,但是戰鬥力要高于狼。

分布

豺主要分布在亞洲南部、中東直到非洲中部。但日本和斯裡蘭卡等地不見其分布。豺在中國分布廣泛,除台灣、海南及南海諸島外,其餘省份均有分布。

主要分布于:北京、山西、内蒙古、遼甯、江蘇、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陝西、甘肅、青海、甯夏、新疆。 

習性

性喜群居,多由較為強壯而狡猾的“頭領”帶領一個或幾個家族臨時聚集而成,少則2-3隻,多時達10-30隻,也能見到單獨活動的個體。當群體成員之間發生矛盾的時候,也會互相撕咬,常常咬得鮮血淋漓,有時甚至連耳朵也被咬掉。聽覺和嗅覺極發達,行動快速而詭秘。稍有異常情況立即逃避。豺以群體圍捕的方式獵食。食物主要是鹿、麂、麝、山羊等偶蹄目動物,有時亦襲擊水牛。

豺性兇猛,膽大,凡與之遭遇的大小動物無不畏懼。平時的性情十分沉默而警覺,但在捕獵的時候能發出召集性的嚎叫聲。捕獵多在清晨和黃昏,有時也在白天進行。善于追逐獵物,也常以圍攻方式捕食。行動敏捷,善于跳躍,原地可跳到3米多遠,借助于快跑,能躍過5-6米寬的溝塹,也能跳過3-3.5米高的岩壁、矮牆等障礙,其靈活性勝于獅、虎、熊、狼等猛獸,而接近于貓科動物中最為靈活的猞猁和雲豹。由于牙齒的鋒利和堅硬度以及頭骨的構造,使得豺的咬合力也非常強,達500磅。

豺的嗅覺靈敏,耐力極好,獵食的基本方式與狼很相似,多采取接力式窮迫不舍和集體圍攻、以多取勝的辦法。它們的爪牙銳利,膽量極大,顯得兇狠、殘暴而貪婪,一般先把獵物團團圍住,前後左右一齊進攻,抓瞎眼睛,咬掉耳鼻、嘴唇,撕開皮膚,然後再分食内髒和肉,或者直接對準獵物的肛門發動進攻,連抓帶咬,把腸子掏出,用不了多久,就将獵物瓜分得幹幹淨淨。

它雖然偶爾也吃一些甘蔗、玉米等植物性食物,但主要以各種動物性食物為食,不僅能捕食鼠、兔等小型獸類,也敢于襲擊水牛、馬、鹿、山羊、野豬等體形較大的有蹄類動物,甚至也成群地向狼、熊、豹等猛獸發動挑逗和進攻,吓得它們落荒逃走或爬上大樹,從而奪取它們口中的食物,如果這些猛獸不放棄食物,一場激戰便在所難免,最終多半是豺獲得勝利,因為雖然單打獨鬥時豺未必是它們的對手,但一群豺在集體行動時,互相呼應和配合作戰的能力卻要高出一籌。

但遇到虎的時候,豺通常并不馬上沖上前去奪食,而是耐心地等待虎吃飽後離去,再分享它吃剩的食物,當然虎也不會主動向豺發動進攻,它還常常需要感官更為靈敏的豺來了解周圍的情況。不過,在印度曾經發生過多起孟加拉虎與一群豺為了争食而血戰的事情,結果每次都是在虎咬死、咬傷幾隻或十餘隻豺之後,沒能沖出重圍,終于精疲力盡,倒地不起,被這群窮追不舍的豺活活咬死。因此,可以說在亞洲各地的山林中,唯有體型巨大的亞洲象和亞洲犀牛是它們不敢招惹的。

豺是典型的山地動物,好群居,善于圍獵,是集體主義始終不渝的實踐者。圍獵時,它們首先把獵物的眼睛抓瞎,然後設法予以消滅。一般的狗類爪子并不如刀,但豺亮出它們的指爪時,會發現這不但是一把利刃,而且還帶了倒刺。一旦發現獵物,其中一頭豺狗就會連吓帶哄盡量拖住獵物,不讓獵物勝利逃亡,而其它的豺狗就從兩側快速包抄,堵住逃路。這時候,獵物進退兩難,靠近其尾部的豺狗就會乘機跳上獵物的背部,然後用利爪掏出獵物的腸子,當獵物負痛亡命狂奔時,被掏出來的腸子會夾挂在樹枝上,肚空血盡而斃命時,豺狗便一湧而上,搶拖撕咬,将獵物吃得幹幹淨淨。

能夠體現“豺智”的場面是它們豺狗搏殺體格威猛的牛。一隻豺狗就會跑到牛的面前嬉戲,另一隻豺狗則跳到牛背上用前爪在牛屁股上抓癢。當牛感到無比舒服而翹起尾巴時,豺狗就會對準牛的肛門痛下殺手。這種“黑虎摘桃”的獨門武功是它們智慧的顯形:在最薄弱的陰私地帶打擊敵手,這固然十分奏效,但就陰骘而黑暗了。

繁殖

發情期随地區和氣候不同稍有差異,最早的在秋季,晚的在冬季,孕期約兩個月,冬季或冬末春初産仔。每胎少則3-4仔,多則8-9仔。繁殖力的大小,取決于自然環境的優劣和動物資源的豐歉,還往往與被食者維持一個相對平衡狀态。幼獸70-80天後随成體外出活動,5月齡開始随着外出獵食,學習捕獵技巧,到8月齡就可獨立獵食。2-5歲性成熟,但能不能繁殖,尚視其在社群中的序位和密度而定。壽命約10餘歲。

種群現狀

豺屬于國家二級保護動物。雖在國内廣泛分布,但數量稀少。從收購的皮張看,四川省在60年代每年收購豺皮30餘張,但近年僅在一些保護區内野生動物較多的地方能見到小群活動。收購部門已收不到豺皮,在藏東地區也僅年産皮幾十張左右。在四川、貴州、湖北交界的山區,也十分稀少,縣年皮收購量不及10張。在東北僅偶而收到一、兩張皮。可見目前僅散見于全國各地山區,數量稀少,種群趨于瀕危,亟待保護。

緻危因素

1、由于自然環境各地均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失去了栖息和隐蔽條件,各類被食的野生動物數量日漸減少,捕食困難。迫使它們的活動範圍向村落擴展,盜食家畜,人們常以害獸加以捕殺,緻使各地都處于瀕危狀況。

2、中醫傳統理論認為:豺去内髒、肉曬幹,有滋補行氣的功效,因此被利用。

人工飼養

國内的大中型動物園多有展出。國外曾在1986-1987年送去日本兩隻借展,以後又交換了4隻和贈送了5隻。1991年我國動物園曾4次共7隻與俄羅斯動物園進行動物交換。

保護措施

豺過去各地把豺都以害獸對待未予保護。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将豺列為II類,禁止任意捕獵。随着森林類型保護區的增加,豺的社群部分地得到了恢複。如四川唐家河自然保護區,随着居民遷出保護區,植被恢複,已能見到10餘隻的社群活動。它們主食羚牛、鬣羚、斑羚和毛冠鹿等衰老個體,對平衡和複壯有蹄類種群起到了一定效應。部分山區,由于野豬、豬獾和狗獾等危害玉米作物,把豺視為神豺,幫助他們控制了野獸對作物的危害,有了樸素的保護意識。

2000年豺已被列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二級保護動物,嚴禁捕殺。

地位

豺豺是典型的中型食肉中型獸。豺身體比狼小,若就個體力量來排序,理應排在大自然這根食物鍊的中端。但豺性兇猛,喜群居,一群豺少則十幾隻,多則上百隻,别看他們個子不大但集合起來的豺群比狼兇猛,可以說是所向披靡,不僅能傷害水牛,還時常向熊、豹、虎等發起攻擊。而狼一般是不敢主動與這些龐然大物為敵的。老虎雖有“森林之王”的美譽,但是要遇到豺群,也會知趣地悄悄避開。從這一點說,豺群才是真正的森林之王。

豺與發聲術

豺是象形字。李時珍認為,豺能勝其類,又知祭獸,可謂才矣。當然了,豺也通柴,俗名“體瘦如豺”是矣。這從内外兩個向度上,清楚勾勒了豺的雙重形象:聰明,瘦削。

上一篇:稻草

下一篇:奔龍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