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百靈

角百靈

百靈科角百靈屬動物
角百靈(學名:Eremophila alpestris)是一種小型鳴禽和中等體型的深色百靈,共有42個亞種。體長15-17厘米,翼展31-35厘米,體重33-45克。上體棕褐色至灰褐色,前額白色,頂部紅褐色,在額部與頂部之間具寬闊的黑色帶紋,帶紋的後兩側,有黑色羽毛突起于頭後如角。頰部白色并具有黑色寬闊胸帶,尾暗褐色,但外側1對尾羽白色,後爪長而稍彎曲。栖息于幹旱山地、荒漠、草地或岩石上。非繁殖期多結群生活,常作短距離低飛或奔跑,取食昆蟲和草籽。繁殖期5-8月,每窩産卵2-5枚。分布于美洲、印度次大陸及中國的西南地區。
    中文名: 拉丁學名:Eremophila alpestris 别名: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 綱:鳥綱 亞綱: 目:雀形目 亞目: 科:百靈科 亞科: 族: 屬:角百靈屬 亞屬: 種:角百靈 亞種:42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Linnaeus,1758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角百靈 英文名:Hormed lark 分布: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前蘇聯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等地

外形特征

雄性成鳥:眼先、頰、耳羽、喉側,前胸以及嘴基部黑色;前額白色,其後方有一道寬闊的黑斑,此斑的兩側,向後有2—3枚黑色長羽簇,形如角狀,以此有“角百靈”之稱,後頭和上背葡萄紅,上體包括兩翼内側褐色,羽緣沙棕,至尾上覆羽幾純為此色;

飛羽褐色,第一枚飛羽外翈純白,餘則狹綴灰白緣;次級飛羽尚具白端,除小覆羽渲染葡萄色外,餘羽與上體略同;中央尾羽褐色,具棕緣,外側尾羽純黑,羽緣微白,最外側尾羽則純白色;喉以及胸斑以次的下體及颏概白色,或稍染淺棕。

雌性成鳥:上體概呈沙褐色,并具不甚明顯的黑褐色軸紋,僅頭部較顯著、密集;不似雄鳥有白色和黑色,亦無角羽;上體的葡萄紅色僅限于小覆羽和中覆羽。一下體的黑色胸斑也較小,有的黑色較淺淡。眼下方的羽毛呈淺灰色。其餘部分的羽色同雄鳥。

9月間在阿克蘇采的雄鳥上體顯沙棕,褐紋不著;前頭黑斑具棕端;後頭和上背不如繁殖羽顯葡萄紅,而略帶沙紫色。

虹膜褐色,嘴黑色,下嘴鉛色沾黃。雌鳥幾成鉛色,跗蹠黑色或深褐色。

栖息環境

栖息于高山、高原草地、荒漠、半荒漠、戈壁灘和高山草甸等幹雌性草原地區,冬季有的也出現于沿海地帶、路邊和農莊附近。

生活習性

角百靈在中國的亞種個别為冬候鳥外,其他均在中國繁殖,且終年留居,為留鳥。平時多單獨或成對活動,有時亦見成3-5隻的小群,特别是遷徙季節、非繁殖期和冬季較喜成群。

主要在地上活動,一般不高飛或遠飛。善于在地面短距離奔跑,如遇驚擾則站立不動,擡頭張望,當危險臨近,才做短距離飛行。善鳴叫,尤其是早晚,鳴聲清脆婉轉,亦常在空中鳴唱。飛行叫聲為音高而憂郁的siit-di dit。由栖處或于飛行時發出的鳴聲為簡單的高音嘶聲,或為輕快的tu-a-li, tioli-ti或相似聲音。

角百靈主要以草子等植物性食物為食,也吃昆蟲等動物性食物,主要有青稞、植物碎片、蝗蟲、鱗翅目幼蟲和甲蟲碎片。

生長繁殖

繁殖于高海拔的荒蕪幹旱平原及寒冷荒漠。冬季下至較低海拔至短草地及湖岸。營巢于草叢基部的地面上或灌木叢中。巢呈淺杯形,用雜草、毛發、鳥羽、須根等構成,其上有垂草掩蔽,免受風和太陽的傷害。

繁殖期5-7月,每窩産卵4-5枚,卵淺褐色或近白色,上密綴褐色細斑。大小約為9-10厘米。兩性輪流孵化,孵化期12-13天雛鳥破殼而出。剛出殼的雛鳥赤身裸體,隻在一些部位長有絨羽,留巢期11天,這期間由雙親共同哺育,主要是喂食昆蟲的幼蟲。

簡介

名字:角百靈

拉丁名:Eremophila alpestris

英文名:Hormed lark

科屬:百靈科

雀形目>百靈科>角百靈屬

PASSERIFORMES>Alaudidae>Eremophilaalpestris

經濟價值:是我國著名籠鳥之一。

叫聲:飛行叫聲為音高而憂郁的siit-di dit。由栖處或于飛行時發出的鳴聲為簡單的高音嘶聲,或為輕快的tu-a-li, tioli-ti或相似聲音。

分布

分布範圍:全北界、北非、墨西哥南部、南美洲、中國。

分布狀況:常見于繁殖區。中國有8個亞種--brandti于新疆北部、内蒙古、青海東部、甘肅北部、陝西北部及山西北部;albigula于新疆西部的喀什及天山地區;

argalea于新疆西南部的喀喇昆侖山及西藏的西南部;elwesi于西藏東部、青海東部的祁連山及四川西北部;przewalskii于青海柴達木盆地;teleschowi在新疆南部昆侖山及阿爾金山;khamensis于四川南部及西部;亞種flava繁殖于西伯利亞,但越冬于中國東北的較幹旱地區。有些亞種甚有疑問,混交類型有見。

描述

全長約17cm。雄鳥上體棕褐色至灰褐色,前額白色,頂部紅褐色,在額部與頂部之間具寬闊的黑色帶紋,帶紋的後兩側,有黑色羽毛突起于頭後如角。頰部白色并具有黑色寬闊胸帶,尾暗褐色,但外側1對尾羽白色,後爪長而稍彎曲。雌鳥似雄鳥,但頭側無角狀羽。雄鳥具粗顯的黑色胸帶,臉具黑和白色(或黃色)圖紋,頂冠前端黑色條紋後延成特征性小"角"。

上體幾為純暗褐色;下體餘部白色,兩脅有些褐色縱紋。雌鳥及幼鳥色暗(且無"角"),但頭部圖紋仍可見。飛行時翼下白色。諸亞種略有差異。亞種flava臉部黃色;亞種brandti及przewalskii額白;teleschowi頂冠無白色;albigula黑色的胸帶與眼下黑色帶斑相連。

虹膜-褐色;嘴-灰色,上嘴色較深;腳-近黑。

習性

栖息于幹旱山地、荒漠、草地或岩石上,非繁殖期多結群生活,常作短距離低飛或奔跑,取食昆蟲和草籽。繁殖期5~7月,營巢于草叢基部的地面上,每窩産卵4~5枚,卵淺褐色或近白色,上密綴褐色細斑。

為我國西北地區留鳥、夏候鳥,遷延時北部地區數量較多。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标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于20000平方公裡,栖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角百靈在中國分布較廣,種群數量較豐富,由于它主要以雜草種子和昆蟲為食,在植物保護中具有一定意義,同時鳴聲婉轉動聽,亦可作為籠養觀賞鳥,具有保護價值。

保護級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3.1——低危(LC)。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上一篇:黃腰柳莺

下一篇:獅鹫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