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異思遷

見異思遷

漢語成語
見異思遷(拼音:jiàn yì sī qiān)是一則來源于曆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于《管子·小匡》。“見異思遷”意思是看到别的事物就想改變原來的主意;指主意不堅定,喜愛不專一;[1]在句中一般充當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 中文名:見異思遷
  • 拼音:jiànyìsīqiān
  • 近義詞:三心二意,朝三暮四
  • 反義詞:一心一意、專心緻志
  • 出處:出自先秦·管仲《管子·小匡》
  • 用法:貶義,謂語
  • 結構:表述式
  • 例句:自私自利、見異思遷的人是不受歡迎的。

成語出處

桓公曰:“定民之居,成民之事,奈何?”

管子對曰:“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亂。是故聖王之處士閑燕,處農必就田野,處工必就官府,處商必就市井。今夫士群萃而州處,閑燕則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其事君者言敬,長者言愛,幼者言弟”。旦昔從事于此,以教其子弟,少而習焉,其心安焉,不見異物而遷焉。”(《管子·小匡》)

“見異物而遷”後來演化為成語“見異思遷”。

成語故事

管仲是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著名的經濟學家、政治家、軍事家和哲學家,被譽為“春秋第一相”。齊國國君齊桓公即位後,聽從管仲好友鮑叔牙的舉薦,誠心拜管仲為國相。

齊桓公以重禮将管仲接來,迫不及待地向他請教治國之道。他一連問了好幾個問題,管仲都耐心地解答了。最後,齊桓公問起怎麼才能讓人民生活安定,管仲說:“要劃定好人民的住處,給他們安排好職業。士、農、工、商這四種身份的人,不能安排他們住在一起,否則就會混亂,無法各司其職。所以聖明的君主都會讓士人住在清淨的地方,讓農民住在鄉間田野,讓工匠住在城市裡面,讓商人住在市場附近。”

管仲又進一步解釋說:“讓士人住在清淨的地方,他們就能專心研究學問,不會被紛擾的俗事幹擾;讓農民住在鄉間田野,他們就能根據四時變化來安排農事活動,不會養成懶惰的習慣;讓工匠住在城市裡面,他們就能比較和了解工藝的水平,不會故步自封;讓商人住在市場附近,他們就能根據人們的實際需要來做買賣,不會投機取巧。隻要每個行業的人都安于自己的本職工作,不因為見到别的事情而放棄自己熟知和掌握的行業,社會不就穩定了嗎?”

齊桓公聽了管仲的話,連連點頭稱是。後來,齊國在齊桓公和管仲的共同治理下,果然越來越強大。國家更加繁榮昌盛,百姓安定團結,軍隊兵強馬壯,到處呈現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成語寓意

“見異思遷”的典故本是與古代士農工商的階層有關,也代表一種管理國家的思想和方案。士、農、工、商這四種身份的人,是國家的基石,不可以使他們雜處在一起;雜處,就容易引起混亂,人們就會不專本業而見異思遷。在現代看來,不過是寥寥數語,而在當時卻是一項了不起的改革。

該成語盡管源于齊國的政治改革,但是對于今人的日常生活、工作、學習依然具有警示意義。見異思遷的現象在當代學子中不同程度地都存在着,而且也呈現出不同的表現形式,其或者表現為在實現目标中的遊離不定、前功盡棄,或者表現為遇到困難和挫折時的自暴自棄,或者表現為在創新活動中的缺乏毅力,或者表現為實際學習和工作中的虎頭蛇尾,或者表現為在交友和戀愛中的急功近利、三心二意等等。而這些都會導緻人們難以從一而終。宋代大詩人蘇轼曰:“不一于汝,而二于物。”無論做人還是做事,都不能見異思遷,三心二意。在追夢的道路上不忘初心,忠貞專一,一心一意,惟其如此,志向才能堅定,也才能夠最終到達理想的彼岸。

成語運用

•成文用法

“見異思遷”原意指看到别的事物就改變主意,後指意志不堅定,喜愛不專一;在句中可充當謂語、賓語、定語;含貶義。

•運用示例

清·黃小配《大馬扁》第七回:“因此滿胸抑郁,終不免宗旨不定。見異思遷,是個自然的道理。”

清·李伯元《文明小史》:“怕的是他們小孩子們,見異思遷,我這個館地就坐不成了。”

毛澤東《紀念白求恩》:“這對于一班見異思遷的人,對于一班鄙薄技術工作以為不足道、以為無出路的人,也是一個極好的教訓。”

黎汝清《冬蕾》:“他也知道,方芳并不是那種見異思遷的輕浮的姑娘,要奪取她的心,那是要花大力氣的!”

老舍《青年作家應有的修養》:“這可并不是說我們應當見異思遷,看到哪門發财就換到哪門去。”

成語辨析

見異思遷—三心二意

“見異思遷”與“三心二意”都有不專心的意思,但有區别:“見異思遷”強調的是意志力不堅定,容易受到外界影響;“三心二意”強調的是注意力不集中,容易走神。

上一篇:

下一篇:一百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