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德尼·波拉克

西德尼·波拉克

美國印第安納州導演、演員
西德尼·波拉克1934年出生在美國,21歲的他就已經登上了百老彙的舞台,至今為止,他一共導演了19部電影,其中的大部分影片都已經名留青史,成為了美國電影史上的佳作,他十分擅長于反映當今社會的政治問題和揭露一些社會現實。2008年5月26日病逝于美國南加州巴利塞德的家中,享年73歲。[1]
  • 中文名:西德尼·波拉克
  • 外文名:Sydney Pollack
  • 别名:
  • 民族:
  • 出生地:
  • 身高:
  • 體重:
  • 畢業院校:
  • 職業:導演
  • 經紀公司:
  • 代表作品:《翻譯風波》;《走出非洲》;《往日情懷》;《邁克爾·克萊頓》;《情歸巴黎》;《杜絲先生》
  • 主要成就:
  • 籍貫:美國印第安納州

個人生平

1934年7月1日,波拉克出生在美國印第安納州的Lafayette,他的父母離異,波拉克的父親酗酒,37歲便離開人世,當時的波拉克年僅16歲。在1952至1954年期間,波拉克赴Neighborhood Playhouse戲劇學校學習表演,後來開始留校執教,從此開始了他的電影生涯。

24歲的的時候,波拉克成為電視劇演員,因為曾在約翰-弗蘭克海默導演的電視劇中露過臉,到了1961年,他終于得到了一個電影業的工作機會,就是在弗蘭克海默的犯罪片《年輕的野蠻人》中擔任對話教師。此後,他導演了好幾部電視劇,并在1965年,也就是31歲的時候坐到了導演椅上,拍出了電影處女作《一線生機》(The Slender Thread)。

而真正讓波拉克在好萊塢站穩腳跟的,是拍攝于1966年的《蓬門碧玉紅顔淚》(This Property Is Condemend),三年後,他取得了一次真正的突破,那就是轟動一時的《他們射殺馬,不是嗎》(They Shoot Horses,Don’t They?),這部影片的主演是簡·方達和吉格·楊,楊憑借這部影片獲得了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而波拉克和方達分别得到了最佳導演和最佳女演員提名。

而此後的《往日情懷》(The Way We Were)中,這部由芭芭拉-史翠珊和羅伯特-雷德福主演的影片,是整個七十年代最為成功的嚴肅電影,則再一次證明了波拉克爐火純青的導演技巧。不久,他又轉向動作片,拍出了《高手》(The Yakuza)。

1975年,波拉克再次與雷德福合作,拍攝了《英雄不流淚》(Three Days of the Condor),這部後水門事件的驚悚片既對了類型片影迷的心思,又打動了主流觀衆,成為七十年代賣座電影的典範。這一時期的波拉克在好萊塢可謂呼風喚雨,與他合作的都是保羅-紐曼和菲-唐娜薇這樣的頂級明星。

1982年,波拉克與達斯汀-霍夫曼合作拍攝了喜劇片《寶貝兒》(Tootsie),這部影片不光是當年的超級賣座片,更為波拉克擒回又一個奧斯卡最佳導演獎提名。不過,對他個人來說,三年後的《走出非洲》(Out of Africa)顯然意義更為重大,這部與老夥計羅伯特-雷德福,還有演技派明星梅麗爾-斯特裡普合作拍攝的影片終于讓他得到了奧斯卡最佳導演獎。不過此後一段時間,他的事業陷入了低谷。

但到了1993年,他以《黑色企業》(The Firm)卷土重來,但不幸的是,此後他的兩部影片,《薩布裡娜》(Sabrina)和《驿動的心》(Random Hearts)都遭遇慘敗,這似乎昭示着這位好萊塢金牌導演的黃金期已經過去。但波拉克從表演中找到了新的樂趣,他主演了伍迪艾倫的《丈夫與妻子們》,并在斯坦利庫布裡克的《大開眼戒》中擔任主要角色。

21世紀,波拉克與英國導演安東尼-明格拉合開了一家制片公司,他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做制片人上,制作了《平靜的美國人》和《冷山》這些影片。而在2005年,他到底不甘寂寞,再一次執導筒,拍攝了《翻譯風波》(The Interpreter)。波拉克最近一次出現在攝影機前,是拍攝于去年的《邁克爾-克萊頓》,在這部影片中,他扮演一位老律師。

在西德尼·波拉克的作品中,有19部影片共獲得46項奧斯卡提名,其中包括3次最佳導演提名,兩次最佳影片提名。他的《走出非洲》赢得7項奧斯卡獎,歸屬波拉克本人的是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獎。

在波拉克擔任導演和制片人的諸多經典影片中,除了勿庸置疑的口碑之外,所獲獎項不勝枚舉,除了奧斯卡獎,還有紐約影評人協會獎、意大利電影界的權威獎項David di Donatello獎、金球獎、國家影評人協會獎以及布魯塞爾、貝爾格萊德、聖塞巴斯蒂安和莫斯科等電影節獎項。

1973年,波拉克成為戛納電影節評委會成員,1986年,波拉克晉升為評委會主席。為了表彰他的傑出成就,法國政府向他授予了藝術與文學協會的榮譽勳位。

在美國電影協會評選的榜單中,1982年的《杜絲先生》在“影史最佳喜劇影片”排行榜中名列第二,《走出非洲》和《往日情懷》也都入圍“影史百部愛情佳片”。2000年,波拉克被美國導演工會授予約翰·休斯頓獎。

2008年5月26下午,波拉克在洛杉矶的家中因癌症去世,享年73歲。他最後一部導演作品為2005年的《翻譯風波》。

表演

西德尼·波拉克不僅是一位才華橫溢的導演,也是一名老練出色的演員,這令他跟演員溝通起來特别遊刃有餘。他在Tootsie中扮演一名經紀人,由于影片推出後反響不俗,此後波拉克接演了不少影片,比如著名導演Robert Altman執導的《超級大玩家》The Player、Woody Allen執導的Husbands and Wives和Stanley Kubrick執導的Eyes Wide Shut等。

2007年,他還參加了奧斯卡熱門電影Michael Clayton的拍攝,與George Clooney演對手戲,表現出色。對于自己的藝術人生,西德尼·波拉克感慨道:“我所知道的大多數偉大的導演都沒有演員經曆,因此我并不認為這是一名導演所必須具備的條件,但演員經曆确實對導演有很大幫助。”

主要作品

導演

《翻譯風波》(The Interpreter),2005年

《建築大師蓋瑞速寫》,2005年

《疑雲密怖》,1999年

《情歸巴黎》,1995年

《糖衣陷阱》,1993年

《哈瓦那》,1990年

《走出非洲》,1985年

《杜絲先生》,1982年

《沒有惡意》,1981年

《電光騎士》,1979年

《夕陽之戀》,1977年

《秃鷹72小時》,1975年

《高手》,1975年

《往日情懷》,1973年

《傑裡邁亞·約翰遜》,1972年

《他們射馬,不是嗎?》,1969年

《基堡八勇士》,1969年

《荒野兩匹狼》,1968年

《遊泳者》,1968年

《蓬門碧玉紅顔淚》,1966年

《一線生機》,1965年

《亡命天涯》,1963年

《希區柯克時間》,1962年

監制

《瑪格麗特》,2011年

《朗讀者》,2008年

《選票風波》,2008年

《第一女子偵探所》,2008年

《邁克爾·克萊頓》,2007年

《解構生活》,2006年

《翻譯風波》,2005年

《藍色的40道陰影》,2005年

《建築大師蓋瑞速寫》,2005年

《冷山》,2003年

《天堂》,2002年

《沉靜的美國人》,2002年

參演

《奇異恩典》、《The Needs of Kim Stanley》、《AFI百年百大電影:10周年紀念版》、《克萊斯勒劇院》、《Kraft Suspense Theatre》等等。

作品風格

波拉克的電影生涯與美國其他著名的導演科波拉、斯匹爾伯格等人截然不同,他并不如科波拉等人依靠B級片拍攝的經曆,曆練而成為電影大師。波拉克十分擅長于反映當今社會的政治問題和揭露一些社會現實的影片,在愛情題材的電影上更是遊刃有餘。

正如卓别林在1965年時稱贊波拉克所說,他依靠電視聚集積累拍攝經驗與技巧,這樣的經曆比起靠B級片起家的導演更紮實,也更具有使命感。這樣對電影的責任,對電影藝術的使命誠如波拉克自己所說:“如果你有和我一樣的事業——那種被好萊塢認可的事業,那種有大公司和大明星為你服務的事業。也許你對此感到厭倦,想去制作一些知名度小一點的優質電影。我認為我一直在制作這種優質電影,隻不過我用了不同的方法而已。”

獲獎記錄

在西德尼·波拉克的作品中,有19部影片共獲得46項奧斯卡()提名,其中包括3次最佳導演提名,兩次最佳影片提名。他的《走出非洲》赢得7項奧斯卡獎,其中包括波拉克本人的最佳導演和最佳影片獎。以下為其部分獲獎記錄:

奧斯卡

2008最佳影片提名《邁克爾·克萊頓》制片人

1986最佳導演/最佳影片《走出非洲》導演

1983最佳導演/最佳影片提名《杜絲先生》導演

1970最佳導演提名《他們射馬,不是嗎?》導演

金球獎

1986最佳導演提名《走出非洲》導演

1983最佳導演提名《杜絲先生》導演

1970最佳導演提名《他們射馬,不是嗎?》導演

BAFTA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獎

2004最佳影片/最佳英國影片提名《冷山》制片人

1999最佳英國影片提名《滑動門》制片人

1984最佳影片提名《杜絲先生》導演

柏林電影節

1982榮譽獎/柏林摩根郵報讀者選擇獎《沒有惡意》導演

1982金熊獎提名《沒有惡意》導演

戛納電影節

1972金棕榈獎提名《傑裡邁亞·約翰遜》導演

上一篇:吳倩倩

下一篇:辛西娅_辛西娅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